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06956
★我们不能替孩子养成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但可以为他们种下向往的种子,或早或晚它们都会发芽。
★剪取《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段,带孩子走近梭罗的思想,体悟诗意的生活。
★立体主义的画风,巧妙的空间设计,让孩子在图画阅读中放飞想象。
★2003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入围作品。
本书取材于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个片段,用充满想象的笔调刻画了一位向往自由生活的小熊亨利的形象。亨利想去爬山,但他的一只鞋送去修理了。在去拿鞋的路上,收税员以不向政府交税的理由把亨利投进监狱。牢门并不妨碍亨利的自由,他拿出画笔在墙上画风景,用自己的想象爬山。他“看到”了花、蜂鸟、大树、河流、瀑布,在云中穿梭,在山顶遇见一位朋友,两人唱了很多很多的歌……
想象如小鸟一样自由,像大海一般浩瀚,任何人都无法阻止。
不服从的姿态
齐童巍/儿童文学博士
与其他四本以亨利为主角的图画书一样,《亨利去爬山》也是插画家D.B.约翰逊对美国文学家、思想家亨利·大卫·梭罗的致敬之作。历史人物梭罗作为亨利的原型,这一点作者在书中有过很清晰的说明。基于此,我们对亨利的言行举止、情感想象的理解,就会有更明确、更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
《亨利去爬山》的故事缘起于梭罗著名的宣言式的“不服从”举动。面对“一个允许农场主蓄奴的政府”,亨利拒绝服从,拒绝交税,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进行“非暴力抵抗”,甚至不惜因此被投入监狱。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无力,却具有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既是梭罗亲近自然、抵抗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也是本书后续情节发展的逻辑基础和理念基础。不论是梭罗,还是D.B.约翰逊,思考的都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什么可以说“不”,又如何说“不”的问题。
社会变革的一端是宏观的社会、历史,另一端则是组成社会、历史的众多真实的个体。作为个体的人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每一种处境下,如何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相处,是梭罗集中思考的问题。亨利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但禁锢身体的牢笼限制不住他绘画的自由,限制不住他的思想,更限制不住他的心灵在艺术创作中获得自由。只要有笔,哪怕是在监狱的墙上,他也能自如地挥洒,进而获得一种梭罗所信奉的超验体验。艺术所创造的空间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抹平了。亨利在墙上提笔画出的鞋子,能够被穿在脚上。画中的溪水,能够弄湿鞋子。监狱低矮的墙既藏得下万千沟壑,能让亨利长途漫步,又能变成敞开的大门,连接走向自由的通途——亨利离开监狱时,身后是山姆为他打开的现实中有铁框和铁钉的监狱门,但他没有选择从那里走出,而是从监狱墙上他自己所画的想象之门离开的。这样的超验体验来自梭罗对自然的理解。到达想象的山顶之前,当亨利在山林中奔跑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沉醉的、安闲的、享受的。这是一个与现实中狭窄的牢笼截然相反的世界。翱翔的鹰和空中的云,在明亮的画面中给人以天马行空之感。
但沉浸在自然和艺术中的超验体验,不能作为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梭罗虽然以隐居为主要生活方式,但仍以很大的热情真诚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在想象的世界里,亨利仍然惦记着许许多多正在被奴役的人。当大街小巷贴满了抓捕逃跑奴隶的悬赏告示,亨利却在想象的山顶与向往自由而途径此地的旅行者谈笑、唱歌,用心灵与试图挣脱奴隶制的朋友相拥。哪怕因为不穿鞋子,自己的脚可能被石头扎疼,他仍慷慨地把鞋子送出去,目送朋友逃往象征自由的北方。不能逃避社会现实,因为超验世界被现实世界包裹着。亨利在天明之前需要回到牢房。回到牢房象征着回归现实,于是书中就有了亨利在深色画面上急急忙忙的回程。亨利虽然很熟悉自然,却也不免踩进兔子洞,不免跌跌撞撞,这显示出想象世界、超验世界并没有颠覆现实世界的秩序。
梭罗的“非暴力抵抗”理念主张,人并不是要用暴力强行改变现实社会秩序,而是要在生活里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本身。亨利认为,重获自由就如同“站在一座高山的”。那座高山的从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在书中出现,超越于人们所生活的平原之上。获得自由如同登上,能够给人瞬间的极致体验,但更多的生活在山下的平地上发生,在非极致的体验状态下展开,并没有处在自由与非自由的激烈对抗之中。穿过监狱的墙离开监狱,表现出亨利坚持自由理想,对政府的不合理行为抱持着坚定的不合作态度。如果再次遇到不合理的征税,他依然会选择抵抗。而走向鞋匠铺的背影,却预示着他重新走入日常生活。在生活里,他依然不会忘记体验超验和亲近自然,依然会让精神从现实利益诉求中跳脱出来,去省思现实操劳的意义,省思自由在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拒斥禁锢心灵自由的一切形式。人只有畅快淋漓地接近自然、融入自然,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只有拒现实的妥协,追求终的自由,才能在自然中更加从容地生活。能如此,则超验不再是超验,而是心灵的本真状态。
我们对梭罗的解读,并不能涵盖他所有的思想,图画书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的。对孩子而言,这本书的初印象也许只是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奇幻的画面。随着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的增加,他们或许能从书中读出反抗奴隶制、省思现代性等深层思想。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D.B.约翰逊对梭罗的致敬,让我们看到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人们对梭罗的思想仍然持有一份执着的怀想和敬慕,梭罗的“不服从”姿态获得了新的艺术表现。
媒体推荐:
夏季即将结束,有天下午,我去村里的鞋匠那儿取鞋,路上被抓进了监狱。因为我没有向政府交税,换句话说,我不承认当局的权力。因为这个政府在议院的门口买卖男人、女人以及孩子,就像贩卖牲口一般。
——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对孩子而言,这本书的*初印象也许只是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奇幻的画面。随着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的增加,他们或许能从书中读出反抗奴隶制、省思现代性等深层思想。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
——齐童巍(儿童文学博士)
有读者来信,感谢约翰逊用巧思向孩子们介绍了梭罗的思想。信中提到了梭罗因拒绝交税而被捕入狱的“不雅”经历,认为真实的梭罗不只是在徒步中自拍的表演者,还是扎扎实实在生活中思考和实践真理的哲学家,是反对奴隶制、秉持“公民不服从”信仰的斗士。约翰逊收到信后,立马创作出《亨利去爬山》作为答复。
——张迅(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D.B.约翰逊对题材进行了再创作,塑造了一个动物主角,并创作出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孩子会毫无障碍地接受故事,并在无意中感受到《瓦尔登湖》中的理想主义。
——李一慢(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慢学堂创办人)
梭罗是一个人生旅途中的散步者,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一个深爱人类与自然的忧思者,一个说也说不完的人。相信,有魔法象编辑们的用心付出,再加上柳漾先生清丽、流畅、准确的译文,此套图画书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一次愉快而有益的阅读旅行。
——杨家盛(《瓦尔登湖》译者、童书评论人)
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想一想。或许,亨利会从书中走出来,与我们做心灵上的朋友,陪伴着我们把平凡的每一天都过成诗。
——周其星(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之一、“彩色的阅读教室”倡导者)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09c20fbf0f22474a36e51b8_161925.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09c20fff0f22474a36e51b9_161926.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09c2104f0f22474a36e51ba_161927.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09c2108f0f22474a36e51bb_161928.jpg)
![插图](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609c210df0f22474a36e51bc_161929.jpg)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