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4005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依据会话分析理论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会话课文的语篇结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语料主要选自*近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中的会话课文。目的是发现会话课文编写在语篇结构方面具有汉语特点的规律,以便使汉语教材会话课文的编写在结构上有据可依,避免编写过程中出现此方面的问题,提高会话课文的编写水平。本书结合课文实例主要从两个角度对会话课文的语篇结构进行了研究:微观角度,从语篇结构的基本单位和一些基本结构对会话课文的语篇结构进行了研究;宏观角度,从语篇的开头和结尾、语篇结构中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对会话课文进行了研究。本书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用书。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1.1本书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1.2相关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和语料选取
1.4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会话课文语篇结构的基本单位和一些基本结构
2.1话轮和话轮转换
2.2相邻对
2.3会话语篇中的一些基本结构
第三章会话课文语篇的开头和结尾
3.1会话课文语篇的开头
3.2会话课文语篇的结尾
3.3会话课文语篇的开头和结尾在教材编写中的处理
第四章会话课文语篇结构中的衔接与连贯
4.1会话课文语篇结构中的衔接
4.2会话课文语篇结构中的连贯
4.3会话课文语篇结构中的语篇关联成分
4.4语篇衔接与连贯在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编写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会话语篇结构特点与汉语初级口语会话课文的编写
5.1会话语篇整体结构的特点
5.2会话课文语篇结构与会话语篇的产生
5.3会话语篇结构在口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结论
6.1研究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会话课文语篇结构问题的应用价值
6.2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会话课文语篇结构问题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汉语教学研究应当走向教学本位,这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对汉语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需要。这也必然会带来汉语教学研究观念的转变。
汉语教学研究之中,有许多问题不能纳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之中。研究观念和对研究的认识应当改变,对研究的要求也应当转变。汉语教学研究也应当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均不能偏废,既应重视理论研究,更应重视应用研究,这是学科特性所决定的。汉语教学作为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水平不高,积累不够,空白点较多,而且大规模、整体性的研究做得少,局部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比较多。在后者的这种研究中,缺乏理论的应用和指导,也是造成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
应用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但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则必然走回基础研究,或者说走不出基础研究。这样的话,应用研究仍然无立身之地,无自身独存的价值。有学者就提出质疑:“真的应用研究就是现成理论的应用吗?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和许多人的学术研究证明不是这样。”(杨自俭,2003:Ⅵ)该学者还提出了自己对此问题的回答:“那种认为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简单、把学的理论拿出来套上就行的观点应该放弃了,不然应用研究无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实际上,人们对应用研究的认识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发展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应用研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价值,而且绝不能用理论研究的评价标准来衡量。
对于语言应用研究,应当另有一套与理论研究不同的评价体系与认识角度。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其价值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恰当的应用,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因而可以以此之印证已有,探索未知。应用研究当然也有对规律的总结,也有自身的理论,但应用研究中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有不同的特点。对应用学科研究价值的评估,如果用理论学科的单一视角和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估,恐怕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较高的评价。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研究价值,当然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前言部分,本书作者还想声明,本书的研究和结论,并不是要否定语言本体研究在汉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是针对具体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研究的新路向和新方法。本书主要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口语教材编写,依据口语课程的类型特点,有所侧重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提出对口语教材编写的一些新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和提高口语教材的建议。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出针对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和口语教材编写的特点,加强对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以期使教学和研究回归或聚焦到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上。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要建立在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仅限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本书只是希望在口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中,从对语言本体知识的注重,转向对语言本体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并重。这并非是做研究、做论文的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口语教学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这背后其实有着汉语教学观念和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
对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应当特别关注汉语口语的特点,重视语言的使用和灵活运用,关注汉语注重实用的特点,而不是把汉语通过反复仔细的分析,硬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尤其是纳入到西方外来语言理论的框架中,那样会方枘圆凿,扞格不入。汉语有大大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点,这毋庸多言,但在研究时那种经常出现的忽视汉语特点的倾向还是要避免。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应根据汉语的特点,走向综合。而西方语言研究学术思潮的发展,也是在发现以往只重视分析所带来的弊病和研究方法上的偏狭之后,日益走向了综合性的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分析性研究的偏狭对研究结论的影响,避免得出片面的研究结论,从而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当然,走向综合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分析性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综合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整体,关注实际和实践中富有活力的整体,从已有的分析走向综合的。这样的研究是在大量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宏观的研究,进一步把微观的研究与宏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一个“正、反、合”的过程,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进行汉语教学研究时,只局限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注重应用研究,不面向汉语教学的实际,在汉语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上恐怕都会带来问题。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关注研究的实用价值,而只重视研究的理论价值,这实际上就没有把握住学科的特点,偏离了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应用学科的研究,自然要吸取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吸取和应用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注重创造出新的研究特点从而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以便形成学科独立的特点。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也给应用学科的创新和独立提供了基础和契机。这样还可以使应用学科不会沦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附庸。应用学科对基础理论只是借助,其目的是要关注和解决自身学科的问题,而并非是对基础理论学科的有关结论进行实际验证。每一学科和每一研究领域,都要注重对自身的客观规律的探寻,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价值,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其他学科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地位。当然,对于基础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是可以成为学科建立的充分理由和基础,对学科的认识也要避免局限性,不能囿于只重视理论研究的狭隘视角。
新学科发展的起始阶段,对其他学科和基础理论的借鉴会比较多,这是由于许多研究者是从原有的基础学科或者其他学科抽身而出的,仍然会带有原有学科的影响。这也是由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新学科并不能凭空产生,但在学科的发展进程不断向前以后,学科独立性特点的建立和探索,就应当成为研究的焦点和学科发展的重点。新学科的发展当然不能脱离传统学科,但是也不能单纯只依靠或依附于传统学科,否则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语言教学研究作为应用学科是直接面对鲜活的语言教学实际,更易于得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见解,更接近于学术研究的本真目的:为人类的生产实践和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
研究视角的改变,会带来研究结果的变化,甚至如果能够取得理想的、有成效的研究结果,可能还会带来研究范式(paradigm)的创新。尽管本文的研究不会带来研究范式的创新,但对于研究有所创新还是非常渴望的,也难免因急于达到此目的而带来研究的粗疏和不成熟之处。
应用性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于“形式化”(formalizability),因而处于“非形式化”(unformalizability)状态。应用性学科的特点,也许就是如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分析性学科易于得到形式化的研究结果,而综合性学科的研究成果则难于形式化。但是形式化并非是显示学科科学性的**途径,因此也不应当作为评价一个学科科学性的**标准。效用(实用性、适用性、应用性、有效性等)也是判断学科价值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学科能够提供对客观现实新的、合乎规律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现实,就应当判定该学科为人类、为社会提供了“新知”(对现实的新认识),该学科同样具有认识建构的价值、知识建构的价值和理论建构的价值,而这些价值的*终判定是要以为提升人类活动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标准。非形式化的知识,同样也是知识,尽管难以作形式化的验证,但并非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例如,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理论”,固然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但其提高和推进人类对于宇宙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果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推进了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种验证该学科价值和水准的*为重要的标准和途径。为汉语教学学科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是本书研究和写作的**目标和宗旨。
本书实际上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扩展和修改的结果,博士论文能够完成,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恩师许嘉璐先生,和我的副导师朱小健教授,有了两位导师悉心和耐心的指导,我的博士论文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论文答辩小组德高望重的组长陈章太先生,以及李宇明教授、陈绂教授、王魁京教授、王若江教授、丁崇明教授。
虽然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博士论文是我在7年前完成的,虽然在这7年里汉语教学的研究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是与本书研究课题相关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所以本书依照老师们的修改意见,又加上了一些本人新的思考和所读到的近年来新的有关研究成果而成书,我冀望通过此书的出版填补汉语教学的研究空白、推进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书出版的另一个目的既是为了向许先生和其他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与同行交流,衷心期待着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汉语教学研究之中,有许多问题不能纳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之中。研究观念和对研究的认识应当改变,对研究的要求也应当转变。汉语教学研究也应当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均不能偏废,既应重视理论研究,更应重视应用研究,这是学科特性所决定的。汉语教学作为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水平不高,积累不够,空白点较多,而且大规模、整体性的研究做得少,局部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比较多。在后者的这种研究中,缺乏理论的应用和指导,也是造成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
应用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但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则必然走回基础研究,或者说走不出基础研究。这样的话,应用研究仍然无立身之地,无自身独存的价值。有学者就提出质疑:“真的应用研究就是现成理论的应用吗?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和许多人的学术研究证明不是这样。”(杨自俭,2003:Ⅵ)该学者还提出了自己对此问题的回答:“那种认为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简单、把学的理论拿出来套上就行的观点应该放弃了,不然应用研究无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实际上,人们对应用研究的认识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发展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应用研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价值,而且绝不能用理论研究的评价标准来衡量。
对于语言应用研究,应当另有一套与理论研究不同的评价体系与认识角度。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其价值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恰当的应用,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因而可以以此之印证已有,探索未知。应用研究当然也有对规律的总结,也有自身的理论,但应用研究中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有不同的特点。对应用学科研究价值的评估,如果用理论学科的单一视角和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估,恐怕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较高的评价。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研究价值,当然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前言部分,本书作者还想声明,本书的研究和结论,并不是要否定语言本体研究在汉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是针对具体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研究的新路向和新方法。本书主要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口语教材编写,依据口语课程的类型特点,有所侧重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提出对口语教材编写的一些新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和提高口语教材的建议。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出针对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和口语教材编写的特点,加强对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以期使教学和研究回归或聚焦到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上。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要建立在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仅限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本书只是希望在口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中,从对语言本体知识的注重,转向对语言本体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并重。这并非是做研究、做论文的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口语教学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这背后其实有着汉语教学观念和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
对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应当特别关注汉语口语的特点,重视语言的使用和灵活运用,关注汉语注重实用的特点,而不是把汉语通过反复仔细的分析,硬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尤其是纳入到西方外来语言理论的框架中,那样会方枘圆凿,扞格不入。汉语有大大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点,这毋庸多言,但在研究时那种经常出现的忽视汉语特点的倾向还是要避免。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应根据汉语的特点,走向综合。而西方语言研究学术思潮的发展,也是在发现以往只重视分析所带来的弊病和研究方法上的偏狭之后,日益走向了综合性的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分析性研究的偏狭对研究结论的影响,避免得出片面的研究结论,从而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当然,走向综合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分析性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综合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整体,关注实际和实践中富有活力的整体,从已有的分析走向综合的。这样的研究是在大量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宏观的研究,进一步把微观的研究与宏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一个“正、反、合”的过程,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进行汉语教学研究时,只局限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注重应用研究,不面向汉语教学的实际,在汉语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上恐怕都会带来问题。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关注研究的实用价值,而只重视研究的理论价值,这实际上就没有把握住学科的特点,偏离了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应用学科的研究,自然要吸取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吸取和应用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注重创造出新的研究特点从而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以便形成学科独立的特点。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也给应用学科的创新和独立提供了基础和契机。这样还可以使应用学科不会沦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附庸。应用学科对基础理论只是借助,其目的是要关注和解决自身学科的问题,而并非是对基础理论学科的有关结论进行实际验证。每一学科和每一研究领域,都要注重对自身的客观规律的探寻,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价值,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其他学科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地位。当然,对于基础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是可以成为学科建立的充分理由和基础,对学科的认识也要避免局限性,不能囿于只重视理论研究的狭隘视角。
新学科发展的起始阶段,对其他学科和基础理论的借鉴会比较多,这是由于许多研究者是从原有的基础学科或者其他学科抽身而出的,仍然会带有原有学科的影响。这也是由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新学科并不能凭空产生,但在学科的发展进程不断向前以后,学科独立性特点的建立和探索,就应当成为研究的焦点和学科发展的重点。新学科的发展当然不能脱离传统学科,但是也不能单纯只依靠或依附于传统学科,否则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语言教学研究作为应用学科是直接面对鲜活的语言教学实际,更易于得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见解,更接近于学术研究的本真目的:为人类的生产实践和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
研究视角的改变,会带来研究结果的变化,甚至如果能够取得理想的、有成效的研究结果,可能还会带来研究范式(paradigm)的创新。尽管本文的研究不会带来研究范式的创新,但对于研究有所创新还是非常渴望的,也难免因急于达到此目的而带来研究的粗疏和不成熟之处。
应用性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于“形式化”(formalizability),因而处于“非形式化”(unformalizability)状态。应用性学科的特点,也许就是如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分析性学科易于得到形式化的研究结果,而综合性学科的研究成果则难于形式化。但是形式化并非是显示学科科学性的**途径,因此也不应当作为评价一个学科科学性的**标准。效用(实用性、适用性、应用性、有效性等)也是判断学科价值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学科能够提供对客观现实新的、合乎规律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现实,就应当判定该学科为人类、为社会提供了“新知”(对现实的新认识),该学科同样具有认识建构的价值、知识建构的价值和理论建构的价值,而这些价值的*终判定是要以为提升人类活动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标准。非形式化的知识,同样也是知识,尽管难以作形式化的验证,但并非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例如,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理论”,固然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但其提高和推进人类对于宇宙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果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推进了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种验证该学科价值和水准的*为重要的标准和途径。为汉语教学学科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是本书研究和写作的**目标和宗旨。
本书实际上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扩展和修改的结果,博士论文能够完成,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恩师许嘉璐先生,和我的副导师朱小健教授,有了两位导师悉心和耐心的指导,我的博士论文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论文答辩小组德高望重的组长陈章太先生,以及李宇明教授、陈绂教授、王魁京教授、王若江教授、丁崇明教授。
虽然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博士论文是我在7年前完成的,虽然在这7年里汉语教学的研究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是与本书研究课题相关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所以本书依照老师们的修改意见,又加上了一些本人新的思考和所读到的近年来新的有关研究成果而成书,我冀望通过此书的出版填补汉语教学的研究空白、推进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书出版的另一个目的既是为了向许先生和其他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与同行交流,衷心期待着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