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3112
编辑推荐
.解密宋朝步入盛世的深层次原因,展示了盛世中帝王将相的时代风骨,以及波谲云诡的权力纷争,各色人等的鲜活形象呼之欲出。太宗朝后期开始,历经真宗、仁宗二世的这一封建盛世,是*的,将封建时代的浮华推至了*。本书是全面展现宋代三百年沉浮史的系列图书《宋史是*好的教科书》的第二卷《盛世》卷。本系列已经出版《崛起》《盛世》《变革》三卷。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繁华盛世的时代!一个极尽理想化的封建时代!
宋太宗晚期文治天下盛世初现,真宗咸平之治步入盛世,至仁宗盛世至于*。盛世下帝王将相的鲜活形象以及帝王的文治之功和文武良臣的时代风骨,在书中得以浓墨重彩的描绘,宋代于真宗、仁宗朝达到封建盛世的时代原因亦得以生动阐释。全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又有波诡云谲的官场权争,道尽帝王将相的同时,全面地展现了盛世时代的璀璨画卷。
本书为《宋史是好的教科书》系列的盛世卷。翻开书,读者轻轻松松就能够了解到中原王朝封建盛世的发展之路,既可以映照现实,又可作为中青年人的官场职场启示录,亦可作为了解历史了解人生的励志书。
宋太宗晚期文治天下盛世初现,真宗咸平之治步入盛世,至仁宗盛世至于*。盛世下帝王将相的鲜活形象以及帝王的文治之功和文武良臣的时代风骨,在书中得以浓墨重彩的描绘,宋代于真宗、仁宗朝达到封建盛世的时代原因亦得以生动阐释。全书既有磅礴大气的战争场面,又有波诡云谲的官场权争,道尽帝王将相的同时,全面地展现了盛世时代的璀璨画卷。
本书为《宋史是好的教科书》系列的盛世卷。翻开书,读者轻轻松松就能够了解到中原王朝封建盛世的发展之路,既可以映照现实,又可作为中青年人的官场职场启示录,亦可作为了解历史了解人生的励志书。
目 录
目 录第1章〓九王夺嫡风起云涌 / 001叫板老爹 / 兄弟搞鬼 / 百计固位 / 爱如鸩酒 / 富贵闲中求 / 一言定策〓第2章〓真宗即位吕端护航 / 025权宦野心 / 人人有梦 / 真假糊涂 / 低调处理〓第3章〓川蜀乱局彻底终结 / 038乱自有因 / 为汝均贫富 / 张咏治蜀 / 兵乱又起 / 平乱良策〓第4章〓西夏崛起与三国制衡 / 057喜从天降 / 白手起家 / 以夷制夷 / 抽空一击 / 鸡肋之失〓第5章〓以战求和宋辽永罢兵 / 080山雨欲来 / 进退之争 / 形势可喜 / 和战风波 / 宋辽定盟〓第6章〓咸平之治是怎样炼成的 / 104真宗贤明 / 贤相风采 / 能臣辈出 / 治国有方〓第7章〓寇准罢相与新时代开启 / 120早有先例 / 跋扈君子 / 忠奸之别 / 党争风起〓第8章〓王旦执政与五鬼合流 / 134王旦主政 / 大才丁谓 / 封禅提议〓第9章〓天书奇谈与封禅之旅 / 147天书降世 / 精心筹备 / 封禅大典 / 大势难违〓第10章〓川妹子刘娥逆袭封后 / 165遭遇反对 / 人生困局 / 瞒天过海 / 后党初成 / 完美结局〓第11章〓贤相去后党争再起 / 184宰相人选 / 四入宰执 / 贤相辅国 / 钦若罢相〓第12章〓寇准当国与周怀政逆谋 / 202帝后裂痕 / 天书重现 / 不密失身 / 鱼走网破 / 奋力一击〓第13章〓堪比吕武的一代女杰 / 221恼人眼中钉 / 允恭太雷人 / 党争划句号〓第14章〓皇太后的称帝之路 / 236利用被谋反 / 火灾藏玄机 / 冠冕谒太庙〓第15章〓宋仁宗亲政与废后风波 / 250生母风波 / 八王用心 / 重新洗牌 / 执意废后〓第16章〓良相贤臣史不绝书 / 267良相怀忠 / 名将御边 / 谏官刚正〓第17章〓文采风流冠绝两宋 / 281红杏尚书 / 率性人生 / 不羁青年 / 时代歌者〓第18章〓千古仁君的那些往事 / 296宽仁治国 / 虚心纳谏 / 善断家务〓附录一〓985~1040年北宋历史进程和宰执变化表 / 311附录二〓本书主要人物生平 / 315
在线试读
第1章九王夺嫡风起云涌宋太宗费尽心机夺取到皇位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一生都将为皇位问题而苦恼。在即位的前10年,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清除了两个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和四弟赵廷美,终于坐稳了江山。而数年之后,他又开始为传位给哪位皇子而发愁。宋太宗一生有9个儿子,个个精明强悍。从雍熙年间开始,一场持续10多年的九王夺嫡纷争就开始上演了。老大赵元佐勇武睿智,老二赵元僖孝顺仁厚,老五赵元杰风流儒雅,这三人先后受到太宗宠爱。但后登上帝位的,却是20余年一直默默无闻的老三赵元侃。叫板老爹老大赵元佐本是宋太宗心中的一块宝。宋太宗赵光义一生有三位妻子。原配尹夫人很早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续弦的符夫人出身高贵,乃是后周国丈符彦卿的小女儿。符夫人跟随赵光义近20年,从患难到富贵,做了10多年的王妃。可惜,她在赵光义称帝前就去世了。符夫人也没有留下孩子。第三位妻子是大将李处耘的女儿,雍熙年间晋封为皇后。李皇后曾经诞下皇子,可惜皇子随即夭折。正室无子,太宗的九子都是庶出,因此太宗在选择皇太子的时候,不必考虑嫡庶之分。于是,身为长子的赵元佐备受朝廷上下瞩目。而赵元佐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昔日太祖皇帝以武力夺取天下,太宗也精通骑射。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辽国(契丹)使者前来祝贺。宋太宗为了彰显宋朝武力,特意组织了一场狩猎活动。那一天,大宋帝国的精锐之师在京城郊外广袤的原野上摆开阵势,大军进退井然有序、契合法度。围观群众一片赞叹。宋太宗带领一班武将纵马驰骋,和辽国使者一起射猎比赛。忽然,一只兔子快速从宋太宗马前掠过。诸位将领都很自觉地勒马,把猎物让给太宗。宋太宗抬手就要射箭,却看到旁边13岁的赵元佐跃跃欲试。宋太宗很高兴,把自己的金箭交给赵元佐,让他去射。那兔子受到惊吓,跑起来速度犹如闪电。赵元佐深吸一口气,略一瞄准,一箭射去。远处的兔子在腾空的刹那被飞箭射中。宋太宗带头叫好,诸位将领纷纷赞叹祝贺。一旁的辽国使者也惊讶不已。要想射中奔跑时的兔子,非要有数十年的辛苦练习不可。赵元佐如此年幼就有如此箭术,就算是在以弓马为生的辽国,也可算得上是流人物。史书上说赵元佐“少聪警”,年纪轻轻就非常聪明,非常警觉。而更让宋太宗满意的,是赵元佐“貌类太宗”,活脱就是一个少年版宋太宗。当赵元佐骑马射箭的时候,宋太宗恍惚间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儿子的成功,便是他的成功;儿子的风光,便是他的风光。于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北伐辽国时,其他的儿子都留在京城,唯独让长子赵元佐随军。让赵元佐随行的目的,百官都看得非常清楚。当时的赵元佐不过15岁,还无法提出什么行军作战的建议。跟随出战,一来是让赵元佐增加见闻,开阔视野。一个养在深宫的皇子,若没有亲身经历,很难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艰辛。二来是让赵元佐与军中大将多一些接触的机会。虽然宋太宗没有明说,但诸位大将都明白太宗将长子介绍给他们的意思——若无意外,赵元佐就是国家的储君,未来军队的主人。太平兴国七年,赵元佐年满18岁,正式出阁。昔日宋太祖长子出阁仅仅封为贵州防御使,而赵元佐出阁直接封为卫王。同时出阁的还有三位年纪大些的弟弟。老二赵元僖仅仅比赵元佐小一岁,可封爵仅是郡王。老三赵元侃为检校太傅,老四赵元隽为检校太保,名位更远远不如老大赵元佐。若不出意外,赵元佐成为太子是妥妥的。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两年后,赵元佐晋封为楚王,赵元僖晋封为陈王,赵元侃晋封为韩王,赵元隽晋封为冀王,老五赵元杰晋封为益王。五人同为王爵。五兄弟的封爵中,赵元佐的楚国乃是大国,名位依然高于四个弟弟,可与弟弟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了。赵元佐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朝廷本有两位宰相,可是,宋太宗下令,以赵元佐为首的五个儿子“并同平章事”,都兼任宰相。按照惯例,皇子兼任宰相,只是领取一份俸禄,好听而已。可是,宋太宗让赵元佐等人“赴中书视事”,直接参与中书省的工作。于是,宋朝立国以来,朝廷中次出现了七位宰相协同办公的局面。宋太宗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想分化相权,巩固皇权;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儿子们直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在赵廷美、赵德昭等人被剪除后,确立皇太子就成了大宋帝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政务中,宋太宗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儿子们的优劣贤愚。但是,让宋太宗不再独宠长子,另有原因。这就是赵元佐竟然敢和宋太宗叫板,并且在钦定的逆谋大案中,站到了老爹的对立面。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秦王赵廷美被罢黜开封尹职务,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下达调令的同时,宋太宗重重赏赐赵廷美,以示兄弟情义仍在。表面看来,赵廷美的离开是正常的职务调动,实际上则是宋太宗即将展开大清洗的前奏。赵廷美卸任后,开封府的继任者叫做李符。此人宦海沉浮数十年,是懂得见风使舵。开宝年间,宋太祖对地方转运使盘剥地方、克扣赋税的事情非常恼火,李符主动请命前往勘察。宋太祖大喜,赐给他一面大旗,上书“李符到处,如朕亲临”八个大字。李符巡视京西路各州县,让护卫时刻拿着大旗跟在身边,很是飞扬跋扈。只是,太祖如此恩宠,并没有换来李符忠心报效。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开封尹赵光义成为晋王,掌握了朝廷实权。李符及时投靠,成了赵光义家中的常客。迁都事件中,李符带头跳出来反对宋太祖。宋太宗称帝后,李符的官职一路飙升,短短数年间,越级升迁为三司使,主管中央财政工作。秦王赵廷美离开后,宋太宗遍观藩邸旧臣,虽然还有一些人比李符有才干,但是在察言观色、揣摩领导意图上,无人能出李符之右。于是,李符就成了代理开封府知府。李符果然懂事。上任不久,他就在朝会中宣称,秦王赵廷美离开京城后,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倒心怀怨望,结交大臣,图谋不轨。以赵廷美如今的情况,不合适居住在靠近京城的洛阳。宋太宗得到奏章,大喜,趁机把如京使柴禹锡、翰林副使杨守一状告秦王赵廷美意图在水心殿发动兵变的事情公开。几天后,赵廷美被贬斥为涪陵县公,迁居到房州。在宋太宗公布的材料中,赵廷美逆谋的证据明显不充分。但朝廷百官都知道这是宋太宗巩固皇位的必然举措。虽是子虚乌有,但也必须言之凿凿。在权力面前,大家或者自愿或者被迫,选择做了哑巴,成了瞎子。唯独赵元佐跳了出来,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赵元佐多次入宫,求见宋太宗,要求父亲告诉他,四叔究竟犯了什么罪。在赵元佐看来,四叔赵廷美为人有些张扬,喜欢结交大臣,这些年来,没少被言官弹劾。说他敛财或许有之,贪权或许有之,但说他会发动兵变、谋害父皇,赵元佐不相信。宋太宗一贯沉默寡言,在儿子面前也始终是一副严父模样。相比之下,赵元佐反倒和年纪相近的四叔赵廷美走得更近。正因为了解,赵元佐对那些所谓罪证不屑一顾。满朝文武都不敢说真话,他赵元佐敢;天下人都信赵廷美谋反,他赵元佐不信。宋太宗很郁闷。在他看来,天下人都可以质疑,唯独赵元佐不能。因为赵元佐是他宋太宗的长子,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那个人。宋太宗不择手段清除赵廷美,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赵元佐。可是,赵元佐不领情。赵元佐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太宗要个说法。儿子的背叛终于激怒了宋太宗。他给赵元佐下了禁足令:不得诏命,赵元佐不得入宫。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在房州寂寞死去。消息传入楚王府,幽居三年的赵元佐心中大痛,痛极成狂。他不愿相信和自己一直亲厚的四叔永远离开了他!他不敢相信,杀死四叔的凶手竟然是自己那个满口仁义亲情的父亲!宋太宗心疼儿子,知道赵廷美之死必定对赵元佐打击很大。为了安抚,宋太宗下诏恢复赵元佐自由,让他随同弟弟们入宫参加朝会。眼下虽然仅仅是可以参加朝会,但不久的将来必然是恢复一切职务,参与朝政。到那时候,赵元佐又是大宋帝国第二人。宋太宗没有想到,面对自己的恩旨,赵元佐一口拒绝。他以悼念四叔为由,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宋太宗大怒。兄弟搞鬼此时,有个人来到太宗面前,禀奏说:“大哥之所以如此,必然是宫人照顾不周所致。楚王宫中传言,大哥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大哥如此,必然是一时糊涂。若能够派遣贴心之人,小心照拂,大哥身体好转,必然会明白父皇一片苦心。”宋太宗看向此人,愤怒的脸色逐渐平静。在所有儿子中,论起孝顺、友爱,没有人可以超过老二赵元僖。昔日赵元佐被下令幽居,众位兄弟多沉默,唯有赵元僖多次哀求太宗。所谓患难见真情,老二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孝顺父亲牵挂兄长。如此老二,很难得!宋太宗点点头,让赵元僖去办理此事。不久,楚王宫上至总管,下至普通宦官宫女,都被更换。更换的人,不少和陈王赵元僖关系亲密。赵元僖特意到楚王府告诉赵元佐,父亲如此安排的意思。可是,话刚一出口,就惹得赵元佐暴怒。赵元佐一口咬定,必然是父皇厌恶他悼念四叔,因此把他的心腹撤换,派人来监视他的起居,一如当初父皇整治堂兄赵德芳一样。赵元僖走了,临走时叫来新任楚王府管事,交代他们务必好好好照顾楚王。赵元僖强调,若是有什么变故,可以告诉他陈王,也可以直接禀奏陛下。此后的一段时间,楚王赵元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有一次,有一个宦官端上的茶水比较烫,赵元佐不但摔杯子骂人,还拔出小刀想要把那个宦官杀死。宦官宫女一片惊恐。很快,有人告诉了陈王赵元僖。赵元僖立刻赶来。他宣称,此事重大,需要管事陪同他一起入宫,如实向太宗禀奏。同行时,赵元僖告诉管事,此前皇帝换他们前来,就是为了照顾楚王。如今,楚王再次发狂,皇帝必然认为是他们照顾不周。若是如此,那新来楚王府中的一干宦官宫女没有一个逃得过责罚。管事大惊,立刻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见到宋太宗后,楚王府管事一口咬定他们照顾楚王极为认真,从不敢出任何差错。可是,经历秦王之死后,赵元佐早已经性情大变,变得残忍异常,动辄杀人。皇帝虽多次安抚、训诫,但赵元佐置若罔闻。宋太宗果然没有责怪管事,反而交代他,可以适当提醒劝谏楚王,不可过于纵容。管事回来后,把皇帝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理解发挥了一下。结果,楚王府上下对赵元佐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由敬畏变成了鄙夷。一个被皇帝抛弃的皇子,比一个下人还不如。赵元佐非常敏感,他立刻发觉仆从态度的改变。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当得知是管事在父皇面前搬弄是非后,赵元佐大怒。他在楼上见到管事经过,也不多说,拉弓一箭射去。弓箭又狠又准地射在管事胸口。管事当场就被射杀。这下楚王府惊恐一片,人人都说楚王疯了。很快,宋太宗也听到了消息。虽然,赵元佐射死的仅是一个宦官管事,是一个奴才,但是,那也是他宋太宗派去的奴才。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何况,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是被御史知道此事,必然惹出惊天风波。宋太宗亲自到楚王府,把赵元佐狠狠一顿教训,重新恢复了赵元佐的禁足令。而且这次更加严厉了。赵元佐不但不能离开王府,甚至连亲友前来拜访,也要经过宋太宗批准。赵元佐面对震怒的父亲,不但不悔改,反而大叫自己无罪,四叔无罪。从这年夏天开始,赵元佐陷入了真正的疯癫。数月间他只能躺在床上。即便是那几个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宫女,对他也充满敌意,巴不得早点结束工作,早点离开。在楚王府众人看来,赵元佐就是一个把他们看成蝼蚁随意杀戮的魔头。他们恨不得赵元佐早死,如此倒可以早些离开楚王府这个牢笼。一晃,到了雍熙二年(985年)九月。楚王赵元佐的身体略有好转。宋太宗大喜,宣布大赦天下,为楚王祈福。虽然赵元佐忤逆,但依然是他的儿子。自古以来,只有记仇的孩子,没有记仇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楚王府中人对赵元佐的态度也好了一些。宋太宗准备在九月九日举办重阳大宴。赵宋皇族的王子皇孙、公主郡主,宫中大小妃嫔,凡是有点头面的人物都会受到邀请。宋太宗让二儿子陈王赵元僖主持宴会。谈到邀请名单时,宋太宗特意提出,楚王长期幽居,若能入宫参加家宴,或许能够舒缓心怀,于病情有助。陈王赵元僖答应,自己会亲自通知大哥前来参加宴会。宋太宗很满意。一晃,到了九月九日。宋太宗遍观诸子,发现大儿子赵元佐不在,就问赵元僖。赵元僖回答:“大哥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还不适合出行。”赵元僖说得很含混,宋太宗没有多想。他知道大儿子和自己有些芥蒂,借口有病拒绝参加宴会也是可能的。宋太宗交代,诸王兄弟间也很久没有相见了,宴会散去后,就由陈王牵头,所有弟弟都去看看大哥。来到楚王府,诸位弟弟纷纷向大哥请安。一开始,赵元佐很高兴,他和父亲虽然有点矛盾,但和几个弟弟关系还是挺好。尤其是老三赵元侃,和他是一母同胞,关系更不比寻常。但等到陈王赵元僖说起,他们兄弟刚刚参加重阳宴会回来时,赵元佐脸色大变。赵元佐气得一拍桌案,说:“你们都能够侍奉父皇,参加宴会,为何唯独我不能参加?父皇如此待我,明摆着是不要我这个儿子了!”说完,赵元佐不顾随从劝阻,一甩袖子就离开了大厅,剩下一脸莫名的几位弟弟。原来,赵元僖根本就没有告诉赵元佐父皇点名让他参加宴会的事情。诸位兄弟间,也有人看出一些端倪,可是,赵元僖受父皇宠爱,风头正盛,谁又敢多说什么呢?赵元僖、赵元侃等人走后,赵元佐一个人在卧房中喝闷酒。喝着喝着,酒意上头。少年时父皇对他何等宠爱,如今却厌弃他到如此地步。沦落到此,还活个什么劲呢?当晚,赵元佐把楚王府大门重重紧锁,一把火把自己的楚王府给烧了。当时已经是半夜子时,大家都已经睡觉。九月深秋,天干物燥,木质的宫殿很快一栋一栋被引燃。诸位姬妾和王府宫人在睡梦中惊醒。大家都奋力救火,唯独赵元佐拿着火把在雄雄烈火前狂笑。大家意识到,正是赵元佐点燃了王府。自己想死也就罢了,却还要他们一起陪葬。众人很快就由惊恐转变为愤怒,转变成对楚王赵元佐一致的仇恨。凌晨时分,皇城中的宋太宗得知楚王府发生火灾的消息。开封府和宫中的救火队都快速奔赴现场。一直到清晨五六点中,大火才被扑灭。可是,偌大一个楚王宫已经一片狼藉,变成废墟了。宋太宗派人查问火灾原因。楚王府众人异口同声,说是楚王所为。宋太宗大怒,当即下令把逆子赵元佐捆绑,押赴中书省,由御史出面审问。宋太宗特意交代,在审讯现场摆上刑具。若是赵元佐胆敢隐瞒,即便用刑,也无不可。御史自然听出了宋太宗旨意中的厌恶。在御史冰冷的喝问声中,在沸油滚滚的油锅面前,赵元佐次感到了害怕。当天,赵元佐就签字画押,承认就是自己放火把王府烧毁。而放火的原因,是因为对父亲心怀怨恨。宋太宗接到报告,心灰意冷。他让宦官传达口谕:“你身为亲王,富贵已经到了极点,为何凶残悖逆到如此地步?国家自有法律典章,我也不敢偏私。从今日起,你我父子之间恩断义绝!”宋太宗吩咐御史,一切按照大宋律令行事。若是按照律法,自然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赵元佐焚毁王府,怨恨君父,已经犯下死罪。旨意传开,陈王赵元僖马上联络诸位弟弟以及朝中所有宰执大臣,联名上书为赵元佐说情。赵元僖领头跪在大殿前,一边哭泣,一边哀求,所有兄弟中数他是哀痛。宋太宗很悲哀,他把赵元僖和宰相宋琪召入大殿。一贯沉稳的宋太宗竟然也泪流满面。他说:“朕每每读书,见到前代帝王不能教育好儿孙的,常为他们叹息。朕怎么会料到,这种悖逆的事情竟然也出现在我们家!你们顾念兄弟、君臣情义,朕已经知晓,但为了江山社稷,这次断然不能原谅那个逆子!”第二天,宋太宗传下诏令,废去赵元佐王爵,贬为庶民,流放均州接受改造。此后,陈王赵元僖和宰相宋琪再次上表,要求将赵元佐留在京城。赵元佐虽然有罪,但毕竟是天潢贵胄,均州乃是穷山恶水,万一出现变故就不好了。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宋太宗终于答应召回赵元佐。于是,使者一直追到黄山地区,把赵元佐接了回来。不过,从此之后,赵元佐就不再是大宋皇族皇长子,而是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儿子,一个汴京高墙下的囚徒,一个远离公众视线的寂寞人。百计固位在经历了赵元佐自焚事件后,宋太宗对二儿子赵元僖另眼相看。据宋太宗了解,对于秦王赵廷美的处理,不仅仅是赵元佐,其他皇子也颇有非词,只是他们畏惧不敢说而已。赵元僖则不然。他从来不和太宗做对,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聚会,都坚定不移地站在父亲宋太宗一边。宋太宗觉得,赵元佐和他徒然形似而已,真正和他一条心的,是赵元僖。第二年,即雍熙三年(986年)十月,宋太宗下诏,陈王赵元僖出任开封尹兼任侍中。开封尹是大宋都城军政长官,可以左右都城政局,权力极大。若是由皇子出任,就等同于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因为昔日担任开封尹,积聚了庞大的力量,终夺位成功。宋太宗登基之初,封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赵廷美大喜,从此放弃对抗,乐滋滋地等待继位。赵廷美被罢黜后,由太宗心腹出任。不过,他们仅是权知开封府事,即代理开封知府,和开封尹权力差别极大。即便如此,宋太宗也是频繁更换,防微杜渐。此刻,赵元僖以皇子身份出任开封尹,此举无异于向百官宣告,二皇子赵元僖,就是大宋帝国的下一任君主。在宋太宗诸子中,赵元僖有权谋。他活跃在赵元佐和宋太宗之间,利用彼此的不信任,将赵元佐扳倒,自己顺利成为序列继承人。成为开封尹之后,赵元僖更加积极,争取尽快转正。赵元僖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赵元僖积极出席各种场合,参与大宋朝廷各项政务。他一改往昔循规蹈矩的面目,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雍熙三年,宋太宗再度北伐辽国。可事与愿违,宋太宗乘兴而去,铩羽而归。战败后,宋朝高层对于北伐罪责以及未来宋朝的发展方向展开了大讨论。虽然百官多把责任归结为以曹彬为首的北伐将领擅自做主,不听从太宗皇帝的安排上,但是,朝野上下还是有一些人认为,宋太宗才是那个终责任人。雍熙四年,辽国大举入侵。宋太宗准备再起大军,三度北伐。但此前几次大战,宋军损伤惨重,昔日太祖苦心经营的20余万精锐禁军基本上打光了。于是,宋太宗下令在黄河南北各州县招募壮丁,补充兵力。诏令下达后,河南地区官员纷纷上奏,反对这个命令。他们提出,黄河南岸百姓数十年没有经历战乱,只会种田,不会拿刀。若是把这些人送上战场,无异于驱羊入虎口。何况,征兵时正是春季,若是耽误农耕,粮食从哪里来?宰相李昉接到奏章,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认为,面对敌国入侵,皇帝陛下积极备战,从大局上看,招募军兵一事没有错。当然,河南官员提出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如今,诏令已经下达,很难追回,不如要求负责征兵的相关官员,严格执行八丁抽一的征兵标准。如此一来,征调的兵力会相对少些,但可以保证百姓农耕,维持河南的稳定。若是一些地方敌对情绪非常严重,相关官员再密奏朝廷,另行处理。李昉本是宋太祖朝的翰林学士,凭借资历成为宰相。此人拜相期间,很少有建设性意见,为官力求稳妥。他明知宋太宗征兵的诏令有害民之处,但依然遵照执行。陈王赵元僖和主要谋士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商量许久之后,在朝会时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赵元僖认为,在河南诸州征兵一事弊大于利,应当立即停止。赵元僖首先肯定河南官员陈诉的两个理由:若是征兵,必然影响河南粮食收获;河南百姓不擅作战,即便参军,徒然送死。可是,北方前线战局吃紧,若是不扩大兵源,如何解决前线问题呢?赵元僖提出,真正的解决之策,不是大量征兵,而是选择那些有军事才略的将帅,让他们统管前线大军,而朝廷不去过多牵制。同时,优待边关将士家属,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对敌策略上,则当以防守为主。依靠边关的那些沟壑、堡垒,“来则御之,去则勿逐”,敌人来了就抵御,敌人走了不追击。如此一来,辽军必然无功而返。应该说,赵元僖的策略切合实际,堪称高明。雍熙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宋太宗对前敌将领的瞎指挥。前线军情变幻莫测,他却要求将士们依照他事先制定的阵图行事。赵元僖提出,朝廷应当让前敌将领有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随机应变。太宗朝大将李继隆多次战胜辽军,主要原因就是抛开太宗阵图,结合敌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宋太宗要求将领按照阵图行事,主要目的是约束将领、牵制将领。只是,这种做法太低劣,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赵元僖效法昔日太祖皇帝,把将帅们的家属留在京城,一方面可以安抚将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家属作为人质。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削弱军队战斗力的情况下,同样取到牵制将领的作用。至于对敌策略,也符合宋辽两国的客观条件。辽军多骑兵,宋军多步兵,若是野战,宋军吃亏太大;若是守城,宋军有强弩压制,辽军骑兵就处于劣势了。宋太宗接到三份奏章,思考很久,终同意了赵元僖的主张,下诏停止在河南征兵。对于赵元僖反对自己的诏令,宋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是高兴。作为大宋皇位继承人,不可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何况赵元僖的奏章,不但指出诏令的错误,更给出了解决之道。看到儿子有如此进步,做父亲的能不高兴吗?赵元僖此举,不仅赢得了宋太宗的欢心,也赢得了河南各州官员百姓的拥戴。朝中一些有见识的官员也对这位二皇子充满期待。赵元僖做出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力荐赵普,促成赵普的第三次拜相。面对国家的危难,宰相李昉因循守旧,没有能够提出强有力的应对策略。一些人趁机提出罢黜李昉、更换宰相的奏议。宋太宗早有此意。李昉是翰林学士出身,寻常时写写文章做个太平宰相还可以。在危急时刻,李昉就显得力不从心,帮不上忙了。宋太宗心中的宰相人选是枢密副使、工部侍郎赵昌言。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礼部科举考试,赵昌言因文思敏捷备受赞誉,成为礼部推荐人。殿试时,宋太宗看到赵昌言气度不凡,言辞敏锐,非常喜爱。宋太宗想起称帝之前,每逢自己的生日,作为洛阳县令的赵昌言之父必定献上诗歌祝寿,很是忠诚。宋太宗当场御批,把赵昌言放到进士甲等(前三)。宋朝科举甲等往往不出数年就可以到馆阁任职,升迁速度远过寻常进士。作为天子门生的赵昌言,仕途大门敞开。他35岁出仕,担任从八品将作监臣。短短十年间,赵昌言就官拜枢密副使,进入宰执班子。赵昌言能文。因文章出色,故参与《文苑英华》的编订工作。赵昌言机敏。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失败,宋军主将曹彬在岐沟关大败,朝廷上下人心浮动。担任天雄军知军的赵昌言上书太宗,请求诛杀曹彬以谢天下。当时的宰相李昉上书太宗,言辞间指责宋太宗好大喜功,导致北伐失败。赵昌言的上书,则一口认定北伐大败罪魁乃是主帅曹彬,为宋太宗解围。宋太宗大喜,下诏褒奖赵昌言,提拔赵昌言为御史中丞。一年后,赵昌言进入宰执。雍熙四年年末,宋太宗多次秘密召见赵昌言,言辞中流露出想将让赵昌言出任宰相的意思。赵昌言大喜。要想升为宰相,就必须扳倒现任宰相李昉。可是,由谁来出面扳倒李昉呢?赵昌言进入宰执班子不足一年,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朝廷高官,形成了一个“五人帮”。五人之中,两人是财政部门长官,一人是皇帝的贴身秘书,一人是纪检部门长官。可以说,无论左右皇帝,还是操纵舆论,赵昌言这个“五人帮”能量都很大。他们或者是赵昌言的同榜进士,或者是昔日同事。得知赵昌言有望拜相之后,五人日夜谋划,团结得更紧密了。五人之中,滑头的是知制诰胡旦。身为太平兴国三年状元的胡旦,治民之才不足,投机是在行。担任知制诰的胡旦很了解宋太宗的心思。若是由他们出面弹劾李昉,宋太宗必定会怀疑他们的初衷。于是,胡旦千辛万苦找了一个叫翟颖的小人物,让他充当开路先锋。翟颖一心攀龙附凤,一举夺得富贵,故与他一拍即合。在赵昌言、胡旦等人的唆使下,翟颖改名为翟马周,标榜将效仿唐太宗朝名臣马周,为国请命。翟马周敲响登闻鼓,状告宰相李昉身为一国宰辅,当辽国入侵之际,不能忧劳国事、竭忠尽智,只知饮酒赋诗、歌舞宴会。宋太宗深以为然。只是当时正在举行籍田大典,事务繁多,罢相会妨碍大典,才一时作罢。二月初,大典已经结束,宋太宗就下诏罢去李昉宰相职位,并且交代起草诏令的翰林学士务必要严厉训斥李昉。赵昌言等人本以为扳倒李昉之后,宋太宗必定兑现承诺,以赵昌言为相。不料,开封尹、二皇子赵元僖却横插一杠子,推荐了老宰相赵普。在举荐奏章中,赵元僖把赵普比作唐太宗时代的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比作唐玄宗时代的姚崇、宋璟。此前数年,国家形势之所以窘迫,就因为“辅相之重,未偕曩贤”,宰相不称职,才把军政要务搞得一团糟。赵普身为开国元老,为人稳重,谋国深远,尤其是不贪图皇恩保全禄位,不徇私情邀取名望。赵元僖高度评价赵普:此真圣朝之良臣也!此前,赵普因为作风强硬,影响到宋太宗皇帝的威权而被罢黜。可是,雍熙四年的情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赵元僖提出,如今那些正直的官员,无不希望宋太宗把国政交托给赵普,如此一来,“大政何患乎不举,生民何患乎不康”。估计要不了一两个月,国家就可以达到“清净之治”。正因为赵元僖的大力举荐,宋太宗才决定不计前嫌,召回赵普。赵普堪称两宋谋臣,是精通官场权谋之道。既然赵元僖主动援手,赵普自然也投桃报李。拜相不久,赵普就禀奏宋太宗,二皇子赵元僖出任开封尹以来,勤于政务,忧心国事,恳请提高封爵。于是,宋太宗晋封赵元僖为许王。宋太宗也知道赵元僖在四处招揽人马,他引用前贤话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希望赵元僖能够远离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多和那些敢于提不同意见的直臣来往。在宋太宗看来,老谋深算的赵普,那就属于应当提防的人物。事实却是,赵元僖升为许王之后,和宰相赵普往来密切,尤其是赵元僖的铁杆心腹、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干脆就是宰相府中的常客。后来,在处理“五人帮”事件中,赵普更是站在了许王赵元僖一边,俨然成为坚定的“二爷党”。当时的京城,入夜之后严禁夜间活动,即为“宵禁”。有一天晚上,“五人帮”在赵昌言家中聚会,喝酒骂娘,丝毫没察觉时间过去。四人出门告别时,已是深夜。四人骑着马,走在寂静的开封街头。马蹄声答答,传出很远。负责巡查的开封府军士发现了,上前喝问阻拦。盐铁副使陈象舆乘着酒意,鞭打军士,还随口吟诗,说“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对宵禁命令毫不在意。众军士看装束,知道四个人都是大人物,急忙层层汇报。很快,赵元僖和赵普都知道了这件事情。赵元僖大喜,亲自下令将四人拘押到开封府,看管起来。若是单单犯了“宵禁”之罪,还是小事。可是,四人入夜之后为何同时出现?莫非私下集会?那可就有“朋党”的嫌疑了。赵元僖早就知道翟马周是赵昌言的人,只是没有理由抓捕。此刻,正好借着翟马周与胡旦有来往,就以牵涉到朋党案为名,控制起来。赵元僖让铁杆心腹张去华审理翟马周案。赵元僖交代,务必要将翟马周背后的指使团伙给挖出来。翟马周本就是一个逐利小人,看到有性命之忧,就将胡旦、赵昌言等人如何策划、如何分工全盘托出。赵元僖得到供词之后,亲自向父皇禀奏。宋太宗有心保护赵昌言,几次和身边人提起赵昌言是如何有才、处事干练,朝中百官大多不如他。宰相赵普听说后,立刻求见太宗,再三陈诉赵昌言处心积虑扳倒宰相谋求私利,乃是一个“刚戾难制”、欺凌领导的人。这种人不但不能赦免,甚至应该处死。赵普表态后,次相吕蒙正等人也站到了赵元僖一边,共同要求严惩赵昌言。宋太宗无奈,只能下诏将翟马周流放海岛,将赵昌言贬为崇信节度使行军司马(从九品)。其他四人也都一撸到底,贬斥地方。在处理“五人帮”问题上,赵元僖和宰相赵普精诚团结,展现了强大的力量。赵普纵横官场数十年,三次入主中书省,即便不任宰相,依然可以左右朝局。太宗朝历任宰相中,除了卢多逊和赵普作对,薛居正标榜中立外,其他宰相基本都可以划为赵普一派。宰相沈伦和赵普是昔日好友,得赵普力谏进入宰执。宋琪本是赵光义藩邸旧臣,却和赵普走得很近,曾被赵光义驱逐。赵光义称帝后,藩邸旧臣中唯独宋琪有才华,不得不重新起用。至于李昉,和赵普都是常山老乡,几次李昉被卢多逊诬陷打压,都是赵普大力挽救。可以说,赵元僖与赵普搭上了关系,距离成为皇太子,不过就是一步之遥了。
数年后,赵普病退,将赵元僖托付给了继任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本是宋太宗手中考取的进士,是太宗的铁杆心腹。但宦海沉浮多年,他知道要想长保富贵,就必须在推举皇太子的问题上站好队,立大功。淳化二年(991年),左正言宋沆四处活动,联络百官联名上奏,说太宗即位16年,却没有确立皇太子,而太子乃国之根本,根本未固,社稷难安。宋沆是吕蒙正的亲家,熟悉朝廷局势,他又担任言官,向皇帝进言正是本分。一旦皇帝答应晋封皇太子,那拥立之功,可以换来终生富贵。宋沆认为,宋太宗对许王赵元僖非常宠爱,早有立储之意。差的只是有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那只要奏折呈上,必定大功告成。不料奏折呈上之后,宋太宗竟然很生气。宋太宗找到宰相吕蒙正,说:“近来连续有官员上书要求设立皇太子。朕博览群书,见前代治乱情由,如何不知道此事的重要。只是一旦设立皇太子,就要设立太子官署,许多机构权限就会和朝廷发生冲突。若是引发朝廷混乱,就很不好了。”看吕蒙正有不解之色,宋太宗继续解释:“等到诸皇子长成,朕自然有决断。希望言官们也要体谅朕的苦心啊。”对待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的心情很复杂。作为父亲,宋太宗当然希望儿子能够有所成就,于是多番暗示赵元僖将会出任皇太子;可作为皇帝,却又对赵元僖成为皇太子之后有了对抗君父的势力深感担忧。于是他才有了前后矛盾的一番说辞。要知道当初宋太宗就是靠着担任晋王、开封尹积聚了强大的势力,迫使宋太祖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听从他的主张。宋太宗可不想也受人挟制,即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吕蒙正出宫后,把太宗的话转告宋沆和幕后的赵元僖。吕蒙正建议暂停举荐活动,宋沆不以为然。他认为,作为父亲的怎么可能忌妒儿子呢?必然是举荐的声势还不够。只要官心、民心足够强大,必然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赵元僖采纳了宋沆的主张。于是,宋沆带着四个官员跑到大殿之前高声大呼,请立开封尹许王赵元僖为太子。呼喊声传遍皇宫。整个京城官场都知道了许王赵元僖被举荐为太子之事。很快,宋太宗做出了反应。宋太宗先派宦官好言劝说,待看宋沆等人顽固如昔,于是派遣宫廷侍卫将五人全部抓捕,以狂妄之罪贬斥他方。宋沆也好,赵元僖也好,一时之间都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几天后,宋沆被远远地贬斥到地方担任团练副使。宋太宗对赵普、吕蒙正这样比较强势的宰相深感厌恶,回想起了李昉言听计从的好处。过了一段日子,吕蒙正被罢相,李昉再次进入中书省,做了宰相。一开始,赵元僖很恐惧,深怕宋太宗由宋沆牵扯出他,等了许久,不见任何处罚措施,这才渐渐放下心来。从此,赵元僖韬光养晦,再不提册立太子之事。爱如鸩酒宋太宗年过50岁,身体日渐衰弱,总有一天,赵元僖可以熬出头。不料想,赵元僖爱的女人,却搅碎了他的太子美梦,还夺去了他的性命。自从17岁出阁,赵元僖身边就多了一个绝色女子张氏。张氏出身寒微,父亲不过是八九品的微末小吏。正因如此,张氏深深懂得权力的重要。身为女子,要想在当时的世界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得到自己男人的宠爱。张氏本是赵元僖的贴身侍女,因为梳头功夫出色,得到赵元僖宠幸,做了枕边人。张氏很贴心,在赵元僖还在为次子的身份苦恼的时候,张氏就一直在赵元僖身边鼓励他,支持他。在张氏的身上,赵元僖不但享受到身为男人的无限快乐,更有身为君王的无比尊崇。赵元僖告诉张氏,有朝一日,自己登基称帝,就册封张氏为皇后。不料,在担任开封尹的那一年,由宋太宗做主,为赵元僖迎娶团练使李谦溥的女儿。李谦溥是太祖朝名将,虽然是文官出身,可作战勇猛,深通韬略。在宋太宗平定北汉的战役中,更立下汗马功劳。为了巩固赵元僖的势力,宋太宗做主联姻。当赵元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宋太宗想象得那么开心,宋太宗就明白赵元僖可能有自己喜欢的女人。宋太宗语重心长地告诉赵元僖:“朕为你迎娶的乃是将相大臣家的女儿,六礼完备,希望你能够更加懂得自重啊。”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看来,婚姻本就是为了彼此家族获得的利益而存在。一个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奢谈爱情,纯属幼稚。宋太宗的话说得很重,赵元僖不敢多说,只能默默离开。张氏知道后却大吵大闹。就算是李夫人进门之后,张氏也不知道收敛。李夫人乃是大家闺秀,端庄守礼,远不如张氏懂得妩媚邀宠。面对妻妾不和,赵元僖选择了张氏,把李夫人冷落一旁。李夫人虽心中委屈,但强忍不说,屈辱地过了四五年。张氏得赵元僖宠爱纵容,更加张狂。张氏跟随赵元僖近十年依然不孕,却不允许赵元僖宠幸其他女子。赵元僖和张氏身边的丫环发生关系,使丫环怀孕了。张氏得知大怒,宣称丫环要回家探亲,悄悄让人把丫环打死了。赵元僖却还蒙在鼓里,茫然不知。至于李夫人那里,赵元僖总共只是去过数次而已。随着时间流逝,张氏跋扈更甚。见赵元僖迟迟不废黜李夫人,她心生怨恨。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张氏花了上万两银子找到了一个银匠,打造了一个非常精巧的酒壶,酒壶中设有机关,分成两格,一半是美酒,一半是毒酒。张氏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把李夫人毒死。李夫人一死,赵元僖就没有理由推迟了。这样的事情张氏当然不会告诉赵元僖。赵元僖虽然不喜欢李夫人,但绝不会纵容张氏毒死结发妻子。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的冬至日,是举行家祭、大朝会的日子。李夫人从不饮酒,张氏在寻常没有机会下手。如今家祭中仪式需要,李夫人自然无法推辞。于是张氏决定在这一天动手。这一天,赵元僖穿上礼服,主持家祭典礼。张氏一反常态,很是恭敬。张氏先给赵元僖斟酒,倒的是美酒;后给李夫人斟酒,倒的是毒酒。张氏的计划原本天衣无缝。即便李夫人毒发身亡,由于同样饮酒的赵元僖无事,自然怀疑不到她身上。至于李夫人死亡的真正原因,只要赵元僖不去追究,谁又能将她如何呢?谁料想,就在二人举杯时,赵元僖忽然提出要和李夫人互换酒杯。原来,张氏给赵元僖倒的酒少,给李夫人倒的酒多。赵元僖虽然对李夫人不大喜欢,但数年来一直冷落李夫人,心中也多少有些歉意。李夫人不擅饮酒,赵元僖调换酒杯,正是体谅李夫人。李夫人非常感激地把酒杯与夫君互换。张氏看到如此,恨得连连跺脚,却无法出面阻止。张氏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男人一仰脖,将毒酒喝下。赵元僖和以往一样骑马上朝,到达皇宫。等候朝会时,赵元僖就感到有些头晕。随从官员急忙向宋太宗请假,将赵元僖扶上马。赵元僖迷迷糊糊,到东华门的时候头重脚轻一下子栽下马来。随从官员扶着赵元僖,勉强到达许王府。赵元僖刚到王府,宋太宗随后赶到,看到儿子生命垂危,宋太宗痛哭流涕。一开始宋太宗呼唤,赵元僖还能勉强答应,没多久,就气绝身亡了。宋太宗哭得很伤心,身边众人纷纷落泪。宋太宗在床前表示,追赠赵元僖为恭孝太子。数年之前,宋太宗就默许了赵元僖的太子之位,只是没有宣布而已。不想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昔日的迟疑,竟成永远的悔恨。宋太宗回宫之后,想起赵元僖的种种表现,伤痛悔恨纠缠心中,多年不写诗的宋太宗提笔写下《思亡子》诗。宋太宗告诉随从,自己对不起恭孝太子啊。看到赵元僖暴毙,百官纷乱,宋太宗其他几个皇子也人心浮动。赵元僖一死,太子位置就出现了空缺,沉寂数年的局面再一次被打破。这时,有人劝说宋太宗,先不忙悲伤,赵元僖之死还有隐情。宋太宗大惊,派遣信任的宦官首领王继恩前往王府调查。真相的挖掘其实一点也不难,王继恩很快发现了端倪。王继恩把调查结果禀告宋太宗,赵元僖之死,源自张氏。张氏此举,意在毒害李夫人。并且,张氏为人蛮横,虐杀婢妾,劣迹斑斑,在佛寺祭祀父母的时候,还超越礼制,等等。宋太宗大怒,下令张氏自缢,推倒张氏父母坟墓,处死制造酒壶的工匠。同时,另一个隐秘被曝光。在许王府中,发现了朝廷许多大臣的信件,一些军中将领也拜在他门下,甚至还发现赵元僖偷偷豢养死士。宋太宗震惊不已。赵元僖结交文臣也就罢了,竟然还刻意笼络武将,组建私人军队。这是想干什么?莫非是发动兵变,弑父谋逆?宋太宗下令取消追赠太子的仪式,以一品官爵将赵元僖草草安葬。富贵闲中求老大被废,老二被毒杀,老三赵元侃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表面看来,三皇子襄王赵元侃成了鹬蚌相争中笑到后的那个渔翁。不过,若进一步了解赵元侃,就会知道,赵元侃这个渔翁也当得很费脑。淳化三年(992年)时,赵元侃已经25岁。此前的10多年,要说他对皇位争夺一点心思没有,那不可能。只是,前十年,大哥二哥争夺皇位。他们二人,一个是英武不凡的皇长子,一个是父皇的贴心人。这两人的能量都是赵元侃不能相比的。而近的七八年,则是二哥赵元僖的时代。面对多谋善断、党羽众多的二哥,赵元侃避之唯恐不及。唯有夹着尾巴做人,他才能够勉强躲过灾祸。在二哥赵元僖轰轰烈烈地发动推荐太子运动的同时,赵元侃其实也并没有闲着。只是,他走的路线与众不同。赵元僖结交的尽是朝中权贵,宰执大臣如赵普、吕蒙正都是他的座上客。而赵元侃没有那么招摇,他从不和朝廷那些高官将帅来往,而是整天听着小曲,喝着美酒,和一帮人斗鸡走狗,仿佛甘心做一个富贵闲人。不过,奇怪的是,宋太宗身边那些宦官宫女,那些皇城中品阶低微的宫苑使者,无一人不以和襄王赵元侃结交为荣。在多数天潢贵胄都把宦官、宫女视如草芥的时候,在多数文臣武将对宫苑使者不屑一顾的时候,襄王赵元侃就显得鹤立鸡群。太宗朝晚年有两位大宦官,一个叫王继恩,一个叫刘承规。王继恩和太宗李皇后走得很近,刘承规对襄王赵元侃颇为恭敬。刘承规是一个处事极为严谨的人。当年,他还是小宦官的时候,和一帮人负责清点宫外缴纳的珍珠。其他小宦官无人不偷偷把珍珠藏在腰带中带出,唯独刘承规从来不搞这些花招。在他看来,既然宫中有规矩,自然要无条件接受。能够进入宫中侍奉君王、皇子,那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有一年,有个宫女偷偷出宫看望父母,回宫时却被巡逻侍卫逮捕。按照规定,宫女私自出宫已然犯下死罪。宋太宗念及那宫女一片孝心,有心赦免。只是,一旦赦免此人,以后难免有人效仿。正在迟疑间,已经担任皇城使的刘承规请求太宗把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办理,并保证必定能够让太宗满意。刘承规当众宣布,宫女私自出宫犯下死罪,明日行刑,当挖出心肝,以儆效尤。随即,刘承规让人将宫女带下,拘禁起来。当晚,刘承规来到地牢,将宫女悄悄带出皇宫。他给宫女一些银两,交代她远走高飞,再也不要回到京城。宫女又是惊讶又是感激,再三叩头离开。刘承规则在宫外买了一副猪心肝放在盒子中带入皇宫。第二天上午,刘承规召集宦官宫女,当众宣布宫女已经被处死,心肝就在盒子中。个别胆大的宫女掀开盒子观看,一看之后纷纷大哭。所有宦官宫女全都颤抖不已。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犯宫廷法度。宋太宗听到刘承规的禀报后非常满意,提拔刘承规当了内侍都知(宦官的职务)。刘承规从小入宫,伺候过太祖、太宗两位帝王。两位皇帝对刘承规都很欣赏。许多官员,甚至是皇子,都主动巴结刘承规,送上金银田宅,希望刘承规在太宗面前多多美言。可是,多年来,襄王赵元侃从来没有登他刘承规的门。越是如此,刘承规却越是敬重赵元侃。在诸多宫苑使者中,管理马匹、仪仗的崇仪副使王得一对襄王赵元侃也很敬重。王得一本是黄河南岸人,从小学习医术,在当地名气挺大。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辽国时,被流箭射中大腿,伤势严重。虽然多番治疗,可是腿伤一直没有痊愈。眼看御医也治不好父皇的病,赵元侃非常着急,派出随从到天下各地找寻名医,终于寻到了王得一。赵元侃没有直接把王得一推荐给宋太宗,而是让王得一到御医院参加选拔,让他凭着自己的本领成为御医。王得一妙手回春,宋太宗的腿伤大大缓解。宋太宗很高兴,钦点王得一为崇仪副使。以后的几个月,宋太宗多次召见王得一,每次都会给他许多赏赐。王得一已然成为太宗身边的一位红人。王得一很低调,从来不张扬自己和襄王赵元侃的关系,也从不倚仗太宗的恩宠肆意妄为。不过宋太宗还是透过一些关系,了解到了一切。有一天,宋太宗单独召见王得一,询问襄王赵元侃是如何找到王得一的,这一段时间,赵元侃是否有所请托。一开始,王得一有些紧张,不过听到太宗如此问话,便很轻松地回答。他说,襄王除了将他带入京城,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更没有向他提出任何要求。这一切都是事实,经得起调查,所以王得一没有压力。宋太宗仔细盯着王得一,确认他没有撒谎。若是王得一稍有迟疑,宋太宗会毫不犹豫地将他处死。他可以向诸位皇子身边安插人手,但决不允许自己身边,尤其是医官,属于其他势力。经历了“恭孝太子”赵元僖的阳奉阴违,宋太宗对儿子们的孝心多了一些疑心。宋太宗没有向襄王赵元侃询问任何有关王得一的事情,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不过,他心中对于这个不求名利、关心父亲的三儿子,多了几分好感。王得一出身乡野,对于功名并不看重。和其他宫苑使者谨小慎微不同,他豪爽敢言,几次出头打抱不平。那一年,宋太宗看到官员中有不少年老昏聩、领取俸禄不办实事的官员。于是下诏,所有年过70岁的官员,在没有特旨允许下,一律改任散官,不能出任实职。中书省官员苏允淑具体经办此事。此人和唐州团练判官掌宣有些旧怨,见到朝廷新规定,动起了心思。他很滑头,在年过70岁必须退休的官员名单中,加入掌宣的名字。名单呈报上去,很快就有了反馈。掌宣被罢判官职务,退居二线。当时掌宣只有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四处打听,终于得知是苏允淑从中作梗。只是,圣旨已经下达,同僚虽然有心帮忙,但都无力回天。掌宣和唐州和尚法灯大师关系不错,有一次闲聊间,他向法灯诉苦。法灯说他有一位故人,或许可以帮忙。法灯的故人,就是担任崇仪副使的王得一。在法灯的陪伴下,掌宣见到了王得一。王得一仔仔细细了解了前后经过,很为掌宣不平。有一天,在给太宗治病之后,王得一向太宗禀奏了此事。宋太宗立刻让宦官刘承规去调查此事。这件事情一点也不难调查,退休名单中的确有掌宣,可任谁见到了掌宣本人,就可以发现掌宣就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宋太宗得知真相后,特意召见掌宣。见面时,太宗和颜悦色,询问被打压的原因。掌宣应对从容,颇有文采。宋太宗当场提拔他为大理寺法官,还赏赐100万铜钱作为朝廷的补偿。至于苏允淑,自然被御史拘押,罢官下狱。王得一在皇宫半年,宋太宗的病情大有好转。但他随后主动辞官,不但辞去官职,就连宋太宗赏赐的金银田宅也一并上交。宋太宗很惊讶,也很不舍。像王得一这样医术高明、不求私利的人太少了。宋太宗再三挽留,可是王得一仍然恳请离开。宋太宗无奈,只能答应。临别之际,宋太宗问王得一还有什么心愿,若是想为子孙求官,他必然答应。王得一说,自己毫无所求。不过,为了国家,恳请立襄王为皇太子。宋太宗沉默。很快,王得一推荐襄王为皇太子的事情就在朝廷上下传扬开来。百官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宋太宗的态度。一些官员悄悄拜访王得一,打听禀奏此事时宋太宗的具体反应。朝中许多官员都在观望。若是能够提早一天知道皇帝的心意,就可以多一分投效新君的功劳。这份拥立之功,比任何军功政绩都要重要。可是,王得一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见任何人。几天时间,宰执大臣多次求见太宗,旁敲侧击,但太宗似乎对此浑然不觉。按照常理,太宗无非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两种态度。可是,宋太宗竟然选择了第三种态度——沉默。王得一离开,宋太宗不再挽留,此后再也没有召见他,仿佛龙心不悦、圣眷不再。不过,当王得一献上京城宅院,离开皇城时,宋太宗亲笔题写“寿宁观”三个大字,仿佛他又对王得一很在意。百官疑惑不解。其实,宋太宗还在犹豫。朝廷那些外臣,多数不过攀附皇子以求富贵,对此,宋太宗非常了解,也有些无奈。他虽然打压了宋沆,罢了吕蒙正的宰相,再三交代暂时不立皇太子。可是,朝中百官仍犹如飞蛾扑火一般,面对禁令也惘然不顾。数年前,不少官员拜在了赵元僖门下,宋太宗不是很在意。可是,赵元僖去世后,宋太宗了解到手情报后却大吃一惊。他担心的事情竟然还是发生了。赵元僖去世后,宋太宗严禁举荐皇太子。如今禁令犹在,王得一却公然违犯。按照道理,宋太宗应该处置王得一。可是,宋太宗还是了解王得一的。此人要说一点私心也无,宋太宗不信。毕竟赵元侃与此人有恩。不过,此人处事公允,忠心国事,倒也有目共睹。可就此立赵元侃为皇太子吗?当时朝中宫中还有不同的声音。就立皇太子的问题,宋太宗也秘密询问过几个身边人。内侍都知王继恩提出,自古立嗣,长幼有序。恭孝太子虽然去世,可是大皇子赵元佐依然健在。此前,赵元佐虽然有错,不过,更多的是因病发狂。经过这些年的调养,大皇子的病情大有好转。且大皇子本性纯良,看重亲情,以后必然是一代仁君。宋太宗也曾经询问后宫嫔妃,李皇后也力谏大皇子赵元佐。李皇后和王继恩的理由不同。她说,大皇子赵元佐的母亲李夫人,跟随太宗多年,为太宗诞下大皇子和三皇子,功劳很大。只是,李夫人命薄,宋太宗刚刚即位,李夫人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品阶不过是国夫人。赵元佐幼年丧母,太宗又忙于政务。四叔赵廷美刻意笼络,赵元佐年幼无知难免上当。不过,知错能改就是好的,父亲怎能和儿子计较?宋太宗听了两人的叙述,颇为动心。李夫人嫁给太宗时,太宗还只是后周的一个供奉官,两人可谓同患难。可是,李夫人34岁早丧,宋太宗没有机会补偿。对赵元佐,宋太宗在埋怨的同时,也有几分内疚。毕竟,子不教,父之过。宋太宗还问过同为内侍都知的刘承规。刘承规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交给宋太宗一份名单,上面是历年来各位皇子、官员送给他的种种钱财礼物。刘承规说,这名单他揣在怀中多年,只有交给皇帝,他才会心安。宋太宗看了名单后,点点头,让刘承规不必上交财物,就当是皇帝赏赐。在名单中,有大皇子赵元佐,有二皇子赵元僖,还有四皇子、五皇子……唯独没有三皇子。不过,无论是王得一还是刘承规,他们的理由还不足以说动宋太宗。身为一个帝王,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仁孝,不仅仅是无私。一言定策真正让宋太宗拿定主意的人,是寇准。宋太宗登基以来,一手提拔了不少贤臣。不过,让宋太宗欣赏的,还是寇准。寇准20岁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出任巴东县令。巴东地区民风向来彪悍,不少人常年拖欠赋税。寇准到任后,没有像以往的官员一样,以抓人打人为主要的催收手段。他在县衙门口张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所有拖欠赋税者的姓名、住址。他宣布,只要在期限之前缴清赋税,以往罪责一律免除。若是再次拖欠,定要重重处罚。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期限到来之时,所有拖欠者竟然全部缴清。一张布告当然没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在发布布告的同时,寇准背后还做了许多功课。他详细了解了每一个拖欠户的情况。按照朝廷的规定,他重新划分了百姓等级。对赤贫户,免除缴纳赋税;对一些确实有困难的中等户,个人掏腰包帮助,但是皇粮必须如期缴纳;对于那些有钱而装穷的刺头,寇准自然不会客气。于是,在期限到来之时,就出现拖欠全部缴清的场景。宋太宗了解到这些情况,非常满意。历代官员中,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很多,可是,真正有治民之才的官员太少。寇准年方弱冠就有如此见识,着实难得。寇准在地方几年后,宋太宗把寇准调回京城,出任言官。当时辽国多次入侵边境,朝廷上下都在讨论应对之策。只是,空话套话居多,有真知灼见的很少。寇准见识不凡,让宋太宗很满意。他招来宰相赵普,说:“朕想要提拔寇准,你觉得应当授予什么官职合适呢?”赵普回答:“寇准在治民方面颇有才略,不如让他出任开封府推官。”寇准此前担任从七品右正言,开封府推官则是从六品,一下跳了两级,提拔已经极快。可是,宋太宗不满意。他说:“如此微末小官,岂是寇准应该担任?”赵普脸色一变,改口说:“不知枢密直学士如何?”枢密直学士已经是正三品高官,距离宰执不过是一步之遥。宋太宗还是不满意,不过,看到周围其他宰臣脸上多有不满之色,沉吟许久,说:“好吧,暂且让他出任这个官职吧。”于是,年方28岁,参加工作不过六七年的寇准,以火箭速度成为大宋王朝年轻的正三品高官。不过,这还不是尽头。两年后,宋太宗任命寇准为枢密副使,寇准再一次成为大宋官场万众瞩目的焦点。寇准成为宋朝建国以来年轻的宰执大臣。只是,快速升迁对于寇准来说并非尽是好事。一些同样有能力有资历却不得升迁的官员很快聚集到一起,对志得意满的寇准羡慕嫉妒恨。他们在宋太宗面前说了许多寇准的坏话。同时,寇准本人年轻气盛,锋芒毕露,也得罪了一些朝中大佬。比如,他和同为枢密副使的张逊关系就很糟糕。在宰执议事的时候,寇准不顾宋太宗在场,公然和张逊吵架。若非其他同事拉住,两个人差点就打起来了。宋太宗很生气。寇准是他心爱的大臣,张逊则是他藩邸时候的老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两人竟然水火不容到如此地步。既然双方都没有大局观,那么就一起罢黜。于是,寇准被罢黜枢密副使职务,到青州担任知州去了。不过宋太宗还是很挂念寇准,几次三番派使者去青州打探消息。毕竟,人才难得。淳化五年(994年),也就是寇准被罢黜青州的第二年。宋太宗的腿病复发,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确立太子已经刻不容缓了。宋太宗想起了青州的寇准。遍观朝臣,除了昔日的赵普,寇准就是百官中有才略、有见识的官员了。宋太宗下诏将寇准召回。寇准到了京城,立刻入宫拜见。宋太宗当时腿病很严重,还躺在床上休息。听说寇准入宫,非常高兴,等不及宫女帮忙梳头,自己挽了个发髻就穿着睡衣出来见寇准。见面后,宋太宗劈面句话说:“爱卿,你来得为何如此缓慢?”寇准回答:“臣被罢黜青州,非得诏令,不得私自回京。”寇准果然精明。宋太宗问的是寇准从接到诏令后本应该在几天前就赶到京城。寇准却答非所问,把一切归结到宋太宗身上。其实,寇准一路迟缓的真正原因,是在思考,在权衡。他对朝廷近几个月的变化了如指掌,已经猜出宋太宗此次召他回京,是要询问太子人选一事。只是,他不像王得一没有任何政治抱负,也不像王继恩和李皇后因为私心看不出大局。他寇准要保全个人富贵,更要为天下人选择一位贤明之主。当皇帝问起时该如何回答?这个答案太难了,因为选谁都是错!果然,宋太宗不再追究寇准迟到,直接询问:“寇卿家觉得朕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托付神器?”寇准应声回答:“陛下当为天下万民选择后嗣君王。做出决定时,不必询问后宫妃嫔,不必询问宦官随从,甚至不必询问两府宰臣。一切都需要陛下乾纲独断,才能够公正无私,符合天下万民的意愿!”宋太宗听后沉默许久。寇准一句话道出了宋太宗多日的疑忌。他当然知道王继恩和李皇后有私心。王继恩是靠着拥立他赵光义而登上高位,成为太宗朝权宦。此时不过是想借着推举大皇子赵元佐,复制当年的故事罢了。至于李皇后,曾经生下一位皇子,可惜还未周岁就夭折了。若李皇后能够成功拥立赵元佐登基,立下大功,加上她的嫡母身份,晚年可以无忧。对于王继恩和李皇后的小算盘,宋太宗一清二楚。只是,相比诸位皇子的热衷,三皇子赵元侃多少显得过于超然。因此,在朝廷大臣中,赵元侃并没有多少支持者。有势力的皇子可厌,没有根基的皇子可悲。像刘承规、王得一虽然举荐三皇子,可是他们一个是宦官,一个是内臣,地位卑微,根本不足以保护赵元侃。若是以赵元侃为皇太子,会不会埋下变乱的祸根呢?这才是宋太宗迟迟不下决断的根本原因。但是,若是有年轻有为、见识不凡、能量极大的寇准支持,那么宋太宗对赵元侃的未来,就会放心许多了。宋太宗让一旁的宦官宫女全部退下。许久之后,他缓缓问道:“不知卿家觉得元侃如何?”寇准下跪叩头,回答:“此事并非臣能够知晓啊。”宋太宗让寇准起身,仔细端详寇准,发现此时的寇准一改刚刚进入大殿的紧张,整个人显得放松了许多。宋太宗叹了口气,他明白了寇准的心思。既然立嗣一事,不可以问后宫,不可以问内臣,不可以问外官,那么他寇准自然也不必问。即便问到,也不能答。否则便是妄揣圣意,干涉皇家家务。其实,寇准前后的神情已经告诉了宋太宗答案。三皇子赵元侃,正是寇准心中合适的皇太子人选。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宋太宗下诏,晋封赵元侃为寿王,出任开封尹。诏令一出,百官议论纷纷。有人私下议论,皇帝是不是老糊涂了,为何选择三皇子继承大统。要知道三皇子平日里就知道斗鸡走狗,是公认的富贵闲人,没出息的一个王爷。可是,有些人却说,天象昭彰,只是凡俗之人看不明白罢了。昔日宋太宗给王得一宅院赐名“寿宁观”,今日晋封三皇子为寿王。前后一看,不正是希望寿王康宁的意思吗?太宗皇帝早有立三皇子为太子的心意呢。一年后,宋太宗正式下诏,册封寿王、开封尹赵元侃为皇太子。为了称呼方便,诸位兄弟就不必改名,赵元侃改名为赵恒。自从唐朝天德年间以来,中原战乱不息,根本就没有机会正式册封皇太子。册封太子的仪式废弃了一百多年。从宋太宗手上,此仪式才开始恢复。隆重的册封仪式结束后,宋太宗留下赵恒,父子两人倾心交谈。当然,更多的是宋太宗说,赵恒听。这一年,宋太宗的身体更差了,因为腿病,常常不能举行朝会。宋太宗疲惫的脸色中也透露着欣慰,他告诉赵恒:“治国之道,关键在于得人心,如何才能得人心呢?首推以诚信待人。得人心的同时,不能扰乱人心。治国之道务求清静。若是国家政令频繁更换,官员随意升降,都会引起朝局动荡。若你能够做到以诚信待人,以清静治国,那么我也就放心了!”赵恒点点头,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之后赵恒在位的20余年,基本都秉承了这个治国的理念。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秦王赵廷美被罢黜开封尹职务,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下达调令的同时,宋太宗重重赏赐赵廷美,以示兄弟情义仍在。表面看来,赵廷美的离开是正常的职务调动,实际上则是宋太宗即将展开大清洗的前奏。赵廷美卸任后,开封府的继任者叫做李符。此人宦海沉浮数十年,是懂得见风使舵。开宝年间,宋太祖对地方转运使盘剥地方、克扣赋税的事情非常恼火,李符主动请命前往勘察。宋太祖大喜,赐给他一面大旗,上书“李符到处,如朕亲临”八个大字。李符巡视京西路各州县,让护卫时刻拿着大旗跟在身边,很是飞扬跋扈。只是,太祖如此恩宠,并没有换来李符忠心报效。开宝六年(973年),赵普罢相,开封尹赵光义成为晋王,掌握了朝廷实权。李符及时投靠,成了赵光义家中的常客。迁都事件中,李符带头跳出来反对宋太祖。宋太宗称帝后,李符的官职一路飙升,短短数年间,越级升迁为三司使,主管中央财政工作。秦王赵廷美离开后,宋太宗遍观藩邸旧臣,虽然还有一些人比李符有才干,但是在察言观色、揣摩领导意图上,无人能出李符之右。于是,李符就成了代理开封府知府。李符果然懂事。上任不久,他就在朝会中宣称,秦王赵廷美离开京城后,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倒心怀怨望,结交大臣,图谋不轨。以赵廷美如今的情况,不合适居住在靠近京城的洛阳。宋太宗得到奏章,大喜,趁机把如京使柴禹锡、翰林副使杨守一状告秦王赵廷美意图在水心殿发动兵变的事情公开。几天后,赵廷美被贬斥为涪陵县公,迁居到房州。在宋太宗公布的材料中,赵廷美逆谋的证据明显不充分。但朝廷百官都知道这是宋太宗巩固皇位的必然举措。虽是子虚乌有,但也必须言之凿凿。在权力面前,大家或者自愿或者被迫,选择做了哑巴,成了瞎子。唯独赵元佐跳了出来,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赵元佐多次入宫,求见宋太宗,要求父亲告诉他,四叔究竟犯了什么罪。在赵元佐看来,四叔赵廷美为人有些张扬,喜欢结交大臣,这些年来,没少被言官弹劾。说他敛财或许有之,贪权或许有之,但说他会发动兵变、谋害父皇,赵元佐不相信。宋太宗一贯沉默寡言,在儿子面前也始终是一副严父模样。相比之下,赵元佐反倒和年纪相近的四叔赵廷美走得更近。正因为了解,赵元佐对那些所谓罪证不屑一顾。满朝文武都不敢说真话,他赵元佐敢;天下人都信赵廷美谋反,他赵元佐不信。宋太宗很郁闷。在他看来,天下人都可以质疑,唯独赵元佐不能。因为赵元佐是他宋太宗的长子,是有可能继承皇位的那个人。宋太宗不择手段清除赵廷美,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赵元佐。可是,赵元佐不领情。赵元佐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太宗要个说法。儿子的背叛终于激怒了宋太宗。他给赵元佐下了禁足令:不得诏命,赵元佐不得入宫。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在房州寂寞死去。消息传入楚王府,幽居三年的赵元佐心中大痛,痛极成狂。他不愿相信和自己一直亲厚的四叔永远离开了他!他不敢相信,杀死四叔的凶手竟然是自己那个满口仁义亲情的父亲!宋太宗心疼儿子,知道赵廷美之死必定对赵元佐打击很大。为了安抚,宋太宗下诏恢复赵元佐自由,让他随同弟弟们入宫参加朝会。眼下虽然仅仅是可以参加朝会,但不久的将来必然是恢复一切职务,参与朝政。到那时候,赵元佐又是大宋帝国第二人。宋太宗没有想到,面对自己的恩旨,赵元佐一口拒绝。他以悼念四叔为由,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宋太宗大怒。兄弟搞鬼此时,有个人来到太宗面前,禀奏说:“大哥之所以如此,必然是宫人照顾不周所致。楚王宫中传言,大哥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大哥如此,必然是一时糊涂。若能够派遣贴心之人,小心照拂,大哥身体好转,必然会明白父皇一片苦心。”宋太宗看向此人,愤怒的脸色逐渐平静。在所有儿子中,论起孝顺、友爱,没有人可以超过老二赵元僖。昔日赵元佐被下令幽居,众位兄弟多沉默,唯有赵元僖多次哀求太宗。所谓患难见真情,老二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孝顺父亲牵挂兄长。如此老二,很难得!宋太宗点点头,让赵元僖去办理此事。不久,楚王宫上至总管,下至普通宦官宫女,都被更换。更换的人,不少和陈王赵元僖关系亲密。赵元僖特意到楚王府告诉赵元佐,父亲如此安排的意思。可是,话刚一出口,就惹得赵元佐暴怒。赵元佐一口咬定,必然是父皇厌恶他悼念四叔,因此把他的心腹撤换,派人来监视他的起居,一如当初父皇整治堂兄赵德芳一样。赵元僖走了,临走时叫来新任楚王府管事,交代他们务必好好好照顾楚王。赵元僖强调,若是有什么变故,可以告诉他陈王,也可以直接禀奏陛下。此后的一段时间,楚王赵元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有一次,有一个宦官端上的茶水比较烫,赵元佐不但摔杯子骂人,还拔出小刀想要把那个宦官杀死。宦官宫女一片惊恐。很快,有人告诉了陈王赵元僖。赵元僖立刻赶来。他宣称,此事重大,需要管事陪同他一起入宫,如实向太宗禀奏。同行时,赵元僖告诉管事,此前皇帝换他们前来,就是为了照顾楚王。如今,楚王再次发狂,皇帝必然认为是他们照顾不周。若是如此,那新来楚王府中的一干宦官宫女没有一个逃得过责罚。管事大惊,立刻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见到宋太宗后,楚王府管事一口咬定他们照顾楚王极为认真,从不敢出任何差错。可是,经历秦王之死后,赵元佐早已经性情大变,变得残忍异常,动辄杀人。皇帝虽多次安抚、训诫,但赵元佐置若罔闻。宋太宗果然没有责怪管事,反而交代他,可以适当提醒劝谏楚王,不可过于纵容。管事回来后,把皇帝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理解发挥了一下。结果,楚王府上下对赵元佐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由敬畏变成了鄙夷。一个被皇帝抛弃的皇子,比一个下人还不如。赵元佐非常敏感,他立刻发觉仆从态度的改变。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当得知是管事在父皇面前搬弄是非后,赵元佐大怒。他在楼上见到管事经过,也不多说,拉弓一箭射去。弓箭又狠又准地射在管事胸口。管事当场就被射杀。这下楚王府惊恐一片,人人都说楚王疯了。很快,宋太宗也听到了消息。虽然,赵元佐射死的仅是一个宦官管事,是一个奴才,但是,那也是他宋太宗派去的奴才。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何况,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是被御史知道此事,必然惹出惊天风波。宋太宗亲自到楚王府,把赵元佐狠狠一顿教训,重新恢复了赵元佐的禁足令。而且这次更加严厉了。赵元佐不但不能离开王府,甚至连亲友前来拜访,也要经过宋太宗批准。赵元佐面对震怒的父亲,不但不悔改,反而大叫自己无罪,四叔无罪。从这年夏天开始,赵元佐陷入了真正的疯癫。数月间他只能躺在床上。即便是那几个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宫女,对他也充满敌意,巴不得早点结束工作,早点离开。在楚王府众人看来,赵元佐就是一个把他们看成蝼蚁随意杀戮的魔头。他们恨不得赵元佐早死,如此倒可以早些离开楚王府这个牢笼。一晃,到了雍熙二年(985年)九月。楚王赵元佐的身体略有好转。宋太宗大喜,宣布大赦天下,为楚王祈福。虽然赵元佐忤逆,但依然是他的儿子。自古以来,只有记仇的孩子,没有记仇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楚王府中人对赵元佐的态度也好了一些。宋太宗准备在九月九日举办重阳大宴。赵宋皇族的王子皇孙、公主郡主,宫中大小妃嫔,凡是有点头面的人物都会受到邀请。宋太宗让二儿子陈王赵元僖主持宴会。谈到邀请名单时,宋太宗特意提出,楚王长期幽居,若能入宫参加家宴,或许能够舒缓心怀,于病情有助。陈王赵元僖答应,自己会亲自通知大哥前来参加宴会。宋太宗很满意。一晃,到了九月九日。宋太宗遍观诸子,发现大儿子赵元佐不在,就问赵元僖。赵元僖回答:“大哥病情虽略有好转,但还不适合出行。”赵元僖说得很含混,宋太宗没有多想。他知道大儿子和自己有些芥蒂,借口有病拒绝参加宴会也是可能的。宋太宗交代,诸王兄弟间也很久没有相见了,宴会散去后,就由陈王牵头,所有弟弟都去看看大哥。来到楚王府,诸位弟弟纷纷向大哥请安。一开始,赵元佐很高兴,他和父亲虽然有点矛盾,但和几个弟弟关系还是挺好。尤其是老三赵元侃,和他是一母同胞,关系更不比寻常。但等到陈王赵元僖说起,他们兄弟刚刚参加重阳宴会回来时,赵元佐脸色大变。赵元佐气得一拍桌案,说:“你们都能够侍奉父皇,参加宴会,为何唯独我不能参加?父皇如此待我,明摆着是不要我这个儿子了!”说完,赵元佐不顾随从劝阻,一甩袖子就离开了大厅,剩下一脸莫名的几位弟弟。原来,赵元僖根本就没有告诉赵元佐父皇点名让他参加宴会的事情。诸位兄弟间,也有人看出一些端倪,可是,赵元僖受父皇宠爱,风头正盛,谁又敢多说什么呢?赵元僖、赵元侃等人走后,赵元佐一个人在卧房中喝闷酒。喝着喝着,酒意上头。少年时父皇对他何等宠爱,如今却厌弃他到如此地步。沦落到此,还活个什么劲呢?当晚,赵元佐把楚王府大门重重紧锁,一把火把自己的楚王府给烧了。当时已经是半夜子时,大家都已经睡觉。九月深秋,天干物燥,木质的宫殿很快一栋一栋被引燃。诸位姬妾和王府宫人在睡梦中惊醒。大家都奋力救火,唯独赵元佐拿着火把在雄雄烈火前狂笑。大家意识到,正是赵元佐点燃了王府。自己想死也就罢了,却还要他们一起陪葬。众人很快就由惊恐转变为愤怒,转变成对楚王赵元佐一致的仇恨。凌晨时分,皇城中的宋太宗得知楚王府发生火灾的消息。开封府和宫中的救火队都快速奔赴现场。一直到清晨五六点中,大火才被扑灭。可是,偌大一个楚王宫已经一片狼藉,变成废墟了。宋太宗派人查问火灾原因。楚王府众人异口同声,说是楚王所为。宋太宗大怒,当即下令把逆子赵元佐捆绑,押赴中书省,由御史出面审问。宋太宗特意交代,在审讯现场摆上刑具。若是赵元佐胆敢隐瞒,即便用刑,也无不可。御史自然听出了宋太宗旨意中的厌恶。在御史冰冷的喝问声中,在沸油滚滚的油锅面前,赵元佐次感到了害怕。当天,赵元佐就签字画押,承认就是自己放火把王府烧毁。而放火的原因,是因为对父亲心怀怨恨。宋太宗接到报告,心灰意冷。他让宦官传达口谕:“你身为亲王,富贵已经到了极点,为何凶残悖逆到如此地步?国家自有法律典章,我也不敢偏私。从今日起,你我父子之间恩断义绝!”宋太宗吩咐御史,一切按照大宋律令行事。若是按照律法,自然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赵元佐焚毁王府,怨恨君父,已经犯下死罪。旨意传开,陈王赵元僖马上联络诸位弟弟以及朝中所有宰执大臣,联名上书为赵元佐说情。赵元僖领头跪在大殿前,一边哭泣,一边哀求,所有兄弟中数他是哀痛。宋太宗很悲哀,他把赵元僖和宰相宋琪召入大殿。一贯沉稳的宋太宗竟然也泪流满面。他说:“朕每每读书,见到前代帝王不能教育好儿孙的,常为他们叹息。朕怎么会料到,这种悖逆的事情竟然也出现在我们家!你们顾念兄弟、君臣情义,朕已经知晓,但为了江山社稷,这次断然不能原谅那个逆子!”第二天,宋太宗传下诏令,废去赵元佐王爵,贬为庶民,流放均州接受改造。此后,陈王赵元僖和宰相宋琪再次上表,要求将赵元佐留在京城。赵元佐虽然有罪,但毕竟是天潢贵胄,均州乃是穷山恶水,万一出现变故就不好了。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宋太宗终于答应召回赵元佐。于是,使者一直追到黄山地区,把赵元佐接了回来。不过,从此之后,赵元佐就不再是大宋皇族皇长子,而是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儿子,一个汴京高墙下的囚徒,一个远离公众视线的寂寞人。百计固位在经历了赵元佐自焚事件后,宋太宗对二儿子赵元僖另眼相看。据宋太宗了解,对于秦王赵廷美的处理,不仅仅是赵元佐,其他皇子也颇有非词,只是他们畏惧不敢说而已。赵元僖则不然。他从来不和太宗做对,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聚会,都坚定不移地站在父亲宋太宗一边。宋太宗觉得,赵元佐和他徒然形似而已,真正和他一条心的,是赵元僖。第二年,即雍熙三年(986年)十月,宋太宗下诏,陈王赵元僖出任开封尹兼任侍中。开封尹是大宋都城军政长官,可以左右都城政局,权力极大。若是由皇子出任,就等同于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因为昔日担任开封尹,积聚了庞大的力量,终夺位成功。宋太宗登基之初,封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尹。赵廷美大喜,从此放弃对抗,乐滋滋地等待继位。赵廷美被罢黜后,由太宗心腹出任。不过,他们仅是权知开封府事,即代理开封知府,和开封尹权力差别极大。即便如此,宋太宗也是频繁更换,防微杜渐。此刻,赵元僖以皇子身份出任开封尹,此举无异于向百官宣告,二皇子赵元僖,就是大宋帝国的下一任君主。在宋太宗诸子中,赵元僖有权谋。他活跃在赵元佐和宋太宗之间,利用彼此的不信任,将赵元佐扳倒,自己顺利成为序列继承人。成为开封尹之后,赵元僖更加积极,争取尽快转正。赵元僖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赵元僖积极出席各种场合,参与大宋朝廷各项政务。他一改往昔循规蹈矩的面目,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雍熙三年,宋太宗再度北伐辽国。可事与愿违,宋太宗乘兴而去,铩羽而归。战败后,宋朝高层对于北伐罪责以及未来宋朝的发展方向展开了大讨论。虽然百官多把责任归结为以曹彬为首的北伐将领擅自做主,不听从太宗皇帝的安排上,但是,朝野上下还是有一些人认为,宋太宗才是那个终责任人。雍熙四年,辽国大举入侵。宋太宗准备再起大军,三度北伐。但此前几次大战,宋军损伤惨重,昔日太祖苦心经营的20余万精锐禁军基本上打光了。于是,宋太宗下令在黄河南北各州县招募壮丁,补充兵力。诏令下达后,河南地区官员纷纷上奏,反对这个命令。他们提出,黄河南岸百姓数十年没有经历战乱,只会种田,不会拿刀。若是把这些人送上战场,无异于驱羊入虎口。何况,征兵时正是春季,若是耽误农耕,粮食从哪里来?宰相李昉接到奏章,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认为,面对敌国入侵,皇帝陛下积极备战,从大局上看,招募军兵一事没有错。当然,河南官员提出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如今,诏令已经下达,很难追回,不如要求负责征兵的相关官员,严格执行八丁抽一的征兵标准。如此一来,征调的兵力会相对少些,但可以保证百姓农耕,维持河南的稳定。若是一些地方敌对情绪非常严重,相关官员再密奏朝廷,另行处理。李昉本是宋太祖朝的翰林学士,凭借资历成为宰相。此人拜相期间,很少有建设性意见,为官力求稳妥。他明知宋太宗征兵的诏令有害民之处,但依然遵照执行。陈王赵元僖和主要谋士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商量许久之后,在朝会时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赵元僖认为,在河南诸州征兵一事弊大于利,应当立即停止。赵元僖首先肯定河南官员陈诉的两个理由:若是征兵,必然影响河南粮食收获;河南百姓不擅作战,即便参军,徒然送死。可是,北方前线战局吃紧,若是不扩大兵源,如何解决前线问题呢?赵元僖提出,真正的解决之策,不是大量征兵,而是选择那些有军事才略的将帅,让他们统管前线大军,而朝廷不去过多牵制。同时,优待边关将士家属,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对敌策略上,则当以防守为主。依靠边关的那些沟壑、堡垒,“来则御之,去则勿逐”,敌人来了就抵御,敌人走了不追击。如此一来,辽军必然无功而返。应该说,赵元僖的策略切合实际,堪称高明。雍熙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宋太宗对前敌将领的瞎指挥。前线军情变幻莫测,他却要求将士们依照他事先制定的阵图行事。赵元僖提出,朝廷应当让前敌将领有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随机应变。太宗朝大将李继隆多次战胜辽军,主要原因就是抛开太宗阵图,结合敌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宋太宗要求将领按照阵图行事,主要目的是约束将领、牵制将领。只是,这种做法太低劣,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赵元僖效法昔日太祖皇帝,把将帅们的家属留在京城,一方面可以安抚将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家属作为人质。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削弱军队战斗力的情况下,同样取到牵制将领的作用。至于对敌策略,也符合宋辽两国的客观条件。辽军多骑兵,宋军多步兵,若是野战,宋军吃亏太大;若是守城,宋军有强弩压制,辽军骑兵就处于劣势了。宋太宗接到三份奏章,思考很久,终同意了赵元僖的主张,下诏停止在河南征兵。对于赵元僖反对自己的诏令,宋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是高兴。作为大宋皇位继承人,不可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何况赵元僖的奏章,不但指出诏令的错误,更给出了解决之道。看到儿子有如此进步,做父亲的能不高兴吗?赵元僖此举,不仅赢得了宋太宗的欢心,也赢得了河南各州官员百姓的拥戴。朝中一些有见识的官员也对这位二皇子充满期待。赵元僖做出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力荐赵普,促成赵普的第三次拜相。面对国家的危难,宰相李昉因循守旧,没有能够提出强有力的应对策略。一些人趁机提出罢黜李昉、更换宰相的奏议。宋太宗早有此意。李昉是翰林学士出身,寻常时写写文章做个太平宰相还可以。在危急时刻,李昉就显得力不从心,帮不上忙了。宋太宗心中的宰相人选是枢密副使、工部侍郎赵昌言。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礼部科举考试,赵昌言因文思敏捷备受赞誉,成为礼部推荐人。殿试时,宋太宗看到赵昌言气度不凡,言辞敏锐,非常喜爱。宋太宗想起称帝之前,每逢自己的生日,作为洛阳县令的赵昌言之父必定献上诗歌祝寿,很是忠诚。宋太宗当场御批,把赵昌言放到进士甲等(前三)。宋朝科举甲等往往不出数年就可以到馆阁任职,升迁速度远过寻常进士。作为天子门生的赵昌言,仕途大门敞开。他35岁出仕,担任从八品将作监臣。短短十年间,赵昌言就官拜枢密副使,进入宰执班子。赵昌言能文。因文章出色,故参与《文苑英华》的编订工作。赵昌言机敏。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失败,宋军主将曹彬在岐沟关大败,朝廷上下人心浮动。担任天雄军知军的赵昌言上书太宗,请求诛杀曹彬以谢天下。当时的宰相李昉上书太宗,言辞间指责宋太宗好大喜功,导致北伐失败。赵昌言的上书,则一口认定北伐大败罪魁乃是主帅曹彬,为宋太宗解围。宋太宗大喜,下诏褒奖赵昌言,提拔赵昌言为御史中丞。一年后,赵昌言进入宰执。雍熙四年年末,宋太宗多次秘密召见赵昌言,言辞中流露出想将让赵昌言出任宰相的意思。赵昌言大喜。要想升为宰相,就必须扳倒现任宰相李昉。可是,由谁来出面扳倒李昉呢?赵昌言进入宰执班子不足一年,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朝廷高官,形成了一个“五人帮”。五人之中,两人是财政部门长官,一人是皇帝的贴身秘书,一人是纪检部门长官。可以说,无论左右皇帝,还是操纵舆论,赵昌言这个“五人帮”能量都很大。他们或者是赵昌言的同榜进士,或者是昔日同事。得知赵昌言有望拜相之后,五人日夜谋划,团结得更紧密了。五人之中,滑头的是知制诰胡旦。身为太平兴国三年状元的胡旦,治民之才不足,投机是在行。担任知制诰的胡旦很了解宋太宗的心思。若是由他们出面弹劾李昉,宋太宗必定会怀疑他们的初衷。于是,胡旦千辛万苦找了一个叫翟颖的小人物,让他充当开路先锋。翟颖一心攀龙附凤,一举夺得富贵,故与他一拍即合。在赵昌言、胡旦等人的唆使下,翟颖改名为翟马周,标榜将效仿唐太宗朝名臣马周,为国请命。翟马周敲响登闻鼓,状告宰相李昉身为一国宰辅,当辽国入侵之际,不能忧劳国事、竭忠尽智,只知饮酒赋诗、歌舞宴会。宋太宗深以为然。只是当时正在举行籍田大典,事务繁多,罢相会妨碍大典,才一时作罢。二月初,大典已经结束,宋太宗就下诏罢去李昉宰相职位,并且交代起草诏令的翰林学士务必要严厉训斥李昉。赵昌言等人本以为扳倒李昉之后,宋太宗必定兑现承诺,以赵昌言为相。不料,开封尹、二皇子赵元僖却横插一杠子,推荐了老宰相赵普。在举荐奏章中,赵元僖把赵普比作唐太宗时代的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比作唐玄宗时代的姚崇、宋璟。此前数年,国家形势之所以窘迫,就因为“辅相之重,未偕曩贤”,宰相不称职,才把军政要务搞得一团糟。赵普身为开国元老,为人稳重,谋国深远,尤其是不贪图皇恩保全禄位,不徇私情邀取名望。赵元僖高度评价赵普:此真圣朝之良臣也!此前,赵普因为作风强硬,影响到宋太宗皇帝的威权而被罢黜。可是,雍熙四年的情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赵元僖提出,如今那些正直的官员,无不希望宋太宗把国政交托给赵普,如此一来,“大政何患乎不举,生民何患乎不康”。估计要不了一两个月,国家就可以达到“清净之治”。正因为赵元僖的大力举荐,宋太宗才决定不计前嫌,召回赵普。赵普堪称两宋谋臣,是精通官场权谋之道。既然赵元僖主动援手,赵普自然也投桃报李。拜相不久,赵普就禀奏宋太宗,二皇子赵元僖出任开封尹以来,勤于政务,忧心国事,恳请提高封爵。于是,宋太宗晋封赵元僖为许王。宋太宗也知道赵元僖在四处招揽人马,他引用前贤话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希望赵元僖能够远离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多和那些敢于提不同意见的直臣来往。在宋太宗看来,老谋深算的赵普,那就属于应当提防的人物。事实却是,赵元僖升为许王之后,和宰相赵普往来密切,尤其是赵元僖的铁杆心腹、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干脆就是宰相府中的常客。后来,在处理“五人帮”事件中,赵普更是站在了许王赵元僖一边,俨然成为坚定的“二爷党”。当时的京城,入夜之后严禁夜间活动,即为“宵禁”。有一天晚上,“五人帮”在赵昌言家中聚会,喝酒骂娘,丝毫没察觉时间过去。四人出门告别时,已是深夜。四人骑着马,走在寂静的开封街头。马蹄声答答,传出很远。负责巡查的开封府军士发现了,上前喝问阻拦。盐铁副使陈象舆乘着酒意,鞭打军士,还随口吟诗,说“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对宵禁命令毫不在意。众军士看装束,知道四个人都是大人物,急忙层层汇报。很快,赵元僖和赵普都知道了这件事情。赵元僖大喜,亲自下令将四人拘押到开封府,看管起来。若是单单犯了“宵禁”之罪,还是小事。可是,四人入夜之后为何同时出现?莫非私下集会?那可就有“朋党”的嫌疑了。赵元僖早就知道翟马周是赵昌言的人,只是没有理由抓捕。此刻,正好借着翟马周与胡旦有来往,就以牵涉到朋党案为名,控制起来。赵元僖让铁杆心腹张去华审理翟马周案。赵元僖交代,务必要将翟马周背后的指使团伙给挖出来。翟马周本就是一个逐利小人,看到有性命之忧,就将胡旦、赵昌言等人如何策划、如何分工全盘托出。赵元僖得到供词之后,亲自向父皇禀奏。宋太宗有心保护赵昌言,几次和身边人提起赵昌言是如何有才、处事干练,朝中百官大多不如他。宰相赵普听说后,立刻求见太宗,再三陈诉赵昌言处心积虑扳倒宰相谋求私利,乃是一个“刚戾难制”、欺凌领导的人。这种人不但不能赦免,甚至应该处死。赵普表态后,次相吕蒙正等人也站到了赵元僖一边,共同要求严惩赵昌言。宋太宗无奈,只能下诏将翟马周流放海岛,将赵昌言贬为崇信节度使行军司马(从九品)。其他四人也都一撸到底,贬斥地方。在处理“五人帮”问题上,赵元僖和宰相赵普精诚团结,展现了强大的力量。赵普纵横官场数十年,三次入主中书省,即便不任宰相,依然可以左右朝局。太宗朝历任宰相中,除了卢多逊和赵普作对,薛居正标榜中立外,其他宰相基本都可以划为赵普一派。宰相沈伦和赵普是昔日好友,得赵普力谏进入宰执。宋琪本是赵光义藩邸旧臣,却和赵普走得很近,曾被赵光义驱逐。赵光义称帝后,藩邸旧臣中唯独宋琪有才华,不得不重新起用。至于李昉,和赵普都是常山老乡,几次李昉被卢多逊诬陷打压,都是赵普大力挽救。可以说,赵元僖与赵普搭上了关系,距离成为皇太子,不过就是一步之遥了。
数年后,赵普病退,将赵元僖托付给了继任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本是宋太宗手中考取的进士,是太宗的铁杆心腹。但宦海沉浮多年,他知道要想长保富贵,就必须在推举皇太子的问题上站好队,立大功。淳化二年(991年),左正言宋沆四处活动,联络百官联名上奏,说太宗即位16年,却没有确立皇太子,而太子乃国之根本,根本未固,社稷难安。宋沆是吕蒙正的亲家,熟悉朝廷局势,他又担任言官,向皇帝进言正是本分。一旦皇帝答应晋封皇太子,那拥立之功,可以换来终生富贵。宋沆认为,宋太宗对许王赵元僖非常宠爱,早有立储之意。差的只是有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那只要奏折呈上,必定大功告成。不料奏折呈上之后,宋太宗竟然很生气。宋太宗找到宰相吕蒙正,说:“近来连续有官员上书要求设立皇太子。朕博览群书,见前代治乱情由,如何不知道此事的重要。只是一旦设立皇太子,就要设立太子官署,许多机构权限就会和朝廷发生冲突。若是引发朝廷混乱,就很不好了。”看吕蒙正有不解之色,宋太宗继续解释:“等到诸皇子长成,朕自然有决断。希望言官们也要体谅朕的苦心啊。”对待立太子一事,宋太宗的心情很复杂。作为父亲,宋太宗当然希望儿子能够有所成就,于是多番暗示赵元僖将会出任皇太子;可作为皇帝,却又对赵元僖成为皇太子之后有了对抗君父的势力深感担忧。于是他才有了前后矛盾的一番说辞。要知道当初宋太宗就是靠着担任晋王、开封尹积聚了强大的势力,迫使宋太祖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听从他的主张。宋太宗可不想也受人挟制,即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吕蒙正出宫后,把太宗的话转告宋沆和幕后的赵元僖。吕蒙正建议暂停举荐活动,宋沆不以为然。他认为,作为父亲的怎么可能忌妒儿子呢?必然是举荐的声势还不够。只要官心、民心足够强大,必然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赵元僖采纳了宋沆的主张。于是,宋沆带着四个官员跑到大殿之前高声大呼,请立开封尹许王赵元僖为太子。呼喊声传遍皇宫。整个京城官场都知道了许王赵元僖被举荐为太子之事。很快,宋太宗做出了反应。宋太宗先派宦官好言劝说,待看宋沆等人顽固如昔,于是派遣宫廷侍卫将五人全部抓捕,以狂妄之罪贬斥他方。宋沆也好,赵元僖也好,一时之间都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几天后,宋沆被远远地贬斥到地方担任团练副使。宋太宗对赵普、吕蒙正这样比较强势的宰相深感厌恶,回想起了李昉言听计从的好处。过了一段日子,吕蒙正被罢相,李昉再次进入中书省,做了宰相。一开始,赵元僖很恐惧,深怕宋太宗由宋沆牵扯出他,等了许久,不见任何处罚措施,这才渐渐放下心来。从此,赵元僖韬光养晦,再不提册立太子之事。爱如鸩酒宋太宗年过50岁,身体日渐衰弱,总有一天,赵元僖可以熬出头。不料想,赵元僖爱的女人,却搅碎了他的太子美梦,还夺去了他的性命。自从17岁出阁,赵元僖身边就多了一个绝色女子张氏。张氏出身寒微,父亲不过是八九品的微末小吏。正因如此,张氏深深懂得权力的重要。身为女子,要想在当时的世界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得到自己男人的宠爱。张氏本是赵元僖的贴身侍女,因为梳头功夫出色,得到赵元僖宠幸,做了枕边人。张氏很贴心,在赵元僖还在为次子的身份苦恼的时候,张氏就一直在赵元僖身边鼓励他,支持他。在张氏的身上,赵元僖不但享受到身为男人的无限快乐,更有身为君王的无比尊崇。赵元僖告诉张氏,有朝一日,自己登基称帝,就册封张氏为皇后。不料,在担任开封尹的那一年,由宋太宗做主,为赵元僖迎娶团练使李谦溥的女儿。李谦溥是太祖朝名将,虽然是文官出身,可作战勇猛,深通韬略。在宋太宗平定北汉的战役中,更立下汗马功劳。为了巩固赵元僖的势力,宋太宗做主联姻。当赵元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宋太宗想象得那么开心,宋太宗就明白赵元僖可能有自己喜欢的女人。宋太宗语重心长地告诉赵元僖:“朕为你迎娶的乃是将相大臣家的女儿,六礼完备,希望你能够更加懂得自重啊。”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看来,婚姻本就是为了彼此家族获得的利益而存在。一个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奢谈爱情,纯属幼稚。宋太宗的话说得很重,赵元僖不敢多说,只能默默离开。张氏知道后却大吵大闹。就算是李夫人进门之后,张氏也不知道收敛。李夫人乃是大家闺秀,端庄守礼,远不如张氏懂得妩媚邀宠。面对妻妾不和,赵元僖选择了张氏,把李夫人冷落一旁。李夫人虽心中委屈,但强忍不说,屈辱地过了四五年。张氏得赵元僖宠爱纵容,更加张狂。张氏跟随赵元僖近十年依然不孕,却不允许赵元僖宠幸其他女子。赵元僖和张氏身边的丫环发生关系,使丫环怀孕了。张氏得知大怒,宣称丫环要回家探亲,悄悄让人把丫环打死了。赵元僖却还蒙在鼓里,茫然不知。至于李夫人那里,赵元僖总共只是去过数次而已。随着时间流逝,张氏跋扈更甚。见赵元僖迟迟不废黜李夫人,她心生怨恨。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张氏花了上万两银子找到了一个银匠,打造了一个非常精巧的酒壶,酒壶中设有机关,分成两格,一半是美酒,一半是毒酒。张氏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把李夫人毒死。李夫人一死,赵元僖就没有理由推迟了。这样的事情张氏当然不会告诉赵元僖。赵元僖虽然不喜欢李夫人,但绝不会纵容张氏毒死结发妻子。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的冬至日,是举行家祭、大朝会的日子。李夫人从不饮酒,张氏在寻常没有机会下手。如今家祭中仪式需要,李夫人自然无法推辞。于是张氏决定在这一天动手。这一天,赵元僖穿上礼服,主持家祭典礼。张氏一反常态,很是恭敬。张氏先给赵元僖斟酒,倒的是美酒;后给李夫人斟酒,倒的是毒酒。张氏的计划原本天衣无缝。即便李夫人毒发身亡,由于同样饮酒的赵元僖无事,自然怀疑不到她身上。至于李夫人死亡的真正原因,只要赵元僖不去追究,谁又能将她如何呢?谁料想,就在二人举杯时,赵元僖忽然提出要和李夫人互换酒杯。原来,张氏给赵元僖倒的酒少,给李夫人倒的酒多。赵元僖虽然对李夫人不大喜欢,但数年来一直冷落李夫人,心中也多少有些歉意。李夫人不擅饮酒,赵元僖调换酒杯,正是体谅李夫人。李夫人非常感激地把酒杯与夫君互换。张氏看到如此,恨得连连跺脚,却无法出面阻止。张氏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男人一仰脖,将毒酒喝下。赵元僖和以往一样骑马上朝,到达皇宫。等候朝会时,赵元僖就感到有些头晕。随从官员急忙向宋太宗请假,将赵元僖扶上马。赵元僖迷迷糊糊,到东华门的时候头重脚轻一下子栽下马来。随从官员扶着赵元僖,勉强到达许王府。赵元僖刚到王府,宋太宗随后赶到,看到儿子生命垂危,宋太宗痛哭流涕。一开始宋太宗呼唤,赵元僖还能勉强答应,没多久,就气绝身亡了。宋太宗哭得很伤心,身边众人纷纷落泪。宋太宗在床前表示,追赠赵元僖为恭孝太子。数年之前,宋太宗就默许了赵元僖的太子之位,只是没有宣布而已。不想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昔日的迟疑,竟成永远的悔恨。宋太宗回宫之后,想起赵元僖的种种表现,伤痛悔恨纠缠心中,多年不写诗的宋太宗提笔写下《思亡子》诗。宋太宗告诉随从,自己对不起恭孝太子啊。看到赵元僖暴毙,百官纷乱,宋太宗其他几个皇子也人心浮动。赵元僖一死,太子位置就出现了空缺,沉寂数年的局面再一次被打破。这时,有人劝说宋太宗,先不忙悲伤,赵元僖之死还有隐情。宋太宗大惊,派遣信任的宦官首领王继恩前往王府调查。真相的挖掘其实一点也不难,王继恩很快发现了端倪。王继恩把调查结果禀告宋太宗,赵元僖之死,源自张氏。张氏此举,意在毒害李夫人。并且,张氏为人蛮横,虐杀婢妾,劣迹斑斑,在佛寺祭祀父母的时候,还超越礼制,等等。宋太宗大怒,下令张氏自缢,推倒张氏父母坟墓,处死制造酒壶的工匠。同时,另一个隐秘被曝光。在许王府中,发现了朝廷许多大臣的信件,一些军中将领也拜在他门下,甚至还发现赵元僖偷偷豢养死士。宋太宗震惊不已。赵元僖结交文臣也就罢了,竟然还刻意笼络武将,组建私人军队。这是想干什么?莫非是发动兵变,弑父谋逆?宋太宗下令取消追赠太子的仪式,以一品官爵将赵元僖草草安葬。富贵闲中求老大被废,老二被毒杀,老三赵元侃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表面看来,三皇子襄王赵元侃成了鹬蚌相争中笑到后的那个渔翁。不过,若进一步了解赵元侃,就会知道,赵元侃这个渔翁也当得很费脑。淳化三年(992年)时,赵元侃已经25岁。此前的10多年,要说他对皇位争夺一点心思没有,那不可能。只是,前十年,大哥二哥争夺皇位。他们二人,一个是英武不凡的皇长子,一个是父皇的贴心人。这两人的能量都是赵元侃不能相比的。而近的七八年,则是二哥赵元僖的时代。面对多谋善断、党羽众多的二哥,赵元侃避之唯恐不及。唯有夹着尾巴做人,他才能够勉强躲过灾祸。在二哥赵元僖轰轰烈烈地发动推荐太子运动的同时,赵元侃其实也并没有闲着。只是,他走的路线与众不同。赵元僖结交的尽是朝中权贵,宰执大臣如赵普、吕蒙正都是他的座上客。而赵元侃没有那么招摇,他从不和朝廷那些高官将帅来往,而是整天听着小曲,喝着美酒,和一帮人斗鸡走狗,仿佛甘心做一个富贵闲人。不过,奇怪的是,宋太宗身边那些宦官宫女,那些皇城中品阶低微的宫苑使者,无一人不以和襄王赵元侃结交为荣。在多数天潢贵胄都把宦官、宫女视如草芥的时候,在多数文臣武将对宫苑使者不屑一顾的时候,襄王赵元侃就显得鹤立鸡群。太宗朝晚年有两位大宦官,一个叫王继恩,一个叫刘承规。王继恩和太宗李皇后走得很近,刘承规对襄王赵元侃颇为恭敬。刘承规是一个处事极为严谨的人。当年,他还是小宦官的时候,和一帮人负责清点宫外缴纳的珍珠。其他小宦官无人不偷偷把珍珠藏在腰带中带出,唯独刘承规从来不搞这些花招。在他看来,既然宫中有规矩,自然要无条件接受。能够进入宫中侍奉君王、皇子,那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有一年,有个宫女偷偷出宫看望父母,回宫时却被巡逻侍卫逮捕。按照规定,宫女私自出宫已然犯下死罪。宋太宗念及那宫女一片孝心,有心赦免。只是,一旦赦免此人,以后难免有人效仿。正在迟疑间,已经担任皇城使的刘承规请求太宗把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办理,并保证必定能够让太宗满意。刘承规当众宣布,宫女私自出宫犯下死罪,明日行刑,当挖出心肝,以儆效尤。随即,刘承规让人将宫女带下,拘禁起来。当晚,刘承规来到地牢,将宫女悄悄带出皇宫。他给宫女一些银两,交代她远走高飞,再也不要回到京城。宫女又是惊讶又是感激,再三叩头离开。刘承规则在宫外买了一副猪心肝放在盒子中带入皇宫。第二天上午,刘承规召集宦官宫女,当众宣布宫女已经被处死,心肝就在盒子中。个别胆大的宫女掀开盒子观看,一看之后纷纷大哭。所有宦官宫女全都颤抖不已。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犯宫廷法度。宋太宗听到刘承规的禀报后非常满意,提拔刘承规当了内侍都知(宦官的职务)。刘承规从小入宫,伺候过太祖、太宗两位帝王。两位皇帝对刘承规都很欣赏。许多官员,甚至是皇子,都主动巴结刘承规,送上金银田宅,希望刘承规在太宗面前多多美言。可是,多年来,襄王赵元侃从来没有登他刘承规的门。越是如此,刘承规却越是敬重赵元侃。在诸多宫苑使者中,管理马匹、仪仗的崇仪副使王得一对襄王赵元侃也很敬重。王得一本是黄河南岸人,从小学习医术,在当地名气挺大。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辽国时,被流箭射中大腿,伤势严重。虽然多番治疗,可是腿伤一直没有痊愈。眼看御医也治不好父皇的病,赵元侃非常着急,派出随从到天下各地找寻名医,终于寻到了王得一。赵元侃没有直接把王得一推荐给宋太宗,而是让王得一到御医院参加选拔,让他凭着自己的本领成为御医。王得一妙手回春,宋太宗的腿伤大大缓解。宋太宗很高兴,钦点王得一为崇仪副使。以后的几个月,宋太宗多次召见王得一,每次都会给他许多赏赐。王得一已然成为太宗身边的一位红人。王得一很低调,从来不张扬自己和襄王赵元侃的关系,也从不倚仗太宗的恩宠肆意妄为。不过宋太宗还是透过一些关系,了解到了一切。有一天,宋太宗单独召见王得一,询问襄王赵元侃是如何找到王得一的,这一段时间,赵元侃是否有所请托。一开始,王得一有些紧张,不过听到太宗如此问话,便很轻松地回答。他说,襄王除了将他带入京城,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更没有向他提出任何要求。这一切都是事实,经得起调查,所以王得一没有压力。宋太宗仔细盯着王得一,确认他没有撒谎。若是王得一稍有迟疑,宋太宗会毫不犹豫地将他处死。他可以向诸位皇子身边安插人手,但决不允许自己身边,尤其是医官,属于其他势力。经历了“恭孝太子”赵元僖的阳奉阴违,宋太宗对儿子们的孝心多了一些疑心。宋太宗没有向襄王赵元侃询问任何有关王得一的事情,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不过,他心中对于这个不求名利、关心父亲的三儿子,多了几分好感。王得一出身乡野,对于功名并不看重。和其他宫苑使者谨小慎微不同,他豪爽敢言,几次出头打抱不平。那一年,宋太宗看到官员中有不少年老昏聩、领取俸禄不办实事的官员。于是下诏,所有年过70岁的官员,在没有特旨允许下,一律改任散官,不能出任实职。中书省官员苏允淑具体经办此事。此人和唐州团练判官掌宣有些旧怨,见到朝廷新规定,动起了心思。他很滑头,在年过70岁必须退休的官员名单中,加入掌宣的名字。名单呈报上去,很快就有了反馈。掌宣被罢判官职务,退居二线。当时掌宣只有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四处打听,终于得知是苏允淑从中作梗。只是,圣旨已经下达,同僚虽然有心帮忙,但都无力回天。掌宣和唐州和尚法灯大师关系不错,有一次闲聊间,他向法灯诉苦。法灯说他有一位故人,或许可以帮忙。法灯的故人,就是担任崇仪副使的王得一。在法灯的陪伴下,掌宣见到了王得一。王得一仔仔细细了解了前后经过,很为掌宣不平。有一天,在给太宗治病之后,王得一向太宗禀奏了此事。宋太宗立刻让宦官刘承规去调查此事。这件事情一点也不难调查,退休名单中的确有掌宣,可任谁见到了掌宣本人,就可以发现掌宣就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宋太宗得知真相后,特意召见掌宣。见面时,太宗和颜悦色,询问被打压的原因。掌宣应对从容,颇有文采。宋太宗当场提拔他为大理寺法官,还赏赐100万铜钱作为朝廷的补偿。至于苏允淑,自然被御史拘押,罢官下狱。王得一在皇宫半年,宋太宗的病情大有好转。但他随后主动辞官,不但辞去官职,就连宋太宗赏赐的金银田宅也一并上交。宋太宗很惊讶,也很不舍。像王得一这样医术高明、不求私利的人太少了。宋太宗再三挽留,可是王得一仍然恳请离开。宋太宗无奈,只能答应。临别之际,宋太宗问王得一还有什么心愿,若是想为子孙求官,他必然答应。王得一说,自己毫无所求。不过,为了国家,恳请立襄王为皇太子。宋太宗沉默。很快,王得一推荐襄王为皇太子的事情就在朝廷上下传扬开来。百官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宋太宗的态度。一些官员悄悄拜访王得一,打听禀奏此事时宋太宗的具体反应。朝中许多官员都在观望。若是能够提早一天知道皇帝的心意,就可以多一分投效新君的功劳。这份拥立之功,比任何军功政绩都要重要。可是,王得一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见任何人。几天时间,宰执大臣多次求见太宗,旁敲侧击,但太宗似乎对此浑然不觉。按照常理,太宗无非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两种态度。可是,宋太宗竟然选择了第三种态度——沉默。王得一离开,宋太宗不再挽留,此后再也没有召见他,仿佛龙心不悦、圣眷不再。不过,当王得一献上京城宅院,离开皇城时,宋太宗亲笔题写“寿宁观”三个大字,仿佛他又对王得一很在意。百官疑惑不解。其实,宋太宗还在犹豫。朝廷那些外臣,多数不过攀附皇子以求富贵,对此,宋太宗非常了解,也有些无奈。他虽然打压了宋沆,罢了吕蒙正的宰相,再三交代暂时不立皇太子。可是,朝中百官仍犹如飞蛾扑火一般,面对禁令也惘然不顾。数年前,不少官员拜在了赵元僖门下,宋太宗不是很在意。可是,赵元僖去世后,宋太宗了解到手情报后却大吃一惊。他担心的事情竟然还是发生了。赵元僖去世后,宋太宗严禁举荐皇太子。如今禁令犹在,王得一却公然违犯。按照道理,宋太宗应该处置王得一。可是,宋太宗还是了解王得一的。此人要说一点私心也无,宋太宗不信。毕竟赵元侃与此人有恩。不过,此人处事公允,忠心国事,倒也有目共睹。可就此立赵元侃为皇太子吗?当时朝中宫中还有不同的声音。就立皇太子的问题,宋太宗也秘密询问过几个身边人。内侍都知王继恩提出,自古立嗣,长幼有序。恭孝太子虽然去世,可是大皇子赵元佐依然健在。此前,赵元佐虽然有错,不过,更多的是因病发狂。经过这些年的调养,大皇子的病情大有好转。且大皇子本性纯良,看重亲情,以后必然是一代仁君。宋太宗也曾经询问后宫嫔妃,李皇后也力谏大皇子赵元佐。李皇后和王继恩的理由不同。她说,大皇子赵元佐的母亲李夫人,跟随太宗多年,为太宗诞下大皇子和三皇子,功劳很大。只是,李夫人命薄,宋太宗刚刚即位,李夫人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品阶不过是国夫人。赵元佐幼年丧母,太宗又忙于政务。四叔赵廷美刻意笼络,赵元佐年幼无知难免上当。不过,知错能改就是好的,父亲怎能和儿子计较?宋太宗听了两人的叙述,颇为动心。李夫人嫁给太宗时,太宗还只是后周的一个供奉官,两人可谓同患难。可是,李夫人34岁早丧,宋太宗没有机会补偿。对赵元佐,宋太宗在埋怨的同时,也有几分内疚。毕竟,子不教,父之过。宋太宗还问过同为内侍都知的刘承规。刘承规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交给宋太宗一份名单,上面是历年来各位皇子、官员送给他的种种钱财礼物。刘承规说,这名单他揣在怀中多年,只有交给皇帝,他才会心安。宋太宗看了名单后,点点头,让刘承规不必上交财物,就当是皇帝赏赐。在名单中,有大皇子赵元佐,有二皇子赵元僖,还有四皇子、五皇子……唯独没有三皇子。不过,无论是王得一还是刘承规,他们的理由还不足以说动宋太宗。身为一个帝王,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仁孝,不仅仅是无私。一言定策真正让宋太宗拿定主意的人,是寇准。宋太宗登基以来,一手提拔了不少贤臣。不过,让宋太宗欣赏的,还是寇准。寇准20岁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出任巴东县令。巴东地区民风向来彪悍,不少人常年拖欠赋税。寇准到任后,没有像以往的官员一样,以抓人打人为主要的催收手段。他在县衙门口张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所有拖欠赋税者的姓名、住址。他宣布,只要在期限之前缴清赋税,以往罪责一律免除。若是再次拖欠,定要重重处罚。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期限到来之时,所有拖欠者竟然全部缴清。一张布告当然没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在发布布告的同时,寇准背后还做了许多功课。他详细了解了每一个拖欠户的情况。按照朝廷的规定,他重新划分了百姓等级。对赤贫户,免除缴纳赋税;对一些确实有困难的中等户,个人掏腰包帮助,但是皇粮必须如期缴纳;对于那些有钱而装穷的刺头,寇准自然不会客气。于是,在期限到来之时,就出现拖欠全部缴清的场景。宋太宗了解到这些情况,非常满意。历代官员中,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很多,可是,真正有治民之才的官员太少。寇准年方弱冠就有如此见识,着实难得。寇准在地方几年后,宋太宗把寇准调回京城,出任言官。当时辽国多次入侵边境,朝廷上下都在讨论应对之策。只是,空话套话居多,有真知灼见的很少。寇准见识不凡,让宋太宗很满意。他招来宰相赵普,说:“朕想要提拔寇准,你觉得应当授予什么官职合适呢?”赵普回答:“寇准在治民方面颇有才略,不如让他出任开封府推官。”寇准此前担任从七品右正言,开封府推官则是从六品,一下跳了两级,提拔已经极快。可是,宋太宗不满意。他说:“如此微末小官,岂是寇准应该担任?”赵普脸色一变,改口说:“不知枢密直学士如何?”枢密直学士已经是正三品高官,距离宰执不过是一步之遥。宋太宗还是不满意,不过,看到周围其他宰臣脸上多有不满之色,沉吟许久,说:“好吧,暂且让他出任这个官职吧。”于是,年方28岁,参加工作不过六七年的寇准,以火箭速度成为大宋王朝年轻的正三品高官。不过,这还不是尽头。两年后,宋太宗任命寇准为枢密副使,寇准再一次成为大宋官场万众瞩目的焦点。寇准成为宋朝建国以来年轻的宰执大臣。只是,快速升迁对于寇准来说并非尽是好事。一些同样有能力有资历却不得升迁的官员很快聚集到一起,对志得意满的寇准羡慕嫉妒恨。他们在宋太宗面前说了许多寇准的坏话。同时,寇准本人年轻气盛,锋芒毕露,也得罪了一些朝中大佬。比如,他和同为枢密副使的张逊关系就很糟糕。在宰执议事的时候,寇准不顾宋太宗在场,公然和张逊吵架。若非其他同事拉住,两个人差点就打起来了。宋太宗很生气。寇准是他心爱的大臣,张逊则是他藩邸时候的老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两人竟然水火不容到如此地步。既然双方都没有大局观,那么就一起罢黜。于是,寇准被罢黜枢密副使职务,到青州担任知州去了。不过宋太宗还是很挂念寇准,几次三番派使者去青州打探消息。毕竟,人才难得。淳化五年(994年),也就是寇准被罢黜青州的第二年。宋太宗的腿病复发,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确立太子已经刻不容缓了。宋太宗想起了青州的寇准。遍观朝臣,除了昔日的赵普,寇准就是百官中有才略、有见识的官员了。宋太宗下诏将寇准召回。寇准到了京城,立刻入宫拜见。宋太宗当时腿病很严重,还躺在床上休息。听说寇准入宫,非常高兴,等不及宫女帮忙梳头,自己挽了个发髻就穿着睡衣出来见寇准。见面后,宋太宗劈面句话说:“爱卿,你来得为何如此缓慢?”寇准回答:“臣被罢黜青州,非得诏令,不得私自回京。”寇准果然精明。宋太宗问的是寇准从接到诏令后本应该在几天前就赶到京城。寇准却答非所问,把一切归结到宋太宗身上。其实,寇准一路迟缓的真正原因,是在思考,在权衡。他对朝廷近几个月的变化了如指掌,已经猜出宋太宗此次召他回京,是要询问太子人选一事。只是,他不像王得一没有任何政治抱负,也不像王继恩和李皇后因为私心看不出大局。他寇准要保全个人富贵,更要为天下人选择一位贤明之主。当皇帝问起时该如何回答?这个答案太难了,因为选谁都是错!果然,宋太宗不再追究寇准迟到,直接询问:“寇卿家觉得朕的几个儿子中,谁可以托付神器?”寇准应声回答:“陛下当为天下万民选择后嗣君王。做出决定时,不必询问后宫妃嫔,不必询问宦官随从,甚至不必询问两府宰臣。一切都需要陛下乾纲独断,才能够公正无私,符合天下万民的意愿!”宋太宗听后沉默许久。寇准一句话道出了宋太宗多日的疑忌。他当然知道王继恩和李皇后有私心。王继恩是靠着拥立他赵光义而登上高位,成为太宗朝权宦。此时不过是想借着推举大皇子赵元佐,复制当年的故事罢了。至于李皇后,曾经生下一位皇子,可惜还未周岁就夭折了。若李皇后能够成功拥立赵元佐登基,立下大功,加上她的嫡母身份,晚年可以无忧。对于王继恩和李皇后的小算盘,宋太宗一清二楚。只是,相比诸位皇子的热衷,三皇子赵元侃多少显得过于超然。因此,在朝廷大臣中,赵元侃并没有多少支持者。有势力的皇子可厌,没有根基的皇子可悲。像刘承规、王得一虽然举荐三皇子,可是他们一个是宦官,一个是内臣,地位卑微,根本不足以保护赵元侃。若是以赵元侃为皇太子,会不会埋下变乱的祸根呢?这才是宋太宗迟迟不下决断的根本原因。但是,若是有年轻有为、见识不凡、能量极大的寇准支持,那么宋太宗对赵元侃的未来,就会放心许多了。宋太宗让一旁的宦官宫女全部退下。许久之后,他缓缓问道:“不知卿家觉得元侃如何?”寇准下跪叩头,回答:“此事并非臣能够知晓啊。”宋太宗让寇准起身,仔细端详寇准,发现此时的寇准一改刚刚进入大殿的紧张,整个人显得放松了许多。宋太宗叹了口气,他明白了寇准的心思。既然立嗣一事,不可以问后宫,不可以问内臣,不可以问外官,那么他寇准自然也不必问。即便问到,也不能答。否则便是妄揣圣意,干涉皇家家务。其实,寇准前后的神情已经告诉了宋太宗答案。三皇子赵元侃,正是寇准心中合适的皇太子人选。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宋太宗下诏,晋封赵元侃为寿王,出任开封尹。诏令一出,百官议论纷纷。有人私下议论,皇帝是不是老糊涂了,为何选择三皇子继承大统。要知道三皇子平日里就知道斗鸡走狗,是公认的富贵闲人,没出息的一个王爷。可是,有些人却说,天象昭彰,只是凡俗之人看不明白罢了。昔日宋太宗给王得一宅院赐名“寿宁观”,今日晋封三皇子为寿王。前后一看,不正是希望寿王康宁的意思吗?太宗皇帝早有立三皇子为太子的心意呢。一年后,宋太宗正式下诏,册封寿王、开封尹赵元侃为皇太子。为了称呼方便,诸位兄弟就不必改名,赵元侃改名为赵恒。自从唐朝天德年间以来,中原战乱不息,根本就没有机会正式册封皇太子。册封太子的仪式废弃了一百多年。从宋太宗手上,此仪式才开始恢复。隆重的册封仪式结束后,宋太宗留下赵恒,父子两人倾心交谈。当然,更多的是宋太宗说,赵恒听。这一年,宋太宗的身体更差了,因为腿病,常常不能举行朝会。宋太宗疲惫的脸色中也透露着欣慰,他告诉赵恒:“治国之道,关键在于得人心,如何才能得人心呢?首推以诚信待人。得人心的同时,不能扰乱人心。治国之道务求清静。若是国家政令频繁更换,官员随意升降,都会引起朝局动荡。若你能够做到以诚信待人,以清静治国,那么我也就放心了!”赵恒点点头,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之后赵恒在位的20余年,基本都秉承了这个治国的理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