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061040
内容简介
《李济文集》(五卷)收入李济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撰写和发表的中国人类学、考古学、上古史研究等论著,以及学术论谈、随笔、序跋、忆旧、书评、未译成中文的外文论著、早年文录等百余篇(部)。其中《中国民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开始》、《西阴村史前的遗存》、《安阳》、《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等,均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考古学经典学术名著。
目 录
编者的话
代序一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1961)
代序二 对李济之先生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1984)
卷一目次
中国人类学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l923;中译文l990)
甘肃史前人种说略(1925)
奉天沙锅屯与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1925)
新郑的骨(英文l926;中译文l994)
周口店储积中一个荷谟形的下臼齿(1927)
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英文版1928;日文本l943;中译文l996)
译者的话
前言
章 难题所在
第二章 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第三章 我群的演进:以城址衡量其规模
第四章 我群的演进:在研究姓氏来源的基础上对我群构成变化的评价
第五章 我群的迁徙:一千五百年间的中国人口统计
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
第七章 公元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第八章 现代中国人的整合
附录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1941)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体质(1950)
中国民族之始(1950)
从人类学看文化(1951)
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英文l954;中译文l91
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l962;中译文l990)
中国人的种族历史(英文l969;中译文l999)
古史研究一般
考古学(演讲记录,1926)
中国近发现之新史料(1928)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1934)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1936)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1950)
中国史前文化(1951)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1954)
中国文明的开始(英文l957;中译文l970)
叶序
著者序
讲 挖掘出中国的历史
第二讲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的青铜时代
古代中国文明(英文l961;中译文l996)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1962)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1965)
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的六个方面(1966)
踏入文明的过程——中国史前文化鸟瞰(待定稿)(1972)
卷二目次
卷三目次
卷四目次
卷五目次
代序一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1961)
代序二 对李济之先生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1984)
卷一目次
中国人类学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l923;中译文l990)
甘肃史前人种说略(1925)
奉天沙锅屯与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代华北人骨之比较(1925)
新郑的骨(英文l926;中译文l994)
周口店储积中一个荷谟形的下臼齿(1927)
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英文版1928;日文本l943;中译文l996)
译者的话
前言
章 难题所在
第二章 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
第三章 我群的演进:以城址衡量其规模
第四章 我群的演进:在研究姓氏来源的基础上对我群构成变化的评价
第五章 我群的迁徙:一千五百年间的中国人口统计
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
第七章 公元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第八章 现代中国人的整合
附录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1941)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体质(1950)
中国民族之始(1950)
从人类学看文化(1951)
安阳侯家庄商代墓葬人头骨的一些测量特征(英文l954;中译文l91
再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英文l962;中译文l990)
中国人的种族历史(英文l969;中译文l999)
古史研究一般
考古学(演讲记录,1926)
中国近发现之新史料(1928)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1934)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1936)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1950)
中国史前文化(1951)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1954)
中国文明的开始(英文l957;中译文l970)
叶序
著者序
讲 挖掘出中国的历史
第二讲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的青铜时代
古代中国文明(英文l961;中译文l996)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1962)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1965)
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青铜器的六个方面(1966)
踏入文明的过程——中国史前文化鸟瞰(待定稿)(1972)
卷二目次
卷三目次
卷四目次
卷五目次
在线试读
卷一目次
章 难题所在
历代以来,中国史的研究都仅仅是从一个角度进行。但自从东方学派在欧洲兴起后,一种不同的角度得到采纳,并由此而出现了不同的视野。这两种立场相互之间是全新的——其间诚然并无公开冲突,但确如两极一般天差地远。全面权衡之下,优势似乎落在东方学家一边,原因全在于他们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知悉之外,还对其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相形之下,中国的史学家迄今为止很少能超越中央王国的界限。受到对其他文明中心的无知之限,中国的史学家有着与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的人性上的弱点,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世界的中心,而把外国人视为野蛮人,仅仅在他们同中国发生某种关联时才对他们产生兴趣。一旦理解了这种观点,全部的中国历史便显得易于领会,甚至欧洲人亦可读懂。当然,东方学家们也多少被中国史学家们这种似乎无端的臆断所激怒,从而发展出一种看待中国人的固定观点:“他们全无历史意识,他们一成不变,他们的文化在一个静止不动的水准上停留了四千年之久。”等等。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是它们在事实上有搞乱某些人类学问题之嫌的话,我们本来不必考虑它们。例如,说中国人一成不变达数千年之久,便会直接抹杀有关现代中国人的体质构成以及与他们在其相当久长的存在过程中的人种变化有关的全部问题。这可能有助于简化科学家的任务,但肯定无助于逼近问题的答案。公正地讲,现代中国人的形成不能仅仅因其显而易见的体质上的同一性而作为皮毛小事不予考虑。从体质上讲,他们并不像初看之下那样纯一,他们的民族志更是充满起伏跌宕。这一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个极大的人类学问题,并且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我们仅仅着眼于所知较多的那一部分,那也是一个至少长达二千六百年的过程。李雅各(James Legge)在其翻译的《诗经》序言中写到:“现今的中国,即我们所谓的中国本部,包括了l8个省份,大体上可以说是坐落于北纬20到40度、东经l00到121度之间,所占面积约达l,300,000平方英里。周代的中国位于北纬33到38度、东经l06到119度之间。其中所包括的经度约为现在的三分之二,而在现今的20个纬度当中,周代领土所及不过5个。”
……
章 难题所在
历代以来,中国史的研究都仅仅是从一个角度进行。但自从东方学派在欧洲兴起后,一种不同的角度得到采纳,并由此而出现了不同的视野。这两种立场相互之间是全新的——其间诚然并无公开冲突,但确如两极一般天差地远。全面权衡之下,优势似乎落在东方学家一边,原因全在于他们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知悉之外,还对其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相形之下,中国的史学家迄今为止很少能超越中央王国的界限。受到对其他文明中心的无知之限,中国的史学家有着与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的人性上的弱点,将自己的国家视为世界的中心,而把外国人视为野蛮人,仅仅在他们同中国发生某种关联时才对他们产生兴趣。一旦理解了这种观点,全部的中国历史便显得易于领会,甚至欧洲人亦可读懂。当然,东方学家们也多少被中国史学家们这种似乎无端的臆断所激怒,从而发展出一种看待中国人的固定观点:“他们全无历史意识,他们一成不变,他们的文化在一个静止不动的水准上停留了四千年之久。”等等。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是它们在事实上有搞乱某些人类学问题之嫌的话,我们本来不必考虑它们。例如,说中国人一成不变达数千年之久,便会直接抹杀有关现代中国人的体质构成以及与他们在其相当久长的存在过程中的人种变化有关的全部问题。这可能有助于简化科学家的任务,但肯定无助于逼近问题的答案。公正地讲,现代中国人的形成不能仅仅因其显而易见的体质上的同一性而作为皮毛小事不予考虑。从体质上讲,他们并不像初看之下那样纯一,他们的民族志更是充满起伏跌宕。这一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个极大的人类学问题,并且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我们仅仅着眼于所知较多的那一部分,那也是一个至少长达二千六百年的过程。李雅各(James Legge)在其翻译的《诗经》序言中写到:“现今的中国,即我们所谓的中国本部,包括了l8个省份,大体上可以说是坐落于北纬20到40度、东经l00到121度之间,所占面积约达l,300,000平方英里。周代的中国位于北纬33到38度、东经l06到119度之间。其中所包括的经度约为现在的三分之二,而在现今的20个纬度当中,周代领土所及不过5个。”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