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163884
内容简介
本书从岩石物理理论与成因机理研究出发,系统研究了油藏中电测井的响应,建立测井解释油气层的模型与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它们的分布规律与油藏模式。
对于构造油藏与低孔渗砂岩的岩性油藏分别建立了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黏土附加导电与电化学束缚水及钻井液侵入油、水层的系统岩石物理模型与数值分析,及相应解释与定量评价方法。介绍了正在发展的低渗透砂岩复杂孔隙结构与电性质关系研究,包括具微裂缝的低渗透砂岩电各向异性双侧向测井的响应与三维正、反演计算方法,西部山前泥岩电测井反映挤压地应力与储层发育的岩石物理研究认识。
本书可供石油勘探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师生参考使用。
对于构造油藏与低孔渗砂岩的岩性油藏分别建立了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黏土附加导电与电化学束缚水及钻井液侵入油、水层的系统岩石物理模型与数值分析,及相应解释与定量评价方法。介绍了正在发展的低渗透砂岩复杂孔隙结构与电性质关系研究,包括具微裂缝的低渗透砂岩电各向异性双侧向测井的响应与三维正、反演计算方法,西部山前泥岩电测井反映挤压地应力与储层发育的岩石物理研究认识。
本书可供石油勘探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师生参考使用。
目 录
绪言
章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
节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驱替力与饱和度(电阻率)
一、毛管压力理论
二、低幅度油藏中电测井反映饱和度(电阻率)分布实例
第二节 中国I类砂岩储层油气田饱和度(电阻率)与驱替力关系
一、中国I类砂岩储层油气田饱和度(电阻率)变化实际观察研究
二、低幅度油藏中有效驱替力与规模低阻油层形成分析
第三节 构造油藏中饱和度一电阻率分布理论在低阻油层解释中的应用
一、规模低阻油层分布区域研究并指导测井识别低阻油层
二、建立低幅度油藏饱和度分布与钻井液侵入影响电测井的正演模型与评价方法
第四节 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油气排烃力与油层饱和度(电阻增大率)研究
一、烃源岩异常高压与油气的二次运移与聚集
二、烃源岩剩余异常高压力与油层含油饱和度(电阻增大率)分布模式
第二章 泥质砂岩中黏土附加导电性质与电化学束缚水研究
节 黏土矿物的基本性质
一、黏土矿物的基本结构
二、黏土矿物的电荷
三、阳离子交换性吸附
四、阳离子交换容量
五、扩散双电层理论
第二节 黏土矿物导电性质及泥质砂岩导电模型
一、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质
二、泥质砂岩导电模型
三、国内关于黏土附加导电作用的实验研究成果
第三节 低矿化度条件下蒙脱石等黏土矿物的电化学束缚水
一、多矿化度液体相对渗透率实验
二、多矿化度半渗透隔板毛管压力实验
三、多矿化度核磁共振测井横向弛豫时间T2实验结果
四、具有扩散双电层的毛细管渗流特性分析
第四节 测井解释黏土附加导电与束缚水
一、指数m*的确定
二、指数n*的确定
三、B值的确定
四、Qv值的确定
五、Waxman-Smits模型评价低阻油气层应用实例
六、岩石束缚水饱和度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关系以及与粒度的关系
七、低孔低渗油气层不动水(束缚水)饱和度评价方法及推荐图版
第三章 钻井液侵入油气层电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节 钻井液滤液侵入油、水层机理研究及电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一、钻井液侵人油、水层机理研究及电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二、钻井液侵入储层的径向电阻率分布特征
三、低阻环带简化电阻率剖面模型
第二节 钻井液侵入油、水层电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一、淡水钻井液侵入油、水层双感应测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二、盐水钻井液侵入油、水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第三节 钻井液侵入油气层电测井岩石物理经验校正
一、开展低幅度圈闭—低阻油层成因分析与钻井液侵入影响电测井的岩石物理研究
二、开展低幅度圈闭—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
三、在岩石物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钻井液侵入校正方法
第四章 油气层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方法和技术
节 岩心刻度测井建立解释模型与方法
一、前期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二、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三、测井计算储层参数的成果检验
四、应用实例与效果
五、含气砂岩的测井孔隙度模型
第二节 粒间孔隙砂岩油层与孔隙性灰岩测井饱和度评价简介
一、评价油层含油气饱和度的几种主要方法
二、测井解释饱和度方法
三、测井解释饱和度应用实例与效果
四、储量参数中对油层有效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测井解释的体积模型
一、孔隙度体积模型
二、泥质含量模型
三、渗透率统计模型
四、化方法计算储层参数简介
第五章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
节 盐水钻井液侵入形成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
一、盐水钻井液侵入的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分析与岩石物理研究
二、盐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
三、盐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气层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第二节 淡水钻井液侵入形成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
一、淡水钻井液侵入的低阻油气层的成因机理分析与岩石物理研究
二、淡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
三、淡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
第六章 低孔低渗油层岩石物理与电性研究
第七章 低对比度油层的油藏模式与低孔渗油层测井解释方法
第八章 低孔渗油层核磁共振测井与双侧向测井解释方法
第九章 山前电测井解释挤压应力与储层的关系
附图
参考文献
章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
节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驱替力与饱和度(电阻率)
一、毛管压力理论
二、低幅度油藏中电测井反映饱和度(电阻率)分布实例
第二节 中国I类砂岩储层油气田饱和度(电阻率)与驱替力关系
一、中国I类砂岩储层油气田饱和度(电阻率)变化实际观察研究
二、低幅度油藏中有效驱替力与规模低阻油层形成分析
第三节 构造油藏中饱和度一电阻率分布理论在低阻油层解释中的应用
一、规模低阻油层分布区域研究并指导测井识别低阻油层
二、建立低幅度油藏饱和度分布与钻井液侵入影响电测井的正演模型与评价方法
第四节 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油气排烃力与油层饱和度(电阻增大率)研究
一、烃源岩异常高压与油气的二次运移与聚集
二、烃源岩剩余异常高压力与油层含油饱和度(电阻增大率)分布模式
第二章 泥质砂岩中黏土附加导电性质与电化学束缚水研究
节 黏土矿物的基本性质
一、黏土矿物的基本结构
二、黏土矿物的电荷
三、阳离子交换性吸附
四、阳离子交换容量
五、扩散双电层理论
第二节 黏土矿物导电性质及泥质砂岩导电模型
一、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质
二、泥质砂岩导电模型
三、国内关于黏土附加导电作用的实验研究成果
第三节 低矿化度条件下蒙脱石等黏土矿物的电化学束缚水
一、多矿化度液体相对渗透率实验
二、多矿化度半渗透隔板毛管压力实验
三、多矿化度核磁共振测井横向弛豫时间T2实验结果
四、具有扩散双电层的毛细管渗流特性分析
第四节 测井解释黏土附加导电与束缚水
一、指数m*的确定
二、指数n*的确定
三、B值的确定
四、Qv值的确定
五、Waxman-Smits模型评价低阻油气层应用实例
六、岩石束缚水饱和度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关系以及与粒度的关系
七、低孔低渗油气层不动水(束缚水)饱和度评价方法及推荐图版
第三章 钻井液侵入油气层电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节 钻井液滤液侵入油、水层机理研究及电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一、钻井液侵人油、水层机理研究及电测井响应数值模拟
二、钻井液侵入储层的径向电阻率分布特征
三、低阻环带简化电阻率剖面模型
第二节 钻井液侵入油、水层电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一、淡水钻井液侵入油、水层双感应测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二、盐水钻井液侵入油、水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第三节 钻井液侵入油气层电测井岩石物理经验校正
一、开展低幅度圈闭—低阻油层成因分析与钻井液侵入影响电测井的岩石物理研究
二、开展低幅度圈闭—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
三、在岩石物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钻井液侵入校正方法
第四章 油气层饱和度等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方法和技术
节 岩心刻度测井建立解释模型与方法
一、前期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二、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三、测井计算储层参数的成果检验
四、应用实例与效果
五、含气砂岩的测井孔隙度模型
第二节 粒间孔隙砂岩油层与孔隙性灰岩测井饱和度评价简介
一、评价油层含油气饱和度的几种主要方法
二、测井解释饱和度方法
三、测井解释饱和度应用实例与效果
四、储量参数中对油层有效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测井解释的体积模型
一、孔隙度体积模型
二、泥质含量模型
三、渗透率统计模型
四、化方法计算储层参数简介
第五章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
节 盐水钻井液侵入形成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
一、盐水钻井液侵入的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分析与岩石物理研究
二、盐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
三、盐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气层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第二节 淡水钻井液侵入形成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与评价
一、淡水钻井液侵入的低阻油气层的成因机理分析与岩石物理研究
二、淡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方法
三、淡水钻井液侵入低幅度一低阻油层的测井定量评价方法
……
第六章 低孔低渗油层岩石物理与电性研究
第七章 低对比度油层的油藏模式与低孔渗油层测井解释方法
第八章 低孔渗油层核磁共振测井与双侧向测井解释方法
第九章 山前电测井解释挤压应力与储层的关系
附图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章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
构造油藏的形成受油、水一孔隙系统所控制,油气运移到有利圈闭处,在孔渗较好的油藏中,由于重力分异、水动力等作用,油气首先聚集在油藏顶部与较大孔隙喉道连接的大孔隙中,岩石—水一油气三相各个界面张力与油柱质量在油藏中形成压力平衡系统。随着油气驱替力(与油水密度差与油柱高度有关)的增加,油(气)将逐步进入更小的孔隙喉道,因此,油藏中距自由水平面之上越高的地方,含油饱和度S。则越大,反之则越小。显然,油藏内不同处的饱和度受自由水平面之上的高度、孔隙结构及油水密度差等因素控制。用毛管压力理论基本可描述油藏中驱替力控制饱和度的分布规律。
用油藏中驱替力控制饱和度分布的理论,可以在大量勘探实践中观察到:幅度较大的油藏中、上部,由于驱替力较大,含油饱和度较高,孔隙结构(砂岩颗粒粗细)与饱和度相关,即孔隙结构越差(砂岩颗粒越细或微孔隙越多)含油饱和度越低(或解释为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显然,其电阻率比较孔渗好(砂岩颗粒粗)的油层要低,甚至低很多,这种低阻油层是对比孔渗好的油层而言。当然,油藏中、上部一般是不会有水层的。对油藏的底部(接近油水过渡带)或低幅度油藏,由于驱替力较小,含油饱和度较低,其电阻率比相邻水层已高出不多(可能3~6倍),此时,如果存在黏土附加导电或钻井液侵入等影响,可导致油层的测井电阻率进一步下降并接近相邻水层电阻率,形成规模储量的低阻油层,这就是近十年精细勘探所研究的主要目标。
对低孔渗砂岩的构造—岩性油藏,应用生油岩排烃与运聚理论,在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排烃力(与油源层运移距离相关)与油层饱和度(电阻率一孔隙结构)密切相关,基本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在排烃力(与油源层运移距离)控制与低孔渗砂岩孔隙结构影响的分布范围。
节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驱替力与饱和度(电阻率)
一、毛管压力理论
多孔介质的砂岩地层中,流体流动的空间可看作是一些大小不等、曲折相通的复杂毛细管孔道。同时,砂岩储层则可看成为一个多维的相互连通的毛细管网络系统,因此,研究油、气、水在毛细管网络系统中分布的特征及其电性质,对于测井岩石物理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
构造油藏的形成受油、水一孔隙系统所控制,油气运移到有利圈闭处,在孔渗较好的油藏中,由于重力分异、水动力等作用,油气首先聚集在油藏顶部与较大孔隙喉道连接的大孔隙中,岩石—水一油气三相各个界面张力与油柱质量在油藏中形成压力平衡系统。随着油气驱替力(与油水密度差与油柱高度有关)的增加,油(气)将逐步进入更小的孔隙喉道,因此,油藏中距自由水平面之上越高的地方,含油饱和度S。则越大,反之则越小。显然,油藏内不同处的饱和度受自由水平面之上的高度、孔隙结构及油水密度差等因素控制。用毛管压力理论基本可描述油藏中驱替力控制饱和度的分布规律。
用油藏中驱替力控制饱和度分布的理论,可以在大量勘探实践中观察到:幅度较大的油藏中、上部,由于驱替力较大,含油饱和度较高,孔隙结构(砂岩颗粒粗细)与饱和度相关,即孔隙结构越差(砂岩颗粒越细或微孔隙越多)含油饱和度越低(或解释为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显然,其电阻率比较孔渗好(砂岩颗粒粗)的油层要低,甚至低很多,这种低阻油层是对比孔渗好的油层而言。当然,油藏中、上部一般是不会有水层的。对油藏的底部(接近油水过渡带)或低幅度油藏,由于驱替力较小,含油饱和度较低,其电阻率比相邻水层已高出不多(可能3~6倍),此时,如果存在黏土附加导电或钻井液侵入等影响,可导致油层的测井电阻率进一步下降并接近相邻水层电阻率,形成规模储量的低阻油层,这就是近十年精细勘探所研究的主要目标。
对低孔渗砂岩的构造—岩性油藏,应用生油岩排烃与运聚理论,在松辽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排烃力(与油源层运移距离相关)与油层饱和度(电阻率一孔隙结构)密切相关,基本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在排烃力(与油源层运移距离)控制与低孔渗砂岩孔隙结构影响的分布范围。
节 毛管压力理论分析油藏中驱替力与饱和度(电阻率)
一、毛管压力理论
多孔介质的砂岩地层中,流体流动的空间可看作是一些大小不等、曲折相通的复杂毛细管孔道。同时,砂岩储层则可看成为一个多维的相互连通的毛细管网络系统,因此,研究油、气、水在毛细管网络系统中分布的特征及其电性质,对于测井岩石物理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