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2210329
2. 结构方案评审表,是评审的主要文件(表单),评审前需核查统一技术措施的编制和部门评审情况,表单提出了评审的时机控制要求、参会人员要求和评审意见的回复要求等,记录评审会议的主要结论。
3. 评审会议纪要,是评审的辅助文件,作为评审意见的补充和说明。简单工程不提供会议纪要。
二、结构方粟
1号楼、3号楼、4号楼位于同一大底盘地下室,地下一层西侧、北侧全部开敞,东侧、南侧全部为覆土所盖,因此,整体嵌固端选为地下一层楼板。该层最小板厚应为180mm,人防区内最小板厚应为200ram,采用主梁大板结构;纯地下室顶板由于与土、水直接接触,最小板厚应为250mm,楼座范围内根据规范要求,最小板厚应为160mm,因此亦采用主梁大板结构。
地上部分结构中,由于l号、3号、4号及5号楼建筑使用功能需要,亦按照主梁大板结构。其余各楼座根据建筑平面布置,采用单向次梁的主次梁结构,考虑到设备专业埋管需要,地上主要楼板最小厚度均设置为l20mm。
1号楼、3号楼、4号楼以及大底盘地下室结构长度,超出规范关于结构长度限值规定较多,由于建筑功能需要,不宜设伸缩缝,结构设计中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
1号楼包括3栋6层塔楼(a、b、C座)及与塔楼分别相连的3层裙房,平面布置复杂,为避免成为特别不规则结构,在a、b与c座之间分别设置防震缝,将其分为3个独立的结构单元。
2号楼无地下室,一层楼面标高超过现状地面标高,为填方区域,因此一层设钢筋混凝土楼板,但由于本楼座基础埋深较深,因此,外墙处地下设钢筋混凝土墙体下延至基础顶面,嵌固端按一层楼面。另外,其南北两个部分平面布置有较大差异,且南北两部分有错层,结合其平面布置,在南北两部分之间设防震缝,将其分为2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南侧采用框架结构,北侧采用异形柱框剪结构。
5号楼为独立地下室,但地下室南侧开敞,嵌固端取为基础顶面。考虑到其余3侧均有土体约束,因此构件承载能力按嵌固端为一层楼面进行包络设计。
10号、ll号楼内根据场地高差情况部分设错层,错层高度均为600ram。考虑到错层高度不大,且项目位于低烈度区,因此仍采取异形柱框剪结构。但在进行构件承载能力计算时,楼板单元采用弹性楼板,同时另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对错层处异形柱进行加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30;抗震等级提高至=级;输筋伞高加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