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08042丛书名: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从明朝后期开始,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成为新的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了中华大地大肆地烧、杀、抢、掠。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自1840年**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109年的艰难转折,由一个闭关自守的满清皇朝转变为一个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全新的共和国,这其中既有她的必然性,也有她的偶然性,《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剧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
1949年是自鸦片战争100年来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的一年。经过三年的内战,新中国成立,废除一切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嬗变为新中国,历尽劫难的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了。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总序 窒迫下的近代化 一、黑土地的争夺 八路军捷足先登 蒋介石的应对 苏联老大哥的“不义” 困难的时期 形势的变化 无奈的结局 二、从内线打到外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千里跃进 大别山艰难的岁月 无形的胜利 三、战略决战的序幕——济南战役 “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 激烈的攻城战 城市攻坚战的先例 四、新年伊始的亮相 截然不同的情景 从“逼宫”到“下野” 的决心 五、与傅作义的博弈——北平城命运的转折 傅作义的困局 王牌35军的覆灭 动摇与试探 傅作义讨价还价 后的解决 六、淮海战役的收官之战 徐州大逃亡 走向死亡之路 风雪陈官庄 民众的小车力量 七、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南庄的惊险 西柏坡——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群英会聚的盛会 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八、蒋介石“划江而治”梦想的破灭 渡江战役的策划与准备 “紫石英”号事件插曲 江阴要塞起义 千帆竞渡 巨大的后方支援 总统府的末日 九、国民党走向尽头的统治 短命的币制改革 濒临贫困的公教人员 知识分子的选择 民族资本家的动向 十、上海,亚洲城市的解放 沸腾的丹阳 30册上海资料的收集 攻占上海的艰难与胜利 敌人的破坏和地下党组织的保护 不见硝烟的战场 十一、在美苏之间 美国的观望 中共的外交策略 司徒雷登的沮丧 与斯大林的电报往来——从误解到接受建议 拟议中的赴苏 米高扬来访 十二、建国大业 “五一”口号引起的热烈反应 从香港前往解放区 李济深北上之行 新政协的筹备 国事协商 十三、蒋介石在大陆的后日子 重庆大破坏 刘文辉起义 离开大陆
先期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在夺取山海关后,经稍事 休整和扩充,于9月4日乘火车进入锦州,消灭了伪满 军两个旅,由第18团组成卫戍司令部,接管锦州,控 制了辽西地区。其余部队由曾克林、唐凯率领,于9 月6日乘火车抵达东北城市沈阳。经苏军同意, 八路军成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并发布了安 民告示,9月9日上午,八路军正式接管沈阳,成立人 民政府。
此时,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正率部队由淮南 津浦路回师苏北途中,于13日途经华中局驻地时得知 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也开始调少部分部队进入 东北,便在14日致电中央,提出了“对目前局势和我 军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他建议:“东北既能派 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 人为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 速创造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①黄克诚的建议为 中央制定战略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在八路军陆续向东北进发的同时,中共中央在 1945年9月15日决定组织成立东北局,代表中央统一 领导东北地区的各项工作,并与进入东北的苏军指挥 机关建立联系,以协调共产党军队与苏军的行动。东 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 委员,办事处暂设在沈阳。9月15日,彭真等人搭乘 苏军飞机前往东北。
9月19日,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起草并 发出致各中央局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 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目 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 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 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 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 地位”。此时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是要在内战危险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力 求争取东北,控制热、察两省,主动撤出南方的一些 解放区,收紧阵地,集中兵力,摆脱被动。实施这一 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部分南方根据地,将部队 依次北移,以便集中10万余主力部队控制热、察,争 取东北。为此,中共中央在9月中旬又连续四次作出 相关决定,分别向各军区发出指示,要求增派部队迅 速开往东北。在调遣部队的同时,中共中央还下令华 中、华北派遣1()()个团的干部,从班、排、连、营 、团连同事务、政治工作人员配备齐全,不带武器, 身着便衣,迅速动身开往东北,并决定在延安再动员 数干干部前往,各自寻找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①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察冀和山东分局派遣的 先头部队,由陆路和海路向东北开始了初的进军, 陆续到达东北的山东部队有:万毅率领的滨海支队, 约3 500人,从海路到辽东半岛,10月中旬到达盘石 、海龙地区。肖华率山东军区机关人员及部队1 000 余人,从海路到辽东,于10月下旬到达安东(今丹东 市)。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率山东第6师及第5师两 个团,约8000人,从海路到辽东,10月24日到达营口 地区。勃海军区司令杨国夫率山东第7师三个团,副 政委刘其人率三个团,共12 000人,从陆路行军,11 月分别到达山海关、古北口一带。山东军区第2师罗 华生部,约7 500人,从海路到辽东,11月上旬到达 沈阳以西地区。山东军区第1师梁兴初部,约7 500人 ,由陆路于11月中旬到锦州以西地区。山东田松支队 约1000人,从海路到辽东,11月中旬到达牡丹江地区 。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直属部队和几个独立营,约 4 000人,从海路到辽东,11月到达沈阳、安东地区 。后出发的是鲁中军区司令罗舜初率领的山东第3 师及鲁中警备第3旅,共9 000余人,从海路到辽东, 12月上旬到达沈阳、鞍山地区。上述各部队,人数总 计约6万人。在1945年进军东北的大军中,山东部队 显然是的主力。
华中解放区和延安也向东北派出了部队和干部。
原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第3师,在师长兼政委黄克 诚、副师长刘震、洪学智(兼参谋长)的率领下,于9 月28日从江苏淮安出发,由陆路经鲁南、冀中、冀东 北进,于11月下旬抵达锦州地区。该师下辖4个旅、3 个特务团,总兵力3.5万人。陕甘宁晋绥防军教导第 2旅旅长黄永胜率领的教导第1旅与教导第2旅各一个 团及警备第1旅旅长文年生率领的该旅一部3 000余人 ,在1月底到达热河,编入热辽纵队。延安抗日军政 大学、炮兵学校等单位合计2 000余人,相继进入东 北到达通化市。总合起来,由关内进入东北的部队计 11万人,各类干部约2万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