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04186
本书是中国在海草生理生态学方面的本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亚热带地区(广西、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的海草种类。分布及相关资源的现状与动态。全书共八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亚热带海草床的资源分布与季节变化、生物量与生产力、光合特征、元素和氨基酸营养动态、热值、生态恢复与修复技术、海草生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亚热带海草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可供海洋生态、生物和农林渔业的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师生、研究人员阅读,亦可用作滨海资源管理者的参考书籍。
前言
第1章 中国亚热带海草的资源分布
1.1 广西海草资源与动态
1.1.1 调查范围及调查方法
1.1.2 广西的海草分布
1.1.3 广西的主要海草床
1.1.4
广西海草群落面积与覆盖度的季节性变化
1.1.5 广西海草的种类与分布特征
1.1.6 广西的海草群落类型
1.1.7
广西海草的密度与生物量动态
1.2 广东的海草资源
1.2.1 广东的海草种类
1.2.2 广东的主要海草床
1.3 台湾的海草资源
1.4 香港的海草资源
1.5 福建的海草资源
1.6 其他省(区)的海草资源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草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2.1 海草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综述)
2.1.1 研究进展
2.1.2 研究方法
2.1.3 影响因素
2.1.4 存在的问题
2.2 喜盐草的生物量
2.2.1 广西合浦海草床
2.2.2 广西北海海草床
2.2.3 广东流沙湾海草床
2.2.4
不同海草床喜盐草生物量的比较
2.3 矮大叶藻的生物量
2.3.1 广西珍珠湾交东海草床
2.3.2 广西北海海草床
2.3.3
不同海草床矮大叶藻生物量的比较
2.4 矮大叶藻和二药藻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2.4.1 研究方法
2.4.2 研究结果
2.4.3
广西竹林海草床海草衰退的原因推测
参考文献
第3章 海草光合作用的研究
3.1 海草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综述)
3.1.1 海草的光合特征
3.1.2
可利用光与可利用无机碳对海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3.1.3
影响海草光合作用的其他因子
3.2 研究地概况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采集
3.3.2 实验方法和原理
3.3.3
受控环境下因素与水平的设计
3.3.4
不同生长阶段与失水胁迫下的观测
3.3.5 野外环境因子的观测
3.3.6
矮大叶藻光合作用季节变化测定
3.3.7 潮汐分析
3.4 光照和温度对矮大叶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4.1 光强和海草光合作用的关系
3.4.2 水温与海草光合作用的关系
3.4.3
不同温度与光强下海草的呼吸作用
3.4.4 矮大叶藻光能利用分析
3.4.5 温度影响分析
3.4.6 不同水深下光照强度的变化
3.4.7 实验地不同月份的潮汐变化
3.4.8 矮大叶藻的光补偿深度
3.5 矮大叶藻对无机碳的利用
3.5.1 不同pH下的光合作用
3.5.2
不同HCO–3浓度下的光合作用
3.5.3 野外pH值测定结果
3.5.4 矮大叶藻无机碳利用分析
3.6 失水状态下矮大叶藻的光合特性
3.6.1
失水胁迫对矮大叶藻Fv/Fm的影响
3.6.2 低潮时数分析
3.6.3 潮汐与矮大叶藻失水分析
3.7 不同盐度下矮大叶藻的光合作用
3.7.1
不同盐度下矮大叶藻的光合和呼吸速率
3.7.2
矮大叶藻光合作用对盐度响应分析
3.8 矮大叶藻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3.8.1 光照和温度的季节变化
3.8.2
矮大叶藻光合和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海草营养元素动态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方设置方法
4.1.2 海草野外采样方法
4.1.3 海草分样方法
4.1.4 海草元素检测方法
4.2 矮大叶藻各器官中元素含量及其与土壤元素含量间的关系
4.2.1
矮大叶藻各器官中的元素含量
4.2.2
矮大叶藻各器官中元素含量与土壤元素含量间的关系
4.3 矮大叶藻各器官对土壤元素的富集
4.4 矮大叶藻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
4.5 矮大叶藻叶片衰老过程中营养转移的研究
4.5.1 营养转移
4.5.2
土壤元素含量及成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营养转移的关系
4.5.3
矮大叶藻与其他海草种类的营养转移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5章 海草氨基酸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方设置方法
5.1.2 海草野外采样方法
5.1.3 海草分样方法
5.1.4 海草氨基酸检测方法
5.2 矮大叶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及营养评价
5.2.1 水解氨基酸
5.2.2 游离氨基酸
5.2.3 矮大叶藻的营养评价
5.3 矮大叶藻各器官之间水解氨基酸的差异
5.4 矮大叶藻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5.5 矮大叶藻中水解氨基酸含量与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草热值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方设置方法
6.1.2 海草野外采样方法
6.1.3 海草分样方法
6.1.4 海草热值测量方法
6.2 矮大叶藻热值的月动态变化特征
6.2.1
矮大叶藻干重热值的月动态变化
6.2.2
矮大叶藻灰分含量的月份动态变化
6.2.3
矮大叶藻去灰分热值的月动态变化
6.3 矮大叶藻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热值的动态变化
6.3.1
矮大叶藻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热值的动态变化
6.3.2
干质量热值与灰分含量的关系
6.3.3 热值与元素含量的关系
6.3.4
海草与其他生物热值含量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草床的恢复技术研究
7.1 海草床的衰退及原因(综述)
7.1.1 海草床衰退现状
7.1.2 海草床衰退的原因
7.2 海草床恢复的主要方法(综述)
7.2.1 生境恢复法
7.2.2 种子法
7.2.3 移植法
7.2.4 海草床恢复方法比较
7.3 海草移植研究
7.3.1 研究方法
7.3.2 研究结果
7.3.3 海草移植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8章 亚热带海草床的保护与管理——以广西为例
8.1 广西海草的保护管理与研究历史
8.1.1
有关广西海草的研究课题、项目
8.1.2
涉及广西海草的政策、标准与规范
8.1.3
有关广西海草的论文、专著及其他出版物
8.1.4
与海草相关的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
8.1.5 广西区内海草研究机构
8.1.6
广西海草管理与保护的社区参与
8.2 广西海草床的胁迫
8.2.1 挖沙虫泥丁、挖贝耙螺
8.2.2 海水养殖
8.2.3 非法围网
8.2.4 毒鱼虾、电鱼虾和炸鱼
8.2.5 底网拖渔
8.2.6 人为污染
8.2.7 开挖港池航道
8.2.8 家禽家畜的养殖
8.2.9 泊船
8.2.10 台风暴潮
8.2.11 突发性灾害
8.2.12 其他影响
8.3 广西海草床的保护措施与对策
8.3.1
公共意识的提高是海草保护的基础
8.3.2 法律框架是海草保护的保障
8.3.3
海草床保护与管理需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思想
8.3.4
开展科学的、可持续的海草床恢复
8.3.5
加强与深化对海草生态系统的研究
8.4 广西海草生态系统的监测
参考文献
附图
第1章 中国亚热带海草的资源分布
我国的亚热带海草是我国海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海草分布区是
广西与广东沿岸、台湾及离岛、香港分布的海草床,以及福建零星的海草分
布,尤其以广东湛江的流沙湾和广西北海的铁山港湾为面积的海草分布
区。该区域的广西铁山港湾是我国的儒艮(Dugong dugon,主要以海草为
食物)保护区。据统计,仅广西与广东两省的海草总面积接近2000hm2。
共有海草种类13种[含流苏藻(Ruppia martima)在内],占我国海草种类
约61.9%。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是中国亚热带的优势种类,
仅在广东和广西共分布面积超过1700hm2,此外,喜盐草在台湾和香港亦有分布。
浙江与江苏仅报道有流苏藻。澳门未见报道有海草分布。从面积来看,广东的海
草面积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各省(区)中面积,约970hm2;广西次之,
约942hm2。但广东的海草较为集中,仅流沙湾海草床面积达900hm2,占广
东全省海草面积的约82%,除此湾之外,广东其他各地的海草床面积普遍较
小。广西的海草则主要集中在铁山港湾,东部的北海市海草面积占全广西的91.5%。
从种类来看,台湾的海草种类在亚热带沿海各省(区)中丰富,达12种,
占我国海草种类数的57.1%。一些热带性种类如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
未在此区域发现。温带性种类如虾形藻属(Phyllospadix),也未在此区
域有记录。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不仅是该区域分布广(在广西、
广东、福建、台湾和香港都有分布)的种类,也是我国分布广的海草种类,
在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也有分布。以下各节分别介绍我国亚热带各省(区)
的海草分布概况,其中还详细报道了以广西为代表的亚热带海草床的资源动态。
1.1 广西海草资源与动态
1.1.1 调查范围及调查方法
1.1.1.1 海草床面积绕测及基础数据调查
搜集重点生态区有关的历史监测数据,以现有的资料和地图为基础,用高精
度GPS对广西沿海的海草床边界绕测,数据导入ArcGIS9.3系统。现场记录海
草种类及生长情况、各海草种类覆盖度、人为活动影响与强度等。
海草床面积绕测及基础数据调查每个季度进行一次。
1.1.1.2 海草生态区断面生态调查
根据海草床的绕测结果,选择典型地段,在铁山港湾海域和珍珠
湾海域各布设3条调查断面。每一调查断面沿深度梯度分别在近岸(A站位)、中段(B站位)和离岸(C站位)
设置三个调查站位,通过这三个调查站位各设置一条大致平行于等深线的50m长的交
叉样带,在各条样带上按计算机所提供的1~50的12个不重复的随机数在样带所
在位置上分别设置并调查12个样方。调查指标为:海草种类、底上动物覆盖度、
藻类覆盖度和海草高度等。如果样方内有海草须同时进行海草采样(采用直径为10cm
的柱状采样器)。此外,对每一个调查样方进行照相记录。海草样品带回实验室内进
行器官归类(叶片、叶柄、叶鞘、花、果和种子归为地上部分,根状茎与根归为地下部分),
并分别对花、果和垂直茎计数,置入烘箱内80℃烘至恒重后分别对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称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