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2322
编辑推荐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从全能国家的机体内成长起来,与此伴生的社会科学也逐渐增长着认识与表述中国现实的学术能力,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不断跟踪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由此形成初具格局的社会领域的同时,相应的学术研究也以不同的方式在“发现”社会。本文采用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个领域划分的理论,一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信仰组织、学缘组织、公益组织)进行个案研究,一方面尝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社会成长,根据社会自主性诸要素如社会价值观、自由结社、社团合作的成长以及社会事件所呈现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认同的机制,得出一个自主的社会领域已经在中国生成的结论。本书的主要创新是对于社会领域作为一个对象概念、过程概念的使用,是对于合法性与应责力的提升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衡量尺度的使用,为我们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自主性与发展前景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家族组织、草根庙会组织、妙峰山香会、北大天津校友会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等不同社会组织的观察分析,指出社会领域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意味着国家和市场领域的弱化,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以各自的主导原则相对自主而又互为依托和支撑。基于这一发现,作者提出了公民互信与社会组织合法性和应责力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目 录
章 总论: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生成
节 社会的分演与三个领域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 社会自身的组织化
第四节 “社会组织”被整体接受的事实与意义
第五节 社会的新价值及其主流化
第六节 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呈现
第二章 家族组织的当代复兴与调适
节 中国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的构成
第二节 “江南家”的组织依托与家族活动
第三节 家族组织的合法化与家族文化的被征用
第四节 在当下重新表述家族组织
第三章 草根庙会组织的社会结合
节 龙牌会的信仰
第二节 龙牌会的组织
第三节 龙牌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从村庄乡土生长的社会结合
第四章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节 妙峰山庙会传统:信仰与组织
第二节 双名下的庙会复兴:城里的花会与妙峰山的香会
第三节 公民的民间组织与国家的地方社会
第五章 网络性的校友会组织:单位之外的社会结合
节 学缘、校友群体和校友会
第二节 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社会网络
第三节 北京大学天津校友会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校友如何成“会”:内部机制探讨
第六章 社会领域的组织合作:从偶发事件到常态机制
节 怒江“反坝”:一次全国性社会组织合作事件
第二节 作为支持性组织的南都公益基金会
第三节 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内生合作
第四节 社团合作对社会领域发展的意义
第七章 社会领域的内在构成:公民互信、合法性与应责力的视角
节 公民互信的个人维度与组织维度
第二节 社会合法性和社会领域的成长
第三节 从“问责”到“应责”:社会组织与decent
society
第四节 从合法化到应责:积极社会性的培育
后 记
节 社会的分演与三个领域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 社会自身的组织化
第四节 “社会组织”被整体接受的事实与意义
第五节 社会的新价值及其主流化
第六节 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呈现
第二章 家族组织的当代复兴与调适
节 中国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的构成
第二节 “江南家”的组织依托与家族活动
第三节 家族组织的合法化与家族文化的被征用
第四节 在当下重新表述家族组织
第三章 草根庙会组织的社会结合
节 龙牌会的信仰
第二节 龙牌会的组织
第三节 龙牌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从村庄乡土生长的社会结合
第四章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节 妙峰山庙会传统:信仰与组织
第二节 双名下的庙会复兴:城里的花会与妙峰山的香会
第三节 公民的民间组织与国家的地方社会
第五章 网络性的校友会组织:单位之外的社会结合
节 学缘、校友群体和校友会
第二节 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社会网络
第三节 北京大学天津校友会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校友如何成“会”:内部机制探讨
第六章 社会领域的组织合作:从偶发事件到常态机制
节 怒江“反坝”:一次全国性社会组织合作事件
第二节 作为支持性组织的南都公益基金会
第三节 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内生合作
第四节 社团合作对社会领域发展的意义
第七章 社会领域的内在构成:公民互信、合法性与应责力的视角
节 公民互信的个人维度与组织维度
第二节 社会合法性和社会领域的成长
第三节 从“问责”到“应责”:社会组织与decent
society
第四节 从合法化到应责:积极社会性的培育
后 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