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129704
《民国分省游记》是以省以及省级市为单位,用游记来呈现民国历史文化生态之丛书。选文首重史料性,同时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科学艺术类考察记,凡记载社会生活较丰富者,均酌情收录。故本丛书所收录之游记,并非皆是传统意义上之文学性游记。
丛书之推出,既想以史料之展示,来复原一些消失之历史细节,也想与读者一道重温先贤观察社会历史之角度与情怀,因此,丛书之核心是呈现细节与情怀,在内容上并不求全。
在整理游记资料时,我们确定了如下一些原则:
一、 繁体字、异体字改为标准简化字,原文误植径改;模糊难辨之字,以□代替。
二、 当时的习惯用法,如“那末”、“计画”、“莫有”等,今人理解不致产生歧义,故一仍其旧。
三、 文中标点,在基本尊重原样的基础上,按今天的使用习惯酌情做了更改。
四、 特殊名词术语和需要注释的词语,在脚注中以编者注的形式略作说明。
希望由此呈现的文本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民国二十年,张元济赠傅增湘诗有句云:“我为古人蕲续命,更从新法试留真。”本丛书之出版,亦同斯旨。“续命”,是通过“重游”来克绍先贤之徽猷,承续文化之慧命。“留真”,则非仅为册府增一写真集,亦以待续命之人。
尽力而为,总是想多留几粒结缘豆。区区此意,读者鉴之。
《江海揽胜——民国江苏游记》是“民国分省游记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从众多的民国江苏中遴选了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的35篇游记,按内容分为四辑,用游记展示了民国时期江苏的历史文化和民生状况。所选文章,写山川风物,能见兴废变迁;记社会民情,可见时代风尚。许多文章都有旅行生活的细节信息,是触摸民国生活,想象和体会当时旅行生活的珍贵资料。
出版弁言 / 001
前言/陆阳 / 001
插图目录 / 001
辑金陵风物
金陵一周记/张梅庵 / 00
金陵记游/钟敬文 / 0
金陵的古迹/石评梅 / 0
南京/朱自清 / 0
燕子矶岩山十二洞游记 /单鹤 / 0
栖霞山游记/黄炎培 / 0
元武湖游记/我一 / 0
第二辑苏锡印象
苏州的回忆/周作人 / 0
苏台访古录/朱契 / 0
吴中园林琐记/汪东 / 0
狮林游记/朱剑芒 /
记游洞庭西山/叶圣陶 /
风帆沙鸟画湖天/徐梦 /
无锡纪行/钱歌川 /
太湖纪游/成仿吾 /
天下第二泉/盖绍周 /
记天下第二泉/江应麟 /
梅园鼋头渚游记/佩公 /
阳羡古迹名胜志略/任以鈵 /
常游小记/芮麟 /
第三辑江山旧梦
南通游记/李国圭 /
南通游记/侯鸿鉴 /
润州南郊纪游/许心武 /
焦山北固山游记/我一 /
茅山游记/陋葊 /
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
扬州旧梦寄语堂/郁达夫 /
第四辑徐淮散策
淮安一瞥/良辅 /
淮阴散记/司空彦 /
盐城杂记/秦俯铭 /
连云之行/李弗如 /
海州视察记/侯鸿鉴 /
徐州游记/恪愚友裴 /
彭城访古记/萧梅性 /
后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热爱山川之美,并把自己游历自然的所见所闻和情感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游记。
游记,顾名思义,即关于“游”的记述,“游”是内容,“记”是形式。游记,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见闻,某地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们写游记,记事寄情;读游记,神游天下。
游记的诞生,早可溯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游记多以赋体为主,或独立成篇,或依附于赋体之中。文体华丽而工整,内容含蓄而富于哲理。从唐朝开始直到清末,游记文学从古代散文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形成以描写山水为特色的、独立的、完整的文学样式。这一时期又以唐宋为灿烂。自民国以来,公路、铁路、水路等的长足进步,一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旅游景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甚至成为旅游热点;旅游主体也出现历史性的转变,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平民阶层成为旅游的新主体,以休闲消遣为目的的近代意义上的旅游初露端倪;旅游方式和内容日趋丰富,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学考察旅游等层出不穷。旅游发展的这些新动向,直接推动了游记文学的繁荣。游记,作为独立的文体,进入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阶段,并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江苏,历来是我国旅游的重点地区,这里的明山秀水、锦绣园林和名胜古迹,吸引游人纷至沓来。进入民国以后,江苏的近代化进程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以社会世情、经济发展、文化风俗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文学得到拓展,与以抒写自然山水为主的游记双峰并峙。此次,从浩如烟海的民国江苏游记中,辑录34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汇编成《江海揽胜——民国江苏游记》,以飨读者。
从题材和主题角度考察,这些游记文学大多以山川名胜为描写对象,形象、真实地记叙和描绘各种游踪与风貌,同时多采用传统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表现形式,写山山有容,写水水有意,写景景有情,写物物寓理。应该说,正是这些观感、情思、哲理,体现了游记鲜活的生命力。如钟敬文的《金陵记游》、朱自清的《南京》、黄炎培的《栖霞山游记》、叶圣陶的《记游洞庭西山》、钱歌川的《无锡纪行》、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郁达夫的《扬州旧梦寄语堂》等,都属于此类游记。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描绘玄武湖的独特风姿:“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在钟敬文的笔下,玄武湖同样是一片秀丽景象:“波光片片,洲渚杂出。稍远,见诸山围列,苍碧晴岚,扑赴心眼。一种高寒旷朗的感觉,令人一切的意绪飘消。”同样,郁达夫在《扬州旧梦寄语堂》中对瘦西湖的风光也有精彩的描写:“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秋柳影下,有红蓼青萍,散浮在水面,扁舟擦过,还听得见水草的鸣声,似在暗泣。而几个湾儿一绕,水面阔了,猛然间闯入眼来的,就是那一座有五个整齐金碧的亭子排立着的白石平桥,比金鳌玉蝀,虽则短些,可是东方建筑的古典趣味,却完全荟萃在这一座桥、这五个亭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游记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爱憎。张梅庵游历南京,见到劝业会场“地址颇大,惜崇楼巨馆,几无遗迹”,不由感慨:“忆昔靡百万之金钱,劳数千人之血汗,穷全国之所蕴藏,供一朝之观览,徒以耸骇听闻,震眩世俗。而于实际之研究,则未闻有所发见。而工、而农、而商、而士大夫,且相与辍业以嬉,举国若狂,一穷耳目之胜。呜呼!是废业也,非劝业也;是赛奇会也,非劝业会也。良可慨矣。尝谓我国人喜仿外人之所为,且多学其形式,而弃其实质。故凡彼之所恃以富恃以强者,我一效之,适足以促其亡而自召其祸,固非独劝业会为然也。”(《金陵一周记》)同样,单鹤见到燕子矶旁某公司“广厦万间,畜牛羊等以制罐头食物。牛乳牛油,获利数百万”,但“垄断者何人,乃碧眼黄儿也”,发出了“我中国人有大利而不知求,哀哉”的讥讽。(《燕子矶岩山十二洞游记》)这些看似与清幽淡远景物不协调的愤激之词,正体现了民国游记更贴近社会、关注民生的总体倾向。
民国时期,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命途多舛,以描写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相”为主的新型游记文学迅速崛起,大行其道,是民国游记不同于以往时期游记的另一显著特点。这类游记带有浓重的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社会意识,与传统山水游记有着很强的异质性,更贴近现实生活。此类游记,有科学考察记、社会调查记等,主要反映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地质矿产、动植物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比较典型的有李国圭和侯鸿鉴的同题游记《南通游记》。自晚清以来,南通风气早开,教育、实业、自治冠于全国。“张公啬庵(张謇)惨淡经营,精神弥漫全县,中西人士啧啧称道之”。在外交部工作的李国圭与智利国领事一同前往南通参观,并商洽试用智利硝肥料的事宜。李国圭详细记载了数日间的所见所闻,对南通兴办教育、实业、水利、慈善、交通等自治事业经过情形,都有叙述。其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虎视眈眈之际。李国圭在游记中还记录了张謇的演讲主旨:“日本政府对国民之政策诚为尽善,惜其对华之侵略政策未免太拙”、“中日亲善则两利,否则不利”、“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以自毙”,以此向日本发出警告,向国人发出警示。侯鸿鉴的游记,则着重记述了南通的文化、教育状况,特别对天生港、公园、盲哑学校、残废院、博物院,描述得深刻细致,绘声绘色,并涉及地理、名胜、风俗、语言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随着时光的流逝,山川历经沧桑,旧貌已换新颜,但前辈所写下的游记,并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仍可供旅游观光者、山水文学爱好者以及有关史志工作者鉴赏参考,也能为众多欲览诸胜而无缘者消闲助兴。然因本人才疏学浅,这部游记的整理编选,难免仍有欠缺和失当之处,尚乞读者鉴谅并赐指正为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