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435832
假如经济危机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
你应该读本书,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假如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
你更应该读本书,因为亡羊补牢,时犹未晚。
特色卖点:
21世纪以来*强全球性金融地震档案全解密
◆完整再现世纪*强金融危机真实情景
◆追踪报道金融巨头沉陷危局**进展
◆详细剖析政府拯救金融危机的措施策略
◆深刻思考企业和个人应对危机的相应策略
华尔街飓风横扫全球,中国该怎么做——
投资启动还是消费启动?
启动股市还是启动产业?
启动车市还是房市?
靠政府还是靠民营企业?
加薪刺激消费还是减薪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
一本书深刻思考和详细记录中国冲破全球经济危机惊涛骇浪的方略!
第一章 美国仍陷危机之中
一、危机蔓延的机制解析/3
二、蔓延的过程/19
三、典型案例解析/28
第二章 英国会是下一个冰岛吗
一、昔日的日不落帝国/43
二、英国究竟怎么啦/44
三、英国会破产吗/51
四、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52
五、已经采取了哪些救助措施/52
六、未来还需要做什么/55
第三章 日本陷入深度衰退
一、刚出苦海又入泥潭/59
二、曾经的辉煌/62
三、为何危机中受重伤/63
四、关于日本经济的两个争议性问题/66
五、日本经济未来面临严峻挑战/69
第四章 危机漩涡中的世界
一、美国伤风,全球感冒——华尔街飓风已经酿成全球经济危机/73
二、美国的危机怎么会蔓延到全世界/74
三、风雨飘摇中的各国经济/75
第五章 危机顽症:原发抑或感染
一、宏观视角的透视/95
二、微观视角的诊断/101
第六章 当前的经济危机——从比较的视角分析
一、“大萧条”与当前经济危机比较/111
二、与亚洲金融危机比较/120
三、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比较/123
第七章 全球大拯救
一、全方位的大拯救行动/129
二、未来还有什么招:战争救市论是否空穴来风/140
三、救市大辩论/142
四、全球大拯救背景下的世界经济未来走势/147
第八章 中国的对策
一、飓风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审视/155
二、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政策/156
三、可供政府进一步选择的政策分析/161
四、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180
五、银行业应对危机的策略/189
第九章 个人应对危机的策略
一、危机应对之守与攻——工作策略/195
二、危机应对之守与攻——生活策略/196
三、危机应对之守与攻——理财策略/196
第十章 我国现行政策评价
一、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毛病不少/209
二、缓交社保资金留下后患/210
三、缓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个坏主意/210
四、刺激内需背景下看“三农”问题/211
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中国外向经济战略思维/212
六、现行征地制度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危害严重/213
七、给国民派发国企红利和外汇储备只能算是应急主意/214
八、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要适当加快/215
九、共同富裕是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215
附录一 全球经济危机名词解释/217
附录二 经济危机大事记(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239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认为,眼下的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很可能是百年未遇的大危机。
我们知道,1929-1933年的大危机距今只有80年,百年一遇意味着什 么?意味着这次危机可能超过“大萧条”?! 我了解1929-1933年大危机的惨烈!我在书中把今次的危机与“大萧 条”作了比较分析。
一开始我不认为,直至现在我也不愿意相信今次的危机会超过80年前 那场危机! 毕竟,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已经从那场危机中吸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就本次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来看,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
措施丰富了许多,对危机的干预态度总的来说也积极了许多,政府反应的速度也迅速了许多。
危机还在发展、蔓延和进一步深化,数百年历史的投行巨头倒了,传 统的华尔街已经消失,花旗也已经瓦解,底特律已经摇摇欲坠…… 一些名家如前述的格林斯潘以及著名投资家罗杰斯等纷纷加入悲观者行列。
我内心开始动摇!毕竟,在这个魔幻般变化的世界里,面对瞬息万变的危机,有谁说得准呢?
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在危机之初不是也出手援救过别的银行么?哪里想得到,没过多久,它们自己也落到若非政府援手说不定早已经倾覆灭顶的地步!它们想得到么?
危机之初,日本的央行行长和财政大臣不也是满怀信心地说,日本已 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中吸取了教训,日本的金融体系很稳健。可是,没有多久,日本内阁府2009年年初发表的统计速报显示,与上季度相 比,2008年第4季度日本出口下降了13.9%,创下历史最大跌幅。而扣除物 价变动因素,2008年第4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12.7% ,是自1974年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日本也陷入了衰退的深渊!
危机之初,大英帝国的主流财经报纸《金融时报》还在唱衰韩国经济 ,预测韩国可能是亚洲的冰岛。这甚至引起了韩国媒体的不满!时间也没 有过多久,英国人现在不用替别人担心了!进入到2008年9月后,随着美国
金融危机加深,英国的金融危机也变得更加严重,以至于在国际媒体上伦 敦获得了一个新绰号:泰晤士河畔的“雷克雅未克”(2008年10月陷入国家
破产危机的国家冰岛的首都)。
深陷危机泥潭的,在欧洲,还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匈牙利、乌克兰,亚洲的巴基斯坦、韩国等也岌岌可危……
中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和官员一开始也认为此次危机不会对中国造成多大的冲击,认为对中国来说,机会大于风险!
今天谁再这样讲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出口、GDP和就业的高速下滑,就像2007年10月份以来的股市走势,真是令人揪心!
事实上,确实难以看得准!
国际权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全球经济预测的数字就一再调低
!
我们始终要记得,这是一个全球村的世界!就像客家的土围楼,一间着火,全楼遭殃!
究竟会不会是百年大危机?谜底迟早会揭开,我想获得答案应该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心理的和物资的准备!
过去,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主角是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而到了 2006年,美联储数据显示,华尔街投资银行已经控制了60%的住房抵押贷 款融资市场。
这一市场的领袖包括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摩根士丹利、德意 志银行和瑞银集团。他们从贷款机构手中收购住房抵押贷款,将贷款集中 起来组成资产池以分散风险,而后将资产池分成小份(tranche)出售。在打 包发行证券化产品,并代理客户交易或自行交易的过程中,华尔街获取了
巨额利润。以雷曼兄弟为例,其过去3年中屡创纪录的收入与利润增长在很 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相关业务。
在次贷危机中为什么 投资银行反而率先纷纷倒下?
近年来,投资银行的业务重心纷纷从传统的经纪和投资银行业务向自 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转移。以高盛为例,1997年该投资银行业务 收入为26亿美元,而交易和直接投资创收29亿美元,两者难分伯仲;然而 到2006年,投资银行业务上升为56亿美元,交易和直接投资收入猛增至256 亿美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和68%。换言之,传统的经纪和承销业务所
占比重大幅下降,而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交易和自有投资。
老式投资银行业务以收取佣金为赢利模式,风险固然小,但是利润率 也不高;自营业务用自有资本投资,将风险直接带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
与此同时,投资银行成为发起成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E)和对冲基金 的主力之一。据美国报道对冲基金的ALPHA杂志的数据,2007年全美最大的 两家对冲基金分别是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基金和高盛资产管理基金(其前身是 著名的高盛全球Alpha基金),分别管理330亿和325亿美元。而次贷危机的
全面爆发,正是以2007年8月贝尔斯登麾下的两家对冲基金崩盘为标志。
最后,交易不透明,且大量使用杠杆和衍生工具成为投行赢利的武器 。自2003-2008年,美林的杠杆率猛增至28倍,也就是说,每1美元的资本 撬动了28美元的资产规模。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增加到33倍,高盛也上升 到28倍;而直到破产前,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仍高达30倍,这还不算sIV等表 外业务的杠杆效应。事实上如果算上这些杠杆,华尔街投行的杠杆倍数可
高达50~60倍!如果投行套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算法的话,他们的资 本充足率在1%~2%。
这种高杠杆率有着明显的双向放大作用:以30倍的杠杆率,投资银行 家可以用10美元做300美元的投资,只要有3.3%的收益率(接近于美国国债
利率),投行就可以赚回本金;相反,只要损失超过3.3 9/6,本金就会血 本无归。
更可怕的是,投资银行的融资来源,是靠信心和抵押物支撑的短期票 据市场,通常是借了新债还旧债的滚动借债模式。由于规模庞大,环环相 扣,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才能保证庞大机构运营所需资金,俨然变成了 一种借短债、放长贷的银行。借贷短期资金供长期投资使用可能带来灾难 性的后果。2008年7月的数据显示,雷曼兄弟有2/3的债务都属于短期借款 ,摩根士丹利有61 9/6的债务属于短期借款,美林和高盛的短期债务的比 例分别是55%和49%。虽然短期债务的融资成本通常较低,可一旦信贷出 现紧缩状况,金融机构就将暴露严重的财务风险。
投资银行敢于采取这种高杠杆模式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外部的监管 缺失。投资银行的杠杆比例在现行监管框架之外,并不受巴塞尔协议对商 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而投资银行家对建立于精美数学模型
上的风险管理体系显然非常自信,只要不出现概率极小的极端事件,华尔 街总有办法用各种信贷衍生工具把风险转移出去。二是20世纪末投资银行 放弃合伙制转为上市公司之后,投资银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无论是合伙制还是有限合伙,企业的非法人地位和合伙人、普通合 伙人承担连带无限责任都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约束机制的保障。股份公司作 为企业制度的创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也有与生俱 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公司经营失利的风险从股东转移到了债权人身上 ,这助长了股东和经理人推进风险投资的动机。在转制上市之后,投资银 行面临着巨大的利润压力,而在现行的激励机制下,个人容易倾向于不计 利润回报地承担更多风险。长远来看,那些倾向于承担风险的公司,诸如 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最适合的公司形式还是合伙制。
有必要指出的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倒闭潮的导火索之一是不受约束的 美国“裸卖空”制度。
了解“裸卖空”之前,先说卖空。股票卖空是指交易者不需要实际拥 有股票,而是从他处借入股票后卖出;借出股票一方暂时不能卖这些股票 。所以,上市公司的可交易股票数并不因卖空行为的存在而增加。
所谓“裸卖空”,是指投资者没有借入股票而直接在市场上卖出根本 不存在的股票,在股价进一步下跌时再买回股票获得利润的投资手法,市 场上因此多了些“虚拟”的股票。
按照美国法律,“卖空”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投资者利用“裸 卖空”操纵市场、打压股价则触犯法律。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虽然美国 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市场交易法则》对卖空操作的交割日期进行 了规定,即抛空的投资者须在3日内买回股票,证券经纪商必须在13个交易 日内买回股票,股票做市商必须在21个交易日内完成交割,但是在实际操 作中监管并不严格。因此,“裸卖空”操作者们往往能将股价打压得几乎 为零甚至摘牌,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资金买回股票进行“空头回补 ”,其中的差价就是抛空者的利润了。因此,股票价格越低,抛空者的利 润就越大。
雷曼兄弟的最后一位CEO富尔德就指责雷曼兄弟是被“裸卖空”活活整 垮的。他说,雷曼兄弟股价遭到重创,就是“裸卖空”操作者的“杰作”
。后续若干关于雷曼兄弟的不符合事实的负面消息,大多也是这些卖空机 构捏造和买通媒体释放出来的。
英国《金融时报》说,富尔德对卖空者的指责与贝尔斯登前首席执行 官艾伦·施瓦茨的说法如出一辙。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之后,美国、 英国、荷兰、德国、韩国等国都开始禁止针对金融股票的“裸卖空”行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