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81680丛书名: 书蠹丛书
作者交游广泛,拜访老一辈文学艺术家,也因此获得若干一手资料;
待书严谨,从其欣赏的优雅、沉厚、绵密文风便可得知;
某些篇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书蠹丛书之一种。作者是书虫一枚,亦是近乎“苛刻”的阅读者,对文字有敬畏之心。文稿收入他有关于阅读汪曾祺、黄裳、谷林、木心、孙郁、李长声作品的随笔,有访问周有光、韩羽等老一辈文学艺术家的记录,还有针对某些文集与选本的长评,与为所搜购好书撰写的短评。
冬日即事
去看杨绛
有光的书房
可畏亦复可爱——读黄裳笔记
晚岁上娱——读谷林笔记
读书人在民间矣
我纷纷的情思——读木心笔记
与韩羽谈文学
苍苍横翠微——读董桥笔记
云水山房访记
意料之外——访李文俊
曲径通幽处——访李世南
散淡之人与清朗之文——读李长声笔记
发潜德之幽光
一脉文心
访周氏兄弟旧居
塔下读书记
我收藏的知堂文集
读画记
我的汗漫游
如面谈
读汪曾祺二题
好书美如斯
采山之铜
跋
周作人有一本集子,名为《夜读抄》,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在此书的《小引》中,周氏写道了他的一种关于读书的状况,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从狭义上说,读书人应当是学者,那我当然不是。若从广义上说来,凡是拿一本书在读,与那不读的比较,也就是读书人了,那么,或者我也可以说有时候是在读书。夜读呢,那实在是不,因为据我的成见,夜读须得与书室相连的,我们这种穷忙的人哪里有此福分,不过还是随时偷闲看一点罢了。看了如还有工夫,便随手写一点来,也并无什么别的意思,只是不愿意使自己的感想轻易就消散,想叫它多少留下一点痕迹,所以写下几句。”由此想来,我的这番喜欢,原因不过是自己所读所写,也大体是“随时偷闲”的余时所为,但我却是极推崇这种随意平淡的读书境界的,故而将这本文集名之为《读抄》,既简洁,又有趣。
按照知堂老人的意思,我当然并非学者了,但自认为还算一个爱书的人,爱买书、爱读书、爱藏书,乐此不疲,又几近成瘾矣。自从我走出校园以来,便未再拥有过专门的读书时间,能够在工作之余,偷得半日光阴,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好书,便是莫大的欢乐了。我之爱书,乃在于以为一卷佳作在手,便是能得一位高明之士思想与文采的辛苦结晶,也是可见此书背后诸多人共同智慧的集合。故而我们若去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人去对话,也是发现一个自己未曾抵达的新世界。这种美妙的精神体验,既便捷,又实惠,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身处这个快餐消费的超级时代,能够有些许的闲余时光,手捧一卷,慢品书香,若能与志趣相投者谈论一二,则是好不过的事情了。我想自己目前所能够做的,就是努力成为这样的一位读者。
近几年来,我其实还有一个心愿,便是尝试去体味中国的文章之美。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文章的国度。这些年读来读去,深感白话文章自兴起以来,能够做好文章的,实在是屈指可数的。周氏兄弟是我爱的两位会写文章的高手,沈从文、汪曾祺师徒的文章,宛若天成,甚为好看;钱锺书、杨绛夫妇的文章,凡下笔处,均可见高妙;废名师出周作人,青出于蓝,独树一帜,颇有得道之味;还有胡适、张爱玲、朱自清、丰子恺,或清秀,或精致,都是常读常新的;顾随、缪钺、俞平伯、浦江清,以随笔写学术,也显文章之美。晚近以来,张中行、金克木、黄裳、孙犁、董桥诸位,声名均显,却是仁者见仁,各取所爱。这其中的有些书与人,是我心向往之的,故而多有流连。我的这些文章,不过是对那些佳作妙篇的体味与摘抄,如今连缀成文,也是自己的一次谦恭的致敬。
这本集子中本来有几个系列性的写作计划,但因诸多因素都半途而废了。其中,“书林一枝”原为文艺报《书香中国》专刊所撰写的专栏,前后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其中所谈多为倾心的时下佳构,本想成为一本“微书话”之类的集子,但终于没有坚持下去;关于黄裳、谷林、董桥等前辈文章的议论,系我对文章之美的一点初步的尝试;对邵燕祥、韩羽、李文俊等作家和学人的访问,则是为《边缘艺术》杂志所开设的“书房画室”专栏,起初也是想结集成册的,但终于也没有做成。此册编成之际,重温这些旧作,颇感写文章真如谋人事一般,不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步,是真难如人意的。对于没有完成的这些计划,想来也是无须遗憾的。年初,花城林菁女史寄赠了一册汪曾祺的《食豆饮水斋闲笔》,成了那段时间的枕边书。汪先生是我心仪的作家之一,他的这册新编集子被列入该社策划的“书蠹丛书”之中。拙集也能加入这套文丛,真是一种写作者的福分呢。
2016年9月19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