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66158丛书名: 幸福与经典
内容简介
书由两部分构成,部分为法治及其基本问题,第二部分为中国法治之具体制度改进,主要内容详述如下:法律之所以成为必要乃是因为人们力图在相互冲突的社会中*限度地稳定保有自由。
目 录
上编 法治主义之基本理念 章 法治与现代社会 一、何为法治 二、现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基本矛盾 三、为什么法治为现代社会所必需? 四、为什么法治唯有在现代社会方可真正实现? 结语 第二章 托克维尔论集权与分权 一、政府集权与行政集权 二、中央集权 三、地方分权 结语 第三章 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 一、从反对民族主义出发——宪法爱国主义的提出 二、民族国家认同与世界主义并举——宪法爱国主义之解释 三、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四个内在矛盾 四、检讨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自然模型 五、宪法爱国主义何以在悖论中前行 结语 第四章 权利概念与权利话语之反思 一、权利概念 二、权利话语之批判 三、权利话语批判之反批判 四、权利话语正当性之再论证 结语 第五章 法律概念之检讨与修正 一、法律概念之经典论述及其反思 二、人类为什么需要法律?——界定“法律是什么”的前提性思考 三、一个尚待检验的界定——对中国当下“法律是什么”主流观点的修正 结语 下编 法治主义之具体制度 第六章 公私领域分离视角下的中国宪法再修改 一、近代之前的封建王朝治理模式 二、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之确立:民族国家建构的步 三、国家权力公共性与公私领域分离的确立:现代常态政府模型之终形成 四、20世纪之后公私领域界限的模糊 五、中国语境中的公私领域分离 六、中国当前公私领域分离不足之后果 七、修改中国现行宪法以确立公私领域之适当分离 结语 第七章 中国语境中的法官约束机制 一、建立中国法官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二、中国当前约束法官的具体措施 三、中国法官约束新机制之建构 结语 第八章 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之制度改进 一、取消对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主体资格限制 二、明确列举不公开事项以扩大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 三、完善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之监督机制 结语 第九章 中国缓刑制度之批判与重构 一、缓刑制度概论 二、批判——中国现行缓刑制度及其弊端分析l 三、重构——中国缓刑制度之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于197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早一批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于1992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法理学”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2008年,本学科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13年,“法理学”课程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西南政法大学历来重视基础学科建设中的学术积累与学术传承。我校的法学理论学科点在卢云教授、黎国智教授、王明三教授、钮传诚教授、王方仲教授、李权教授和吴光辉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创建、经营、带动和培养下,师承相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本学科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并持续保持着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探索精神的学术梯队,在现代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法哲学、法社会学、人权法学、立法学、比较法学和西方法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传统优势。
传统要“传”才能拥有活力,才能发扬光大。老一辈学者已经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传统的“薪火”已交给我们,让我们将其光大。任务相同,都为建设法理学科;背景相似,都身处转型之大背景。然而,情势却有所区别。今天,“转型中国”之“转型”愈益明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日新月异,给我们提出新要求,新挑战,也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机会。为此,我们提出“深入经典,关注现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科发展思路。
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伟大思想家、立法者给人类留下的一座座思想“富矿”,是人类不断获得启发的源泉。思想巨人总是以其高超的智慧体察人类的情欲,洞悉复杂而深邃的人性。他们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幸福,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人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面对经典,即面对人自身;阅读经典,即认识人自己。这是思想、学术原初的冲动。深入经典,学术才有宽厚基础;借助伟人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得更远。经典之于学术,犹如大地之于树木,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现实是人类生存的当下处境,是人类感知的直接对象,是催生人类思想之花的“生活之树”。人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总在鲜活的现实中悲喜哀乐。法学前贤已区别了“书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书本上的法”内容明确、逻辑一致,却缺乏应有的灵活,甚至僵化停滞。只有调之以“生活中的法”,“书本上的法”才能赋有其应有的活力和热度。关注现实,学术才有正确指向;体悟生活,思想才能打动人心。
在现代学科知识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拒绝其他学科的成果。法理更是如此。如果过分专注于法律本身,我们可能会迷失其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正如要认识故乡,就必须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要认识地球,必须离开地球,到更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去。认识法律,研究法理也是这样。只有容纳并认真汲取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我们才能找到认识法律的新视角,发现进入法理的新路径。这即是“法之理在法外”。
为了贯彻上述宗旨,我们建设了“西南法理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书系”,以期创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展示我们在法理学研究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在此书系下面,现已出版发行的丛书包括《法理学讲演录》、《经典中的法理》(集刊)、《社会中的法理》(集刊)以及《经典与社会·法学文丛》等。《经典与社会·法学文丛》主要展示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科研究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能够得以出版,除了各位作者大力支持外,多多仰承法律出版社黄闽社长、学术分社朱宁社长、高山编辑等同仁的鼎力襄助,他们为本书系的顺利问世几多操劳,特此表示由衷感谢!
我们深知,发扬光大“西南法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希望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追踪时代主题,为传承“西南法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南政法大学历来重视基础学科建设中的学术积累与学术传承。我校的法学理论学科点在卢云教授、黎国智教授、王明三教授、钮传诚教授、王方仲教授、李权教授和吴光辉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创建、经营、带动和培养下,师承相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本学科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并持续保持着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扎实、具有探索精神的学术梯队,在现代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法哲学、法社会学、人权法学、立法学、比较法学和西方法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传统优势。
传统要“传”才能拥有活力,才能发扬光大。老一辈学者已经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传统的“薪火”已交给我们,让我们将其光大。任务相同,都为建设法理学科;背景相似,都身处转型之大背景。然而,情势却有所区别。今天,“转型中国”之“转型”愈益明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日新月异,给我们提出新要求,新挑战,也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机会。为此,我们提出“深入经典,关注现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科发展思路。
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伟大思想家、立法者给人类留下的一座座思想“富矿”,是人类不断获得启发的源泉。思想巨人总是以其高超的智慧体察人类的情欲,洞悉复杂而深邃的人性。他们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幸福,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人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面对经典,即面对人自身;阅读经典,即认识人自己。这是思想、学术原初的冲动。深入经典,学术才有宽厚基础;借助伟人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得更远。经典之于学术,犹如大地之于树木,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现实是人类生存的当下处境,是人类感知的直接对象,是催生人类思想之花的“生活之树”。人并非生活于真空之中,总在鲜活的现实中悲喜哀乐。法学前贤已区别了“书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书本上的法”内容明确、逻辑一致,却缺乏应有的灵活,甚至僵化停滞。只有调之以“生活中的法”,“书本上的法”才能赋有其应有的活力和热度。关注现实,学术才有正确指向;体悟生活,思想才能打动人心。
在现代学科知识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拒绝其他学科的成果。法理更是如此。如果过分专注于法律本身,我们可能会迷失其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正如要认识故乡,就必须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要认识地球,必须离开地球,到更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去。认识法律,研究法理也是这样。只有容纳并认真汲取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我们才能找到认识法律的新视角,发现进入法理的新路径。这即是“法之理在法外”。
为了贯彻上述宗旨,我们建设了“西南法理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书系”,以期创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展示我们在法理学研究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在此书系下面,现已出版发行的丛书包括《法理学讲演录》、《经典中的法理》(集刊)、《社会中的法理》(集刊)以及《经典与社会·法学文丛》等。《经典与社会·法学文丛》主要展示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科研究成果。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能够得以出版,除了各位作者大力支持外,多多仰承法律出版社黄闽社长、学术分社朱宁社长、高山编辑等同仁的鼎力襄助,他们为本书系的顺利问世几多操劳,特此表示由衷感谢!
我们深知,发扬光大“西南法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希望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追踪时代主题,为传承“西南法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付子堂
2014年5月于重庆两江新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