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1200
章美国旧金山湾区创新发展比较研究报告
一、湾区经济的概念、发展实践与基本特征二、旧金山湾区创新发展概况三、旧金山湾区创新发展模式与经验四、借鉴旧金山湾区经验,推动深圳湾区经济创新发展五、湾区经济多元行政主体协调和制度安排借鉴六、推动深港澳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第二章制度规则视角下的深圳国际化城市治理创新研究
一、国际化城市治理比较分析二、深圳国际化城市治理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章“2014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嘉宾主题演讲报告
湾区创新中心的发展及其对其他区域的意义 现代化都市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全球化及巨型城市 湾区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 建设国际化城市 湾区经济、产业转型与高等教育 以深港为核心的珠江口湾区 将前海打造为湾区经济前沿平台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动态合作关系
第四章“2014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
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海法城市开发的挑战,着重开发海法港应用新方法和新手段规划一个有吸引力有韧性的城市建设一座国际化知名湾区城市——深圳的欧洲创新中心深圳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的国际借鉴打造“临空经济圈”和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实施“环境引领”战略,树立中心城区国际化建设新标杆发展临空经济,提升深圳湾区经济能级龙岗区打造深圳“湾区经济”产业核心功能区研究国际化视角下的南山区湾区经济发展定位研究从构建区域价值链到全球价值链——“第二波全球化”战略中深圳产业升级的思考国际化城市背景下的深圳音乐文化研究
第五章综述报告
以国际通行规则在深圳先行先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国际通行规则在深圳先行先试讨论会情况综述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顾问委员会座谈会综述
第六章媒体报道
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推动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激情拥抱湾区大发展的春暖花开创造有深圳特色的“湾区经济”创新为本多元开放多元创新生态系统打开前海发展之门立足粤港澳谋划“大湾区”更开放自信融入全球化大潮——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综述深圳应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制度规则视角下的深圳国际化城市治理创新研究
一、湾区经济的概念、发展实践与基本特征〖1〗(一)湾区经济的概念“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而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为“湾区经济”。具体来说,“湾”是“港口”,是“海港”、“空港”、“信息港”、“资金港”,是对外开放的节点;“区”是腹地,是服务港口经济的科技、制造与现代服务产业。两者有机地结合、配套与协调,就形成了“湾区经济”。概括来说,湾区经济是依托港口(群),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广阔腹地,沿海湾开放创新、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版图具有重大影响的湾区经济主要是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等,具有文化开放、产业发达、集聚功能强大、区域引领协同作用突出等共同特征,是全球区域经济体的突出亮点。学术界对粤港澳湾区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有香港的学术研讨会首次依据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经验提出建设沿香港海域的“香港湾区”。随后大陆方面的研究机构提出广州也应纳入湾区,建议把“香港湾区”改为“环珠江口湾区”,以更好地反映区域合作长远发展要求,并主张以此湾区为桥头堡建设第三条横跨欧亚的大陆桥。2002年再倡“深港创新圈”建设时,深圳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了凸显。2003年,学术界提出“伶仃洋湾区”概念,认为如果珠海万山群岛能够加入港澳的发展系统,建立类似美国旧金山湾区那样的伶仃洋湾区或华南湾区(South China Bay),则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此后结合“一国两制”下的区域合作、CEPA以及泛珠三角“9 2”区域协作发展形势,围绕伶仃洋湾区概念,进一步发展出了“中国湾区”、“万山群岛湾区”以及“A字形港珠澳湾区”等概念。2009年“跨境湾区”的概念被提出,认为湾区经济中多核分化竞争(离心力)与跨境集聚整合(向心力)并存,在粤港澳湾区开发实践中,环珠江口各城市在不断竞争的同时呈现出同城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一系列的产业圈、生活圈和城市圈,而港珠澳大桥则是跨境湾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分化与集聚的连接纽带。对于“湾区”概念的官方提法,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首次提出“环珠江口湾区”,指珠江口沿岸的滨海地区,自西向东包括珠海主城区、唐家湾、横琴、广州南沙、东莞虎门—长安、深圳沙井—松岗、前海—宝安等,其内涵是“区域产业核心和生态核心”。2009年《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的制定则对“湾区”展开进一步研究,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全境,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6市的主城区,以及环珠江口范围内主要的机场、港口及各滨水功能区。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支持“湾区”的重点行动计划,粤港澳一体化协调发展也成为“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总体而言,目前对粤港澳“湾区”发展路径的探讨有多种模式,主要观点如下:其一,从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等方面促进粤港澳从低层次的合作走向高层次的融合,合作模式从“前店后厂”走向“统一市场”,合作内容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合作体制和机制从“自发合作”走向“自觉合作”;其二,珠三角增长模式的转型及湾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其三,应围绕“双核型”的湾区模式,以争当第三条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为目标,制度先行,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建立统一市场,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构筑起粤港澳和谐持续的经贸关系,以提升对全国经济及亚欧经济的带动能力。此外,还应树立携手共建“湾区”,共同开发、一起做大、双核平等、不争龙头的新理念,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国内国际多方资源,探索在经济全球化中区域分工的新思路。(二)世界主要湾区经济及其发展实践不同地理区位和发展形态的湾区经济体在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并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美国东岸湾区(崛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20年代)。美国东岸湾区,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包含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五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该湾区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中心。作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纽约占据了区域内的核心地位。而位于波士顿郊区的128号公路则因其聚集着的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享有“美国东海岸硅谷”的美誉。美国加州湾区(旧金山湾区;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是全美面积第三、人口大州,城市人口占913%,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50% 聚居在洛杉矶(Los Angeles)和旧金山(San Francisco)一带。旧金山湾区是美国西部第二大都市区,19世纪后半期以淘金热为契机,依靠工业化支持,经过“矿业城市”、“铁路城市”两次城市化高潮发展而成。目前,高科技产业为加州主要产业之一,全美100家发展快的高科技公司中,有39家在加州,仅硅谷一地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就占全美三分之一。日本东京湾区(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东京湾区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由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组成,总面积13400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面积的35%。区域内人口多达3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城市化水平达80%以上,GDP占全国的1/3。1956年日本政府颁布“首都圈整备法”开始规划发展东京湾区,并在此后43年间先后5次调整规划、发展方案,有效地促进了该区域与日本全国经济的协同高速发展。目前,依托环太平洋的区位优势,东京湾区不仅拥有日本的港口群和航空网络,还是日本的重化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有一半将总部设在东京。澳大利亚悉尼湾区(崛起于20世纪末)。悉尼(Sydney)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左右,濒临南太平洋,是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大城市和港口,也是澳大利亚的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及交通中心,以及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之一。众多世界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将亚太区总部设立在悉尼。阿联酋迪拜湾区(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迪拜市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城市,面积398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人口2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19%。与中东地区其他城市不同,迪拜将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而非石油开采作为城市支柱产业,实施高度开放的自由港政策,营造国际化的发展空间。1990年后,迪拜的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成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集中着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目前,贸易、维修服务、运输等服务业占据迪拜GDP的69%,石油收入仅占6%。新加坡滨海湾区(崛起于21世纪初)。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包括炼油中心、化工、造船、电子、生物制药和机械等,拥有著名的裕廊工业区。同时,新加坡在绿化和保洁方面的治理出色,素有“花园城市”的美称。新加坡经济发展可以分为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以及21世纪初的知识密集型5个发展阶段。新加坡的崛起在于其能够拓展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享受全球贸易带来的好处。特别是2000年亚洲经济危机后,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外向型经济的不足,开始逐步调整发展战略。通过调整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强化本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植本地企业等方式,重新焕发新加坡经济,并取得很大成功。我国三大湾区(崛起于2010~2050年)。渤海湾区,或称环渤海地区。狭义上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保定、石家庄等多座重要城市。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也非常强大,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对国际资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引擎”,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是我国综合实力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城市群聚集地区。狭义的范围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杭州湾,西至南京以西,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广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东部组成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大都市圈。珠江三角洲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56万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也是我国人口集聚多、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三)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上述湾区经济发展的简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湾区经济是伴随城市原有港口功能的提升而不断延伸拓展、调整优化的,是逐步形成的、辐射范围更广、发展实力更强、对世界影响更大的区域经济。纵观世界发达湾区的发展历程,湾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开放高度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首先,湾区经济伴随港口城市不断扩大的货物贸易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方式、直接投资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其次,湾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加之具有吸引力的移民政策使得大量外来人口与人才在此长期居住、创业,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窗口,形成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后,湾区的经济结构也是高度开放的。对内对外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结构有利于湾区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充分互连互通,要素、商品、服务均可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优化的资源配置和极高的经济效率。2创新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已从廉价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优势。湾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正是科技创新。首先,湾区城市在发展中往往迅速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知识经济成为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业的关联效益,开辟了新的劳动需求与就业渠道。其次,科技创新提高了湾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不仅使得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生产要素部分或全部地代替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还能促进有形生产要素的循环使用,同时开发出新的生产要素,有利于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旧金山湾区是好代表,其在对外开放中,汇集了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区域内电子、通信、软件、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产业众多,在全球产生重要影响,逐步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后,创新又反过来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使得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保持领先地位。3宜居宜业湾区经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湾区城市较内陆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首先,湾区因靠近海洋、海湾,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其次,港口城市往往是开放度、包容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规划具有超前意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备、设计合理,居住和空间环境优越。后,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在湾区的聚集,使湾区形成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反过来,这些优势对人才和资金起到强烈的吸引作用,人才的流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资金的支持促进了湾区经济的繁荣发展。4面向国际湾区经济的典型特色是高度的国际化。经济上,湾区依托港口城市发展外向型临岸经济,加入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形态。文化上,湾区注重国际交流,对多国、多民族文化兼容并包,较内陆城市更注重国际语言环境、国际化社区和国际教育环境等的建设。体制机制上,湾区拥有更多的国际通行规则与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人才、资金进入,催生创新与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不断发生。在湾区,无论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制造业还是逐步形成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都力图面向世界,打造国际化的平台与要素汇集中心。5协同集聚“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的存在,加速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驱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了企业间网络关联程度,降低了企业的运输、生产成本,为集群企业带来优势。湾区经济的发展,正是高端要素聚集的过程。一方面,湾区经济的核心城市在对外开放中先发展壮大,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交汇,成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当城市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便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另一方面,作为腹地的港口周边城市为谋求自身发展,也会主动承接外溢的相关产业和功能,加之湾区内政府为更大程度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也会主动制定政策法规,由此产生湾区经济的要素集聚与区域协同效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