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841533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程教材,面向不同专业,以图说形式编著,结合目前*循环经济科技发展、融合不同领域可持续发展创新,系统、形象地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思考,并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环境保护的需求加以实例介绍。
本书共分为4篇14章。第1章“环境学科发展”、第2章“环境问题”、第3章“可持续发展”由周雪飞编著;第4章“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由陈宇辉、张亚雷编著;第5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由蒋明、张亚雷编著;第6章“生态系统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由邓欢欢编著;第7章“能源与环境”由谭洪卫、沈昭华编著;第8章“交通与环境”由杜豫川编著;第9章“建筑与环境”由陈易编著;第10章“工业设计与环境”由李丽娜编著;第11章“食品安全与环境”由祝华军编著;第12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由李建华、姜德刚编著;第13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第14章“环境人文观”由苏鸿洋、夏芬编著;由周雪飞、张亚雷总体统稿集成。
本书共分为4篇14章。第1章“环境学科发展”、第2章“环境问题”、第3章“可持续发展”由周雪飞编著;第4章“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由陈宇辉、张亚雷编著;第5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由蒋明、张亚雷编著;第6章“生态系统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由邓欢欢编著;第7章“能源与环境”由谭洪卫、沈昭华编著;第8章“交通与环境”由杜豫川编著;第9章“建筑与环境”由陈易编著;第10章“工业设计与环境”由李丽娜编著;第11章“食品安全与环境”由祝华军编著;第12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由李建华、姜德刚编著;第13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第14章“环境人文观”由苏鸿洋、夏芬编著;由周雪飞、张亚雷总体统稿集成。
目 录
序
第Ⅰ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学科发展
1-1 环境
1-2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
1-3 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2 环境问题
2-1 全球环境问题
2-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2-3 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行动
3 可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3-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3-3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3-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Ⅱ篇 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4 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
4-1 水污染及其防治
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3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5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5-1 噪声污染
5-2 电磁辐射污染
5-3 光污染
5-4 热污染
5-5 放射性污染
6 生态系统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
6-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6-2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态平衡
6-3 生态系统健康
6-4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6-5 城市生态系统
第Ⅲ篇 人工环境的保护技术与方法
7 能源与环境
7-1 能源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7-2 能源消费与环境影响
7-3 能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改善
7-4 新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8 交通与环境
8-1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
8-2 交通污染的控制政策
8-3 低排放汽车技术
8-4 道路工程环保技术
9 建筑与环境
9-1 建筑与环境
9-2 绿色建筑
9-3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9-4 绿色建筑的设计实例分析
10 工业设计与环境
10-1 工业设计与环境影响
10-2 绿色(工业)设计的准则与评价方法
10-3 绿色(工业)设计方法
10-4 绿色(工业)设计的应用
11 食品安全与环境
11-1 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
11-2 食品安全的资源环境
11-3 食品安全的生产环境
11-4 安全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管理
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
12-1 全球变暖的加剧
12-2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对策
12-3 碳减排的具体实施与政策支持
12-4 国际对温室效应的控制行动
12-5 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的思路与原则
12-6 我国对温室效应的控制措施
第Ⅳ篇 环境管理与文化
13 环境规划与管理
13-1 环境政策
13-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3-3 环境经济学
13-4 环境评价
13-5 环境规划
14 环境人文观
14-1 环境保护历史传承
14-2 环境伦理学与哲学
14-3 全球合作与国际交流
第Ⅰ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环境学科发展
1-1 环境
1-2 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
1-3 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2 环境问题
2-1 全球环境问题
2-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2-3 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行动
3 可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3-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3-3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3-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Ⅱ篇 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4 水、气、固废污染及其防治
4-1 水污染及其防治
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4-3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5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5-1 噪声污染
5-2 电磁辐射污染
5-3 光污染
5-4 热污染
5-5 放射性污染
6 生态系统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
6-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6-2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态平衡
6-3 生态系统健康
6-4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6-5 城市生态系统
第Ⅲ篇 人工环境的保护技术与方法
7 能源与环境
7-1 能源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7-2 能源消费与环境影响
7-3 能源利用效率与环境改善
7-4 新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8 交通与环境
8-1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
8-2 交通污染的控制政策
8-3 低排放汽车技术
8-4 道路工程环保技术
9 建筑与环境
9-1 建筑与环境
9-2 绿色建筑
9-3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9-4 绿色建筑的设计实例分析
10 工业设计与环境
10-1 工业设计与环境影响
10-2 绿色(工业)设计的准则与评价方法
10-3 绿色(工业)设计方法
10-4 绿色(工业)设计的应用
11 食品安全与环境
11-1 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
11-2 食品安全的资源环境
11-3 食品安全的生产环境
11-4 安全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管理
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
12-1 全球变暖的加剧
12-2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对策
12-3 碳减排的具体实施与政策支持
12-4 国际对温室效应的控制行动
12-5 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的思路与原则
12-6 我国对温室效应的控制措施
第Ⅳ篇 环境管理与文化
13 环境规划与管理
13-1 环境政策
13-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3-3 环境经济学
13-4 环境评价
13-5 环境规划
14 环境人文观
14-1 环境保护历史传承
14-2 环境伦理学与哲学
14-3 全球合作与国际交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