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100528丛书名: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内容包括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承载力分析、资源生态评价、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民族地区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本书可供生态规划与设计、行政管理、政府决策等相关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土地资源利用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可供生态规划与设计、行政管理、政府决策等相关研究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土地资源利用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规划概述
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1.3 生态学与生态学基本原理
1.4 系统科学理论
1.5 生态规划的科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2.1 生态规划的内涵、目的与原则
2.2 生态规划的方法论
2.3 生态规划的步骤与内容
2.4 不同类型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2.5 生态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第三章 生态规划方法
3.1 生态规划的流程
3.2 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3.3 资源环境的生态评价
3.4 生态功能区划
3.5 生态承载力分析
第四章 生态评价及其方法
4.1 生态评价及其特点
4.2 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4.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用方法
4.4 生态评价方法
4.5 生态风险评价
第五章 生态适宜性分析
5.1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5.2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5.3 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
5.4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应用
第六章 景观生态规划
6.1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理论
6.2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原则和步骤
6.3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
6.4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第七章 区域生态规划
7.1 生态系统结构
7.2 区域生态规划的概念、类型和任务
7.3 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7.4 区域生态规划的程序
7.5 区域生态规划方法
7.6 生态规划的作用
第八章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8.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8.2 民族地区自然特点
8.3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8.4 民族地区资源分布与利用
8.5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1 生态规划概述
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1.3 生态学与生态学基本原理
1.4 系统科学理论
1.5 生态规划的科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2.1 生态规划的内涵、目的与原则
2.2 生态规划的方法论
2.3 生态规划的步骤与内容
2.4 不同类型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2.5 生态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第三章 生态规划方法
3.1 生态规划的流程
3.2 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3.3 资源环境的生态评价
3.4 生态功能区划
3.5 生态承载力分析
第四章 生态评价及其方法
4.1 生态评价及其特点
4.2 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4.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常用方法
4.4 生态评价方法
4.5 生态风险评价
第五章 生态适宜性分析
5.1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5.2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5.3 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
5.4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应用
第六章 景观生态规划
6.1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理论
6.2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原则和步骤
6.3 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
6.4 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第七章 区域生态规划
7.1 生态系统结构
7.2 区域生态规划的概念、类型和任务
7.3 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7.4 区域生态规划的程序
7.5 区域生态规划方法
7.6 生态规划的作用
第八章 民族地区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8.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8.2 民族地区自然特点
8.3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8.4 民族地区资源分布与利用
8.5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规划概述
1.1.1 生态规划的思想渊源
(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存续着,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关注。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维系的,应该“物我相亲”、“天人和谐”。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二意谓:天人本来合一,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之所谓天人合一,乃谓天人本来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天人相通,天人相类”。这是一种直觉的生态智慧。这种令人惊叹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在哲学思维中,也体现在古人的经济思想中。我国古代关于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对动植物“不灭其生,不绝其长”,如此才能“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据《群书治要六韬》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颁布过“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颁布的著名的《禹禁》就记载过:“春之日,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之日,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规定的禁期是“春三月”,即整个春季。《管子·禁藏》“当春三月,毋伐木,毋天英(谓草木之初生),毋折竿(谓笋之初生),所以息百长也。”《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
……
1.1 生态规划概述
1.1.1 生态规划的思想渊源
(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存续着,反映了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关注。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维系的,应该“物我相亲”、“天人和谐”。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二意谓:天人本来合一,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之所谓天人合一,乃谓天人本来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天人相通,天人相类”。这是一种直觉的生态智慧。这种令人惊叹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在哲学思维中,也体现在古人的经济思想中。我国古代关于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对动植物“不灭其生,不绝其长”,如此才能“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据《群书治要六韬》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颁布过“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颁布的著名的《禹禁》就记载过:“春之日,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之日,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规定的禁期是“春三月”,即整个春季。《管子·禁藏》“当春三月,毋伐木,毋天英(谓草木之初生),毋折竿(谓笋之初生),所以息百长也。”《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