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89821
贵州安顺有民谣曰:“一样生,百样死。”戴老感怀:“不是他们活在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们身上。……‘我写他人故我在。’”戴老借物写人,一个个微小的个案背后是一个巨变迭起的大时代。这样的记录与回忆,既是文学的,又是史学的。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三卷,系戴老贵州系列作品之一。
戴老着眼于生活小物件,集中选取了父辈友朋之间流传赠送的部分书画拓印、照片书稿、居家物什等,从“物之历史”的视角切入,将物之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亦默默写下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故事。
书中主要述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人事,并借由相关物件追忆更早年月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所述人物众多。这些物件带着历史和旧日子的气息,是百样人生的无言见证。戴老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了各种人物及其背后的时代风景,构成了“人与岁月”的深刻内涵。
竹节紫砂杯
三枪自行车
太平洋石子儿
张问陶诗横披
“小僧揖客”石
《聊斋志异》和《扫盲课本》
三副对联
骆驼骨佛头
穆瑙杯垫
《母仪永式》图册
笔拓《齐白石印谱》
“秋翁”小照
《刘式型书画集》
“贵阳陈氏考藏”印
象管笔
乌蒙故人合影
高原奇事•金瓶梅
师生扫墓合影
赤金丹
鹤西译《鲁拜集》
轮圈校钟
蒋旭英《民国安顺老照片》劫余
集体回忆录《见证》
木虎•木杖•木酋长
印度木象
赵祖武《林场二十年》
萤火虫
马踏飞燕
吴祖光《写剧生涯》
阿琦婆•人生相
蔡斯照相机
钢刺猬
王松年《墨竹》
七星贝
张充和自书《蝶恋花》词
何二手绘青花瓶
半两粮票
高碑小学旧照
杨国勋漫画《全家福》
碎瓷水盂
冬衣夏裳
龙纹印
《杜若观风集》册页
“溃军”合影
双面镜
张宗和书《鲁迅诗抄》
苗溪春关羽剧照
谷府出殡照
“仙侠”小影
复写件《灵犀吟草》
乌蒙灶
窗友重聚影
八音钟
李麦宁《往事》打印稿
安溪铁观音
一份遗嘱
后记
后记
我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上中学到了省城,几年后全家迁来。此后六十余年中,除了有七年在乌蒙山区教中学,一直生活在贵阳。多次有朋友问我:十几年的事你写了一本《一个人的安顺》,几十年的事怎么不写一本《一个人的贵阳》呢?其实,后半段的人与事,我还是写过不少的,但单篇散页,他们读是读了,不能形成整体感觉。写安顺,空间和时间都比较集中,适合用那种方志式、城记式的结构。这以后的几十年,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人和事十分庞杂,得另找一个能把它们收容在一起的口袋,才能使之形成整体。儿子无意间提出写“纪念品”的点子,我心里一亮:就是它了。
口袋有了,货物蜂拥而至,搅得心中五味俱全。从开始动笔到基本写完,是在二〇一〇年首尾,恰是我与妻子龚兴群的“金婚”之年。写下的这些人物,她也几乎全部与我同样熟悉。于是乎,它本身也成了一个纪念品。
借物写人,写出来一个巨变迭起的大时代中一堆渺小的“个案”。某日老同事王鼎名教授来访,一起回忆共历的种种往事,正像歌里唱的:有乐也有苦。他乃建议我写一本自传。我说,已经写了,就是那本《安顺》和这本《物语》。要想撇开其中的人和事,专写我自己,真就没了可写的东西。不是他们活在这些“物”上,而是我活在他们身上。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我却是“我写他人故我在”。如果不曾有过这些“被记录者”,我这个“记录员”就成了“0”。这个发现令我惊悚。
这组长短文字,从二〇一〇年初开始在《贵阳日报》副刊上连载,临近年尾归总起来,动手做一次通体修订:补写不应缺席的篇目,梳理文字,等等。中间接杜丽女士电话,告知拟将《一个人的安顺》收入《人与岁月》丛书。交谈中听我说起这部《物之物语》书稿,她出于职业敏感,立刻要求传去一阅。几天后回信:要了。我于是把应补入的篇章写出来,对全部文字再次做了梳理,成为眼前这个样子。她称这种写作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微型史观的路子,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派,但立刻望文生义地认同它完全符合我的观点。在此,谨对杜丽女士和贵阳日报王莹女士致以谢忱!
二〇一〇年元月十六日呵冻记于适斋
岁月的手指点石成金。《物之物语》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亲友与自己的“一样生,百样死”,以及背后流动不居的时代,字里行间凸显世事无常。虽说与物相关的人多半逝去,不如易碎的陶瓷经久,但他们的故事被有心者挽留于文字里,被更多的人认识,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东东评论员马国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