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19293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第二分册》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第二分册》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经济学卷于卷末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经济学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记述了一百多位经济学家,分别见于各分册。其中,第二分册收录了56位经济学家。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第二分册》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第二分册》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经济学卷于卷末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经济学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记述了一百多位经济学家,分别见于各分册。其中,第二分册收录了56位经济学家。
目 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总序 钱伟长 (i)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前言 张卓元(iii )
20世纪中国知名经济学家 (1)
陶孟和(1887 ~1960) (3)
梁漱溟(1893 ~1988) (15 )
董时进(1900 ~1984) (22 )
吴景超(1901 ~1968) (28 )
傅筑夫(1902 ~1985) (40 )
胡寄窗(1903 ~1993) (53 )
梁方仲(1908 ~1970) (62 )
骆耕漠(1908 ~2008) (70 )
李文治(1909 ~2000) (84 )
李国鼎(1910 ~2001) (98 )
陈彪如(1910 ~2003) (112 )
徐雪寒(1911 ~2005) (123 )
李崇淮(1916 ~2008) (138 )
宋则行(1917 ~2003) (154 )
钱荣堃(1917 ~2003) (165 )
谭崇台(1920 ~ ) (175 )
宋承先(1921 ~1999) (189 )
葛家澍(1921 ~2013) (202 )
曾启贤(1921 ~1989) (213 )
张薰华(1921 ~ ) (224 )
李成瑞(1922 ~ ) (230 )
王传纶(1922 ~2012) (241 )
赵 靖(1922 ~2007) (250 )
何 伟(1926 ~2012) (260 )
李 琮(1928 ~ ) (267 )
房维中(1928 ~ ) (283 )
曾牧野(1928 ~ ) (294 )
何炼成(1928 ~ ) (305 )
钱伯海(1928 ~2004) (310 )
周叔莲(1929 ~ ) (323 )
高尚全(1929 ~ ) (335 )
王积业(1929 ~2007) (350 )
吴敬琏(1930 ~ ) (359 )
孙尚清(1930 ~1996) (378 )
赵海宽(1930 ~ ) (392 )
于宗先(1930 ~ ) (404 )
闻 潜(1930 ~2008) (412 )
汪海波(1930 ~ ) (420 )
刘鸿儒(1930 ~ ) (430 )
厉以宁(1930 ~ ) (443 )
黄范章(1931 ~2013) (454 )
吴易风(1932 ~ ) (462 )
乌家培(1932 ~ ) (475 )
赵人伟(1933 ~ ) (483 )
张卓元(1933 ~ ) (495 )
陈吉元(1934 ~2003) (506 )
胡乃武(1934 ~ ) (517 )
陆百甫(1936 ~ ) (526 )
林兆木(1936 ~ ) (536 )
胡培兆(1937 ~ ) (547 )
王梦奎(1938 ~ ) (555 )
王洛林(1938 ~ ) (568 )
田雪原(1938 ~ ) (574 )
杨圣明(1939 ~ ) (583 )
张曙光(1939 ~ ) (599 )
晏智杰(1939 ~ ) (610 )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大事记 (621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经济学卷 .前言 张卓元(iii )
20世纪中国知名经济学家 (1)
陶孟和(1887 ~1960) (3)
梁漱溟(1893 ~1988) (15 )
董时进(1900 ~1984) (22 )
吴景超(1901 ~1968) (28 )
傅筑夫(1902 ~1985) (40 )
胡寄窗(1903 ~1993) (53 )
梁方仲(1908 ~1970) (62 )
骆耕漠(1908 ~2008) (70 )
李文治(1909 ~2000) (84 )
李国鼎(1910 ~2001) (98 )
陈彪如(1910 ~2003) (112 )
徐雪寒(1911 ~2005) (123 )
李崇淮(1916 ~2008) (138 )
宋则行(1917 ~2003) (154 )
钱荣堃(1917 ~2003) (165 )
谭崇台(1920 ~ ) (175 )
宋承先(1921 ~1999) (189 )
葛家澍(1921 ~2013) (202 )
曾启贤(1921 ~1989) (213 )
张薰华(1921 ~ ) (224 )
李成瑞(1922 ~ ) (230 )
王传纶(1922 ~2012) (241 )
赵 靖(1922 ~2007) (250 )
何 伟(1926 ~2012) (260 )
李 琮(1928 ~ ) (267 )
房维中(1928 ~ ) (283 )
曾牧野(1928 ~ ) (294 )
何炼成(1928 ~ ) (305 )
钱伯海(1928 ~2004) (310 )
周叔莲(1929 ~ ) (323 )
高尚全(1929 ~ ) (335 )
王积业(1929 ~2007) (350 )
吴敬琏(1930 ~ ) (359 )
孙尚清(1930 ~1996) (378 )
赵海宽(1930 ~ ) (392 )
于宗先(1930 ~ ) (404 )
闻 潜(1930 ~2008) (412 )
汪海波(1930 ~ ) (420 )
刘鸿儒(1930 ~ ) (430 )
厉以宁(1930 ~ ) (443 )
黄范章(1931 ~2013) (454 )
吴易风(1932 ~ ) (462 )
乌家培(1932 ~ ) (475 )
赵人伟(1933 ~ ) (483 )
张卓元(1933 ~ ) (495 )
陈吉元(1934 ~2003) (506 )
胡乃武(1934 ~ ) (517 )
陆百甫(1936 ~ ) (526 )
林兆木(1936 ~ ) (536 )
胡培兆(1937 ~ ) (547 )
王梦奎(1938 ~ ) (555 )
王洛林(1938 ~ ) (568 )
田雪原(1938 ~ ) (574 )
杨圣明(1939 ~ ) (583 )
张曙光(1939 ~ ) (599 )
晏智杰(1939 ~ ) (610 )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大事记 (621 )
在线试读
20世纪中国知名经济学家
陶孟和
陶孟和 (1887 ~1960).祖籍浙江绍兴.社会学家?教育
学家.中国社会学?社会教育学的创始人.社会经济研究事业
的开拓者.191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学士
学位 (经济学).1914 ~1927年.历任北京大学法商科政治学
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1926 ~1949年.先
后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专任秘书即负责人?北平
社会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48年后更名为社会研究所 )所长.1949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49 ~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等.1935年起.连续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第二届评议会的 “当然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人物之一.不遗余力主张普及教育.通过发展教育改良社会?指导社会.同时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要求.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以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先河.主张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探究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一代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与学术历程
陶孟和.原名履恭.以字行于世.直隶天津县人.祖籍浙江绍兴.1887年11月5日出生 (陶孟和诞辰年代有1887年?1888年1889年三种说法.本传依白国应?吴俊荣发表于 .图书情报工作.1996年第6期的文章 .陶孟和与图书馆 .一文.其中参考了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档案处和院史研究室的资料.其他生平履历之年代等.亦多以其为基准).其父陶仲明.为饱学开明之士.1892年受聘授课于翰林严修于北京的家塾 (严馆).陶履恭即随父附读于严馆.严修.近代教育家.提倡 “新学”.严修与陶仲明交情深厚.1901年修改 “严氏义塾 ”课程.借陶仲明家设学一处.同年.陶仲明病逝.严修乃承担起抚育老友遗孤的责任.并与教育家林墨清?张伯苓等集合张伯苓?陈哲甫?赵幼梅三家学馆学生11人.立誓 “互为师
友”. “敦品修业”.并要求对待陶履恭 “悯之?爱之?砥砺之.使无坠其家学”.1904年.严氏家塾之英文馆改称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陶履恭自幼受业于其父.续师从张伯苓等.至1906年.已在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班任助教.因成绩优异.旋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1906 ~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同时研习历史和地理.1910年改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得科学学士 (经济学 )学位.同年归国后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任历史地理学部教务主任兼预科哲学教授.
陶孟和自幼年至青年时期.其思想?治学和作风受其父陶仲明及严修?林墨清?张伯苓等人的影响最大.在1921年出版的 .孟和文存 .一书的扉页上.他特地向三位师长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陶孟和在日留学期间.对中外地理兴趣特别浓厚.曾和同学杨文洵搜集大量资料.编译 .中外地理大全 .一书.共两卷.上卷为中国之部.下卷为外国之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到1928年已再版8次.在当时颇受欢迎.
陶孟和回国后的学术活动.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以加入北京大学时期为主.中期以北平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为主.后期主要是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时期.
1914年.陶孟和加入北京大学.至1927年止.历任北大法商科政治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在北京大学法商科.陶孟和主要教授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现代政治?社会问题?社会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当时的新兴学科.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知名学者.1917年年底.陶孟和进入哲学门研究所.主讲社会哲学史.此时的研究所主任是胡适.1919年1月.胡适?杨昌济?陶孟和?马叙伦等12人发起成立哲学研究会.同年.陶孟和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共同筹划了美国教育家约翰 ..杜威到中国的访学之旅.
陶孟和与蔡元培知趣颇为相投.他极力支持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的改革主张和措施.在教职工作之外.他还多出力襄助蔡元培的校务工作.如在1919年.陶孟和赴欧考察时.将他在英国认识的李四光和丁燮林 (丁西林 )托胡适推荐给蔡元培.后来这两位学术大家均被北京大学聘任.1920年.陶孟和继马寅初之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
1917年.陶孟和与沈性仁结为夫妻.沈性仁曾在日本长崎活水女学求学.归国后入北京女高师.夫妇志趣相投.生活淡泊.1943年1月.沈性仁因肺炎突发在兰州逝世.二人共育有三女一子.
1926年.陶孟和在北平被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专任秘书即负责人.1929年.社会调查部组建该基金会所属的独立社会调查所.陶孟和任所长.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陶孟和续任所长(1945年该所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直至1953年辞去所长职务.抗战时期.陶孟和带领全所从南京撤离.辗转西南数省避乱.胜利后始回迁南京.
陶孟和自1935年起.连续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第二届评议会的 “当然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任人事管理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政权时期.他亦是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参政员.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8年冬.随着解放大军步步向南挺进.南京政府岌岌可危.11月底.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奉命召开 “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员谈话会”.布置迁台事宜.此后部分中央研究院机构陆续迁移.而陶孟和对此极力抵制.在陶孟和的坚持下.社会研究所全部人员及图书?研究资料最终完整留在了南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管会的安排下.陶孟和担任了中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维持南京各所的日常工作.
1949年9月.陶孟和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陶孟和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为副院长.分工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4个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陶孟和兼任所长.1952年.在他建议下.社会研究所由南京迁往北京.随后他辞去所长职务.1953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陶孟和还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联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还兼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陶孟和正直无私.敢于仗义诤言.1957年9月.陶孟和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最后一次 “反右 ”批判会上发言时疾呼.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当受到敌视”.他还指出.“反右 ”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 “浩劫”.在当时的与会者中引起了震动.
1960年4月.陶孟和抱衰病之躯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抵上海后第三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月17日中午逝世.享年
73岁.4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公祭.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陶孟和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他创立并长期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中国的社会学?经济学等重要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孟和在政治思想上一直怀抱追求民主政治与改良社会的理想.他在1934年出版的 .社会与教育 .一书中曾说道.“民主的根本要义有四.即友爱?平等?自由?社会效率四种”.而对于这一理想.他主张通过教育的变革来实现.
对于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他认为.“社会现象 ….是复杂的.各种要素的变化繁移.所以现象的变迁.因果的关系最难测定.即使能测定出规律来.那也是或然律”.因此.他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 “先求了解”. “有了真的了解就得到真的解决”.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他重视和积极主张开展社会各方面的调查.尤其是社会基层生活情况的调查.据此对中国社会问题做出分析.提出见解.促使政府对症下药.达到改良社会.推行科学与民主.改善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目的.
陶孟和在北大任教期间.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作为当时中国学术精英阶层的教育家.他对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地理学乃至地质学?天文学等学问均通晓.且精通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作为北大教务长.他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和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陶孟和与陈独秀?胡适等相识相知.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人物之一.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陶孟和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于新文化运动.积极投身于知识启蒙.他是 .社会科学季刊 .的编辑员..北京大学月刊 .的顾问.他热心于 .新青年 .杂志的出版.并担任 .新青年 .编辑.他在1919年3月致胡适函中说 :“设 .新青年.之精神得以贯彻.亦可喜也.”从第2卷(1917年)至第8卷(1920年).陶孟和共发表十余篇文章.包括 .社会.? .我们政治的生命.? .战后的欧洲.? .怎样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民的分析.? .新青年之道德.? .贫穷与人口问题.? .女子问题.? .论大学教育.? .大学课程问题.? .留学问题.? .论平民教育运动 .等.在这些文章中.他极力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改革和创新社会制度.提倡研究社会问题和调查社会实际情况.主张改革和发展大学教育以及拥护平民教育
陶孟和
陶孟和 (1887 ~1960).祖籍浙江绍兴.社会学家?教育
学家.中国社会学?社会教育学的创始人.社会经济研究事业
的开拓者.191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科学学士
学位 (经济学).1914 ~1927年.历任北京大学法商科政治学
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1926 ~1949年.先
后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专任秘书即负责人?北平
社会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48年后更名为社会研究所 )所长.1949 ~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49 ~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等.1935年起.连续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第二届评议会的 “当然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人物之一.不遗余力主张普及教育.通过发展教育改良社会?指导社会.同时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要求.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以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先河.主张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探究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一代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与学术历程
陶孟和.原名履恭.以字行于世.直隶天津县人.祖籍浙江绍兴.1887年11月5日出生 (陶孟和诞辰年代有1887年?1888年1889年三种说法.本传依白国应?吴俊荣发表于 .图书情报工作.1996年第6期的文章 .陶孟和与图书馆 .一文.其中参考了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档案处和院史研究室的资料.其他生平履历之年代等.亦多以其为基准).其父陶仲明.为饱学开明之士.1892年受聘授课于翰林严修于北京的家塾 (严馆).陶履恭即随父附读于严馆.严修.近代教育家.提倡 “新学”.严修与陶仲明交情深厚.1901年修改 “严氏义塾 ”课程.借陶仲明家设学一处.同年.陶仲明病逝.严修乃承担起抚育老友遗孤的责任.并与教育家林墨清?张伯苓等集合张伯苓?陈哲甫?赵幼梅三家学馆学生11人.立誓 “互为师
友”. “敦品修业”.并要求对待陶履恭 “悯之?爱之?砥砺之.使无坠其家学”.1904年.严氏家塾之英文馆改称为敬业中学堂.1906年迁址改称南开学校.陶履恭自幼受业于其父.续师从张伯苓等.至1906年.已在南开学校第一届师范班任助教.因成绩优异.旋以官费生被派赴日本.1906 ~1910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同时研习历史和地理.1910年改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得科学学士 (经济学 )学位.同年归国后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任历史地理学部教务主任兼预科哲学教授.
陶孟和自幼年至青年时期.其思想?治学和作风受其父陶仲明及严修?林墨清?张伯苓等人的影响最大.在1921年出版的 .孟和文存 .一书的扉页上.他特地向三位师长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陶孟和在日留学期间.对中外地理兴趣特别浓厚.曾和同学杨文洵搜集大量资料.编译 .中外地理大全 .一书.共两卷.上卷为中国之部.下卷为外国之部.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到1928年已再版8次.在当时颇受欢迎.
陶孟和回国后的学术活动.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以加入北京大学时期为主.中期以北平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为主.后期主要是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时期.
1914年.陶孟和加入北京大学.至1927年止.历任北大法商科政治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在北京大学法商科.陶孟和主要教授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现代政治?社会问题?社会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当时的新兴学科.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知名学者.1917年年底.陶孟和进入哲学门研究所.主讲社会哲学史.此时的研究所主任是胡适.1919年1月.胡适?杨昌济?陶孟和?马叙伦等12人发起成立哲学研究会.同年.陶孟和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共同筹划了美国教育家约翰 ..杜威到中国的访学之旅.
陶孟和与蔡元培知趣颇为相投.他极力支持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的改革主张和措施.在教职工作之外.他还多出力襄助蔡元培的校务工作.如在1919年.陶孟和赴欧考察时.将他在英国认识的李四光和丁燮林 (丁西林 )托胡适推荐给蔡元培.后来这两位学术大家均被北京大学聘任.1920年.陶孟和继马寅初之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
1917年.陶孟和与沈性仁结为夫妻.沈性仁曾在日本长崎活水女学求学.归国后入北京女高师.夫妇志趣相投.生活淡泊.1943年1月.沈性仁因肺炎突发在兰州逝世.二人共育有三女一子.
1926年.陶孟和在北平被聘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专任秘书即负责人.1929年.社会调查部组建该基金会所属的独立社会调查所.陶孟和任所长.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沿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名称.陶孟和续任所长(1945年该所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直至1953年辞去所长职务.抗战时期.陶孟和带领全所从南京撤离.辗转西南数省避乱.胜利后始回迁南京.
陶孟和自1935年起.连续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第二届评议会的 “当然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任人事管理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政权时期.他亦是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参政员.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8年冬.随着解放大军步步向南挺进.南京政府岌岌可危.11月底.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奉命召开 “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员谈话会”.布置迁台事宜.此后部分中央研究院机构陆续迁移.而陶孟和对此极力抵制.在陶孟和的坚持下.社会研究所全部人员及图书?研究资料最终完整留在了南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管会的安排下.陶孟和担任了中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维持南京各所的日常工作.
1949年9月.陶孟和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陶孟和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为副院长.分工负责社会?历史?考古和语言4个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改称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陶孟和兼任所长.1952年.在他建议下.社会研究所由南京迁往北京.随后他辞去所长职务.1953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陶孟和还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联络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长.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还兼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陶孟和正直无私.敢于仗义诤言.1957年9月.陶孟和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最后一次 “反右 ”批判会上发言时疾呼.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当受到敌视”.他还指出.“反右 ”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 “浩劫”.在当时的与会者中引起了震动.
1960年4月.陶孟和抱衰病之躯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抵上海后第三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月17日中午逝世.享年
73岁.4月28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公祭.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陶孟和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他创立并长期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中国的社会学?经济学等重要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孟和在政治思想上一直怀抱追求民主政治与改良社会的理想.他在1934年出版的 .社会与教育 .一书中曾说道.“民主的根本要义有四.即友爱?平等?自由?社会效率四种”.而对于这一理想.他主张通过教育的变革来实现.
对于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他认为.“社会现象 ….是复杂的.各种要素的变化繁移.所以现象的变迁.因果的关系最难测定.即使能测定出规律来.那也是或然律”.因此.他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 “先求了解”. “有了真的了解就得到真的解决”.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他重视和积极主张开展社会各方面的调查.尤其是社会基层生活情况的调查.据此对中国社会问题做出分析.提出见解.促使政府对症下药.达到改良社会.推行科学与民主.改善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目的.
陶孟和在北大任教期间.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作为当时中国学术精英阶层的教育家.他对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地理学乃至地质学?天文学等学问均通晓.且精通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作为北大教务长.他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和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陶孟和与陈独秀?胡适等相识相知.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人物之一.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陶孟和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于新文化运动.积极投身于知识启蒙.他是 .社会科学季刊 .的编辑员..北京大学月刊 .的顾问.他热心于 .新青年 .杂志的出版.并担任 .新青年 .编辑.他在1919年3月致胡适函中说 :“设 .新青年.之精神得以贯彻.亦可喜也.”从第2卷(1917年)至第8卷(1920年).陶孟和共发表十余篇文章.包括 .社会.? .我们政治的生命.? .战后的欧洲.? .怎样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民的分析.? .新青年之道德.? .贫穷与人口问题.? .女子问题.? .论大学教育.? .大学课程问题.? .留学问题.? .论平民教育运动 .等.在这些文章中.他极力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改革和创新社会制度.提倡研究社会问题和调查社会实际情况.主张改革和发展大学教育以及拥护平民教育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