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066591
这本《出版人札记》由赵光辉著,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的感想和总结,记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还有教训;记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喜悦、兴奋、苦闷和彷徨,像坐“过山车”一样,既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也有跌落谷底的惊怵和感叹。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还历史原貌,客观地阐述一些观点、思想和评价自己,然而也难免带有主观和自我的色彩,这也许就是局限性了。二是将自己的经验之谈提供给新编辑或者准备入这个行业的朋友们。作者在“作者小语”里用了12个篇幅,写了12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用拉家常的口吻,用内心和新编辑们说说心里话,把自己二十多年从事编辑职业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告诉他们。
这本《出版人札记》由赵光辉著,是一本写怎样“做书”的书,也是一本写编辑职场生涯的书。作者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写完了。作者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其他片刻时间来思考写作的框架、布局、结构和篇章的。思路时而被紧张的工作所打断,时而因写字的枯燥和索然无味而停笔,时而陷入对往事回忆的亢奋中,时而又手不停笔地将这些思想的碎片整合起来,落在笔端。总之,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做深入思考,尽管拖拖沓沓地写了近二十万字,但都是对过去零星碎片的整理和一些有感而发而已。
《出版人札记》适合文学爱好者、出版业从业人员阅读。
序 一个出版人的心路历程 走进出版业 作者小语 二十年的编辑感悟 出版社印象 作者小语 平房精神 次组稿 作者小语 谈谈怎样组稿 五月“惊魂” 作者小语 谈谈图书的宣传工作 白山黑水“大浪淘沙” 作者小语 浅谈编辑与发行的关系 京剧艺术与烹饪文化 作者小语 谈谈编辑的文化视角 独闯京西宾馆 作者小语 浅谈编辑的闯劲 南开大学的组稿经历 作者小语 谈谈编辑的政治意识 高规格的首发式 作者小语 谈谈编辑的应知应会 雨夜等得作者归 作者小语 小议编辑的耐受力 我与学者武斌的书缘 作者小语 谈谈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编辑职业,我的爱 作者小语 谈谈编辑的职业信仰 附录 初到出版社 我眼中的冯玉忠校长 出版改革人——追忆老社长刘万泉老师 低碳经济与中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化转型中的超前思考 后记
走进出版业
我是1988年7月由中共辽宁省委机关调入辽宁大学出版社工作的。那年34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也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设想,包括党政分开、机构改革等诸多思想。
当时,省委机关也在风传要进行“精兵简政”,机构合并。我所在的省委机关党委也传闻要和省政府机关党委合并。机关内部一时人心浮动,一些同事纷纷调离了省委机关。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放开搞活,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打破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形式,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贴近市场。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都在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当时,好像全民都在经商办企业,人人都在淘金。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着社会每一个角落和人们的心灵,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政改信息和商业气息,也在不断冲击着省委机关大院,诱惑着里面的人想冲出门外。那时,机关干部的收人很低,还比不上企业一般职工的收入,生活比较清贫。社会上
“脑体倒挂”现象比较严重,所谓“搞导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
就是当时社会分配不公的真实写照。我也受到这些信息和思潮的影响,加之机关要合并的风传不时飘入耳中,一些同事的调走,使得我开始有了离开机关的想法。但真打算离开的时候,内心又开始出现某种犹豫、困惑、彷徨和焦虑,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省委大院的门槛高,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准入条件严格。我是经过省委组织部考核由部队转业到“大院”
里的,这是一份难得的好工作。那时候就业途径单一,不像现在这样多元。能在省直机关谋得一份公职实属不易,社会地位优越,受人羡慕和尊敬。我在想一旦跨出这道门槛走向社会,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怎么办?在“大院”里工作生活了近五年,工作环境优越,同事关系熟悉融洽,有感情有情分,走出这样的环境,不能适应外界又怎么办?虽然收入低了点,但与大多数人相比还是蛮不错的,离开省委大院后,一旦收入不稳定又怎么办?一系列的顾虑和不安困扰着我。中国有句俗话说: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说的就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职业的选择或变动,是人一生中要面对的为数不多的重要抉择之一,而人在选择职业时又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所以,犹豫思量在所难免。
现在看,终促使我走出省委大院的主要动因有三个:首先是外面世界很精彩深深地吸引着我;其次是年轻人不安于现状的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再次是对机关沉闷工作的厌倦和向往自由的性格心理。
1988年初,我正式向上级领导提出调离机关进入出版业的申请。当时的选择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大院”内的出版单位:“共产党员杂志社”;另一个是省新闻出版局辖属的辽宁人民出版社。个选择,没离开“大院”。尽管工作变动了,但周围环境没变,人头熟悉,心理落差小,便于工作。况且这家杂志社办得也很出色,很有生气,在全国出版界独树一帜,颇有影响,各方面的待遇和收入也大大优于机关,是个热门单位。第二个选择,也有这方面考虑。我的父母都曾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工作多年,父亲曾经是资深编辑和领导,母亲一直从事图书档案和资料管理工作,应该说与出版社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如果我去了,想必能得到一定的帮助。从以上选择上,能看出我当时的犹豫不决和患得患失的心理,既有对机关工作的眷恋也有对前途的迷茫。
但事情开始办得并不顺利。共产党员杂志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都隶属于省委宣传部管辖。我从提出调离申请就焦急等待消息,而每次打听得到的答复都是在“研究”中,从年初到6
月份一直没有消息,内心的焦虑和焦急可想而知。
我父亲得知后,有一天对我说:“帮你联系一下辽大出版社吧,那家出版社改革搞得很好,机制很灵活,在出版界有一定影响。”结果没出一个星期,辽大出版社就同意接收我了,而且不来考核了,要我自带档案去报到。就这样,我于1988
年7月正式调入辽宁大学出版社工作。 走进出版业,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的选择,从此再没有改变过。P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