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1447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0-1848)》全面阐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全书考察了欧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风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在思想史的解读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向唯物史观迈进的路径与印记,呈现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个伟大发现;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新世界观的历程,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光芒。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0-1848)》全面阐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全书考察了欧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风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在思想史的解读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向唯物史观迈进的路径与印记,呈现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个伟大发现;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新世界观的历程,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光芒。
目 录
卷首语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第一节 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意义
二、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类实践的深刻影响
三、世界市场与国际交往的开始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欧洲革命风暴
一、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自发的阶级斗争和独立的工人政党
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初创以来的科学成就
一、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和主要思想来源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二、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弗格森的道德哲学和市民社会理论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与新基督教
二、傅立叶:法郎吉与新和谐世界
三、欧文:拉纳克工厂和性格陶冶馆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
一、康德的理性批判
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
三、黑格尔的辩证法
四、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第四节 青年黑格尔派
一、鲍威尔的宗教观、自我意识观
二、赫斯的实践观、异化观及社会主义观
三、卢格的政治哲学
四、施蒂纳、契希考夫斯基与科本
……
第三章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轨迹
第四章 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
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唯物史观的迈进
第六章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第七章 新世界观的进一步阐发
第八章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参考文献
大事记
索引
后记
前 言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对人类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路径,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由理论成为现实。自形成和发展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人类生活、科学和思想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时代同行,至今仍然是人类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
研究17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应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表现,投向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发展史和传播史。历史研究是达到对思想的本质认识的最好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在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既使我们获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方法,又使我们获得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来说,二者具有同等的意义。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无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问题的著名篇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专门的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陆续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梁赞诺夫主持并直接得到列宁关心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从事的搜集、整理、研究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在内的一切重要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工作,就带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性质。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奥古斯特·科尔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撰写的多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传》,其实是一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史的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史著作。50年代以后,综合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如A.G.迈耶的《共产党宣言以来的马克思主义》(1954)、R.N.C.亨特的《马克思主义的过去和现在》(1963)、B.D.沃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百年历程》(1971)、S.阿维内里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1978),而影响较大的当属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的
研究170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应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表现,投向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发展史和传播史。历史研究是达到对思想的本质认识的最好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来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在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既使我们获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方法,又使我们获得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来说,二者具有同等的意义。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无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问题的著名篇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专门的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陆续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梁赞诺夫主持并直接得到列宁关心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从事的搜集、整理、研究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在内的一切重要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工作,就带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性质。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奥古斯特·科尔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撰写的多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传》,其实是一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史的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史著作。50年代以后,综合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如A.G.迈耶的《共产党宣言以来的马克思主义》(1954)、R.N.C.亨特的《马克思主义的过去和现在》(1963)、B.D.沃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百年历程》(1971)、S.阿维内里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流派》(1978),而影响较大的当属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的
在线试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0-1848)》:
第4章阐释时间问题。在原子论里,时间问题是必须解释的问题,因为如果将时间同原子联系在一起,原子就不是永恒的和独立的了,而将时间同原子分开,原子是物质的载体,物质的变化、生灭就说不通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将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东西是一劳永逸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原子在时间中的永恒性,同时又确保物质的变化和生灭。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讲的永恒的时间,实际上是哲学意义上的绝对时间,是人对时间永恒性的主观体会,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时间,“而与世界本身毫不相干了”①。伊壁鸠鲁则把时间看作是“现象的绝对形式”。他辩证地解释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物体是由原子组合而成,但这仅存在于表象中,存在于经验现象中,因为彼此独立的原子间本身并不发生组合关系。而时间代表着物体的变化、生灭,在经验现象中起着主动的作用,它将现象和本质区分开来,因为时间仅有效于现象而无效于本质,同时它又赋予现象以变化、消逝的特点,使之返回到自身的根据,即本质中来。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第一,伊壁鸠鲁把物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看成是现象自然界的性质,于是这个自然界就成了本质自然界即原子的映象。……第二,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最后,因为在伊壁鸠鲁看来,时间是作为变换的变换,是现象的自身反映,所以,现象自然界就可以正当地被当作客观的,感性知觉就可以正当地被当作具体自然的实在标准,虽然原子这个自然的基础只有靠理性才能观察到。”②这样,伊壁鸠鲁借助对时间的认识,从本体论论述过渡到认识论论述。在伊壁鸠鲁那里,感性是现象世界的自身反映,是它的形体化的时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原子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即感性的自我意识。
……
第4章阐释时间问题。在原子论里,时间问题是必须解释的问题,因为如果将时间同原子联系在一起,原子就不是永恒的和独立的了,而将时间同原子分开,原子是物质的载体,物质的变化、生灭就说不通了。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将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东西是一劳永逸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原子在时间中的永恒性,同时又确保物质的变化和生灭。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讲的永恒的时间,实际上是哲学意义上的绝对时间,是人对时间永恒性的主观体会,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时间,“而与世界本身毫不相干了”①。伊壁鸠鲁则把时间看作是“现象的绝对形式”。他辩证地解释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物体是由原子组合而成,但这仅存在于表象中,存在于经验现象中,因为彼此独立的原子间本身并不发生组合关系。而时间代表着物体的变化、生灭,在经验现象中起着主动的作用,它将现象和本质区分开来,因为时间仅有效于现象而无效于本质,同时它又赋予现象以变化、消逝的特点,使之返回到自身的根据,即本质中来。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第一,伊壁鸠鲁把物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看成是现象自然界的性质,于是这个自然界就成了本质自然界即原子的映象。……第二,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最后,因为在伊壁鸠鲁看来,时间是作为变换的变换,是现象的自身反映,所以,现象自然界就可以正当地被当作客观的,感性知觉就可以正当地被当作具体自然的实在标准,虽然原子这个自然的基础只有靠理性才能观察到。”②这样,伊壁鸠鲁借助对时间的认识,从本体论论述过渡到认识论论述。在伊壁鸠鲁那里,感性是现象世界的自身反映,是它的形体化的时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原子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即感性的自我意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