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770792
内容简介
本书在13个海湾研究报告基础上经系统加工而成,比较分析了福建省主要海湾的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预测围填海规划工况的生态影响。本书应和水动力、环境化学与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回顾性、预测性、综合等书以及13个海湾研究报告配合使用: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生态敏感区四个方面回顾分析福建主要海湾的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过程,识别历史围填海工程对海湾生态系统的累积性影响,预测围填海规划工况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综合评价其生态可行性,并提出管理建议。
目 录
第1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总体技术路线
1.5 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规范
1.6 研究成果
第2章 海湾概况
2.1 海湾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3 海湾海洋功能区划
2.4 海湾环境质量、生态和污染源现状评价
第3章 海湾围填海活动回顾性评价
3.1 历史围填海工程
3.2 水动力环境评价
3.3 环境化学评价
3.4 环境容量评价
3.5 生物生态环境评价
3.6 海域资源影响评价
3.7 社会经济评价
3.8 围填海回顾性综合评价
3.9 公众参与
第4章 围填海项目预测性评价
4.1 海湾地区经济现状及发展需求
4.2 围填海需求及围填海方案设计
4.3 各围填海方案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
4.4 环境容量影响评价
4.5 各围填海方案对海洋化学环境影响分析
4.6 生态影响评价
4.7 海洋资源影响分析
4.8 社会经济影响预测评价
4.9 事件评价
4.10 环境风险评价
4.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4.12 围填海方案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1.1 项目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总体技术路线
1.5 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规范
1.6 研究成果
第2章 海湾概况
2.1 海湾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3 海湾海洋功能区划
2.4 海湾环境质量、生态和污染源现状评价
第3章 海湾围填海活动回顾性评价
3.1 历史围填海工程
3.2 水动力环境评价
3.3 环境化学评价
3.4 环境容量评价
3.5 生物生态环境评价
3.6 海域资源影响评价
3.7 社会经济评价
3.8 围填海回顾性综合评价
3.9 公众参与
第4章 围填海项目预测性评价
4.1 海湾地区经济现状及发展需求
4.2 围填海需求及围填海方案设计
4.3 各围填海方案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
4.4 环境容量影响评价
4.5 各围填海方案对海洋化学环境影响分析
4.6 生态影响评价
4.7 海洋资源影响分析
4.8 社会经济影响预测评价
4.9 事件评价
4.10 环境风险评价
4.1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4.12 围填海方案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第1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洋国土面积13.6万km2,是福建省国土的“半壁江山”。福建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 324 km,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直线长度535 km,曲折率1:6.21,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大、小海湾125个,其中6个海湾22处岸段可建设20万~50万吨级深水泊位。沿海分布着面积在500 m2以上的大、小岛屿1 546个,岛屿总面积约1 400 km2,岛屿岸线总长2 804 km。
福建省海湾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随着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沿海铁路以及港口的建设与完善,海洋开发前景日益广阔。我国沿海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4%,养活了全国40.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约60%的GDP(2001年),这个数字也基本反映了福建省的现状,因此沿海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福建省人多地少,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十分缺乏,人均耕地仅0.033 hm2(0.5亩)(有的地区甚至不足0.02 hrn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耕地0.053 hm2(0.8亩)的警戒水平。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快速展开,沿海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必将继续制约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围填海热潮。2005年1月修编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区划了13 000 hm2的围填海预留区,远低于沿海各市提出的44 700 hm2的围填海需求。据初步统计,自1956年以来完成的围填海项目,加上未来港口建设和围填海的需求,将占用福建省海湾海域面积的25%,其分别占三沙湾39%、罗源湾49%、兴化湾21%、湄洲湾49%、泉州、湾24%、厦门湾15%和东山湾23%。
福建省围填海项目大多发生在半封闭、非淤积型海湾的滩涂区。围垦导致海湾面积缩小、水交换能力下降、淤积加剧,终甚至导致海湾消失,严重制约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同时,海湾面积缩小还会减弱海水自净能力、加剧海湾的污染累积和赤潮的频发。围垦还使一些沙滩消失,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围垦对渔业资源,尤其是鱼、虾、贝类的产卵场或索饵场的海湾水域破坏严重。如果要满足所有的围填海的需求,福建省独特、不可替代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将大量丧失,并会带来严重的海洋环境和生态问题,影响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1.1 项目背景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洋国土面积13.6万km2,是福建省国土的“半壁江山”。福建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 324 km,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直线长度535 km,曲折率1:6.21,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大、小海湾125个,其中6个海湾22处岸段可建设20万~50万吨级深水泊位。沿海分布着面积在500 m2以上的大、小岛屿1 546个,岛屿总面积约1 400 km2,岛屿岸线总长2 804 km。
福建省海湾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随着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沿海铁路以及港口的建设与完善,海洋开发前景日益广阔。我国沿海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4%,养活了全国40.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约60%的GDP(2001年),这个数字也基本反映了福建省的现状,因此沿海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福建省人多地少,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十分缺乏,人均耕地仅0.033 hm2(0.5亩)(有的地区甚至不足0.02 hrn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耕地0.053 hm2(0.8亩)的警戒水平。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快速展开,沿海中心城市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必将继续制约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围填海热潮。2005年1月修编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区划了13 000 hm2的围填海预留区,远低于沿海各市提出的44 700 hm2的围填海需求。据初步统计,自1956年以来完成的围填海项目,加上未来港口建设和围填海的需求,将占用福建省海湾海域面积的25%,其分别占三沙湾39%、罗源湾49%、兴化湾21%、湄洲湾49%、泉州、湾24%、厦门湾15%和东山湾23%。
福建省围填海项目大多发生在半封闭、非淤积型海湾的滩涂区。围垦导致海湾面积缩小、水交换能力下降、淤积加剧,终甚至导致海湾消失,严重制约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同时,海湾面积缩小还会减弱海水自净能力、加剧海湾的污染累积和赤潮的频发。围垦还使一些沙滩消失,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围垦对渔业资源,尤其是鱼、虾、贝类的产卵场或索饵场的海湾水域破坏严重。如果要满足所有的围填海的需求,福建省独特、不可替代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将大量丧失,并会带来严重的海洋环境和生态问题,影响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