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5356丛书名: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在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分析论证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关系和类型,构建并检验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后在分析了女性营销能力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目 录
章 绪论
节 认识女性–研究的背景
一 女性的呼喊声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的现实要求和挑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 对比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法
三 规范与实证研究法
四 定性和定量结合法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 研究特色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述评
节 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
一 女性营销的概念析义
二 营销能力的概念析义
三 女性营销能力的概念析义
第二节 女性营销的理论述评
一 女性营销理论的时间发展
二 女性营销理论的议题研究
三 女性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三节 营销能力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 营销能力理论发展过程
二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比较
三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四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 服务业营销及管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 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述评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述评
四 其他相关研究述评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与不足
一 理论欠缺
二 实践运用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关系
节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营销、营销能力的关系
一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营销的关系
二 女性营销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特性的关系
一 女性特性各因子问卷设计的信度和整体相关性检验
二 女性特性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三 营销能力中的女性特性各因子的性别优势检验
四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类型
节 营销能力的客体类型
一 营销能力类型的关系分析
二 营销能力的客体分类
第二节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性别优势分类
一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各因子指标设计的检验
二 服务业营销能力各因子的性别优势筛选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因子的分类
四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
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一 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元素
一 女性业务营销能力元素
二 女性素质营销能力元素
三 女性人望营销能力元素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检验与修正
节 调查问卷及抽样的设计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问卷抽样的设计
三 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论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检验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方法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检验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模型修正和转化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转化和修正模型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个体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要素
一 女性营销人员个体本身的营销能力风险
二 女性营销人员控制服务营销链流程能力风险
三 女性营销人员营销能力外部社会环境风险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内容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策略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研究的终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A-1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调查问卷(管理者)
附A-2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调查问卷(一线人员)
附录B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营销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相关学术研究情况
索 引
图目录
图1-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2-1 性别倾向星模型
图2-2 女性购买决策过程的螺旋路径模型
图2-3 产品-流程矩阵的柔性能力模型
图2-4 核心能力构成流程中的知识流程模型
图2-5 感性能力的决定要素和结果模型
图2-6 技术运用寿命周期模型
图2-7 营销战略复杂性的因素模型
图3-1 服务业女性营销人员优势框架模型
图4-1 营销能力的类型及关系模型
图4-2 营销能力与时间和周期关系的发展线(修正)模型
图4-3 双螺旋生产和营销函数的共进模型
图4-4 三维的螺旋线结构模型(剖面图)
图4-5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性别优势检验框架模型
图4-6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
图5-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图5-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图6-1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性别比较
图6-2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工龄比较
图6-3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月均收入比较
图6-4 服务业服务人员和管理者的工作岗位分布状况
图7-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风险要素
图7-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培育的主要内容
图7-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体系
图7-4 服务业女性服务营销能力的有效培育方法比较
图7-5 多元对应分析的集合变量图示
表目录
表2-1 CFA结果的情感范围:修正模型
表2-2 营销能力理论三大流派的基本情况比较
表3-1 女性特性各因子问卷设计的指标信度检验结果
表3-2 女性特性各因子与维度整体的相关系数
表3-3 营销能力中的女性特性各因子的相关性Kendall检验
表3-4 女性与男性营销能力的特性差异数据比较
表3-5 女性与男性营销能力特性的性别优势二项分布检验
表3-6 服务业女性特性的综合优势评价表
表3-7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柔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8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亲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9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耐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0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容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1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灵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2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忍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3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特性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关系
表4-1 服务业营销能力问卷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表4-2 服务业营销能力指标的ANOVA以及Cochran检验
表4-3 服务业营销能力指标的类内相关系数
表4-4 服务业营销能力”男女无差异”的指标因子
表4-5 服务业营销能力性别优势指标的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的球体检验
表4-6 服务业营销能力性别优势指标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表4-7 服务业女性和男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成分矩阵
表4-8 服务业女性和男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4-9 服务业女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4-10 服务业营销能力因子类别假设
表4-11 营销人格魅力中具体因子假设
表4-12 女性与男性营销人格魅力和形象魅力的性别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3 女性与男性营销音色魅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4 女性与男性营销语言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5 女性和男性营销感觉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6 女性和男性营销展现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7 女性和男性营销沟通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8 女性和男性营销运作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9 女性优势营销能力聚类的群集成员表–平均联结(组内)
表4-20 女性优势营销能力聚类的群集成员表–平均联结(组间)
表4-2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女性优势指标因子分类
表5-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表6-1 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酒店和旅行社抽样调查及问卷回收情况
表6-2 服务业管理者基本信息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6-3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基本信息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6-4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比较分析
表6-5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组统计量
表6-6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独立样本检验
表6-7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的问卷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表6-8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ANOVA以及Cochran检验
表6-9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指标的类内相关系数
表6-10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的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表6-1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表6-1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成分矩阵
表6-1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旋转成分矩阵
表6-14 元素两两比较时的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表6-15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表6-16 RI值列表
表6-17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定性指标的量化标准
表6-18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层次分析法各层指标权向量分布
表6-19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各指标合成权向量总排序
表6-20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因子调查结果统计
表6-2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
表6-2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指标因子评价结果的量化转换值
表6-2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转化和修正模型
表7-1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和提升方法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7-2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业人员的多元对应分析摘要
表7-3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业人员的多元对应分析成分负荷
表7-4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营销人员性别交叉分析
节 认识女性–研究的背景
一 女性的呼喊声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的现实要求和挑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 对比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法
三 规范与实证研究法
四 定性和定量结合法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 研究特色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述评
节 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
一 女性营销的概念析义
二 营销能力的概念析义
三 女性营销能力的概念析义
第二节 女性营销的理论述评
一 女性营销理论的时间发展
二 女性营销理论的议题研究
三 女性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三节 营销能力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 营销能力理论发展过程
二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比较
三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四 营销能力理论流派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 服务业营销及管理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 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述评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述评
四 其他相关研究述评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与不足
一 理论欠缺
二 实践运用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关系
节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营销、营销能力的关系
一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营销的关系
二 女性营销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特性的关系
一 女性特性各因子问卷设计的信度和整体相关性检验
二 女性特性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三 营销能力中的女性特性各因子的性别优势检验
四 女性营销能力和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类型
节 营销能力的客体类型
一 营销能力类型的关系分析
二 营销能力的客体分类
第二节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性别优势分类
一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各因子指标设计的检验
二 服务业营销能力各因子的性别优势筛选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因子的分类
四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
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一 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元素
一 女性业务营销能力元素
二 女性素质营销能力元素
三 女性人望营销能力元素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检验与修正
节 调查问卷及抽样的设计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问卷抽样的设计
三 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论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检验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方法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检验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模型修正和转化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转化和修正模型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个体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要素
一 女性营销人员个体本身的营销能力风险
二 女性营销人员控制服务营销链流程能力风险
三 女性营销人员营销能力外部社会环境风险
第二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内容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
三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策略
第三节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
一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二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节 研究的终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A-1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调查问卷(管理者)
附A-2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调查问卷(一线人员)
附录B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营销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相关学术研究情况
索 引
图目录
图1-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研究的技术路线
图2-1 性别倾向星模型
图2-2 女性购买决策过程的螺旋路径模型
图2-3 产品-流程矩阵的柔性能力模型
图2-4 核心能力构成流程中的知识流程模型
图2-5 感性能力的决定要素和结果模型
图2-6 技术运用寿命周期模型
图2-7 营销战略复杂性的因素模型
图3-1 服务业女性营销人员优势框架模型
图4-1 营销能力的类型及关系模型
图4-2 营销能力与时间和周期关系的发展线(修正)模型
图4-3 双螺旋生产和营销函数的共进模型
图4-4 三维的螺旋线结构模型(剖面图)
图4-5 服务业营销能力的性别优势检验框架模型
图4-6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
图5-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图5-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图6-1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性别比较
图6-2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工龄比较
图6-3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月均收入比较
图6-4 服务业服务人员和管理者的工作岗位分布状况
图7-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风险要素
图7-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培育的主要内容
图7-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体系
图7-4 服务业女性服务营销能力的有效培育方法比较
图7-5 多元对应分析的集合变量图示
表目录
表2-1 CFA结果的情感范围:修正模型
表2-2 营销能力理论三大流派的基本情况比较
表3-1 女性特性各因子问卷设计的指标信度检验结果
表3-2 女性特性各因子与维度整体的相关系数
表3-3 营销能力中的女性特性各因子的相关性Kendall检验
表3-4 女性与男性营销能力的特性差异数据比较
表3-5 女性与男性营销能力特性的性别优势二项分布检验
表3-6 服务业女性特性的综合优势评价表
表3-7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柔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8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亲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9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耐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0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容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1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灵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2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的忍性的相关性交叉列联检验
表3-13 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特性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关系
表4-1 服务业营销能力问卷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表4-2 服务业营销能力指标的ANOVA以及Cochran检验
表4-3 服务业营销能力指标的类内相关系数
表4-4 服务业营销能力”男女无差异”的指标因子
表4-5 服务业营销能力性别优势指标的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的球体检验
表4-6 服务业营销能力性别优势指标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表4-7 服务业女性和男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成分矩阵
表4-8 服务业女性和男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4-9 服务业女性优势营销能力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4-10 服务业营销能力因子类别假设
表4-11 营销人格魅力中具体因子假设
表4-12 女性与男性营销人格魅力和形象魅力的性别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3 女性与男性营销音色魅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4 女性与男性营销语言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5 女性和男性营销感觉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6 女性和男性营销展现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7 女性和男性营销沟通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8 女性和男性营销运作能力优势的二项分布检验
表4-19 女性优势营销能力聚类的群集成员表–平均联结(组内)
表4-20 女性优势营销能力聚类的群集成员表–平均联结(组间)
表4-2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女性优势指标因子分类
表5-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表6-1 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的酒店和旅行社抽样调查及问卷回收情况
表6-2 服务业管理者基本信息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6-3 服务业服务营销人员基本信息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6-4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比较分析
表6-5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组统计量
表6-6 服务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独立样本检验
表6-7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的问卷指标可靠性统计量
表6-8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ANOVA以及Cochran检验
表6-9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指标的类内相关系数
表6-10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的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表6-1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表6-1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成分矩阵
表6-1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旋转成分矩阵
表6-14 元素两两比较时的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表6-15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表6-16 RI值列表
表6-17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定性指标的量化标准
表6-18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层次分析法各层指标权向量分布
表6-19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各指标合成权向量总排序
表6-20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因子调查结果统计
表6-21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
表6-22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指标因子评价结果的量化转换值
表6-23 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转化和修正模型
表7-1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和提升方法的单一样本t检验
表7-2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业人员的多元对应分析摘要
表7-3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业人员的多元对应分析成分负荷
表7-4 服务业营销能力培育方法与服务营销人员性别交叉分析
前 言
序
郑向敏
女性是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学界把女性作为职业研究的对象始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与贡献日益凸显,在商业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作用与力量日益强大,女性能力的研究开始向更广泛、更具体的范围深入和发展。
服务业是大量女性聚集的行业,女性在服务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中的身影随处可见,服务业一线服务营销员工的女性比例已占到50%~100%。研究女性的营销能力,探讨女性作为商业营销关注点和学术研究对象,探讨其对社会经济与管理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认识性价值和现实时代性意义。
陈钦兰教授是我早年的博士生,早在读博前就对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有较多的关注与研究。读博期间,她把研究视角聚焦在旅游业的女性服务营销人员现象与能力上,运用并综合了人口学的性别研究、哲学的人性本位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模型理论和数据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人性再现、人本管理和人性管理角度研究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探讨、剖析并论证了旅游业女性具有的职业优势特性和营销能力优势,提出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并对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培育内容与方法、提升的因素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陈钦兰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心得,撰写了本书。作为一本专著,与其博士论文比较,本书的交叉综合性更强,既有学科理论的交叉与结合,也有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在系统性方面也相对自成系统;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对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证上有一定的创新与开拓。我为陈钦兰博士能沉下心来,在博士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探讨,在旅游业女性营销领域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研究感到高兴!在为此书的出版叫好的同时,也希望陈钦兰博士通过此书抛砖引玉,在女性营销能力领域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是为序。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旅游专业硕士(MT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郑向敏博士
2014年5月5日于华园
前言
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接受服务时,我们发现为我们订餐和服务的大多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参加旅行团,我们的导游或陪同大多是女性;当我们到达机场,在服务大厅或飞机上,为我们服务的也常常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到便利店、百货商店、超级市场、MALL等购买各种商品时,为我们服务的也绝大多数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到达银行、邮政等服务业领域,为我们服务的也大多是女性服务人员……为什么在服务业领域或服务性企业,有这么多的女性服务营销人员?是因为她们有漂亮的外表,还是拥有女性的天性优势,抑或是她们有特别的优势适合从事服务业或服务性企业的工作?本书希望透过这些现象,找到众多女性从事服务业的原因和本质规律,也就是寻找并探求服务业中女性的服务职业优势,特别是女性的服务营销能力优势。服务业中的女性有优势吗?
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商业领域的力量日益强大,女性在商业领域的活动已向更广泛和深入的范围发展,女性无论是在人员数量上还是质量级别上均有很好的表现。在服务营销业界,随处可见女性活跃的身影,特别是一线的服务营销员工中女性比例已达到50%~100%。然而,目前的女性研究一般停留在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口学、职业和民俗文化等方面,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女性的学术文献仅限于对女性的管理研究、对女性管理者的研究和对经营管理中的性别差异性的浅表研究等方面,针对商业服务营销领域的一线女性营销员工的研究文献鲜见。本书将女性作为商业营销关注点和学术研究对象,探讨其对社会经济与管理的作用将有着重要的理论认识性价值和现实时代性意义。本书从人性本位和管理学角度,选择有众多女性的旅游业作为研究论证对象和突破口来研究女性营销能力,为得到一定的商业女性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
本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对比分析研究法、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法、规范与实证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研究法等。主要的研究问题如下。
,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和框架,并界定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本书先阐述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特色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女性已成为商业关注点,女性营销研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它顺应了营销现实的要求和挑战。在细读并综述了大量的国内外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相关的女性研究理论、女性管理理论和人性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并界定了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女性营销能力的概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分析并论证了在服务业服务营销领域中女性占有重要分量的原因。本书从人性再现角度、人本管理角度和人性管理角度研究分析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根据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长期以来笔者的相关研究,对服务业女性特性各因子进行性别优势检验,验证和分析了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特性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确实与女性特性各因子存在相关关系。女性特性是女性营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营销能力是女性特性的人性再现,是女性在从事服务营销时具有的优势特性,也是较多女性从事服务业的关键原因。
第三,分析并论证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主客体类型问题。本书通过总结分析营销能力的类型之间存在的并列、链状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从主客体类型角度对营销能力进行分类,并分析对象类型、流程链类型和企业类型等客体类型营销能力。在检验主体类型的营销能力各因子的性别优势后,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包括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这是本书的个创新点。
第四,提出并论证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从人性本位角度,设计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各元素;根据各元素情况和指标设计标准,设计各项元素因子指标;后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和模型。通过对评价方法进行选择,确定并运用了信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元素、次要元素、较不重要元素及综合评价的等级和综合评价值,并进一步对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模型进行修正和转化,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此为本书的第二个创新点。
第五,研究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培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的因素和策略。在分析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女性营销人员个体本身的营销能力风险、控制服务营销链流程能力风险和营销能力制约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业女性核心营销能力、基本营销能力和增强营销能力的培育内容,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体系,包括一般培育方法和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育方法,并提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策略。进一步分析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后提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要完成的主要目标是:①揭示女性在服务业服务营销领域占有重要分量的原因;②阐述分析拥有哪些优势特性和营销能力的女性适合于从事服务业的服务营销工作;③比较服务业中女性营销能力与男性营销能力存在的性别特征优势和差异;④构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⑤提出培育和提升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本书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有: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理论,是结合人性本位论和性别特征差异及管理学理论来研究的,这些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所见不多,绝大部分是笔者根据前人的基础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来对服务业的实践观察、深度访谈与营销学术研究总结的综合所得,具有较强的理论新颖性。主要有如下研究特色。①交叉综合性强。本书是一个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结合的研究成果。本书综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人口学的性别研究、哲学的人性本位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模型理论和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交叉综合研究,必须找到较好的研究切入点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也是本书的研究难点。②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有较大程度上的创新性,它将弥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点,并对原有相关理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③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研究的理论能自成一套系统,对学科分支的理论发展研究有较大的作用。主要的创新之处有:①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包含低层次的业务层女性营销能力、中层次的素质层女性营销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望层女性营销能力;②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对评价体系模型进行修正与转化,终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本书的理论创新与实证检验能在招聘女性服务营销人员,评价、培育、提升女性营销能力方面对服务企业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书思路新、立意新、角度新、内容新,适合作为各高等院校师生从事论文写作的内容及方法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人才政策的依据,同时适合作为服务性企业招聘、考核服务营销人员的指导参考依据和标准,还适合作为女性评价自身是否适合从事服务业的职业标准。本书对培养理论创新型和实战型管理专业人才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对企业界人士和社会人士了解服务业中的女性作用和商业力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花费10多年的时间,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一点点地积累相关的知识,一步步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终于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本书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理论与论证的内容。目前相关的论文已发表10多篇,且多篇论文获奖,其中1篇论文被接受并参加由INFORMSSocietyforMarketingScience(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协会营销科学学会)主办的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INFORMSMarketingScienceConference”国际会议,并作为宣读论文。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郑向敏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理解、关心、支持和帮助!他对学术研究的那份热情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性,令人惊叹。他博学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让我感受到一个榜样教授和专家的风采。他直率敢言的个性和对学术问题深入探究的精神,令人钦佩。在郑向敏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我终于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从众多的科研选题中确定了研究方向,这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郑向敏教授总是能理解我的困难,对我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此外,我衷心感谢师母魏丽华副教授,她一直关心着我及我家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鼓励我、支持我。我诚挚感谢郑向敏教授多年来的培养和教导!
其次,我衷心感谢华侨大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各系领导及各位专家教授和老师们、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要感谢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和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教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教授、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前院长叶民强教授、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胡日东教授、国际学院院长池进教授,以及龚德恩教授、郭东强教授、林峰教授、陈金龙教授、吕庆华教授、郑淑蓉教授、王志江教授,还有外国专家SameulLee博士、(PurdueUniversity)蔡利平教授、博士生张若阳(Effie)和孟振豪(Mark)、MikeW.Peng教授(UniversityofTexasatDallas)、Tao(Tony)Gao副教授(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Lowell)等,他们对我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拓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我终身受益。此外,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琦环,校组织部部长陈明森,及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等对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我诚挚的感谢!
再次,福建省旅游局和泉州市旅游局,福建省中国旅行社、厦门中国旅行社、泉州中国旅行社、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福州分社和泉州分社、福建省神州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州南国风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州百分百旅行社有限公司、厦门航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和泉州分公司、港中旅(厦门)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泉州鲤城旅行社,以及福建阳光假日大酒店、福州美伦华美达大饭店、厦门索菲特大酒店、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厦门华美达长升大酒店、厦门闽南大酒店、泉州酒店、泉州世贸中心大酒店等单位的500多名领导、校友、管理者和一线服务营销员工及研究生张祖诚、杨晓兰对我搜集信息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我崇高的敬意!
后,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先生、儿子等家人,这些年来他们为支持我的学习和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关心和爱支撑着我,使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和本书的定稿工作。
来到华侨大学已经20多年了。走到今天,我能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且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离不开华园和我周边的许许多多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常怀感恩之心的我,也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陈钦兰
2014年5月于华园
2014年11月修改于普渡大学校园
郑向敏
女性是人类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学界把女性作为职业研究的对象始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与贡献日益凸显,在商业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作用与力量日益强大,女性能力的研究开始向更广泛、更具体的范围深入和发展。
服务业是大量女性聚集的行业,女性在服务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中的身影随处可见,服务业一线服务营销员工的女性比例已占到50%~100%。研究女性的营销能力,探讨女性作为商业营销关注点和学术研究对象,探讨其对社会经济与管理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认识性价值和现实时代性意义。
陈钦兰教授是我早年的博士生,早在读博前就对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有较多的关注与研究。读博期间,她把研究视角聚焦在旅游业的女性服务营销人员现象与能力上,运用并综合了人口学的性别研究、哲学的人性本位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模型理论和数据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人性再现、人本管理和人性管理角度研究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探讨、剖析并论证了旅游业女性具有的职业优势特性和营销能力优势,提出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并对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培育内容与方法、提升的因素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陈钦兰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心得,撰写了本书。作为一本专著,与其博士论文比较,本书的交叉综合性更强,既有学科理论的交叉与结合,也有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在系统性方面也相对自成系统;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对旅游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证上有一定的创新与开拓。我为陈钦兰博士能沉下心来,在博士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探讨,在旅游业女性营销领域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研究感到高兴!在为此书的出版叫好的同时,也希望陈钦兰博士通过此书抛砖引玉,在女性营销能力领域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是为序。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旅游专业硕士(MT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郑向敏博士
2014年5月5日于华园
前言
当我们走进一家餐厅接受服务时,我们发现为我们订餐和服务的大多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参加旅行团,我们的导游或陪同大多是女性;当我们到达机场,在服务大厅或飞机上,为我们服务的也常常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到便利店、百货商店、超级市场、MALL等购买各种商品时,为我们服务的也绝大多数是女性服务人员;当我们到达银行、邮政等服务业领域,为我们服务的也大多是女性服务人员……为什么在服务业领域或服务性企业,有这么多的女性服务营销人员?是因为她们有漂亮的外表,还是拥有女性的天性优势,抑或是她们有特别的优势适合从事服务业或服务性企业的工作?本书希望透过这些现象,找到众多女性从事服务业的原因和本质规律,也就是寻找并探求服务业中女性的服务职业优势,特别是女性的服务营销能力优势。服务业中的女性有优势吗?
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商业领域的力量日益强大,女性在商业领域的活动已向更广泛和深入的范围发展,女性无论是在人员数量上还是质量级别上均有很好的表现。在服务营销业界,随处可见女性活跃的身影,特别是一线的服务营销员工中女性比例已达到50%~100%。然而,目前的女性研究一般停留在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口学、职业和民俗文化等方面,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女性的学术文献仅限于对女性的管理研究、对女性管理者的研究和对经营管理中的性别差异性的浅表研究等方面,针对商业服务营销领域的一线女性营销员工的研究文献鲜见。本书将女性作为商业营销关注点和学术研究对象,探讨其对社会经济与管理的作用将有着重要的理论认识性价值和现实时代性意义。本书从人性本位和管理学角度,选择有众多女性的旅游业作为研究论证对象和突破口来研究女性营销能力,为得到一定的商业女性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
本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对比分析研究法、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法、规范与实证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研究法等。主要的研究问题如下。
,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和框架,并界定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本书先阐述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特色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了女性已成为商业关注点,女性营销研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它顺应了营销现实的要求和挑战。在细读并综述了大量的国内外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相关的女性研究理论、女性管理理论和人性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并界定了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女性营销能力的概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分析并论证了在服务业服务营销领域中女性占有重要分量的原因。本书从人性再现角度、人本管理角度和人性管理角度研究分析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与女性营销、营销能力及女性特性的相关关系。根据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长期以来笔者的相关研究,对服务业女性特性各因子进行性别优势检验,验证和分析了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与女性特性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确实与女性特性各因子存在相关关系。女性特性是女性营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营销能力是女性特性的人性再现,是女性在从事服务营销时具有的优势特性,也是较多女性从事服务业的关键原因。
第三,分析并论证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主客体类型问题。本书通过总结分析营销能力的类型之间存在的并列、链状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从主客体类型角度对营销能力进行分类,并分析对象类型、流程链类型和企业类型等客体类型营销能力。在检验主体类型的营销能力各因子的性别优势后,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各因子,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包括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这是本书的个创新点。
第四,提出并论证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从人性本位角度,设计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各元素;根据各元素情况和指标设计标准,设计各项元素因子指标;后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和模型。通过对评价方法进行选择,确定并运用了信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元素、次要元素、较不重要元素及综合评价的等级和综合评价值,并进一步对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模型进行修正和转化,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此为本书的第二个创新点。
第五,研究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风险、培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的因素和策略。在分析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存在的女性营销人员个体本身的营销能力风险、控制服务营销链流程能力风险和营销能力制约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业女性核心营销能力、基本营销能力和增强营销能力的培育内容,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方法体系,包括一般培育方法和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育方法,并提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培育策略。进一步分析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提升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后提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要完成的主要目标是:①揭示女性在服务业服务营销领域占有重要分量的原因;②阐述分析拥有哪些优势特性和营销能力的女性适合于从事服务业的服务营销工作;③比较服务业中女性营销能力与男性营销能力存在的性别特征优势和差异;④构建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和标准;⑤提出培育和提升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本书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有: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研究理论,是结合人性本位论和性别特征差异及管理学理论来研究的,这些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所见不多,绝大部分是笔者根据前人的基础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来对服务业的实践观察、深度访谈与营销学术研究总结的综合所得,具有较强的理论新颖性。主要有如下研究特色。①交叉综合性强。本书是一个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结合的研究成果。本书综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人口学的性别研究、哲学的人性本位论、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模型理论和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交叉综合研究,必须找到较好的研究切入点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也是本书的研究难点。②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有较大程度上的创新性,它将弥补国内外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点,并对原有相关理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③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研究的理论能自成一套系统,对学科分支的理论发展研究有较大的作用。主要的创新之处有:①构建了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梯阶模型,包含低层次的业务层女性营销能力、中层次的素质层女性营销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望层女性营销能力;②构建了四个层次的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对评价体系模型进行修正与转化,终得到服务业女性营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本书的理论创新与实证检验能在招聘女性服务营销人员,评价、培育、提升女性营销能力方面对服务企业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书思路新、立意新、角度新、内容新,适合作为各高等院校师生从事论文写作的内容及方法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人才政策的依据,同时适合作为服务性企业招聘、考核服务营销人员的指导参考依据和标准,还适合作为女性评价自身是否适合从事服务业的职业标准。本书对培养理论创新型和实战型管理专业人才有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对企业界人士和社会人士了解服务业中的女性作用和商业力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花费10多年的时间,在许多人的帮助下,一点点地积累相关的知识,一步步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终于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本书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理论与论证的内容。目前相关的论文已发表10多篇,且多篇论文获奖,其中1篇论文被接受并参加由INFORMSSocietyforMarketingScience(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协会营销科学学会)主办的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INFORMSMarketingScienceConference”国际会议,并作为宣读论文。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郑向敏教授多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理解、关心、支持和帮助!他对学术研究的那份热情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锐性,令人惊叹。他博学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让我感受到一个榜样教授和专家的风采。他直率敢言的个性和对学术问题深入探究的精神,令人钦佩。在郑向敏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我终于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从众多的科研选题中确定了研究方向,这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郑向敏教授总是能理解我的困难,对我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此外,我衷心感谢师母魏丽华副教授,她一直关心着我及我家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鼓励我、支持我。我诚挚感谢郑向敏教授多年来的培养和教导!
其次,我衷心感谢华侨大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各系领导及各位专家教授和老师们、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特别要感谢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和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张禹东教授、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教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教授、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黄天中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前院长叶民强教授、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胡日东教授、国际学院院长池进教授,以及龚德恩教授、郭东强教授、林峰教授、陈金龙教授、吕庆华教授、郑淑蓉教授、王志江教授,还有外国专家SameulLee博士、(PurdueUniversity)蔡利平教授、博士生张若阳(Effie)和孟振豪(Mark)、MikeW.Peng教授(UniversityofTexasatDallas)、Tao(Tony)Gao副教授(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Lowell)等,他们对我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拓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我终身受益。此外,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琦环,校组织部部长陈明森,及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等对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我诚挚的感谢!
再次,福建省旅游局和泉州市旅游局,福建省中国旅行社、厦门中国旅行社、泉州中国旅行社、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福州分社和泉州分社、福建省神州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州南国风旅行社有限公司、福州百分百旅行社有限公司、厦门航空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和泉州分公司、港中旅(厦门)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泉州鲤城旅行社,以及福建阳光假日大酒店、福州美伦华美达大饭店、厦门索菲特大酒店、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厦门华美达长升大酒店、厦门闽南大酒店、泉州酒店、泉州世贸中心大酒店等单位的500多名领导、校友、管理者和一线服务营销员工及研究生张祖诚、杨晓兰对我搜集信息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我崇高的敬意!
后,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先生、儿子等家人,这些年来他们为支持我的学习和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关心和爱支撑着我,使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和本书的定稿工作。
来到华侨大学已经20多年了。走到今天,我能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且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离不开华园和我周边的许许多多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常怀感恩之心的我,也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陈钦兰
2014年5月于华园
2014年11月修改于普渡大学校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