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26536
◎中医必修的医学典籍,大众的养生巨作。精装权wei全译本,随书附赠人体穴位彩图
◎中国人的中医养生学巨著。
◎系统地讲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诠释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我国现存zui早的医学文献典籍。
◎名副其实的中医学之祖,各个中医流派以及传世名医,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第 一 节 上古天真论:元气乃生命之本源 / 1
第 二 节 四气调神大论:年运顺应四时而变 / 7
第 三 节 生气通天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 / 12
第 四 节 金匮真言论:“五脏运”内调之秘钥 / 18
第 五 节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乃万物之纲纪 / 23
第 六 节 阴阳离合论:阴阳经的开、阖、枢 / 35
第 七 节 阴阳别论:阴阳、五行论脉象 / 38
第 八 节 灵兰秘典论:十二脏腑各司其职 / 43
第 九 节 六节藏象论:人的岁运总纲 / 46
第 十 节 五脏生成论:以色味合判五脏之病 / 52
第 十 一 节 五脏别论:诊断五脏六腑的独特之方 / 57
第 十 二 节 异法方宜论:辨病症需因地制宜 / 60
第 十 三 节 移精变气论:移易精神,变化脏气之方 / 63
第 十 四 节 汤液醪醴论:五谷养生治病之效 / 67
第 十 五 节 玉版论要:揆度奇恒断色脉 / 71
第 十 六 节 诊要经终论:十二经脉与诊治要道 / 74
第 十 七 节 脉要精微论:望闻问切断病之法 / 78
第 十 八 节 平人气象论:得谷则昌,失谷者亡 / 87
第 十 九 节 玉机真藏论:以四季脉象断五脏之疾 / 93
第 二 十 节 三部九候论:天地人的联系与盛衰之变 / 103
第 二十一节 经脉别论:环境、情志诸因素对经脉的影响 / 108
第二十二 节 藏气法时论:四时五行五治之法 / 112
第二十三 节 宣明五气论:五味与五脏对应关系 / 118
第二十四 节 血气形志论:四症应对之法 / 121
第二十五 节 宝命全形论:天人合一是治病养生之本 / 124
第二十六 节 八正神明论:四时八正定昌亡 / 128
第二十七 节 离合真邪论:能治病,先识病 / 133
第二十八 节 通评虚实论:从则生,逆则死 / 137
第二十九 节 太阴阳明论:经脉和,则四肢荣 / 143
第 三 十 节 阳明脉解:一脉定神志 / 146
第三十一节 热论:外寒与病毒乃热病之源 / 148
第三十二节 刺热:五脏热病与刺法 / 152
第三十三节 评热病论:风、气影响四大热证 / 156
第三十四节 逆调论:气血不顺则需调 / 160
第三十五节 疟论:预测预防四季时令疾病 / 164
第三十六节 刺疟:六经六脏腑刺血疗法 / 172
第三十七节 气厥论:病都是气出来的 / 176
第三十八节 咳论:形寒饮冷关肺胃,五脏六腑令人咳 / 178
第三十九节 举痛论:气血不通则痛,看得见,摸得着 / 181
第 四 十节 腹中论:别装一肚子病 / 186
第四十一节 刺腰痛:挺直腰杆有方法 / 191
第四十二节 风论:风邪善行而数变,百病之长 / 195
第四十三节 痹论:风寒湿三邪之害 / 199
第四十四节 痿论:形体枯荣之根 / 204
第四十五节 厥论:血气逆乱、阴阳颠倒则厥 / 208
第四十六节 病能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 213
第四十七节 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 / 217
第四十八节 大奇论:按其脉,知奇疾、断死期 / 222
第四十九节 脉解论:经脉盛衰解病变 / 226
第 五 十节 刺要论:针刺深浅有要领 / 231
第五十一节 刺齐论: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 233
第五十二节 刺禁论:针刺的禁地 / 235
第五十三节 刺志论:辨虚实,针刺补泻有诀窍 / 238
第五十四节 针解:虚实之道,九针刺法之解 / 240
第五十五节 长刺节论:触类而广之 / 243
第五十六节 皮部论:皮肤之三阴、三阳 / 246
第五十七节 经络论:经络与五色之变无常 / 249
第五十八节 气穴论:脉气滞居之处 / 251
第五十九节 气府论:脉气生发之所 / 255
第 六 十节 骨空论:风邪对骨骼无孔不入 / 259
第六十一节 水热穴论:治疗热病、水病之穴 / 264
第六十二节 调经论:调理经脉治百病 / 268
第六十三节 缪刺论:上下左右交互刺法 / 278
第六十四节 四时刺逆从论: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施针 / 285
第六十五节 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 289
第六十六节 天元纪大论:自然万物盛衰变化之大法 / 293
第六十七节 五运行大论:五运六气变化对人的作用 / 299
第六十八节 六微旨大论:六气之精微要旨 / 307
第六十九节 气交变大论:上下二气交互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317
第 七 十节 五常政大论:五运平气、不及、太过对人的影响 / 330
第七十一节 六元正纪大论:五运六气变异乃致病之源 / 351
第七十二节 至真要大论:五味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 / 395
第七十三节 著至教论:至真至理的圣人教诲 / 424
第七十四节 示从容论:从容应对疑难杂症 / 427
第七十五节 疏五过论:诊断中易犯的五种过错 / 431
第七十六节 征四失论:戒除诊治常犯的四种过失 / 435
第七十七节 阴阳类论:阴阳五行断疑难疾病 / 438
第七十八节 方盛衰论:五脏气脉盛衰逆从与诊断十度 / 442
第七十九节 解精微论:迎风流泪之因 / 446
附录 / 451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zui早的一部医学典籍,zui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朝王冰时称为“灵枢”。至宋朝时,史嵩献家中藏书《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其实是一书多名。宋朝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这些理论学说虽然是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而且是众多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名,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来阐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书中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从《黄帝内经》的成书来看,它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以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凝聚了数代先祖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研究人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中医学奠基之作,时至今日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医理精深,专业性强,并且是文言文,语句艰深,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为此,我们特意编撰了《黄帝内经》通俗读本。书中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白话译注,每篇还列有本篇大意、解要,及附词字释义等项。其阐发经文,深得门径;纠误正讹,严肃认真;注释诠解,深入浅出。
另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我们在编排上也花了一些心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完整权wei的原文为纲,结合生僻字词的注音、注解与言简意赅、科学精准的译文,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一目了然,帮助读者读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知识,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智慧。
古时候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几岁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长大以后,既敦厚又勤勉,成年后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寿命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则不然,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贪欢逐乐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足,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zui根本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刚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解要】
本小节要点:岐伯回答了黄帝的疑问,其精髓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要遵守、尊重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生活(吃喝、房事)要有节制,养成好的习惯,工作上不过于劳累,这样人才能长寿,尽享天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