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3202392
编辑推荐
专注的力量 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是班妮(微博红人百乐门小艳红)利用近300天的碎片时间,通过对资本市场和投行的观察形成的12万字的犀利评论,其专业的功底和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使其在8家媒体的专栏文章有近1.3亿人次阅读量,她的文章,被专业财经媒体评为是业内外人士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在该书制作的过程中,其专业的态度和工作精神也一次次让我感到压力山大,这也是我从业近十年以来**次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虽然我自己多年前就提出了“专业、专注、执行力”的7字工作理念,但我仍旧感受到自己与作者的差距。本书从文章的选取、内文的字斟句酌、一些词语的细微调整,甚至为了给读者呈现**的感觉,封面的字体颜色都一次次修改过。仅封面打样我们就进行了二十多次,是其他同类书的5到10倍,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体验。但为了更好的展现,一切都是值得的。当然,专业专注并不是仅仅口头上的一句话,而是背后更多的心酸体验。书中很多真实事件的展现、以及采访业内处于风口人物的包凡、劳志明(劳阿毛)、叶玉盛、俞铁成,以及企业家顾茂众的专访,更加真切体会到专注才是*可怕的力量。
内容简介
专注的力量 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是作者用近300天的碎片时间,多个媒体专栏文章重新整理结集的精华。全书通过虚构的资本市场故事、生动的投行场景、犀利的企业人点评,以及对多个知名投行、企业风云人物的专访,再现投行人的职场动态和生活场景等。8个财经专栏近1.3亿人次的阅读量,作者的勤奋和专业也获得了计兮、界面、新浪等多个专业平台的认可,被称为最勤奋的投行美女作家。本书即是投行人士的消遣佳品,也是圈外人观察投行人的工作、生活状态的*读物,更是想进入投行工作的毕业生的*。
目 录
第一章 浮世绘
做局
上市改变命运
那些年,他遇到过的老板
变身企业家的投行人士
资本运作的门道
第二章 上市并非是不败神话
从不败神话到皇帝的新装
香港夜店 Magnum 上市不为融资
香港市场如何发行新股
阿里巴巴不能在香港上市与合伙人制度无关
万洲国际 IPO:一盘大棋下坏最后一步
足球俱乐部的估值与上市
Betfair 传奇——互联网改变博彩业的启示
第三章 并购 4.0 时代
并购基金缘何玩出中国特色
一堂商学院并购课
别笑联想,海外并购我们都不成熟
阿里巴巴入股华数传媒的资本运作猜想
海外并购:看上去很美
A 股敌意收购时代来临
并购 4.0 时代
第四章 风口上的猪
娱乐至死刘强东
处罚“四大”—— SEC 的博弈带来怎样的后果
一桩乌龙指,两个里程碑
当私募股权变为公众公司
KKR 与凯雷的中国路径
马云 VS 王健林:谁买球队更划算
投行真正的危机不是保代制之死
第五章 被误读的投行人生
投资银行家的几种死亡方式
《华尔街之狼》是不是真实的华尔街
投行人士有没有真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出差
马拉松是不是流行病
被误读的香港
第六章 混迹职场
职场女性该不该“向前一步”
读不读商学院
像过节一样跑马拉松
别相信马云这段话
第七章 遇见意见领袖
劳志明:并购的精髓在交易而不是技术
叶玉盛:上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俞铁成:面对狂躁,保持冷静
顾茂众: 60 岁创业的中国梦
包凡: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
做局
上市改变命运
那些年,他遇到过的老板
变身企业家的投行人士
资本运作的门道
第二章 上市并非是不败神话
从不败神话到皇帝的新装
香港夜店 Magnum 上市不为融资
香港市场如何发行新股
阿里巴巴不能在香港上市与合伙人制度无关
万洲国际 IPO:一盘大棋下坏最后一步
足球俱乐部的估值与上市
Betfair 传奇——互联网改变博彩业的启示
第三章 并购 4.0 时代
并购基金缘何玩出中国特色
一堂商学院并购课
别笑联想,海外并购我们都不成熟
阿里巴巴入股华数传媒的资本运作猜想
海外并购:看上去很美
A 股敌意收购时代来临
并购 4.0 时代
第四章 风口上的猪
娱乐至死刘强东
处罚“四大”—— SEC 的博弈带来怎样的后果
一桩乌龙指,两个里程碑
当私募股权变为公众公司
KKR 与凯雷的中国路径
马云 VS 王健林:谁买球队更划算
投行真正的危机不是保代制之死
第五章 被误读的投行人生
投资银行家的几种死亡方式
《华尔街之狼》是不是真实的华尔街
投行人士有没有真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出差
马拉松是不是流行病
被误读的香港
第六章 混迹职场
职场女性该不该“向前一步”
读不读商学院
像过节一样跑马拉松
别相信马云这段话
第七章 遇见意见领袖
劳志明:并购的精髓在交易而不是技术
叶玉盛:上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俞铁成:面对狂躁,保持冷静
顾茂众: 60 岁创业的中国梦
包凡: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
前 言
这本小书是我过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的合集,它们主要成文的时间是 2013 年年末到 2015 年年初。这一年多里,我从香港到上海,从外资精品投行到中资投行,以一种复合的视角目睹了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事件,写下了一些关于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
IPO 注册制渐行渐近是这段时间资本市场的主要话题,长达1 4个月的I P O停发在2 0 1 3年年底终于开闸,宣布发行体制将向注册制方向改革,却在第一批发行就遇上了高价发行并大比例出售老股的奥赛康。一时间舆论哗然,即将拉开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幕也因为这场闹剧匆匆叫停。
监管与市场的角力是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与全球市场同步的趋势也愈加明显,然而打破旧有的惯性并不容易, 注册制不可能一步到 位,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 际化必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对 IPO 发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与互联网企业密集赴海外上市有关。**、阿里巴巴分别都在 2014 年登上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舞台,两家公司上市都引发了全民关注,一家是因为八卦炒作,另一家则是因为在上市地选择上的反复,以及上市后引发的中国梦的讨论。相比为逐步推进注册制缓慢放行的 IPO 市场,并购市场才是风生水起,继 2013 年的所谓“并购元年”之后,并购仍然是 2014 年 A 股的主旋律。然而无论从并购的动机或是并购的游戏规则来看,中国市场上的并购还是自成一派的玩法。我们很难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理论体系梳理出清晰的中国企业并购战略和趋势。很多并购交易的发生,呈现出奇特的“跨界”思路,炒作市值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做并购的主要动因甚至是唯一动因。
此外,我们遵循的并购市场规则与全球并购的市场规则不接轨,成熟市场上的估值话语体系,大部分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行人并不熟悉,导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与对方在同一语境里对话。
在并购的过程中,估值是最枯燥也最有趣的部分,换句话说,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联想从谷歌手中买摩托罗拉是不是亏了?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大佬购买球队哪个更划算?这些都是涉及估值定价的经典故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投行在并购交易的估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太少。
实际上近一年来,中国的投行从业人员早已危机感深重。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迎合监管要求的中国投行工作思路已无法为客户带来价值提升,更不能在交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投行如何转型的话题在媒体上也反复讨论,但实际上明确的路径并不存在,只有各自尝试和突围。
以上都是本书中纪实的部分—— IPO 和并购交易是本书评论文章的两大主题,附加以对投行转型的思考、投行人生活的记录以及职场随笔。
此外,身处投行圈子,所见所闻各种资本市场的故事,就会发现阳光底下并无新鲜事。那些以小说之名出现的文字,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相似故事的叠加和演绎,如此构成了本书中虚构的部分。
最后,说说专注。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每天盯着手机,不断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很多时候丧失了专注力。通过写作进行思路的整理和归纳,是培养专注的过程。有段时间,我除了写作几乎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和朋友吃饭时还惦记着晚上回去写文章,完全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已经写了十万字的专栏文章。只要你能坚持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年,收获也会非常惊人。
我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领域里做得出色的人,无一不是专注做事,坚持专注做事。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采访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当天他讲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感悟,让人敬佩而深思。总结下来,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其所从事的融资顾问领域的长期专注。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与各位读者共勉。
班妮
2015 年 3 月
IPO 注册制渐行渐近是这段时间资本市场的主要话题,长达1 4个月的I P O停发在2 0 1 3年年底终于开闸,宣布发行体制将向注册制方向改革,却在第一批发行就遇上了高价发行并大比例出售老股的奥赛康。一时间舆论哗然,即将拉开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幕也因为这场闹剧匆匆叫停。
监管与市场的角力是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与全球市场同步的趋势也愈加明显,然而打破旧有的惯性并不容易, 注册制不可能一步到 位,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 际化必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对 IPO 发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与互联网企业密集赴海外上市有关。**、阿里巴巴分别都在 2014 年登上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舞台,两家公司上市都引发了全民关注,一家是因为八卦炒作,另一家则是因为在上市地选择上的反复,以及上市后引发的中国梦的讨论。相比为逐步推进注册制缓慢放行的 IPO 市场,并购市场才是风生水起,继 2013 年的所谓“并购元年”之后,并购仍然是 2014 年 A 股的主旋律。然而无论从并购的动机或是并购的游戏规则来看,中国市场上的并购还是自成一派的玩法。我们很难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理论体系梳理出清晰的中国企业并购战略和趋势。很多并购交易的发生,呈现出奇特的“跨界”思路,炒作市值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做并购的主要动因甚至是唯一动因。
此外,我们遵循的并购市场规则与全球并购的市场规则不接轨,成熟市场上的估值话语体系,大部分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行人并不熟悉,导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与对方在同一语境里对话。
在并购的过程中,估值是最枯燥也最有趣的部分,换句话说,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联想从谷歌手中买摩托罗拉是不是亏了?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大佬购买球队哪个更划算?这些都是涉及估值定价的经典故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投行在并购交易的估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太少。
实际上近一年来,中国的投行从业人员早已危机感深重。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迎合监管要求的中国投行工作思路已无法为客户带来价值提升,更不能在交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投行如何转型的话题在媒体上也反复讨论,但实际上明确的路径并不存在,只有各自尝试和突围。
以上都是本书中纪实的部分—— IPO 和并购交易是本书评论文章的两大主题,附加以对投行转型的思考、投行人生活的记录以及职场随笔。
此外,身处投行圈子,所见所闻各种资本市场的故事,就会发现阳光底下并无新鲜事。那些以小说之名出现的文字,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相似故事的叠加和演绎,如此构成了本书中虚构的部分。
最后,说说专注。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每天盯着手机,不断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很多时候丧失了专注力。通过写作进行思路的整理和归纳,是培养专注的过程。有段时间,我除了写作几乎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和朋友吃饭时还惦记着晚上回去写文章,完全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已经写了十万字的专栏文章。只要你能坚持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年,收获也会非常惊人。
我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领域里做得出色的人,无一不是专注做事,坚持专注做事。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采访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当天他讲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感悟,让人敬佩而深思。总结下来,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其所从事的融资顾问领域的长期专注。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与各位读者共勉。
班妮
2015 年 3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