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49861
内容简介
世间的人事物是不可能处处随顺己意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面对无常,调伏自心。这个答案,印度佛教中观应成派*开创性的思想家寂天菩萨在一千多年前便提出来了。他所著的《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讲述了菩萨道六波罗蜜的修行次第,可谓一部*的“情绪处方”,记述了许多对治情绪的智能方法。
本书以《入菩萨行》为蓝本,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亲身修行体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领受传统经教中的亘古智慧,以冲刷掉现代人生活中的无明与不安,抚平各种困惑与需求,使身处烦恼人世中的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平静与深沉的喜悦。全书既有着原典的精炼智慧,也有着因应世局人心的崭新诠释,是一本现代人的智能生活行动指南。
本书以《入菩萨行》为蓝本,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亲身修行体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领受传统经教中的亘古智慧,以冲刷掉现代人生活中的无明与不安,抚平各种困惑与需求,使身处烦恼人世中的我们,寻找到真正的平静与深沉的喜悦。全书既有着原典的精炼智慧,也有着因应世局人心的崭新诠释,是一本现代人的智能生活行动指南。
目 录
导读 菩萨道的修行
作者序 平凡如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品 发菩提心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发心受持
第四品 守护正知
第五品 (上) 调伏自心
第五品 (下) 菩萨学处
第六品 (上)安住其心
第六品 (下) 修习安忍
第七品 精进不懈
第八品 (上) 修习禅定
第八品 (下) 等观自他
第十品 功德回向
附录 研读指导
谢辞
作者序 平凡如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
品 发菩提心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三品 发心受持
第四品 守护正知
第五品 (上) 调伏自心
第五品 (下) 菩萨学处
第六品 (上)安住其心
第六品 (下) 修习安忍
第七品 精进不懈
第八品 (上) 修习禅定
第八品 (下) 等观自他
第十品 功德回向
附录 研读指导
谢辞
在线试读
品 发菩提心
《人菩萨行》初品中,广泛赞叹了菩提心(bodhichitta)。寂天菩萨开宗明义便说:我们确实能开发出自己质的部分,并助他人也达到此一境地。菩提心是人类本初的智慧,可以去除世间苦恼。
菩提(bodhi)意为“觉醒”(awake),即自凡常、痴惑的心解放出来,也从视众生为个别独存的妄想中解放出来。心(chitta)则指“心智”(mind)和“心灵”(heart)。根据寂天菩萨及其之前的佛陀的教导,快乐和平静的关键,就在于菩提之中的平等无分别智和良善心灵。
寂天菩萨以传统的四句偈展开教示。首先,他表达了感恩与尊敬;其次,他矢志要完成本论;第三,他表示谦卑;在第三颂中,他激励信心。这种礼敬颂的形式对那烂陀的比丘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其个人风格和蓬勃生气却使本论独一无二。
礼敬佛、法、一切佛子,
以及所有令人尊敬的时贤。
如今我将依据经教简要宣说,
如何入手受持奉行菩萨深处。
卷首偈颂为皈依“三宝”——佛、法、僧。依传统的说法,历史上的佛陀是楷模或典范,法是他的圣教,僧是声闻比丘和地上菩萨。然而在此,寂天菩萨将我们所理解的三宝赋予更深的意涵。
佛自然包括一切佛,但亦指我们的潜力(译注:指佛性),我们也有潜力从自我中心所产生的希冀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权利拥有一无所限、体见实相的喜悦,因此寂天菩萨并未礼敬身外之物,而是礼敬他证悟的能力。他崇敬已证悟的圣人,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证悟圣人所证悟的实相。
法不但指书写和口头的教授,亦指现证的真理。更直接地说,就是如实未经改编的生命。无论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好或坏、快乐或忧伤——都可使我们不再一味只顾自己。如果我们善用一直都环绕身边的各种机缘,那么,一切都是佛法。
佛子指善根成熟的僧团,具足伟大的智慧与慈悲,但也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所有不再只看重自我,并且努力关心彼此的人,都是佛子。
后,他对所有令人尊敬的时贤表示感谢,礼敬在修行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师友。
在传统的礼敬颂之后,寂天菩萨铺陈主题并决心排除万难完成开示,接着,他将依据经教呈现他由佛、法、僧及其他上师处所学到及所了解的佛法。
下定决心后所产生的力量,往往大得出人意料。但在我们下决心承担任务、将其贯彻始终的过程中,总不免有所犹豫和踌躇。须记得寂天菩萨是受僧人之请而开示,其实僧人是要羞辱他的。一想到听众,他不免战栗,因此他召唤无我的勇气,不受威胁,勇往直前。
这部入行论均为前贤已说,并无创见
我也才疏学浅不擅词藻;
因此我丝毫不敢奢望著述利他,
遣论主要是为了抒发我的理解。
谦恭也是经教的传统,寂天菩萨表示他清楚骄慢的过患,也知道如果心中充满傲慢,即使佛陀坐在面前,也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然而,谦恭不能与自尊低落混为一谈。当寂天菩萨说我才疏学浅不擅词藻,他并非藐视自己。在西方,自尊低落之所以如此普遍,实肇因于对个人不足之处过于执著。寂天菩萨决心不划地自限,他只是足够谦卑,知道自己哪一关过不了;也足够智慧,了解有法门可以超越。
在第二颂的后一行中,寂天菩萨解释,他原为激励自心而造此论,从未梦想与人分享。
我的信心,将因而增强,
并习以菩萨行。
他人若有缘接触本论,
愿他们如我一样得到法益。
在第三颂中,寂天菩萨以信心来完成传统的礼敬颂,造此论并奉行其文义,带给他莫大喜悦。一想到他的省思现在就可能有利于人,使他更为快乐。在欢喜和感谢的心境下,寂天菩萨开始讲授本文。
……
《人菩萨行》初品中,广泛赞叹了菩提心(bodhichitta)。寂天菩萨开宗明义便说:我们确实能开发出自己质的部分,并助他人也达到此一境地。菩提心是人类本初的智慧,可以去除世间苦恼。
菩提(bodhi)意为“觉醒”(awake),即自凡常、痴惑的心解放出来,也从视众生为个别独存的妄想中解放出来。心(chitta)则指“心智”(mind)和“心灵”(heart)。根据寂天菩萨及其之前的佛陀的教导,快乐和平静的关键,就在于菩提之中的平等无分别智和良善心灵。
寂天菩萨以传统的四句偈展开教示。首先,他表达了感恩与尊敬;其次,他矢志要完成本论;第三,他表示谦卑;在第三颂中,他激励信心。这种礼敬颂的形式对那烂陀的比丘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其个人风格和蓬勃生气却使本论独一无二。
礼敬佛、法、一切佛子,
以及所有令人尊敬的时贤。
如今我将依据经教简要宣说,
如何入手受持奉行菩萨深处。
卷首偈颂为皈依“三宝”——佛、法、僧。依传统的说法,历史上的佛陀是楷模或典范,法是他的圣教,僧是声闻比丘和地上菩萨。然而在此,寂天菩萨将我们所理解的三宝赋予更深的意涵。
佛自然包括一切佛,但亦指我们的潜力(译注:指佛性),我们也有潜力从自我中心所产生的希冀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权利拥有一无所限、体见实相的喜悦,因此寂天菩萨并未礼敬身外之物,而是礼敬他证悟的能力。他崇敬已证悟的圣人,我们所有人都可能证悟圣人所证悟的实相。
法不但指书写和口头的教授,亦指现证的真理。更直接地说,就是如实未经改编的生命。无论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好或坏、快乐或忧伤——都可使我们不再一味只顾自己。如果我们善用一直都环绕身边的各种机缘,那么,一切都是佛法。
佛子指善根成熟的僧团,具足伟大的智慧与慈悲,但也包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所有不再只看重自我,并且努力关心彼此的人,都是佛子。
后,他对所有令人尊敬的时贤表示感谢,礼敬在修行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师友。
在传统的礼敬颂之后,寂天菩萨铺陈主题并决心排除万难完成开示,接着,他将依据经教呈现他由佛、法、僧及其他上师处所学到及所了解的佛法。
下定决心后所产生的力量,往往大得出人意料。但在我们下决心承担任务、将其贯彻始终的过程中,总不免有所犹豫和踌躇。须记得寂天菩萨是受僧人之请而开示,其实僧人是要羞辱他的。一想到听众,他不免战栗,因此他召唤无我的勇气,不受威胁,勇往直前。
这部入行论均为前贤已说,并无创见
我也才疏学浅不擅词藻;
因此我丝毫不敢奢望著述利他,
遣论主要是为了抒发我的理解。
谦恭也是经教的传统,寂天菩萨表示他清楚骄慢的过患,也知道如果心中充满傲慢,即使佛陀坐在面前,也不会得到任何利益。
然而,谦恭不能与自尊低落混为一谈。当寂天菩萨说我才疏学浅不擅词藻,他并非藐视自己。在西方,自尊低落之所以如此普遍,实肇因于对个人不足之处过于执著。寂天菩萨决心不划地自限,他只是足够谦卑,知道自己哪一关过不了;也足够智慧,了解有法门可以超越。
在第二颂的后一行中,寂天菩萨解释,他原为激励自心而造此论,从未梦想与人分享。
我的信心,将因而增强,
并习以菩萨行。
他人若有缘接触本论,
愿他们如我一样得到法益。
在第三颂中,寂天菩萨以信心来完成传统的礼敬颂,造此论并奉行其文义,带给他莫大喜悦。一想到他的省思现在就可能有利于人,使他更为快乐。在欢喜和感谢的心境下,寂天菩萨开始讲授本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