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308997
然而,作为这个世界总纲领的宗教自身却经历着种种危机,就像重病缠身的患者,需要救治和复壮。宗教面临的危机首先是对信仰合理性的质疑。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各种类型的思想家就将宗教信仰判定为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或人类自身形象的投射,预言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章 信仰的合理性
一 信仰的存在
二 有神论与无神论之争
三 信仰的合理性
第二章 诸神同一
一 神在本书中的定义
二 神的同一性
三 大象无形
四 神的不可全知性
五 多名的神
六 盲人摸象
第三章 理性认识神圣
一 避开非理性认识的误区
二 理性认识论
三 理性认识的方法
第四章 诸教异同
一 信仰的目标
二 信仰的终极对象
三 诸教的伦理
四 诸教的兼容性
五 全球宗教对话
第五章 共同体
一 共同体概论
二 共同体与理性信仰
三 基本宗旨
四 教义发展
五 伦理和教规
六 信仰和修行方式
七 活动和场所
八 组织形式
第六章 共同体的作用
一 信仰理性化
二 化解宗教危机
三 避免信仰风险
四 宗教的中兴
五 维护和平,消除宗教纠纷和战争
六 建立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和道德体系
七 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和正义
八 顺应全球化人类趋同进程
第七章 共同体与中华民族
一 化解信仰危机
二 重建中华道德体系
三 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四 中华民族的融合力
……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导言
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小至个人的行为和精神世界,大至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古至今无一不渗透着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上至哲学、政治、法律、伦理等意识形态各领域,下至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各学科,无一不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各种宗教明确的信仰者占世界人口的85%。当然,这一数据尚未包括为数众多的不明确归属于任何宗教,但仍相信超自然体存在的准信仰者。换句话说,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的人是信仰者。难怪马克思如此评论:“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
然而,作为这个世界总纲领的宗教自身却经历着种种危机,就像重病缠身的患者,需要救治和复壮。宗教面临的危机首先是对信仰合理性的质疑。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各种类型的思想家就将宗教信仰判定为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或人类自身形象的投射,预言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持续三个世纪劳而无功的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辩论至少没有给宗教信仰提供预期的坚实依据。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普及和宗教与理性冲突的加剧,对信仰合理性的质疑进一步演变成致使宗教走向衰落的信仰危机,造成信徒信仰虔诚度的大幅降低和信众的世俗化流失。卫道者们对于过时的传统教义的誓死捍卫不仅没有挽救颓势,反而加剧了信仰危机。在宗教与科学、宗教与理性的冲突中,宗教不可救药地处于劣势。除了对所有宗教构成共同威胁的信仰危机,各宗教还面临着各教派间相互排斥对立和自身无限分裂的传统危机。各教派都倾向于将本教派视为正教,而将其它教派视为伪劣宗教而加以排斥,不仅造成宗教纠纷和冲突等人为灾害,而且从整体上降低了宗教的可信度。无休无止的分裂对立使得各宗教四分五裂、永无宁日,加剧了宗教的危机。宗教导致的、暴力和战争则更进一步毁坏了宗教教义标榜的道德伦理和宗教的声誉。
与此同时,世俗社会也经历着种种与宗教有着深层关系的危机。诸如精神世界的空虚、公允价值观的缺陷、社会道德的沦丧、邪恶和冲突的频发、政局的动荡、毁灭性战争的威胁等现象,表面上看纯属世俗社会的危机,其实都与宗教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宗教信仰危机和世俗化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提高了,但精神生活却严重下降了。人们逐渐认识到,丰裕的物质生活不能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财富难以取代信仰向人们提供精神的安宁和幸福。在信仰缺失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社会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社会不公严重、政局难以稳固等现象。对财富和权利无止境的贪婪、永不知足的个人欲望、高度膨胀的自我,离开了宗教信仰的指导和制约,就像脱缰的野马,横行肆虐,践踏着和谐社会的基础。无论怎样严厉的法律制裁,无论怎样谆谆善诱的教育和劝导,都不能取代宗教信仰从人的内心世界清除这些社会危机的根源。后,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是战争,其中包括宗教战争。掌握毁灭这个脆弱星球几百次能力的人类如果不能找到避免战争的有效手段,就只能随时生活在集体毁灭的威胁阴霾中。爱好和平的人们已经尝试过除宗教力量外避免战争的所有可能的手段,但至今收效甚微。
在应对宗教自身的危机和世俗社会的危机中,宗教迄今为止扮演的都是非自觉的被动角色:对于信仰合理性的辩护完全出于自卫,对于信仰危机束手无策,对于科学和理性的挑战顽固守旧,对于宗教分裂危机听之任之,对于宗教对立和相互排斥习以为常,对于世俗社会的种种危机更是袖手旁观。身陷重重危机,自顾不暇的宗教对于解决自身和世俗的问题回天乏术,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宗教信仰是这个世界包罗万象的总理论和总纲领,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活动的主导力量,而人的各种行为莫不受其精神和思想的支配。由此观之,宗教应当并且完全可能在化解自身和世俗危机中扮演积极主导的角色,运用其潜在的巨大能量造福人类。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发对于上述各类有关宗教信仰问题的深入探讨,探索神的真理,寻找化解宗教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危机的途径,寻求将宗教的消极作用转换为积极作用,运用宗教信仰的巨大潜能促进社会道德、正义、和谐与和平,进而造福人类。
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的任何讨论,首先不可避免的是对信仰合理性的争论。尽管十八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无神论者用各种方式对宗教信仰攻击围剿,尽管宗教面临自身的矛盾危机,但人类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坚持其信仰,宗教并未像无神论者预言的那样展露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神存在吗?信仰合理吗?如果神存在,为什么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论中,有神论者竟不能提供神存在的确凿证据?如果神不存在,为什么无神论者也提不出令人信服的神不存在的证据?为什么人类社会中宗教信仰无时无处不在,屡剿不灭,至今仍为人类绝大多数所信奉?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辩论有意义吗?如果该辩论永远难分胜负,信仰的合理性能够通过其它途径得到论证吗?对于此类问题的深入探讨将给信众和游移不定的潜在信众提供坚实的信仰基础,而无需等待有神论和无神论永无休止的论战决出雌雄。
涉及宗教信仰的另一大问题是信仰是否与理性相容的争论。脱胎于人类原始社会宗教的信徒们,特别是教育水平不高、反思能力薄弱的信徒们,倾向于认为宗教与理性是水火不容的,宗教信仰不能用理性来评估论证,所有的教义信条都应当不经逻辑推理的验证而全盘接受。理性主义虽然对于这些信仰主义观点嗤之以鼻,但与信仰主义者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信仰和理性是不相容的。他们要求宗教信仰对有关神的每一项教义和信条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否则就将其判定为虚伪荒诞。由于有关神的事物,如同人类尚未完全认知的其它事物一样,难以用证据证明,他们就宣称神是子虚乌有的,宗教是反理性的。理性认识论则努力避免信仰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偏颇,寻求运用人类特有的分析、思考、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对所有的宗教信念进行理性的评判验证,以修正可能的偏见、谬误和过时观点,在认识能力可及的范围内达到对神的正确认识。理性认识论认为,除非有证据证伪某宗教信念,人们就有理由继续相信从启示和宗教经验获得的该信念;如果某信念已有证据证伪,人们也应理性地予以放弃。信仰只有在采取信仰主义的盲信态度时才是与理性对立的;理性和信仰不仅不对立,而且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运用理性对人类各宗教全面深入研究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各宗教的终极神圣是同一的。人类生存的宇宙世界是同一的,主宰同一宇宙世界的终极神圣也必然是同一的。因任何理由相信各宗教的终极神圣是并存对立的,都会陷入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都会导致终极神圣因信而存在的推论,从实质上否定终极神圣的真实存在和宗教立足的基础。各宗教睿智深邃的先知和大师们对此深有体悟,在不同时代、不同宗教背景下对此都曾有形式不同但意思一致的表述。
对于终极神圣的探索进一步揭示,作为宇宙主宰的终极神圣是无形的,难以被人类的有限智慧完全认识,也不能被人类有限的语言完全表达。终极神圣的这些特征不仅是理性考察的必然结论,而且是各宗教有识之士的共同体悟和认识。
有关终极神圣的这些洞见为各宗教的形成、宗教的现状、各宗教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合理的诠释,为宗教问题和危机的解决以及宗教对人类的潜在作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于终极神圣无形、难以认知和难以用人类语言表述,人类在对同一终极神圣的探索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认识信念,其中有真知灼见,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浅见和谬见。围绕这些不同认识信念形成的不同信仰方式和团体即所谓不同的宗教和教派。由于缺乏对于终极神圣的无形和难以认知的客观认识,各宗教倾向于将自己的一隅之见标榜为正确的终极真理,而将其它宗教斥为异端邪说,由此产生了宗教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对立。其实,只要人们不再囿于各自的宗教偏见,只要人们愿意对其信仰的终极神圣做理性的深入探讨,诸神同一、诸教同源的真理就昭然若揭:各宗教看似不同的终极神圣只是同一终极神圣的不同表现面。在诸神同一、诸教同源的背景下,各宗教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基础不复存在,宗教无限分裂的危机根源将面临枯竭。
深入的考察揭示,各宗教虽然教义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信仰目标、信仰对象和道德伦理等基本面上却有相同的本质;看似完全不同的各宗教其实是大同小异。只要人们求大同,存小异,不执着于过时的偏见,各宗教的交汇融合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人们能就诸神同一、诸教同源、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其合乎逻辑的演进是各宗教交汇融合形成人类宗教共同体。在全球化人类趋同的背景下,宗教融合不仅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而且能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利益。除了化解宗教危机,中兴宗教,为人类大众提供精神升华和救赎之外,各宗教还能在共同体中群策群力,有效消除纠纷、暴力和战争,提升和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维护社会正义、和谐与和平,其潜力将是任何世俗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中华民族似乎与人类宗教共同体有着天生的渊缘。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宗教对立排他的强烈倾向,中华民族历来对各种宗教兼收并蓄,具有超强的容忍力和融合力。宗教共同体的融合共存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理念不谋而合。宗教共同体要化解普遍存在的宗教对立排他势力,终普及世界,就应当首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适宜土壤,成长壮大,并借助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走向世界。从另一方面看,中华民族也迫切需要共同体式的宗教中兴。经过百年社会动荡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信仰缺失、社会道德衰败、精神世界空虚等社会危机,亟需一种新型的理性信仰的救助。宗教共同体与中华民族正可谓相得益彰。
理性信仰和宗教共同体的理念,尽管上合天理,下合人类利益,其实现却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宗教根深蒂固的排他倾向,面对人们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宗教共同体和理性信仰的实现可能会任重而道远。但显而易见的是,凡是真理,凡是符合人类利益的信念和事物,终必将为人类大众认识和接受。因此,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理念普及全球将是历史的必然。
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马克思曾经评论道:“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然而,作为人类文明包罗万象纲领的宗教信仰,其合理性却备受置疑和挑战,以至成为人类社会争议、难以辨明的问题。启蒙运动以来各种类型的思想家对宗教信仰实施了毁灭性的攻击,但宗教信仰至今依然主宰着人类绝大多数成员的精神世界。有神论和无神论历经数百年的激烈争论,至今竟仍然难分高下。那么,宗教信仰是否像一些理论断言的那样,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主观臆造,是早期人类社会的短暂现象呢?神存在吗?人们有理由虔守信仰吗?有关宗教信仰的任何讨论往往以这样的问题拉开序幕。
一 信仰的存在
信仰是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无所不在的普遍现象。对于人类早期文明的每一处考古发掘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对该文明的宗教信仰遗迹的发掘,对于每一个民旗的历史记载都毫无例外地大幅涉及该民族的宗教信仰。这不仅反映了信仰无时无处不在,而且显示了宗教信仰在人类各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哪个民族一劳永逸地完全消除过宗教信仰。人类迄今的经验证明,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宗教信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