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14606丛书名: 日本侵华图志
以历史影像展现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历史全貌,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侵害与伤痛
日俄两国爆发战争,主战场就在中国东北,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本卷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无可辩驳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在这三场战争中的侵华罪证。
目 录
综述
序 章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侵略
一、倭寇侵扰中国沿海
二、日军侵朝与吞并琉球
三、日军侵犯中国台湾
章 挑起甲午战争
一、明治政府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
三、日本挑起侵华战争
四、甲午战争爆发
五、日军侵入辽东半岛
六、进犯山东半岛
七、进犯辽河下游
八、攻占澎湖列岛
九、《马关条约》签订
第二章 日本参加八国联军
一、日本参加八国联军 镇压义和团
二、日军镇压义和团
三、签订《辛丑条约》
第三章 日俄战争
一、日本十年备战
二、俄国推行“黄色俄罗斯”
三、日军突袭旅顺俄国舰队
四、辽东半岛陆战
五、日俄海战
六、战争后期与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综述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端的岛国,与中国同位于亚洲东部,只有一海之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自古就有往来。中国秦朝即有大批人民前往日本,带去生产技术和文化。其后中日两国往来不断。中国经济、文化对日本有过深远的影响。那时中国社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日本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汉朝时,中日两国来往迅速发展,“倭奴国奉贡朝贺”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日本列岛上由于受到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已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器并用的时代。同朝鲜、中国来往频繁的九州、本州一带,也逐渐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部族国家。到中国后汉高祖时代,日本列岛上这些小国强盛起来。至元代中日贸易有所进展,文化技术交流频繁。可是日本岛国之民自古好学勇武,并具好战冒险习性。日本崇尚武道,武士具特殊社会地位。用武力向外扩张,是日本统治者制定的国策,因此朝鲜、中国很早就受到日本的侵扰。14世纪,日本九州沿海流浪武士前往朝鲜半岛掳掠粮食和劳动者,随之武装侵扰,劫掠延伸到中国北部沿海。那时中国称日本为“倭寇”。1358年以后,中国北部沿海,警讯频传。 1363年,日本海盗入寇蓬州,被守将刘暹击退。之后辽东、山东沿海不断发生日本海盗袭击抢掠事件。明初在福建、江浙沿海即有寇警。1419年刘江在辽南望海埚歼灭了大股来袭的日本海盗,生擒了数百人,沿海稍事平息。16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江浙沿海地区被攻破十余座城市,由于倭寇的侵扰,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摧残。明朝国力遭受削弱。
1544年在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人统领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倭寇望风而逃。为了抗击倭寇入侵,明朝政府加强海防,绘制《万里海防图》。戚继光在山东蓬莱建水城,以防御或围歼来犯之倭寇。
可是,日本对外侵略野心日益膨胀。1591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下达“征讨朝鲜令”,以实现他提出的“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中国),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妄图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帝国。1592年4月12日,十多万侵略军渡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迅速占领京城。丰臣秀吉竟狂言,将“迁都北京,由日本天皇统治中国”。 面对日军入侵,朝鲜邀请明朝援助。明军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于1593年打败日军。可是1597年,日军又入侵朝鲜,明朝再派兵援朝。1598年11月,中朝水军联合抗日,击毁日船400多艘,歼敌万余人,大败日军。明朝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师统帅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日军第二次侵朝失败。
日本对琉球早有觊觎之心。1372年中国明朝和琉球即建立封贡制度,受中国皇帝册封,向中国朝贡。琉球国本为中国之藩国。1609年,日本萨摩藩以武力入侵琉球,勘测琉球领土,视琉球为其“属国”。但琉球自认附于中国。1854年、1855年、1859年,琉球先后与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签约,均用清咸丰年号。琉球作为中国的藩邦,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向中国朝贡。但1872年10月,日本竟宣布在琉球设立琉球藩,琉球国王为日本的藩王。随之将琉球列入日本的府县,琉球政府反对日本的霸道行径,请求清政府援助。清政府与日本交涉,日本置之不理,并在1879年3月8日废除琉球藩。4月,改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王室又请求清政府出兵“尽逐日兵出境”。日本却向中国提出“两分琉球”,遭到清政府拒绝,终琉球被日本吞灭。
此时,日本亦遭受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日本开国,并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日本,致使日本也受到沦为殖民地的威胁。
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统治,日本以萨摩、土佐、长州等大藩为主的下级武士,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随后又发展成为“尊王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的统治。1868年8月建立以明治天皇睦仁为首,由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权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明治政府。
明治政府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改革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政治上,推行新的施政纲领《五条誓约》。在经济上,取消了封建领地制度以及实行地税改革,保证了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此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基本方针,其后制定了“大陆政策”。
日本的“大陆政策”, 对外侵略步骤分五期: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朝鲜和中国首先成为日本用武力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对象。而1894年的甲午战争则是“大陆政策”的具体实施。
日本侵占台湾蓄谋已久。日本从16世纪40年代就有倭寇窜入台湾、澎湖,妄图将台湾划归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急欲侵占台湾,以便作为侵略中国大陆和向南扩张的跳板。1872年明治天皇亲政,伺机侵占台湾。此时恰有琉球岛民60多人乘船遇风飘至台湾南部海岸,有的溺死,有的被当地高山族误杀。日本借此事件,于1874年向台湾“兴问罪之师”。5月7日,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加上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日军病殁人数日增,士气低落。清政府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兵援台。鉴于日军出师不利,又受美、英两国反对,中日两国于1874年10月31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不仅屈从日本,把琉球漂民的遇害说成“日本国民遇害”,把日军侵台说成“保民义举”, 并抚恤“所有遇害难民之家”,而且承认了琉球为日本的属国,还须向日本支付50万两银子。由于清政府的屈辱妥协,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日本还有侵略朝鲜的计划。日本为出师有名,暂时采取较温和的外交手段对朝鲜进行威胁讹诈。到1875年,日本才以武力进攻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翌年迫使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1882年8月30日和1885年1月9日,日本又用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的手段,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仁川条约》和《汉城条约》,取得了向朝鲜首都汉城派兵的特权。
日本明治政府在侵略朝鲜的同时,积极谋求向中国扩张侵略势力。1885年6月中法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中的侵华“激进派”,看到清政府在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竟同法国签订屈辱条约的腐败情形,积极策划,主张不给清政府以喘息之机,迅速对华开战,一举占领朝鲜和中国部分领土。并在1887年,由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订了一个侵略中国的蓝图——《清国征讨策案》,提出“以五年为准备之期,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并描述战后中国大陆的分割:“清国虽已困弊衰败,但仍为亚细亚之大国,东洋运命关系于清国之兴亡者甚多。若彼万一为他国所蚕食,本邦运命亦无可为计。毋宁在欧洲诸国侵入之先,确定统辖彼国之术略,始为上策。在达成战争目的缔结条约之场合,应将自山海关以西,长城以南,直隶、山西两省之地,河南省之黄河北岸,山东全省,江苏省之黄河故道、宝应湖镇江府、太湖,浙江省之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东北之地,及第三项列记之地区划属本邦之版图。清朝可分得东三省及兴安岭脉以东,长城以北之地,独立于满洲。而中国本部则迎立明朝末裔,割与扬子江以南之地,使建立王国而归我之保护,以镇抚民心。扬子江以北黄河以南更立一王国而使属于我。西藏、青海、天山南路可立达赖喇嘛,内外蒙古、甘肃省、准噶尔可选立酋长或其人杰,使各长其部,而归我之监视。”
与其中所举应划入日本“版图”的“第三项列记之地”相对应的,是“盛京盖州以南旅顺半岛”、“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浙江舟山群岛”、“澎湖群岛”、“台湾全岛”和“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在这个被称作“策案”的构想里,日本“征讨”中国、肢解中国和吞并中国不仅无须理由,而且无须藉口。比之由朝鲜而及中国,这种构想之起手便把中国当成了操刀而割的对象。其异乎寻常的蛮横既打破了东亚世界的传统秩序,也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公法秩序。
同时,日本参谋本部海军部人员和所属舰队军官还分别拟定了对中国作战的六个方案。六个方案作战方略不尽相同,而且为了实现方略所规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战术和兵力部署也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点是计划比较周密。但当时以伊藤博文为首的“缓进派”,考虑到日本的实力不强,羽毛未丰,担心挑起战争后,俄国乘机南下,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主张日本应先积蓄力量,“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过十年“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山县有朋也说:“东洋祸机之爆发,不出今后十年。”而中国中心地区皆将不免于瓜分。日本“应作好准备,一有可乘之机,即应主动采取行动,收取利益”。
明治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见,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等待时机。
日本为对华战争加速了战争准备。19世纪90年代,日本正面临国内次经济危机的威胁,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掠夺原料,寻找市场,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极力鼓吹发动一场对外侵略战争,以摆脱困境。因此,从90年代开始,日本加紧战争准备。
首先,大肆制造“侵略有理” 舆论。日本首相山县有朋于1890年作《外交政略论》,除强调疆域“主权线”之外,又为日本另立“利益线”名目,用以指称“势与邻国接触,而与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关联之地区”。其要旨在于把朝鲜圈作日本“利益线的焦点”,并申张“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因此,在他对议会所作的施政演讲里,这种与“国家独立之道”连为一体的“主权线”和“利益线”能够被引来当作理由,使政府调度国计无须傍顾地置兵事于至上,以成其“有关海陆军的经费占预算岁出额的大部分”之计算。1891年4月30日《东京日日新闻》又公开宣称“人口超过土地”,需要“扩张殖民地”翌年日本自由党总裁板垣退助公然抛出《殖民论》,认为日本人口过剩,应像世界各国一样向海外扩张殖民地,“日本也决不能落后”。1893年,日本成立了以榎本武扬为会长的“殖民协会”。翌年7月,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前夕,建野乡三鼓吹:“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对国内的现状不满中转移出来,我们宁愿欢迎反华战争。”
在进行舆论准备的同时,日本政府竭力加紧战争的物资准备。明治政府建立以来,一直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整个70年代,日本大力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国营工厂。不断输入外国机器,充实各工厂的装备。为了扶植和发展军事工业,政府不惜强占农民土地,规定工厂、矿山、运输等,均要为军事工业服务。军事工业发展为迅速。1881年,发明的村田步枪已接近国际水平。同时日本加紧扩充军队。截至1890年,日本已拥有陆军七个师团和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为适应发动侵略战争的军事需要,1893年4月,日本成立了“出师准备物质经办委员会”。随公布了《海军军令条例》,规定海军直隶天皇,并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90年代初期,日本在三年时间里组织两次由数万名兵员和数千匹军马为场面的大规模作战演习。其中一次并有20多艘军舰和运输船投入,而且将登陆作战为专门的项目。这种大规模的演习均以中国为假想敌。
为了做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情报工作,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不断向中国派出大量间谍,甚至在甲午战争前,他还亲自出马,以旅游为名,用三个月的时间到朝鲜和中国进行实地勘察,他根据调查的地形地貌、军备、兵器、军队训练等大量情报,川上操六 “不仅看破了中国的腐败,而且对其陆军的强弱如何,甚至对地形、风俗人情之微,均进行一一观察。确信中国不足畏,而增强了必胜信念。”遂制定了对华作战方案。
与准备战争的同时,日本政府为解决国内政局纷争而寻机将祸水引向对外。从1890年到1894年,日本议会与政府常争持颉颃,出现四年之间换了三个首相,又有三次政府解散议会。当伊藤博文接替辞职的松方正义作首相之日,曾在一封信里叙说心中之深忧:“以目前形势推论之,不出两三年,政权将崩溃而不可收拾,在小生看来,此已洞若观火。”由于“国内形势日趋紧张”,日本政府便另寻对策。当时的舆论界也在出谋划策。《时事新报》提出“目前为妥当之政策”,是“政府改变其方向,大力推行东洋政略,使国内之人心转而向外”,《国民之友》看出国内打倒政府的热情已转向对外,“伪勤王、假爱国、保守、武断之精神弥漫全国”,在议会同政府因“革新弊政”而相对抗之外,又另成一种时潮,而其趋势则一路归向排外。与此同时的党派议论中便往往有“把对内激愤之人心所向引之对外”,而致日本成为“亚洲革新的领导者”之说;有“使日韩两国合为一邦”之说;以及“吾指点将来,乃日本扩张之时代”,并预祝“扩张之冲突”成为“日胜清败之冲突史”等等,向往搅动东亚和“兼六合而掩八紘”。
日本在做好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准备后,就窥测形势,待机而动,寻找借口,发动战争。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道”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发动战争。
19世纪90年代初,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朝鲜进行疯狂掠夺。朝鲜封建统治者对外妥协屈服,对内横征暴敛,赋重刑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连年灾荒,朝鲜广大农民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金蹲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朝鲜社会矛盾的激烈和尖锐化,“万民涂炭,村村哭声连天,人人怨声载道,八道百姓民心惶惶。两班官吏以至富豪,既已鱼肉百姓,民恶之能不以为敌?”首先全罗道“东学道”起义。之后“由全罗犯忠清两道,兵皆溃,遂陷全州会城,枪炮子药均为所得,榜全州城以匡君救民为名,传言即日进公州、洪州,直捣王京,朝鲜大震”。朝鲜政府急忙派洪启薰为招讨使,统兵八百,借驻泊仁川之中国平远舰,率朝鲜之苍龙、汉阳两舰,在长山浦登岸,赴全州清剿。朝鲜政府看到自己无力镇压起义军,便决定乞求清政府派兵助剿。6月3日,朝鲜政府“电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袁世凯收到乞援书后,电禀李鸿章。这时,日本政府为了乘机介入,便劝诱中国出兵到朝鲜“代为戡(乱)”。并假意表白:“我政府必无他意”。袁世凯、李鸿章对日本“必无他意”信以为真,遂令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派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保护侨商。并令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二千余人东渡。6月6日,东渡清军乘坐招商局轮船前往朝鲜。东学道起义军在清军到达前,由于受了朝鲜统治阶级“媾和”的欺骗,又慑于清军的压力,向朝鲜政府提出十二条要求后,于6月12日撤出全州。
中国派兵赴朝系沿用宗藩关系之旧义和旧例行事,与日本毫不相涉,而日本政府甫得讯息即已决议出兵朝鲜。日本急于出兵,“将使已经不平衡的日清两国在朝鲜的权力关系更为不平衡”。所以其内阁不俟朝鲜之请而出兵,自始便意在对付中国政府应朝鲜之请而出兵。其间主持军务的川上操六和主持外交的陆奥宗光力主“利用出兵之机导致日清两国开战”。
而当起义军逐渐平息之时,中国主持外交的李鸿章以“老例”为常理,令在朝淮军“整饬归装,订期内渡”;同时令长驻汉城而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委员”为职分的袁世凯“催日本同时撤兵”。这些都是信守条约的规定,中国在按条约办事。但日本出兵,其本意从一开始便是以“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为名义而强横出兵而已。
1894年6月2日,日本内阁即已做出派兵赴朝的决定。5日开始将7000人的混成旅团运至朝鲜,到6月底,日本在朝陆军已达万人。泊驻朝鲜釜山、仁川港之军舰达八艘。此时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多次通牒朝鲜政府,必须废除与中国的从属关系,“令清军退出境外”。“贵政府如不予以满意之回答,则为保护我权利,或须用兵,亦未可知。”其实照会之先,大鸟已与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约定于7月23日派兵进入汉城。23日凌晨,大岛率兵攻占朝鲜王宫,劫持国王,建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25日该政府在日本唆使下废除同清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中国军队。从此,日本开始对中国的不宣而战。7月25日,当中国运兵船护航舰济远、广乙由牙山鱼贯出口返国时,遭到日舰队突然袭击,受重创。日舰又击沉中国租用的运兵船英国高升号,船上官兵宁死不屈, 700余人殉难。29日清军同日军在成欢驿展开激战,但是主将叶志超逃到平壤,成欢落入敌手。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开战后,李鸿章仍坚持避战静守的方针,置清军于被动挨打的境地。9月初,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指挥军万余人,分四路进逼平壤。经15、16两日激战,平壤陷落,日军控制了朝鲜全境。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失,日舰略占优势。李鸿章旋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基地。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制海权,遂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国门。9月下旬,陆军大将大山岩被任命为侵华第二军司令。10月下旬,侵华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陆路军攻入中国境内,陷九连城,占安东(今丹东),直入辽东腹地;第二军渡海由花园口登陆,直犯金州,南攻辽东半岛。11月7日进占大连湾,21日会攻旅顺,经一天战斗,旅顺沦陷。日军在旅顺屠杀军民约2万人。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入踞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日本在1894年冬即拒绝清政府商请列强调停的建议,次年2月初又不顾外交惯例羞辱并驱逐赴日谈判的清政府使臣张荫桓、邵友濂。同时发动新的攻势,借以摧垮集结山海关内外的数万清军。与此同时,清军自1894年11月7日至翌年3月3日间五复海城不果。2月底,占据海城的日军出战;3月上旬分兵三路进犯,六天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控制了辽东半岛。辽东半岛陷落,京畿震惊。辽东军民奋勇抗击,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因清政府政治昏瞆腐败,军事落后,无法扭转败局。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谈判,遂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日益觉醒。康有为等1300余在北京应试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以“变法图强”为号召,掀起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4月康有为等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倡设保国会于北京。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从6月到9月陆续颁维新法令,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操纵军政实权,坚决反对变法维新,9月21日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幽禁,谭嗣同等维新志士6人被杀害,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变法运动失败。
德国在1897年11月14日借口有两名德籍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紧接着,俄国于同年12月中旬,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法国于1899年11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进而将滇、桂、粤三省变成势力范围。
英国则于1898年7月1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又于1898年2月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他国。从此,长江流域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日本于1898年4月22日强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它的势力范围。意大利于1899年3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由于帝国主义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意大利被迫放弃了它的要求。
1899年9月至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关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获得列强所攫取的各类特权。
民族危机激起各族人民义愤,奋起反抗。19世纪末年,山东有大小教堂1300余处,教士150余人,遍及全省72州县。这些教堂成为列强进行侵略活动的据点。在运河沿岸的城镇,教堂更多,设立也较早。这些教堂和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穷凶极恶的压迫和掠夺。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清政府对人民的压榨和搜刮,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发地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口号,逐步由山东扩展至华北、东北各省,京津一带声势尤为浩大。1900年八国联军以护卫使馆为名镇压义和团,日本抽出大军疯狂进攻中国。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等战斗中英勇奋战,迫使侵略者多次退却。在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1901年9月清政府在11个帝国主义的逼迫下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为反对《辛丑条约》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俄国乘八国联军进犯津京之机,派兵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对俄国侵入中国东北极度不满,加上为报1895年俄国牵头“三国干涉还辽”之仇,竭力从外交、军事等方面备战。1902年日本与英国结盟,共同对付俄国。日本与俄国为争夺控制、占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矛盾日益尖锐。两国均加紧备战。
1903年6月23日,日本为独占朝鲜,御前会议决定对俄“不辞一战”。 战前,日本陆军已拥有现役兵13个师20余万人。海军已有106艘新舰艇,加上原有舰艇共152艘。为了加强海军的指挥能力,日本于1903年12月,任命东乡平八郎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同时,日本参谋本部制订了具体的三阶段对俄作战计划。后目标是攻占中国东北、俄国滨海地区和库页岛。
俄国为了迎战日本,于1903年8月设立远东总督府,任命海军大将阿列克谢耶夫为远东总督,执掌远东一切军政、外交大权,并统帅俄国太平洋舰队和管区的陆军。9月间俄国远东总督主持在旅顺召开会议,研究对日作战计划和部署,以陆军7.7万人分别防守旅顺要塞、海参崴、鸭绿江一线,将俄国远东的陆军主力编成两个独立兵团分别集合在海城、辽阳、沈阳一带和哈尔滨一带。俄国陆军的总战略方针是以逸待劳等待时机,在辽阳或哈尔滨与日军作战略决战。海军则避免决战,以保存实力,等待波罗的海舰队到来形成强大的海上优势后,再与日本联合舰队决战。显然这是被动防御性方案。为了与日本作战,俄国政府加紧向中国东北调兵。当时俄国共有陆军70个师,约207万人,其中驻扎在远东的约4个师12万人。海军共有4支舰队,各类型舰250艘,80余万吨,仅太平洋舰队就有各型舰艇60余艘,19万吨。俄国将太平洋舰队集结在旅顺港,并时常在黄海进行军事演习。
1903年末至1904年初,日俄两国的战争准备都已基本完成。
1904年2月4日,日本决定对俄开战。8日,东乡平八郎海军上将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停泊于旅顺口外的斯达尔克海军中将所率俄国太平洋分舰队。9日俄国向日本宣战,10日,日本对俄宣战。日俄战争爆发。截至3月,日本黑木为桢上将的陆军军4.5万人在朝鲜仁川和镇南浦登陆;4月底至5月初,渡过鸭绿江,击败扎苏利奇中将的俄守军东满支队1.9万人,占九连成、凤凰城,前出太子河,威胁辽阳俄军侧后。5月5日,奥保巩上将的日第二军3.6万人在辽东半岛貔子窝登陆。26日,日军占领金州城和南山俄军阵地,切断了旅顺守军与俄军辽阳、奉天主力的联系。29日,乃木希典大将的日第三军6万人在盐大澳登陆,进逼旅顺口。6月30日新组建的日第四军2.6万人,由野津道贯大将任司令长官,7月以前出海城。至此,日军、第二、第四军形成了合围辽阳俄军的态势。8月24日至9月3日,双方在辽阳展开会战。此战日军伤亡2.4万人,俄军伤亡1.6万人。10月初沙河之战,日军伤亡2万人,俄军伤亡4万余人。与此同时,乃木希典的第三军对旅顺口要塞发起四次总攻,12月5日,终于攻占203高地。日军从山上以大炮轰击旅顺港内的俄太平洋舰队舰只。1905年1月2日,俄守军投降。此战日军伤亡近6万人,俄军被俘3.2万人。
1905年二三月间进行奉天大战。3月9日夜,俄军全线北撤。日军于10日占领奉天,15日占领铁岭。俄军被迫退守四平一线。此战,日军伤亡7.1万人,俄军伤亡、被俘8.9万人。其间,旅顺口俄国舰队曾向海参崴突围,中途在黄海与日本舰队战斗,被击溃。5月下旬,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经7个月航行后到达对马海峡,于27、28日被日本海军歼灭。7月,日军第十三师团在库页岛登陆,8月1日,俄守军投降。至此,日俄两军作战行动结束。
日俄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多,规模大,战斗激烈,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严重。战争中,中国人“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横飞,产破家倾”。在辽阳会战中,中国居民死于日、俄军炮火者不下数千人。在沙河会战中,俄军对当地进行了全面破坏,把附近村屯“一扫而空”。沈阳至新宾300余里,被日俄两军“蹂躏殆遍”,当地群众“实无生路”。 日俄两国侵略军的血腥罪行,激起了中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怒,通过抗俄团体进行斗争,扒铁路,割电线,烧毁敌人仓库,打伏击仗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
战争结果,日本取胜,俄国战败。1905年8月,日俄两国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权益;俄国将中国辽东租借权和长春至旅顺铁路及附属权利转让给日本;俄国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取得独霸朝鲜和独霸南满(辽东)的权利。日本从此获得独霸东北亚的地位。
《朴次茅斯和约》中关于俄国转让旅大租借地与南满铁路权利给日本的条款,须得中国同意。1905年12月22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不仅获得所有转让之一切特权,还扩大了原先俄国取得的权益。
日本为经营辽东,于1906年10月在旅顺成立关东总都督府(1906年8月1日改为关东都督府),称旅大租借地为关东州,把中国辽南地区划入日本领土。日本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统治、奴役、掠夺大连地区40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