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38170
内容简介
战后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德国问题展开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角逐集中体现了冷战时期的各种基本矛盾,堪称冷战的缩影。本书全面系统地勾画了这段历史,详细分析了有关各方在各个时期有关德国问题的战略策略意图,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战后德国问题及相关大国关系的全景画。通过这幅画面,可以对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获得清晰的认知。尽管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标志的冷战早已结束,苏联作为一个国家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战后德国问题的历史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这段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历史是不应被忘记的,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如果考虑到在冷战结束近20年后的今天,冷战的后遗症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冷战思维的幽灵仍然顽固地不肯退出历史舞台,重温这段历史就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目 录
出版前言
序言
章 历史的回顾
节 德国问题在沙俄对欧洲政策中的地位
一、对德政策是沙俄大陆政策的核心
二、分裂德国是沙俄的传统政策
三、俄普奥联盟是沙俄大陆故策的基石
四、沙俄对德政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列宁时期的对德政策(1917-1923)
一、为生存而媾和
二、从布列斯特走向拉巴洛
三、拉巴洛的外交突破.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对德政策(1924-1941)
一、拉巴洛政策时期
二、从集体安全政策到双重外交政策
三、消极对德政策与消极中立政策
第二章 战后苏联对德政策的宏观分析
节 战后德国问题探源
一、苏美英关于分割德国问题的磋商
二、苏美英关于对德实行分区占领的协议
三、波茨坦会议上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阶段(1945-1955)
一、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二、以统一换中立
第三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第二阶段(1955-1968)
一、安全,统一第二
二、关于对德和约和西柏林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三、柏林墙——成功的冒险
第四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第三阶段(1969-1987)
一、勃列日涅夫进攻性对德政策的确立
二、勃列日涅夫进攻性对德政策的成功
三、深化缓和时期与缓和夭折之后的苏联对德政策
第三章 苏联对柏林问题的政策
节 柏林问题的产生
一、什么是柏林问题
二、1944-1945年关于柏林的协议
三、柏林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苏联在两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
一、苏联在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
二、苏联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及其与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比较
第三节 苏联在柏林四方谈判与“四方协定”实施期间的政策
一、新形势下的新政策
二、柏林四方谈判——通向“四方协定”的曲折历程
三、苏联在“四方协定”中的让步与收获
四、“四方协定”生效后的苏联对柏林政策
第四章 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政策
节 三个条约——苏联与民主德国政治关系的三个界标
第二节 苏联的两德关系政策及其与民主德国的矛盾
第三节 苏联与民主德国的经济关系
第五章 苏联对联邦德国的政策
节 建交——一次收获甚微的播种
第二节 波恩——缓和攻势的突破口
第三节 新的冰冻与解冻
第四节 莫斯科对波恩的经济外交
结语
序言
章 历史的回顾
节 德国问题在沙俄对欧洲政策中的地位
一、对德政策是沙俄大陆政策的核心
二、分裂德国是沙俄的传统政策
三、俄普奥联盟是沙俄大陆故策的基石
四、沙俄对德政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列宁时期的对德政策(1917-1923)
一、为生存而媾和
二、从布列斯特走向拉巴洛
三、拉巴洛的外交突破.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对德政策(1924-1941)
一、拉巴洛政策时期
二、从集体安全政策到双重外交政策
三、消极对德政策与消极中立政策
第二章 战后苏联对德政策的宏观分析
节 战后德国问题探源
一、苏美英关于分割德国问题的磋商
二、苏美英关于对德实行分区占领的协议
三、波茨坦会议上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阶段(1945-1955)
一、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二、以统一换中立
第三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第二阶段(1955-1968)
一、安全,统一第二
二、关于对德和约和西柏林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三、柏林墙——成功的冒险
第四节 苏联对德政策的第三阶段(1969-1987)
一、勃列日涅夫进攻性对德政策的确立
二、勃列日涅夫进攻性对德政策的成功
三、深化缓和时期与缓和夭折之后的苏联对德政策
第三章 苏联对柏林问题的政策
节 柏林问题的产生
一、什么是柏林问题
二、1944-1945年关于柏林的协议
三、柏林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苏联在两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
一、苏联在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
二、苏联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及其与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比较
第三节 苏联在柏林四方谈判与“四方协定”实施期间的政策
一、新形势下的新政策
二、柏林四方谈判——通向“四方协定”的曲折历程
三、苏联在“四方协定”中的让步与收获
四、“四方协定”生效后的苏联对柏林政策
第四章 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政策
节 三个条约——苏联与民主德国政治关系的三个界标
第二节 苏联的两德关系政策及其与民主德国的矛盾
第三节 苏联与民主德国的经济关系
第五章 苏联对联邦德国的政策
节 建交——一次收获甚微的播种
第二节 波恩——缓和攻势的突破口
第三节 新的冰冻与解冻
第四节 莫斯科对波恩的经济外交
结语
在线试读
章 历史的回顾
节 德国问题在沙俄对欧洲政策中的地位
一、对德政策是沙俄大陆政策的核心
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历史是从彼得一世时代开始的。在此之前,俄国不过是一个位于俄罗斯大草原上的鲜为人知的内陆国家。瑞典、波兰、土耳其组成的“东方藩篱”,成为当时欧洲大陆霸主法国用来将俄国与欧洲文明隔绝开来的有力工具。俄国只能靠白海-北冰洋-大西洋这条一年中半年封冻的曲折航线,艰难地维持着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彼得一世通过战胜瑞典人的北方战争,在波罗的海沿岸取得了立足点,从而在“东方藩篱”上打开了个缺口。更重要的是,彼得一世在把俄国从一个单纯内陆国家变成濒海国家的同时,以其“特有的胆略”把都城从位于内陆中心的莫斯科迁到了使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波罗的海岸边的彼得堡,从而有意为他的帝国确定了一个外偏中心。“彼得堡这个帝国的外偏中心从一开始就表明:一个圆周尚有待于划定。”欧洲就处于这个未来的圆周之内。
……
节 德国问题在沙俄对欧洲政策中的地位
一、对德政策是沙俄大陆政策的核心
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历史是从彼得一世时代开始的。在此之前,俄国不过是一个位于俄罗斯大草原上的鲜为人知的内陆国家。瑞典、波兰、土耳其组成的“东方藩篱”,成为当时欧洲大陆霸主法国用来将俄国与欧洲文明隔绝开来的有力工具。俄国只能靠白海-北冰洋-大西洋这条一年中半年封冻的曲折航线,艰难地维持着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彼得一世通过战胜瑞典人的北方战争,在波罗的海沿岸取得了立足点,从而在“东方藩篱”上打开了个缺口。更重要的是,彼得一世在把俄国从一个单纯内陆国家变成濒海国家的同时,以其“特有的胆略”把都城从位于内陆中心的莫斯科迁到了使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波罗的海岸边的彼得堡,从而有意为他的帝国确定了一个外偏中心。“彼得堡这个帝国的外偏中心从一开始就表明:一个圆周尚有待于划定。”欧洲就处于这个未来的圆周之内。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