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298911丛书名: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也是淮河流域经济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开始。本书以转型发展为切入点,
围绕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以专题的形式,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城市和金融以及导淮等方面,探讨了各级政府的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不同群体和组织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
展现了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全貌。
序
导论
一、近代淮河流域的行政区划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节 传统农业的近代改造
一、传统农业改造的提出
二、农业机构的建立
三、农事试验与农业推广
四、农田水利的兴修与技术改进
五、改革的效应
第二节 近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
一、农会的建立
二、农业合作与农业金融
三、垦殖公司的出现
四、运行与绩效
第三节 近代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关系
一、土地关系
二、农民负担
三、整顿田赋附加
四、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
节 农产品商品化
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专业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畜牧、水产等副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市场
一、农村市场内部结构的变迁
二、集市的发展
三、庙会市场的活跃
四、农村市场网络的形成
第三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工业
节 手工业的嬗变与发展
一、工业发展的举措
二、手工业的缓慢发展
三、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平民工厂与纺织业的发展
二、制烟业的演变与发展
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四、电力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煤炭工业的个案分析
一、矿业法规政策的演变
二、煤炭业的曲折发展
三、煤炭业的生产经营及成效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工业
一、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二、纺织业的发展
三、其他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交通运输业
节 航运业的历史变迁
一、轮运业的兴起
二、木帆船业的发展
三、船舶修造业的新旧并存
四、航运法规及航运组织
第二节 近代公路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公路机构的设立与公路建设
二、汽车运输业的缓慢成长
三、传统运输业的新发展
第三节 铁路的筹建
一、中央政府开发铁路的举措
二、铁路干支线的修建
三、淮域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筹建铁路的努力
四、铁路对社会经济的驱动
第四节 通讯方式的近代转型
一、近代邮政体系的构建
二、电讯事业的初兴
第五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商业、城市和金融
节 商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央和淮域地方政府振兴商务的举措
二、传统商业的发展和新式商业的出现
三、商人组织的新变化
第二节 商路变迁与城市的兴衰
一、商路的变迁
二、传统水运商路城市的衰落
三、新商路自开商埠的兴起
四、内陆中小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业的缓慢发展
一、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二、典当业的衰颓和振兴
三、钱庄业的发展与改革
四、新式银行的创办与发展
第四节 根据地的商业
一、奖励和保护商业的基本政策
二、金融机构的建立与货币的发行
三、私营商业和公营商业的发展
第六章 近代导淮方略及其实践
节 清末民初的导淮方略
一、黄河北徙与导淮呼声的出现
二、《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的提出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方略及其实践
一、导淮委员会的成立
二、《导淮工程计划》对导淮的初步规划
三、导淮工程的初步实施
四、导淮人海工程处的成立与人海水道的开挖
五、淮河复堤工程
第三节 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导淮方略
一、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二、地方之间的冲突
三、近代以来治淮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淮河虽然不是中国长的一条河流,却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分界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从很早时候起,人们就已
经认识到这条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重要性。
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曾经是较为富庶的区域之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说明
了淮河流域曾是令人留恋的美好家园。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曾培育出管仲、
华佗、曹操等文化名人。黄河夺淮以后,淮河长期泛滥成灾,严重制约了淮域经济社
会的发展。
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今,我国正在实施中部
崛起战略。无论从历史的视角,还是现实的需要,淮域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
研究,等待我们探索。本书侧重从经济开发的视角,探讨近代淮域经济开发的轨迹,
考察淮域经济开发的内在动因及其制约因素,为当今淮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
的借鉴。
一、近代淮河流域的行政区划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1°~36°,东经112°~121°,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
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
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①。
晚清至民国时期,淮域范围不断变化,行政建制也有相应调整。作为一个地理
单元,其范围主要依淮河水系而定②。历史上,淮河水系不断变迁,淮域范围相应的
也不断调整。
(一)晚清时期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建制。淮域涉及河
南、安徽、山东、江苏、直隶5个省,其中除直隶省大名府的东明县外,河南省有3
个直隶州和7个府,安徽省有2个直隶州和2个府,江苏省有2个直隶州和3个府,
山东省有1个直隶州和3个府。具体分述如下①:
1.河南省
汝州(今汝州市),辖鲁山、宝丰、郏县、伊阳(今汝阳)。
许州(今许昌市),辖长葛、襄城、临颍、郾城。
光州(今潢川县),辖光山、固始、商城、息县。
河南府(洛阳市),辖登封。
卫辉府(今卫辉市),辖考城(今兰考)。
归德府(今商丘市),辖商丘、宁陵、柘城、鹿邑、虞城、夏邑、永城、睢州
(今睢县)。
开封府(今开封市),辖祥符、陈留(今开封)、荥阳、汜水(今荥阳)、荥泽
(今荥阳)、密县(今新密)、杞县、新郑、中牟、尉氏、通许、鄢陵、兰仪(今兰
考)、洧川(今尉氏)、禹州、郑州。
汝宁府(治汝阳县,今汝南县),辖有汝阳、正阳、上蔡、西平、遂平、确山、
新蔡、罗山、信阳州(今信阳市)。
南阳府(今南阳市),辖叶县、桐柏、舞阳。
陈州府(今淮阳县),辖淮宁、扶沟、太康、西华、商水、项城、沈邱。
2.安徽省
泗州(今泗县),辖五河、天长、盱眙(今属江苏省)。
六安州(今六安市),辖霍山。
颍州府(今阜阳市),辖阜阳、颍上、霍邱、蒙城、太和、涡阳、亳州。
凤阳府,辖凤阳、灵璧、怀远、定远、凤台、宿州、寿州(今寿县)。
3.山东省
济宁州(今济宁市),辖金乡、鱼台、嘉祥。
曹州府(今菏泽市),辖菏泽、定陶、郓城、巨野、城武(今成武)、曹县、
单县。兖
州府(今兖州市),辖滋阳、汶上、宁阳、曲阜、泗水、滕县(今滕州)、邹
县(今邹城)、峄县(今枣庄)。
沂州府(今临沂市),辖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今莒
县)。
4.江苏省
海州(今连云港市),辖赣榆、沭阳。
徐州府(今徐州市),辖铜山、萧县(今属安徽省)、砀山(今属安徽省)、丰
县、沛县、睢宁、宿迁、邳州。
淮安府(今淮安市),辖山阳、桃源(今泗阳)、安东(今涟水)、清河(今淮
阴)、盐城、阜宁。
扬州府(今扬州市),辖江都、甘泉(今扬州)、宝应、兴化、东台、泰州、高
邮州(今高邮市)。
(二)北京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一是保留清代的省、县;二
是将省辖的府、州、厅改置为县;三是“道”继续保留,并将以监察职能为主的机
构,演变为完整的行政机构,作为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地方行政区划实行
省、道、县三级制。其中位于淮域的有直隶、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省,除直
隶省大名道的东明县外,河南省有开封道、河洛道、汝阳道;安徽省有淮泗道;江
苏省有淮扬道与徐海道;山东省先有济宁道、胶东道,后有兖济道、琅琊道、曹濮
道。同时,淮域各省新置或改置了一些县,或废除一些县。具体如下①:
1.河南省
1912年,新置河阴县。1913年,开封、归德、陈州、汝宁等府及禹州、睢州、
许州、郑州、汝州、信阳、光州等州改置为县。1913年,祥符县更名为开封,淮宁
更名为淮阳,汝阳更名为汝南。
开封道(今开封市),辖开封、陈留(今开封)、杞县、通许、尉氏、洧川(今
尉氏)、鄢陵、中牟、兰封(今兰考)、禹县(今禹州)、密县(今新密)、新郑、商
丘、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睢县、考城(今兰考)、柘城、淮阳、商水、
西华、项城、沈邱、太康、扶沟、许昌、临颍、襄城、郾城、长葛、郑县(今郑
州)、荥阳、河阴(今荥阳)、荥泽(今荥阳)、汜水(今荥阳)。
河洛道(驻陕县),辖临汝、鲁山、郏县、宝丰、伊阳。
汝阳道(今信阳市),辖桐柏、确山、信阳、罗山、潢川、光山、固始、息县、
商城。
2.安徽省
1912年,六安、寿州、宿州、亳州、泗州等州改置为县。
淮泗道(驻凤阳县),辖凤阳、定远、凤台、怀远、灵璧、寿县、宿县(今宿
州)、阜阳、颍上、太和、霍邱、蒙城、涡阳、亳县(今亳州)、六安、霍山、泗县、
五河、天长、盱眙(今属江苏省)。
3.山东省
1913年,济宁、莒州等州改置为县。
1914年,山东省分为济南、东临、济宁、胶东等4道。
济宁道(今济宁市),辖济宁、滋阳(今兖州)、曲阜、宁阳、邹县(今邹城)、
滕县(今滕州)、泗水、汶上、峄县(今枣庄)、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
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今成武)、定陶、巨野、
郓城。
1925年,山东省重新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清、莱胶、东海、
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其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有兖济、琅琊、曹濮3道。
兖济道(今济宁市),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汶上、泗水、邹县、滕县、
峄县、金乡、嘉祥、鱼台。
琅琊道(今临沂市),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
曹濮道(今菏泽市),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今成武)、巨野、郓城。
4.江苏省
1912年,新置灌云县。同年,泰州、高邮、海州改置为县,同年,废除甘泉县。
淮扬道(驻淮阴县),辖淮阴、淮安、泗阳、涟水、阜宁、盐城、江都、东台、
兴化、泰县(今泰州)、高邮、宝应。
徐海道(驻铜山县),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今属安徽省)、砀山(今属
安徽省)、邳县(今邳州)、宿迁、睢宁、东海、灌云、沭阳、赣榆。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宣布取消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管理。淮域行政区
划略有变动,以1948年为限,主要包括①:
1.河南省
1929年,新置民权县。1933年新置经扶县。1931年,废河阴县,将河阴、荥泽
合并,设立广武县。河南境内的主要包括:1928年,设立郑州市,1931年裁撤。
1929年,设立开封市,1936年裁撤。具体包括:汜水(今荥阳)、广武(今荥阳)、
荥阳、郑县(今郑州)、中牟、兰封(今兰考)、考城(今兰考)、民权、陈留(今
开封)、通许、宁陵、睢县、虞城、夏邑、永城、商丘、柘城、鹿邑、太康、淮阳、
西华、商水、扶沟、杞县、鄢陵、尉氏、洧川(今尉氏)、长葛、鲁山、宝丰、许
昌、襄城、郾城、舞阳、漯河、临颍、禹县(今禹州)、新郑、密县(今新密)、登
封、西平、郏县、项城、临汝、确山、正阳、叶县、遂平、汝南、新蔡、桐柏、罗
山、息县、潢川、光山、固始、商城、经扶(今新县)、开封。
2.安徽省
安徽境内主要包括:1932年,新置嘉山县。1934年,新置临泉、立煌县。1947
年,设立蚌埠市。具体包括亳县(今亳州)、太和、阜阳、颍上、临泉、涡阳、蒙
城、宿县(今宿州)、灵璧、怀远、凤台、泗县、五河、凤阳、定远、盱眙(今属江
苏省)、嘉山(今明光)、天长、寿县、霍邱、六安、霍山、立煌(今金寨)以及蚌
埠市。
3.山东省
山东境内主要包括:1931年新置鄄城县,1936年废除鄄城县。具体包括菏泽、
定陶、曹县、单县、巨野、嘉祥、济宁、郓城、鱼台、金乡、宁阳、城武(今成
武)、峄县(今枣庄)、滕县(今滕州)、邹县(今邹城)、曲阜、滋阳(今兖州)、
泗水、费县、临沂、蒙阴、日照、郯城、莒县、沂水。
4.江苏省
江苏境内主要包括:1935年,设立连云市。1945年,设立徐州市。具体包括砀
山(今属安徽省)、萧县(今属安徽省)、丰县、沛县、铜山、邳县(今邳州)、睢
宁、宿迁、赣榆、东海、灌云、沭阳、泗阳、淮阴、涟水、淮安、阜宁、宝应、盐
城、高邮、兴化、东台、江都、泰县(今泰州)以及徐州市、连云市(今连云港
市)。
二、学术史回顾
以淮域作为研究对象,从淮河水利发其端,民国时期宋希尚、杨杜宇、宗受于
等学者对此较为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宋希尚的《说淮》,杨杜宇的《导淮之根
本问题》,宗受于的《淮河流域地理与导淮问题》等①。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
开放以来,对淮域的分区研究和专题研究,更加得到重视。
(一)关于近代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1.近代农业科技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宏观上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各级政府有关农
业改革政策和措施的研究,主要有曹幸穗的《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
起》、《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②,吴祖鲲、刘小新的《中国近代农
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等③。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晚清至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对运用
近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视,确立的发展近代农业科技的兴农措施,
并走向体制化。二是对淮域各省农业改革的专门研究,主要有张玉法的《民国山东
通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王树槐的《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
江苏省》,谢国兴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农
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等,以上研究成果都涉及淮域部分。三是分析了农作
物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等的影响,如庄维民认为,近代农作物新品种的引
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淮域山东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沿着集约化、
区域化以及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促进农业经济内部发生一系列变迁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