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018284
内容简介
佟柱臣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今年是佟柱臣先生85岁华诞,为了表示对先生的美好祝福,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部文集。
佟柱臣先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之交的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田野考古调查。20世纪40年代初走人社会至今,六十多年来他一直矢志不移地从事着考古研究。可以说他是我国目前健在的从事考古研究时间最早、最长的老一辈考古学冢。
20世纪30~40年代,近代考古学刚刚在中国起步,青年时代的佟柱臣先生就立志献身考古学研究,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这片中国考古学的沃土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其中尤以在赤峰英金河流域发现的战国时代燕长城和秦汉长城学术意义重大。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他任职于沈阳博物院。这里几年的考古够究工作,奠定了佟柱臣先生此后在中国东北地区考古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地位,I司时也为他在学术上从东北走向内地、走向全国创造了重要条件。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佟柱臣先生一开始就站在了这个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学术舞台上和学术前沿领域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伊始,他进人中央管辖的国家博物馆(即北京历史博物馆),直至1960年。虽然仅仅十余年,但是这是非同寻常的十余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奠定学科发展基础的十余年。这一期间,佟柱臣先生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事业的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61年,佟柱臣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作为唯一的*考古科研机构,考古研究所为他完成学术上从东北走向全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佟柱臣先生充分利用这座科研平台,提出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和中国新石器研究这两个重大学术课题。为此他遵照“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誓子语)的古代哲人的教诲,走遍东西南北、大河上下,祖国处处留下了他的科学考譬足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他对这些重大学术孽挚有了更新、更深、更高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他出版了《中国新石器研究》和《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两部学术巨著。
佟柱臣先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之交的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田野考古调查。20世纪40年代初走人社会至今,六十多年来他一直矢志不移地从事着考古研究。可以说他是我国目前健在的从事考古研究时间最早、最长的老一辈考古学冢。
20世纪30~40年代,近代考古学刚刚在中国起步,青年时代的佟柱臣先生就立志献身考古学研究,在辽西和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这片中国考古学的沃土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其中尤以在赤峰英金河流域发现的战国时代燕长城和秦汉长城学术意义重大。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他任职于沈阳博物院。这里几年的考古够究工作,奠定了佟柱臣先生此后在中国东北地区考古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地位,I司时也为他在学术上从东北走向内地、走向全国创造了重要条件。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佟柱臣先生一开始就站在了这个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学术舞台上和学术前沿领域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伊始,他进人中央管辖的国家博物馆(即北京历史博物馆),直至1960年。虽然仅仅十余年,但是这是非同寻常的十余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奠定学科发展基础的十余年。这一期间,佟柱臣先生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事业的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1961年,佟柱臣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作为唯一的*考古科研机构,考古研究所为他完成学术上从东北走向全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佟柱臣先生充分利用这座科研平台,提出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和中国新石器研究这两个重大学术课题。为此他遵照“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誓子语)的古代哲人的教诲,走遍东西南北、大河上下,祖国处处留下了他的科学考譬足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他对这些重大学术孽挚有了更新、更深、更高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他出版了《中国新石器研究》和《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两部学术巨著。
目 录
序
佟柱臣先生传略
佟柱臣先生著作目录
中华文化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略说东夷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长城的若干问题
黑龙江省考古述略
关于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的思考——再读佟柱臣先生《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感怀
郧县人文化与中国砾石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诸文化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史前聚落的考古研究
从玉块看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宁夏史前考古概论
再论河姆渡文化
山东后李文化聚落形态初探
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
论考古学中的边际文化
史前陶铃及其相关问题
所谓“玉猪龙”并不是龙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研究
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原料产地的初步考察与思考
庙子沟文化聚落形态及诸相关问题研究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冥器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初步研究
海岱龙山文化的古国与都城、礼制与礼器
尉迟寺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学术意义
佟柱臣先生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贡献
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综论
陶寺文化石制品研究——以HG8为中心
二里头遗址的改制石器初探
晋南垣曲盆地二里头时期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意义
燕毫、北戎与东胡——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区系类型与族属论析
商代亘方考
商代军礼初探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
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综述——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之
西周玉器概述
论青铜时代长城地带与欧亚草原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
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
略论东周齐长城
北京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殉牲制度研究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晚期空心砖工艺研究
略论晚期巴文化的几个问题
秦汉时期的铁钱币和度量衡器概论
西汉诸侯王陵墓的内藏、外藏及百官藏
论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的漆器
五世纪并州地区外来文化的交融
莲花纹瓦当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隋唐东都砖瓦窑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唐王玄策携来之“摩诃菩提树像”几个问题的考释
宣化辽墓中的风俗画、壁饰和绘画技巧的研究
吉林省金代窖藏铜钱述论
蒙元时期墓葬壁画题材及其相关问题
从《御题棉花图》论棉花的功益和种植起源
清末新政中的八旗生计问题研究
论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随葬动物的特征
周人体质特征分析
编后记
佟柱臣先生传略
佟柱臣先生著作目录
中华文化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略说东夷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长城的若干问题
黑龙江省考古述略
关于中国边疆民族考古的思考——再读佟柱臣先生《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感怀
郧县人文化与中国砾石文化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诸文化类型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史前聚落的考古研究
从玉块看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宁夏史前考古概论
再论河姆渡文化
山东后李文化聚落形态初探
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
论考古学中的边际文化
史前陶铃及其相关问题
所谓“玉猪龙”并不是龙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研究
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原料产地的初步考察与思考
庙子沟文化聚落形态及诸相关问题研究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冥器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初步研究
海岱龙山文化的古国与都城、礼制与礼器
尉迟寺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学术意义
佟柱臣先生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贡献
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综论
陶寺文化石制品研究——以HG8为中心
二里头遗址的改制石器初探
晋南垣曲盆地二里头时期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意义
燕毫、北戎与东胡——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区系类型与族属论析
商代亘方考
商代军礼初探
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
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综述——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之
西周玉器概述
论青铜时代长城地带与欧亚草原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
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
略论东周齐长城
北京军都山玉皇庙墓地殉牲制度研究
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晚期空心砖工艺研究
略论晚期巴文化的几个问题
秦汉时期的铁钱币和度量衡器概论
西汉诸侯王陵墓的内藏、外藏及百官藏
论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的漆器
五世纪并州地区外来文化的交融
莲花纹瓦当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隋唐东都砖瓦窑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唐王玄策携来之“摩诃菩提树像”几个问题的考释
宣化辽墓中的风俗画、壁饰和绘画技巧的研究
吉林省金代窖藏铜钱述论
蒙元时期墓葬壁画题材及其相关问题
从《御题棉花图》论棉花的功益和种植起源
清末新政中的八旗生计问题研究
论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随葬动物的特征
周人体质特征分析
编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