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61624
编辑推荐
◎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
◎ 我们的心灵是非理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我值得被爱吗?”“这个世界安全吗?”并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很容易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还会重复这种痛苦。这看起来让人悲观,但另一面也蕴含了乐观的基础:如果能够去了解和改变我们的大结论、心理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本书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为核心,讲述了人在童年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影响性格和命运,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到和改变自己的模式,走出轮回的命运,享受爱和自由。
◎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生动的心理辅导课。
◎ 作者的风格是理性平静的治愈系,见解独到深刻,他是用心体会、理解和践行过,才写出了这样温暖睿智的文字。有读者评价“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 我们的心灵是非理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我值得被爱吗?”“这个世界安全吗?”并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很容易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还会重复这种痛苦。这看起来让人悲观,但另一面也蕴含了乐观的基础:如果能够去了解和改变我们的大结论、心理模式,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命运。本书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为核心,讲述了人在童年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影响性格和命运,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到和改变自己的模式,走出轮回的命运,享受爱和自由。
◎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生动的心理辅导课。
◎ 作者的风格是理性平静的治愈系,见解独到深刻,他是用心体会、理解和践行过,才写出了这样温暖睿智的文字。有读者评价“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
为什么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内核都是爱的缺失?
为什么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是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
如果你渴望更了解自己,看清楚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更真实自主地生活,那这本书就可以帮助到你。
为什么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内核都是爱的缺失?
为什么童年受过的苦,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是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自我实现。
如果你渴望更了解自己,看清楚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更真实自主地生活,那这本书就可以帮助到你。
目 录
序言:成为你自己 1
Part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003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007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010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018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033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046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057
Part2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069
不含诱惑的深情 081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 089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096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108
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 121
Part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活在当下 135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146
尊重自己的感受 159
谁动摇了你的立场 163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167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171
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了你的现实 176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181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189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194
Part4 七个心理寓言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205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玩 207
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209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211
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214
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216
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219
Part5 心灵成长书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 225
《中毒的爱》(原名《中毒的父母》) 228
《爱是一种选择》 230
《少有人走的路》 233
《沉重的肉身》 236
《爱的觉醒》 242
Part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003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007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010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018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033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046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057
Part2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069
不含诱惑的深情 081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 089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096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108
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 121
Part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活在当下 135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146
尊重自己的感受 159
谁动摇了你的立场 163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167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171
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了你的现实 176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181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189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194
Part4 七个心理寓言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205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玩 207
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209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211
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214
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216
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219
Part5 心灵成长书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 225
《中毒的爱》(原名《中毒的父母》) 228
《爱是一种选择》 230
《少有人走的路》 233
《沉重的肉身》 236
《爱的觉醒》 242
前 言
成为你自己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矛盾的。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象、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可以是牧师、心理医生,也可以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
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
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
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利用这一虚妄,给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矛盾的。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象、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可以是牧师、心理医生,也可以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
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
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
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利用这一虚妄,给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在线试读
定律一:成为自己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灵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剥夺了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主要的命题。
用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作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名堂,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回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灵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剥夺了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主要的命题。
用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作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名堂,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回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