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522584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海洋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基础上,分大洋中脊、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详细介绍了这些大洋底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分布规律和演化。本书的特点是偏重于基础,并力求反映国内外本领域的新进展,适用于高等学校海洋地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和学习,同时也适合于海洋科学方面研究院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有关人员参考。
目 录
章 海洋岩石圈
节 地球的构造层圈
第二节 地壳的类型和洋壳的结构
一、地壳的类型
二、标准洋壳结构
三、洋底地壳结构的侧向变化
四、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五、深海钻探与洋壳研究
六、大洋中脊的岩浆作用和洋壳的形成
第三节 岩石圈和软流圈
一、软流圈的性质和特征
二、岩石圈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节 海洋岩石圈的演化
一、海洋岩石圈演化模式
二、海洋岩石圈厚度的定量计算
三、海洋岩石圈演化与海底沉降
第二章 板块构造理论
节 板块构造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洋底地形
二、海底扩张的概念
三、地磁场倒转与海底磁异常
四、深海钻探和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理论
一、转换断层
二、板块边界类型和板块的划分
三、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带与消亡带
四、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第三章 地幔柱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新全球构造概念
节 热点和地幔柱概念及特征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幔柱的成因机制
一、地幔柱的生成条件
二、地幔柱的起动机制、上升过程及其脉动性
三、演化阶段
第三节 新全球构造概念
一、超级地幔柱(Supper Plumes)
二、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新全球构造概念
第四节 地幔柱的地质效应
一、地幔柱与大型火成岩省(LIPs)
二、地幔柱与超大陆的裂解和聚合
三、中白垩世的超地幔柱事件及全球变化
第五节 大洋中发育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一、大洋中地幔柱/热点的表现形式
二、太平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三、印度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四、大西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第四章 主动大陆边缘
节 主动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
一、岛弧一海沟系(Arc—Trench System)
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第二节 俯冲带地质构造作用
一、俯冲工厂(Subduction Factory)的概念
二、俯冲增生与增生楔
三、沉积物的潜没与俯冲侵蚀作用
四、大型海山和无震海岭的俯冲
五、俯冲作用引起的构造变形
六、俯冲方式及其可能的机制
第三节 弧的类型及其演化系列
第四节 环太平洋巨型汇聚带
一、基本特征
二、东南太平洋区段
三、东北太平洋区段
四、西北太平洋区段
五、西南太平洋区段
第五节 边缘海盆地的特征和演化
一、边缘海盆地与板块俯冲带
二、边缘海盆地的主要特征和发育模式
三、大陆碰撞和陆内变形对边缘海盆地发育的影响
四、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背景
五、边缘海盆地发育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被动大陆边缘
第六章 洋中脊构造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节 地球的构造层圈
第二节 地壳的类型和洋壳的结构
一、地壳的类型
二、标准洋壳结构
三、洋底地壳结构的侧向变化
四、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五、深海钻探与洋壳研究
六、大洋中脊的岩浆作用和洋壳的形成
第三节 岩石圈和软流圈
一、软流圈的性质和特征
二、岩石圈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节 海洋岩石圈的演化
一、海洋岩石圈演化模式
二、海洋岩石圈厚度的定量计算
三、海洋岩石圈演化与海底沉降
第二章 板块构造理论
节 板块构造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洋底地形
二、海底扩张的概念
三、地磁场倒转与海底磁异常
四、深海钻探和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理论
一、转换断层
二、板块边界类型和板块的划分
三、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带与消亡带
四、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第三章 地幔柱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新全球构造概念
节 热点和地幔柱概念及特征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幔柱的成因机制
一、地幔柱的生成条件
二、地幔柱的起动机制、上升过程及其脉动性
三、演化阶段
第三节 新全球构造概念
一、超级地幔柱(Supper Plumes)
二、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新全球构造概念
第四节 地幔柱的地质效应
一、地幔柱与大型火成岩省(LIPs)
二、地幔柱与超大陆的裂解和聚合
三、中白垩世的超地幔柱事件及全球变化
第五节 大洋中发育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一、大洋中地幔柱/热点的表现形式
二、太平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三、印度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四、大西洋中的地幔柱/热点体系
第四章 主动大陆边缘
节 主动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
一、岛弧一海沟系(Arc—Trench System)
二、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第二节 俯冲带地质构造作用
一、俯冲工厂(Subduction Factory)的概念
二、俯冲增生与增生楔
三、沉积物的潜没与俯冲侵蚀作用
四、大型海山和无震海岭的俯冲
五、俯冲作用引起的构造变形
六、俯冲方式及其可能的机制
第三节 弧的类型及其演化系列
第四节 环太平洋巨型汇聚带
一、基本特征
二、东南太平洋区段
三、东北太平洋区段
四、西北太平洋区段
五、西南太平洋区段
第五节 边缘海盆地的特征和演化
一、边缘海盆地与板块俯冲带
二、边缘海盆地的主要特征和发育模式
三、大陆碰撞和陆内变形对边缘海盆地发育的影响
四、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背景
五、边缘海盆地发育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被动大陆边缘
第六章 洋中脊构造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章 海洋岩石圈
40多年来,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已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占地球岩石圈表面积60%的大洋岩石圈的年龄、地层、结构、演化等方面的直接信息,而在实施DSDP计划以前,人类这方面信息的获得是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来间接推断的。
实施DSDP计划的“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使人类次有可能直接从深海钻取岩芯。虽然拖网取样和深潜器也可以分别用来获取洋底表面的岩石样品和观察洋底,但只有钻探才能取得较长的连续柱状样并对钻孔进行测井实验。连续的岩芯柱状样对研究大洋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而测井实验数据则提供了有关岩石物理性质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既可用于与海面地球物理数据之间的比较,也可用于推断介于各段岩芯样之间未钻芯的岩石的.成分、类型,此外,它们还可用于横向上的构造或岩浆结构的对比。
研究大洋岩石圈的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不仅是因为大洋岩石圈占据了地表60%的面积,厚度较薄,是人类认识地球岩石圈的关键和捷径所在,在全球热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中举足轻重,而且还因为大洋岩石圈和生物圈、水圈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和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大洋中脊和汇聚边缘的岩浆和热液作用以及汇聚边缘的形变和物质交换作用为我们认识陆地在地史时期形成的矿床和造山带提供有益的启迪。
本章将在介绍地球基本圈层构造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海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和演化。另外,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构造和演化,是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重点。本章通过阐述和讨论其构造特征和结构的不均一性质,为更好地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从中了解海洋板块构造研究的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
……
40多年来,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已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占地球岩石圈表面积60%的大洋岩石圈的年龄、地层、结构、演化等方面的直接信息,而在实施DSDP计划以前,人类这方面信息的获得是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来间接推断的。
实施DSDP计划的“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使人类次有可能直接从深海钻取岩芯。虽然拖网取样和深潜器也可以分别用来获取洋底表面的岩石样品和观察洋底,但只有钻探才能取得较长的连续柱状样并对钻孔进行测井实验。连续的岩芯柱状样对研究大洋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而测井实验数据则提供了有关岩石物理性质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既可用于与海面地球物理数据之间的比较,也可用于推断介于各段岩芯样之间未钻芯的岩石的.成分、类型,此外,它们还可用于横向上的构造或岩浆结构的对比。
研究大洋岩石圈的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不仅是因为大洋岩石圈占据了地表60%的面积,厚度较薄,是人类认识地球岩石圈的关键和捷径所在,在全球热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中举足轻重,而且还因为大洋岩石圈和生物圈、水圈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和海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大洋中脊和汇聚边缘的岩浆和热液作用以及汇聚边缘的形变和物质交换作用为我们认识陆地在地史时期形成的矿床和造山带提供有益的启迪。
本章将在介绍地球基本圈层构造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海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和演化。另外,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构造和演化,是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重点。本章通过阐述和讨论其构造特征和结构的不均一性质,为更好地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从中了解海洋板块构造研究的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