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06718
编辑推荐
1. 本书依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
2. 作者现任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出版专著有《清东陵揭秘》《清代帝陵》《清代后宫》《实说清后宫》《清东陵密码》《清朝十二帝疑案正解》《雍正和他的甄嬛们》《清十二帝后宫疑案》等。自2012年以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东陵密码”“清代皇陵谜案”“雍正和他的甄环们”“清十二帝后宫疑案”、“探秘清代帝陵”系列节目,引起极大反响。
3. 作者分14讲,详细解读了清代29座帝、后、妃陵寝在建筑风格、风水理念、墓中宝藏以及墓主人的生前身后轶事趣闻,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历史普及类好书。
4. 书前插有每座清代帝后陵的形势全图,书中配有二百多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图书爱好者的珍品。也是游览清代帝王陵寝的详细导游手册。
2. 作者现任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出版专著有《清东陵揭秘》《清代帝陵》《清代后宫》《实说清后宫》《清东陵密码》《清朝十二帝疑案正解》《雍正和他的甄嬛们》《清十二帝后宫疑案》等。自2012年以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东陵密码”“清代皇陵谜案”“雍正和他的甄环们”“清十二帝后宫疑案”、“探秘清代帝陵”系列节目,引起极大反响。
3. 作者分14讲,详细解读了清代29座帝、后、妃陵寝在建筑风格、风水理念、墓中宝藏以及墓主人的生前身后轶事趣闻,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历史普及类好书。
4. 书前插有每座清代帝后陵的形势全图,书中配有二百多幅精美图片,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是图书爱好者的珍品。也是游览清代帝王陵寝的详细导游手册。
内容简介
《探秘清代帝后陵》依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作“探秘清代帝陵”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分14个部分,详细解读了清代12位皇帝及部分后妃陵寝的选址、修建、历史风雨变化以及相关的逸闻趣事。作者现为清东陵博物馆的副馆长、清帝陵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又有相关的历史普及类图书面世,因此该书针对性较强,为一本适合大众阅读习惯的有关清代皇帝及后妃陵墓和相关历史逸闻趣事的大众普及类图书。
目 录
讲 中国皇陵的绝响
这里有神秘的风水
这里有赏心悦目的建筑
这里有令人好奇的帝王后妃
这里埋葬着林林总总的清宫迷案
这里有充满诱惑的奇珍异宝
第二讲 开启清朝福祉的福陵
风水之福
建筑之福
无福之人葬福陵
福陵的沧桑
第三讲 迷雾重重的昭陵
风水之谜
陵名之谜
宝石建材之谜
石像生之谜
神功圣德碑文之谜
帝、后身后的谜团
第四讲 帝陵的典范——孝陵
亲选陵墓
康熙定制
致命缺陷
第五讲 锦上添花的景陵
辉煌修祖陵
寒酸的盛世帝陵
锦上添花的扩建
违背祖父意愿的扩建
第六讲 革故鼎新的泰陵
生前身后,革故鼎新
雍正为何另选葬地
石牌坊谜团
麒麟的寓意
第七讲 令墓主心绪不宁的裕陵
左右为难的身后事
艰难抉择后的纠结
盛世皇帝盛世陵
四个非凡的女人
盛世皇帝,灵魂难宁
第八讲 多事之秋的昌陵
嘉庆帝的窘迫和羞愧
营建陵寝的贪污大案
皇帝的陵寝竟然也有豆腐渣工程
修了10年的大碑楼
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第九讲 充满矛盾的慕陵
言行不一的皇帝
昙花一现王佐村
劳民伤财宝华峪
心满意足建慕陵
一座矛盾重重的陵寝
第十讲 意想不到的定陵
何处才是“吉地”
工程为何如此慢
时事迁宕难建陵
一座女人决定的皇陵
废物利用建帝陵
凤主龙附的皇后陵
第十一讲 孤独的惠陵
源自生母的孤独
另有玄机的孤独
令人费解的惠陵妃园寝
孤独中的一丝慰藉
第十二讲 悲情天子的崇陵
悲情天子悲情陵
后一座帝王陵的悲惨命运
第十三讲 三种境界的皇后陵
儿孙孝顺建后陵
迫不得已建后陵
牝鸡司晨建后陵
第十四讲 皇帝妃嫔们的归宿
与皇帝合葬
陪葬皇后
安葬妃园寝
妃园寝里故事多
这里有神秘的风水
这里有赏心悦目的建筑
这里有令人好奇的帝王后妃
这里埋葬着林林总总的清宫迷案
这里有充满诱惑的奇珍异宝
第二讲 开启清朝福祉的福陵
风水之福
建筑之福
无福之人葬福陵
福陵的沧桑
第三讲 迷雾重重的昭陵
风水之谜
陵名之谜
宝石建材之谜
石像生之谜
神功圣德碑文之谜
帝、后身后的谜团
第四讲 帝陵的典范——孝陵
亲选陵墓
康熙定制
致命缺陷
第五讲 锦上添花的景陵
辉煌修祖陵
寒酸的盛世帝陵
锦上添花的扩建
违背祖父意愿的扩建
第六讲 革故鼎新的泰陵
生前身后,革故鼎新
雍正为何另选葬地
石牌坊谜团
麒麟的寓意
第七讲 令墓主心绪不宁的裕陵
左右为难的身后事
艰难抉择后的纠结
盛世皇帝盛世陵
四个非凡的女人
盛世皇帝,灵魂难宁
第八讲 多事之秋的昌陵
嘉庆帝的窘迫和羞愧
营建陵寝的贪污大案
皇帝的陵寝竟然也有豆腐渣工程
修了10年的大碑楼
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第九讲 充满矛盾的慕陵
言行不一的皇帝
昙花一现王佐村
劳民伤财宝华峪
心满意足建慕陵
一座矛盾重重的陵寝
第十讲 意想不到的定陵
何处才是“吉地”
工程为何如此慢
时事迁宕难建陵
一座女人决定的皇陵
废物利用建帝陵
凤主龙附的皇后陵
第十一讲 孤独的惠陵
源自生母的孤独
另有玄机的孤独
令人费解的惠陵妃园寝
孤独中的一丝慰藉
第十二讲 悲情天子的崇陵
悲情天子悲情陵
后一座帝王陵的悲惨命运
第十三讲 三种境界的皇后陵
儿孙孝顺建后陵
迫不得已建后陵
牝鸡司晨建后陵
第十四讲 皇帝妃嫔们的归宿
与皇帝合葬
陪葬皇后
安葬妃园寝
妃园寝里故事多
在线试读
讲中国皇陵的绝响
我国历史悠久,产生过很多王朝,因而出现了很多皇陵。“皇陵”这个词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先看看它的含义是什么。东汉的《说文解字》说“陵,大阜也”,就是大土山的意思。而把“陵”作为皇帝坟墓的代称,则有皇家墓地规模很大的意思在内;同时,也包含皇帝依山为陵,高大而宏伟,令人高山仰止,等等。总之,就是不同寻常的皇家坟墓。本书将给大家全面介绍清代帝后陵的故事。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个王朝。我国的封建社会若自战国时期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永陵全景(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朝成立中华民国止,经历了两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清朝的历史纪年,共有三种算法:一种是从1616年算起。这一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到1912年清朝灭亡,共历296年;一种算法是从1636年算起。这一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也称为“大清国”,到1912年清亡,共历276年;还有一种算法,从1644年算起。这一年,中国政局风云变幻,先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接着,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再接下来,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成为的赢家,并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逐步成为全国的统治者,直到1912年清亡,期间,共历268年。
按照种算法,清朝的皇帝共有12位。努尔哈赤,在位11年;皇太极,在位17年;顺治帝,在位18年;康熙帝,在位61年;雍正帝,在位13年;乾隆帝,在位60年;嘉庆帝,在位25年;道光帝,在位30年;咸丰帝,在位11年;同治帝,在位13年;光绪帝,在位34年;宣统帝,在位3年。这12位皇帝中,有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长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也有寿命的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
永陵雪景这12位帝王,共营建了12座帝陵。有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里面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共四个人。这四位其实都没有做过帝王,是他们的子孙对四位的尊封,可以说是清朝皇帝的祖陵。有福陵,在沈阳以东,里面埋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后妃。有昭陵,在沈阳以北,埋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后妃。清朝入关以后,又产生了东陵和西陵。东陵以顺治帝孝陵为核心,包括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里面埋葬着这五位帝王和他们的后妃。西陵以雍正帝泰陵为核心,包括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里面埋葬着这四位皇帝和他们的后妃。此外,清朝还营建了7座皇后陵,东陵4座,西陵3座;10座妃园寝,东陵5座,西陵3座,关外2座。在这几百年的时空里,清朝共营建了帝、后、妃陵寝29座。
这些帝王后妃的陵寝,从2000年开始,陆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蕴含的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眼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这些陵寝曾经这样评价:“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联合国专家路易鲁迅)所以,了解这些清代帝后陵寝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皇陵里面,有你想解开的种种谜团和悬念。
一、这里有神秘的风水
我们先要明白“风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明朝人项乔的《风水辩》这样解释:“所谓风者,取山势清东陵风水示意图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解释得很清楚了,那就是避开风,不被北风吹到,吹到不仅寒冷,还会魂飞魄散;还要避开水,不然被水淹到,把棺材给淹了,那多不吉利啊。所以,既要有“风”和“水”,又要避开风和水。
事实上,古人选风水的过程很复杂,流派也众多。但归根到底,他们选择风水的标准就是一个好的环境。我们今天非常重视环境,什么pm2.5之类的,那个时代人们不懂这个,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要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而环境优美,当然就要有山有水,还要植被好,这就要做到两点:
一是四面环山的环境。一定要选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环境之中,才能保持幽静的空间,让逝者安宁。同时,四面环山给逝者的感觉也是好的,他会有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作为帝王,生前众星捧月,是万民的主宰;死后有众山环绕,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一样有众星捧月的感觉。所以,东陵和西陵中的各个皇帝陵,都在追求这样的环境。
二是绿化要好。俗话说,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再好的风水,若都是光秃秃的山,那也无法使用,还要绿化达标。清代的东陵就曾经有数百万株苍松翠柏。这些树有两种:一种是海树,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峦上;一种是仪树,分布在陵寝神道两侧。《直隶遵化州志》记载:“按形势分植仪树,以资荫护。”犹如仪仗队一样。
尽管如此,清朝历代皇帝对风水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很重视,有的则表现出淡漠的样子。
清朝帝努尔哈赤和第二帝皇太极,都不太重视风水的选择。他们不仅生前没有为自己选择风水宝地,就连建筑陵寝的打算也没有。二位都是死后,由继位者建筑的陵寝。至于陵寝所在的风水,则是后人给完善的。比如皇太极昭陵的风水,那纯粹是堆出来的大土山,长达115丈,高6丈。不过,这种堆出来的土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完全符合风水要素的要求。大家想一想,既然是人造的风水,那还不让它尽善尽美?所以,昭陵的后靠山当时堪称是完美的。
清帝重视风水,是从顺治帝开始的。别看他年龄不大,生长在深宫之中,但对风水文化却很痴迷。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四处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史书记载,他曾经两次出宫为自己选择风水,一次是顺治八年,年仅十四岁;一次是顺治十六年,二十二岁时。经过这两次努力,他终确定遵化之昌瑞山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乾隆皇帝在《恭谒孝陵》中,就很肯定地说过:“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说的是孝陵这块宝地,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
之后的清帝中,还有两位非常重视风水的选择。一位是道光帝。本清西陵远眺来,他在东陵宝华峪的风水选择中,就已经费尽了周折;可是,在陵寝修建过程中,当他发现地宫之中渗水之后,便决定废弃。他认为既然地宫中已经渗水,那就不是吉祥的风水了。所以,他拆掉了耗费巨资修建的宝华峪陵寝。《道光朝东华续录》记载,道光帝曾经这样解释自己对风水的重视:“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好的风水宝地,宁愿不建陵寝。所以,他抱着这样的一种心理,又去西陵精挑细选风水,终于选中了龙泉峪风水,建筑了遂心的慕陵。
另一位对风水非常重视的清代帝王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治国理政方面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对自己的万年吉地却是极为重视,费尽了脑筋。他一即位就调江西巡抚陆应穀北上,帮他选择风水。而且他还不辞辛苦,跑东陵,去西陵。曾登上西陵的魏家沟看视,多次到东陵踏勘,亲自登山研究,听风水先生汇报。终,他决定选用平安峪风水,取其“平安”之意。确定陵寝名字的时候,又定为“定陵”,取天下及早底定之意。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咸丰皇帝的心理诉求。
这是上述三位帝王对风水的重视。相反,清朝大有作为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对于风水的态度却是比较理智。我们先说康熙帝。他的陵寝选址在其父孝陵的东边,完全符合《周礼》的要求:子随父葬,又陪伴在两边。可是,风水上却存在先天性不足,比如地势低洼,这里是一片水塘,完全是人工培垫起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康熙帝的处境:一个是遵循《周礼》,使用这片水塘地;一个是另谋出路,在其他地方选择万年吉地——好地方多着呢。可是,康熙帝选择了《周礼》,对风水则采取了淡然处之的态度。
清东陵全景至于乾隆皇帝,他处处学*爷康熙帝。对于风水,开始他是很纠结的。首先,不知道是葬在东陵合适,还是葬在西陵合适。其次,是选择完美无瑕的风水,还是适可而止,不过分苛求。在这一点上,乾隆帝还是理智的。他终尊重了孝陵的至尊地位,选择了东陵胜水峪风水,在孝陵西边陪衬。而胜水峪,若按风水学的理论是存在问题的:一是砂山严重不足。《录副奏折》记载:“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需用人力培补。”实际上是两侧基本没有砂山,都是人工堆筑的;二是地宫中建筑的中轴线出现了偏差。相关史料记载:“万年吉地内向壬山丙向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脉气盛。”也就是说,地宫中会出现两个轴线,之间有一个夹角,这是很别扭的一件事情。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因此而废弃胜水峪风水。他命令臣工采取办法,尽量弥补这一不足。后还是陪伴在孝陵西边,与康熙帝景陵一起,形成对孝陵的东西拱卫格局,出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是他想要的结果,也是封建礼制所需要的结果。
所以,我们看,清朝皇帝对于风水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区别,才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帝王陵寝。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清朝那些大有作为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再比如康熙帝、乾隆帝,反而不怎么过于重视风水的选择呢?这在后面详细介绍。
二、这里有赏心悦目的建筑
清朝皇陵的建筑,完全按照封建礼制,如式而造。它大体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等级分明。等级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明显标志,什么都要分等级:官制分等级,人分三六九等,就连建筑也要分出等级。清代皇陵也是一样,大体分为三个等级,即帝陵、后陵和妃园寝。
皇帝陵的建筑,体现了皇帝的威严,不是大碑楼,就是隆恩殿,总之是体现了皇帝无上的功德,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也体现传承,他们的神道连在一起,后世儿孙的神道要主动和先祖的神道相连,表示一脉相承之意。
崇陵妃园寝前景皇后陵则是一种衍生物,是一种不得已的建筑,体现的是对帝陵的依附。因为清帝陵只有一条隧道,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们不能再打开帝陵墓道进入,这叫“卑不动尊”,处于无处安身的尴尬境地,嗣皇帝怎么能安心呢?所以,才不得已创建了皇后陵,实际上就是太后陵寝。这些皇后陵的建设,要紧紧依偎在帝陵旁边,不得走远;还要把神道和帝陵相连,表示为帝、后的夫妻关系。这样产生的皇后陵,共有7座。
妃园寝又叫妃衙门,由于皇帝妃嫔众多,这些妃嫔死后的葬所必须考虑,这才产生了妃园寝。妃园寝和帝、后陵不可同日而语,琉璃瓦的颜色下降为绿色,建筑的体量也是骤减。虽然,里面埋葬了众多的妃嫔,建筑面积较之帝、后陵却是小了很多。而且,这些妃园寝也没有神道和皇帝陵相连接。这就是等级社会的区别,生前地位不高,死后也还是一样遭到歧视。
从这里我们看出,帝、后、妃的陵墓至少产生了三个明显的界限:一、名称之别。皇帝和皇后的墓地称之为“陵”,如孝陵、慈禧陵等;妃子的墓地只能称之为“园寝”,如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等。二、大小之别。皇帝陵的规模很大,要几千平米,皇后陵次之,大约占到帝陵的三分之二,而妃园寝,那就要小很多了。三、颜色之别。皇帝陵的琉璃瓦用老黄,也就是深黄色,皇后陵的瓦用浅黄色,而妃园寝则只能用绿色琉璃瓦了。景陵皇贵妃园寝鸟瞰
所有这些等级区别,丝毫不能出错。
二是配合山川的原则。古人选择风水,颇费周折,《葬经翼》中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这么多年才能得到一块好的、理想的风水宝地。所以,在上面建陵,就要尊重环境、尊重山水,不要一味只顾建筑。据相关史料记载:总的原则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把山川环境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是节俭的原则。清朝发祥关外,条件艰苦,满族人重视节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皇陵建设也是一样,和明朝帝陵相比,清代帝陵无论从规模到用料,还是从建筑到装饰,都体现一个节俭的原则。
按照这三个原则,清代帝王陵墓的营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专制社会里,帝王总会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不惜浪费民脂民膏,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得极尽奢华,在很多方面让人瞠目结舌。一是用宝石建陵。昭陵修建的时候,正是顺治初年,清朝处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并不富足。可昭陵隆恩殿宝石地面是,朝廷在给皇太极修建隆恩殿的时候,却不惜血本,居然使用了五种珍贵的宝石:中门门槛外用一块大翡翠石铺地,前面有三级白宝石台阶,台阶两边有臬兰宝石镶嵌,而大殿周围的栏杆,则是一色的青金石,隆恩殿月台地面,还用含有黄金颗粒的金矿石做地板,真是靡费之极。《陪都纪略》中有诗为证:“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二是用名贵木料建陵:1用金丝楠木建陵。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名贵木材,现在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在明末就已经濒临灭绝。金丝楠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它赋性温和,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所以,清朝皇帝都想把自己的陵墓用金丝楠木成建,但是,谈何容易呢?我们已知的帝陵中,雍正帝泰陵、乾隆帝裕陵、道光帝慕陵所用的木料,均为珍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料的采伐极为艰难,据“建筑工程陵寝坛庙”记载:“层峦叠嶂,羊肠鸟道,沿途必须开山辟路,搭材转运,每日只能行程五里。”尽管如此,为了满足帝王的要求,地方也是尽力而为。2用黄花梨木建陵。按照《清德宗实录》记载,慈禧陵的三座大殿都是使用珍贵的黄花梨木成建的:“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做成外,其余均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慈禧陵大殿金龙和玺彩画木。”花梨木也是一种珍贵的木料,据《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那是明清时皇家做高档家具时使用的木料,而慈禧居然用之建筑自己的陵寝大殿。3用黄金做装饰材料。本来皇陵的建筑就极尽奢靡,物料毫不将就,工艺精益求精。可是,慈禧对自己的陵寝有着更高的要求。她居然听信佞臣的蛊惑,在陵寝三大殿的装修上大做文章,使用了大量的黄金作为装饰材料。在三大殿,共用掉叶子金4592两之多。这些黄金通过三种工艺,即贴金、扫金、鎏金等工艺,被装饰在大木架之上,做成金龙和玺彩画,华光闪闪,金碧辉煌。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既然清代皇陵有很严格的家法和制度,那些帝王后妃为什么不遵守呢?这在后面详细叙述。
三、这里有令人好奇的帝王后妃
清朝的皇帝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俗话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同样体现帝王的性格特征。皇帝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设计而建造自己的陵墓,因为那是他百年后的归宿,是他的万年吉地。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陵寝的建筑,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帝王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这里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康熙帝景陵的建筑,体现了康熙帝俭朴仁孝的性格特征。
康熙虽然在位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帝王;而且国家又处在盛世时期,国库丰盈,可是景陵的建筑却极为简约:裁掉石牌坊、石像生,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简单而节省;木料大都为普通景陵望柱、五孔拱桥及大碑楼旧影的松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一个目的,那就是节省。而且,景陵还是一个应急工程,当年,孝诚皇后去世,等待入土为安,景陵在设计、采料、施工等方方面面,都采取了将就的办法,对此,《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还进行了解释:“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康熙帝承诺,现在先将就将就,将来有时间、有钱了,再好好弥补。可是,事实证明,康熙帝并没有弥补什么,景陵于是成为清朝为俭朴的帝王陵墓。
雍正帝泰陵的建筑,体现出雍正帝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雍正帝建陵,开创性。他革故鼎新,离开东陵,在易州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陵区,这就是西陵。他的这一举动,为以后清代帝后陵寝昭穆之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雍正帝的这一改革,挑战了两个传统观念:一个是《周礼》这个经典。《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书中提出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观念,一直被遵守着。雍正帝离开孝陵,就挑战了《周礼》。一个是“子随父葬”。雍正帝的父皇康熙帝葬在东陵的景陵,按照传统,他理应在景陵之旁择地泰东陵前景而建,但是,雍正帝离开了东陵,离开了景陵,这就对“子随父葬”这一传统观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雍正帝在具体操作中,又有规制上的创新。他一改孝陵一架石牌坊的格局,肇建了三架石牌坊,并在大红门前面两侧增加了寓意深刻的一对石麒麟等。
乾隆帝裕陵的建筑,反映出乾隆帝喜欢大兴土木的性格特征。
乾隆皇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尤其喜欢大兴土木,不管是宫殿、苑囿,还是陵寝,他都不惜大肆铺张。在裕陵,建筑材料毫不将就,木料采自川、广、云、贵的深山密林,为珍贵的金丝楠木;石料则采自蓟县盘山和北京房山,为坚硬耐腐的艾叶青石料;金砖则委托苏州专门烧造,辗转航运而来,等等。建筑上,则增加了一组石像生。考证史料得知,在裕陵之前,泰陵和景陵都没有石像生,是乾隆皇帝自己想建筑石像生,便先给父、祖补建,再行自己修建。可是,裕陵的石像生却比他父、祖的石像生多了三对,为八对石像生。尤其是裕陵地宫,在九券四门的建筑上,全部雕刻了佛教内容。有八大菩萨,有四大天王,有三十五佛,有五欲供图,有30111个字的梵文和藏文经咒,整个雕刻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内务府来文陵寝事务》中这样记载:“裕陵写画金券各样及镌刻工作三年有奇,始行完竣。”大家想一想,光销算的黄册就用了六本,难怪要花掉三年多的时间呢。
道光帝慕陵的建筑,反映出道光帝具有矛盾的性格特征。
道光帝慕陵的建筑,至少在两个方面体现他矛盾的心理。他在即位之初,就发布《声色货利论》,阐明节俭治国理念。可是,他却将耗费巨资建筑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全行拆除,然后又在易县耗费巨资修建了新的陵寝慕陵。平时节俭得都穿补丁裤子,却不惜浪费数百万两白银另建陵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另外,道光帝知道自己执政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有损大清颜面,所以,据《慕陵神道碑文》记载,在他临终之际,叮嘱儿子咸丰帝:“陵寝断不可建立大碑楼,遽称‘圣德神功’字样。”也就是告诉儿子千万不要给自己建大碑楼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那样会贻笑后人的。这本来很明智,可他并不甘心就这样委屈了自己,又叮嘱儿子,要在小碑楼的背面石碑上,镌刻自己的功绩。大家说,这道光帝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通过帝王陵寝这些建筑,能理解的皇帝性格是什么呢?
四、这里埋葬着林林总总的清宫迷案
清宫迷案很多,诸如清初三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等等,很多说法。这些疑案,人们很感兴趣。本书要说的是,这些疑案,几乎都可以在清代帝王陵寝中找到答案。比如:
一是太后下嫁。
关于太后下嫁这件事,在清史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真,有的说假。那么,坚持太后下嫁观点的人,有力的一个证据就是她不肯回东北,与丈夫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东陵之内,修建了规模不小的孝庄皇太后朝服画像昭西陵,还美其名曰“我心恋汝父子”——因为我留恋你们爷俩,所以如此。而且,持此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因为孝庄的行为,她的儿孙不能叫她进入陵区,便只好在风水围墙之外,修建了一座陵寝,惩罚她做个警卫,给儿孙看守大门。似乎言之凿凿。不管怎么说,研究者坚持使用陵寝这一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国历史悠久,产生过很多王朝,因而出现了很多皇陵。“皇陵”这个词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先看看它的含义是什么。东汉的《说文解字》说“陵,大阜也”,就是大土山的意思。而把“陵”作为皇帝坟墓的代称,则有皇家墓地规模很大的意思在内;同时,也包含皇帝依山为陵,高大而宏伟,令人高山仰止,等等。总之,就是不同寻常的皇家坟墓。本书将给大家全面介绍清代帝后陵的故事。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个王朝。我国的封建社会若自战国时期算起,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永陵全景(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朝成立中华民国止,经历了两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清朝的历史纪年,共有三种算法:一种是从1616年算起。这一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到1912年清朝灭亡,共历296年;一种算法是从1636年算起。这一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也称为“大清国”,到1912年清亡,共历276年;还有一种算法,从1644年算起。这一年,中国政局风云变幻,先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接着,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再接下来,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成为的赢家,并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逐步成为全国的统治者,直到1912年清亡,期间,共历268年。
按照种算法,清朝的皇帝共有12位。努尔哈赤,在位11年;皇太极,在位17年;顺治帝,在位18年;康熙帝,在位61年;雍正帝,在位13年;乾隆帝,在位60年;嘉庆帝,在位25年;道光帝,在位30年;咸丰帝,在位11年;同治帝,在位13年;光绪帝,在位34年;宣统帝,在位3年。这12位皇帝中,有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长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也有寿命的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
永陵雪景这12位帝王,共营建了12座帝陵。有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里面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共四个人。这四位其实都没有做过帝王,是他们的子孙对四位的尊封,可以说是清朝皇帝的祖陵。有福陵,在沈阳以东,里面埋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后妃。有昭陵,在沈阳以北,埋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后妃。清朝入关以后,又产生了东陵和西陵。东陵以顺治帝孝陵为核心,包括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里面埋葬着这五位帝王和他们的后妃。西陵以雍正帝泰陵为核心,包括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里面埋葬着这四位皇帝和他们的后妃。此外,清朝还营建了7座皇后陵,东陵4座,西陵3座;10座妃园寝,东陵5座,西陵3座,关外2座。在这几百年的时空里,清朝共营建了帝、后、妃陵寝29座。
这些帝王后妃的陵寝,从2000年开始,陆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蕴含的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眼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这些陵寝曾经这样评价:“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联合国专家路易鲁迅)所以,了解这些清代帝后陵寝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皇陵里面,有你想解开的种种谜团和悬念。
一、这里有神秘的风水
我们先要明白“风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明朝人项乔的《风水辩》这样解释:“所谓风者,取山势清东陵风水示意图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解释得很清楚了,那就是避开风,不被北风吹到,吹到不仅寒冷,还会魂飞魄散;还要避开水,不然被水淹到,把棺材给淹了,那多不吉利啊。所以,既要有“风”和“水”,又要避开风和水。
事实上,古人选风水的过程很复杂,流派也众多。但归根到底,他们选择风水的标准就是一个好的环境。我们今天非常重视环境,什么pm2.5之类的,那个时代人们不懂这个,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要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而环境优美,当然就要有山有水,还要植被好,这就要做到两点:
一是四面环山的环境。一定要选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环境之中,才能保持幽静的空间,让逝者安宁。同时,四面环山给逝者的感觉也是好的,他会有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作为帝王,生前众星捧月,是万民的主宰;死后有众山环绕,成为大自然的主宰,一样有众星捧月的感觉。所以,东陵和西陵中的各个皇帝陵,都在追求这样的环境。
二是绿化要好。俗话说,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再好的风水,若都是光秃秃的山,那也无法使用,还要绿化达标。清代的东陵就曾经有数百万株苍松翠柏。这些树有两种:一种是海树,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峦上;一种是仪树,分布在陵寝神道两侧。《直隶遵化州志》记载:“按形势分植仪树,以资荫护。”犹如仪仗队一样。
尽管如此,清朝历代皇帝对风水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很重视,有的则表现出淡漠的样子。
清朝帝努尔哈赤和第二帝皇太极,都不太重视风水的选择。他们不仅生前没有为自己选择风水宝地,就连建筑陵寝的打算也没有。二位都是死后,由继位者建筑的陵寝。至于陵寝所在的风水,则是后人给完善的。比如皇太极昭陵的风水,那纯粹是堆出来的大土山,长达115丈,高6丈。不过,这种堆出来的土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完全符合风水要素的要求。大家想一想,既然是人造的风水,那还不让它尽善尽美?所以,昭陵的后靠山当时堪称是完美的。
清帝重视风水,是从顺治帝开始的。别看他年龄不大,生长在深宫之中,但对风水文化却很痴迷。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四处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史书记载,他曾经两次出宫为自己选择风水,一次是顺治八年,年仅十四岁;一次是顺治十六年,二十二岁时。经过这两次努力,他终确定遵化之昌瑞山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乾隆皇帝在《恭谒孝陵》中,就很肯定地说过:“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基。”说的是孝陵这块宝地,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
之后的清帝中,还有两位非常重视风水的选择。一位是道光帝。本清西陵远眺来,他在东陵宝华峪的风水选择中,就已经费尽了周折;可是,在陵寝修建过程中,当他发现地宫之中渗水之后,便决定废弃。他认为既然地宫中已经渗水,那就不是吉祥的风水了。所以,他拆掉了耗费巨资修建的宝华峪陵寝。《道光朝东华续录》记载,道光帝曾经这样解释自己对风水的重视:“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好的风水宝地,宁愿不建陵寝。所以,他抱着这样的一种心理,又去西陵精挑细选风水,终于选中了龙泉峪风水,建筑了遂心的慕陵。
另一位对风水非常重视的清代帝王是咸丰皇帝。咸丰皇帝治国理政方面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对自己的万年吉地却是极为重视,费尽了脑筋。他一即位就调江西巡抚陆应穀北上,帮他选择风水。而且他还不辞辛苦,跑东陵,去西陵。曾登上西陵的魏家沟看视,多次到东陵踏勘,亲自登山研究,听风水先生汇报。终,他决定选用平安峪风水,取其“平安”之意。确定陵寝名字的时候,又定为“定陵”,取天下及早底定之意。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咸丰皇帝的心理诉求。
这是上述三位帝王对风水的重视。相反,清朝大有作为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对于风水的态度却是比较理智。我们先说康熙帝。他的陵寝选址在其父孝陵的东边,完全符合《周礼》的要求:子随父葬,又陪伴在两边。可是,风水上却存在先天性不足,比如地势低洼,这里是一片水塘,完全是人工培垫起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康熙帝的处境:一个是遵循《周礼》,使用这片水塘地;一个是另谋出路,在其他地方选择万年吉地——好地方多着呢。可是,康熙帝选择了《周礼》,对风水则采取了淡然处之的态度。
清东陵全景至于乾隆皇帝,他处处学*爷康熙帝。对于风水,开始他是很纠结的。首先,不知道是葬在东陵合适,还是葬在西陵合适。其次,是选择完美无瑕的风水,还是适可而止,不过分苛求。在这一点上,乾隆帝还是理智的。他终尊重了孝陵的至尊地位,选择了东陵胜水峪风水,在孝陵西边陪衬。而胜水峪,若按风水学的理论是存在问题的:一是砂山严重不足。《录副奏折》记载:“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需用人力培补。”实际上是两侧基本没有砂山,都是人工堆筑的;二是地宫中建筑的中轴线出现了偏差。相关史料记载:“万年吉地内向壬山丙向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脉气盛。”也就是说,地宫中会出现两个轴线,之间有一个夹角,这是很别扭的一件事情。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因此而废弃胜水峪风水。他命令臣工采取办法,尽量弥补这一不足。后还是陪伴在孝陵西边,与康熙帝景陵一起,形成对孝陵的东西拱卫格局,出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是他想要的结果,也是封建礼制所需要的结果。
所以,我们看,清朝皇帝对于风水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区别,才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帝王陵寝。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清朝那些大有作为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再比如康熙帝、乾隆帝,反而不怎么过于重视风水的选择呢?这在后面详细介绍。
二、这里有赏心悦目的建筑
清朝皇陵的建筑,完全按照封建礼制,如式而造。它大体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等级分明。等级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明显标志,什么都要分等级:官制分等级,人分三六九等,就连建筑也要分出等级。清代皇陵也是一样,大体分为三个等级,即帝陵、后陵和妃园寝。
皇帝陵的建筑,体现了皇帝的威严,不是大碑楼,就是隆恩殿,总之是体现了皇帝无上的功德,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也体现传承,他们的神道连在一起,后世儿孙的神道要主动和先祖的神道相连,表示一脉相承之意。
崇陵妃园寝前景皇后陵则是一种衍生物,是一种不得已的建筑,体现的是对帝陵的依附。因为清帝陵只有一条隧道,死在皇帝之后的皇后们不能再打开帝陵墓道进入,这叫“卑不动尊”,处于无处安身的尴尬境地,嗣皇帝怎么能安心呢?所以,才不得已创建了皇后陵,实际上就是太后陵寝。这些皇后陵的建设,要紧紧依偎在帝陵旁边,不得走远;还要把神道和帝陵相连,表示为帝、后的夫妻关系。这样产生的皇后陵,共有7座。
妃园寝又叫妃衙门,由于皇帝妃嫔众多,这些妃嫔死后的葬所必须考虑,这才产生了妃园寝。妃园寝和帝、后陵不可同日而语,琉璃瓦的颜色下降为绿色,建筑的体量也是骤减。虽然,里面埋葬了众多的妃嫔,建筑面积较之帝、后陵却是小了很多。而且,这些妃园寝也没有神道和皇帝陵相连接。这就是等级社会的区别,生前地位不高,死后也还是一样遭到歧视。
从这里我们看出,帝、后、妃的陵墓至少产生了三个明显的界限:一、名称之别。皇帝和皇后的墓地称之为“陵”,如孝陵、慈禧陵等;妃子的墓地只能称之为“园寝”,如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等。二、大小之别。皇帝陵的规模很大,要几千平米,皇后陵次之,大约占到帝陵的三分之二,而妃园寝,那就要小很多了。三、颜色之别。皇帝陵的琉璃瓦用老黄,也就是深黄色,皇后陵的瓦用浅黄色,而妃园寝则只能用绿色琉璃瓦了。景陵皇贵妃园寝鸟瞰
所有这些等级区别,丝毫不能出错。
二是配合山川的原则。古人选择风水,颇费周折,《葬经翼》中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这么多年才能得到一块好的、理想的风水宝地。所以,在上面建陵,就要尊重环境、尊重山水,不要一味只顾建筑。据相关史料记载:总的原则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把山川环境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是节俭的原则。清朝发祥关外,条件艰苦,满族人重视节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皇陵建设也是一样,和明朝帝陵相比,清代帝陵无论从规模到用料,还是从建筑到装饰,都体现一个节俭的原则。
按照这三个原则,清代帝王陵墓的营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专制社会里,帝王总会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不惜浪费民脂民膏,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得极尽奢华,在很多方面让人瞠目结舌。一是用宝石建陵。昭陵修建的时候,正是顺治初年,清朝处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并不富足。可昭陵隆恩殿宝石地面是,朝廷在给皇太极修建隆恩殿的时候,却不惜血本,居然使用了五种珍贵的宝石:中门门槛外用一块大翡翠石铺地,前面有三级白宝石台阶,台阶两边有臬兰宝石镶嵌,而大殿周围的栏杆,则是一色的青金石,隆恩殿月台地面,还用含有黄金颗粒的金矿石做地板,真是靡费之极。《陪都纪略》中有诗为证:“皇栏杆色润,青金石阶周。”二是用名贵木料建陵:1用金丝楠木建陵。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名贵木材,现在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在明末就已经濒临灭绝。金丝楠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它赋性温和,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所以,清朝皇帝都想把自己的陵墓用金丝楠木成建,但是,谈何容易呢?我们已知的帝陵中,雍正帝泰陵、乾隆帝裕陵、道光帝慕陵所用的木料,均为珍贵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料的采伐极为艰难,据“建筑工程陵寝坛庙”记载:“层峦叠嶂,羊肠鸟道,沿途必须开山辟路,搭材转运,每日只能行程五里。”尽管如此,为了满足帝王的要求,地方也是尽力而为。2用黄花梨木建陵。按照《清德宗实录》记载,慈禧陵的三座大殿都是使用珍贵的黄花梨木成建的:“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用南柏木做成外,其余均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东西配殿照大殿用黄花梨慈禧陵大殿金龙和玺彩画木。”花梨木也是一种珍贵的木料,据《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那是明清时皇家做高档家具时使用的木料,而慈禧居然用之建筑自己的陵寝大殿。3用黄金做装饰材料。本来皇陵的建筑就极尽奢靡,物料毫不将就,工艺精益求精。可是,慈禧对自己的陵寝有着更高的要求。她居然听信佞臣的蛊惑,在陵寝三大殿的装修上大做文章,使用了大量的黄金作为装饰材料。在三大殿,共用掉叶子金4592两之多。这些黄金通过三种工艺,即贴金、扫金、鎏金等工艺,被装饰在大木架之上,做成金龙和玺彩画,华光闪闪,金碧辉煌。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既然清代皇陵有很严格的家法和制度,那些帝王后妃为什么不遵守呢?这在后面详细叙述。
三、这里有令人好奇的帝王后妃
清朝的皇帝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呢?俗话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同样体现帝王的性格特征。皇帝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设计而建造自己的陵墓,因为那是他百年后的归宿,是他的万年吉地。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陵寝的建筑,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帝王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这里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康熙帝景陵的建筑,体现了康熙帝俭朴仁孝的性格特征。
康熙虽然在位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帝王;而且国家又处在盛世时期,国库丰盈,可是景陵的建筑却极为简约:裁掉石牌坊、石像生,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简单而节省;木料大都为普通景陵望柱、五孔拱桥及大碑楼旧影的松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一个目的,那就是节省。而且,景陵还是一个应急工程,当年,孝诚皇后去世,等待入土为安,景陵在设计、采料、施工等方方面面,都采取了将就的办法,对此,《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还进行了解释:“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康熙帝承诺,现在先将就将就,将来有时间、有钱了,再好好弥补。可是,事实证明,康熙帝并没有弥补什么,景陵于是成为清朝为俭朴的帝王陵墓。
雍正帝泰陵的建筑,体现出雍正帝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雍正帝建陵,开创性。他革故鼎新,离开东陵,在易州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陵区,这就是西陵。他的这一举动,为以后清代帝后陵寝昭穆之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雍正帝的这一改革,挑战了两个传统观念:一个是《周礼》这个经典。《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书中提出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观念,一直被遵守着。雍正帝离开孝陵,就挑战了《周礼》。一个是“子随父葬”。雍正帝的父皇康熙帝葬在东陵的景陵,按照传统,他理应在景陵之旁择地泰东陵前景而建,但是,雍正帝离开了东陵,离开了景陵,这就对“子随父葬”这一传统观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雍正帝在具体操作中,又有规制上的创新。他一改孝陵一架石牌坊的格局,肇建了三架石牌坊,并在大红门前面两侧增加了寓意深刻的一对石麒麟等。
乾隆帝裕陵的建筑,反映出乾隆帝喜欢大兴土木的性格特征。
乾隆皇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尤其喜欢大兴土木,不管是宫殿、苑囿,还是陵寝,他都不惜大肆铺张。在裕陵,建筑材料毫不将就,木料采自川、广、云、贵的深山密林,为珍贵的金丝楠木;石料则采自蓟县盘山和北京房山,为坚硬耐腐的艾叶青石料;金砖则委托苏州专门烧造,辗转航运而来,等等。建筑上,则增加了一组石像生。考证史料得知,在裕陵之前,泰陵和景陵都没有石像生,是乾隆皇帝自己想建筑石像生,便先给父、祖补建,再行自己修建。可是,裕陵的石像生却比他父、祖的石像生多了三对,为八对石像生。尤其是裕陵地宫,在九券四门的建筑上,全部雕刻了佛教内容。有八大菩萨,有四大天王,有三十五佛,有五欲供图,有30111个字的梵文和藏文经咒,整个雕刻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内务府来文陵寝事务》中这样记载:“裕陵写画金券各样及镌刻工作三年有奇,始行完竣。”大家想一想,光销算的黄册就用了六本,难怪要花掉三年多的时间呢。
道光帝慕陵的建筑,反映出道光帝具有矛盾的性格特征。
道光帝慕陵的建筑,至少在两个方面体现他矛盾的心理。他在即位之初,就发布《声色货利论》,阐明节俭治国理念。可是,他却将耗费巨资建筑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全行拆除,然后又在易县耗费巨资修建了新的陵寝慕陵。平时节俭得都穿补丁裤子,却不惜浪费数百万两白银另建陵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另外,道光帝知道自己执政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有损大清颜面,所以,据《慕陵神道碑文》记载,在他临终之际,叮嘱儿子咸丰帝:“陵寝断不可建立大碑楼,遽称‘圣德神功’字样。”也就是告诉儿子千万不要给自己建大碑楼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那样会贻笑后人的。这本来很明智,可他并不甘心就这样委屈了自己,又叮嘱儿子,要在小碑楼的背面石碑上,镌刻自己的功绩。大家说,这道光帝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啊。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通过帝王陵寝这些建筑,能理解的皇帝性格是什么呢?
四、这里埋葬着林林总总的清宫迷案
清宫迷案很多,诸如清初三大疑案、清宫八大疑案等等,很多说法。这些疑案,人们很感兴趣。本书要说的是,这些疑案,几乎都可以在清代帝王陵寝中找到答案。比如:
一是太后下嫁。
关于太后下嫁这件事,在清史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真,有的说假。那么,坚持太后下嫁观点的人,有力的一个证据就是她不肯回东北,与丈夫皇太极合葬,而是葬在了东陵之内,修建了规模不小的孝庄皇太后朝服画像昭西陵,还美其名曰“我心恋汝父子”——因为我留恋你们爷俩,所以如此。而且,持此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因为孝庄的行为,她的儿孙不能叫她进入陵区,便只好在风水围墙之外,修建了一座陵寝,惩罚她做个警卫,给儿孙看守大门。似乎言之凿凿。不管怎么说,研究者坚持使用陵寝这一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