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34838
编辑推荐
《城市创新发展研究:大连智库改革创新专题咨询报告》对于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策需求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阅读。
内容简介
《城市创新发展研究:大连智库改革创新专题咨询报告》在研究新型智库建设和地方智库制度创新基础上,立足国家战略,把握发展大势.坚持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围绕发展新机遇、新增长点与产业体系再造,着眼未来惠及民生.建设智慧城市,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有效配置资源,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家园,进行了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咨询研究。
目 录
目录
把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灵魂(代序)i
前言vii
导论智库的发展与制度建设探析1
第一节智库的相关理论基础2
一、智库的概念界定和分类2
二、智库与政策科学的关系3
三、智库的主要功能3
四、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形成4
第二节国外智库建设与影响力分析6
一、国际智库发展的回顾6
二、国外代表性智库的实践7
三、国外智库发展的特点、经验与启示9
第三节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历程与走向12
一、我国智库发展的历程12
二、我国智库发展的特征与实践经验14
三、我国智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
四、我国智库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定位17
第四节地方智库建设19
一、地方政府对决策咨询的需求20
二、政策研究的环境和制度安排20
三、地方智库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23
第一章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的战略取向和结构调整26
第一节中韩自贸区对大连经济的潜在影响及其应对策略26
一、中韩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可期27
二、中韩自贸区建设将对大连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7
三、大连亟须谋划中韩自贸区落地的应对之策29
第二节大连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的突破口 30
一、上海自贸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贸易便利化发展经验借鉴31
二、大连市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突破口选择34
第三节建设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的战略构想38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39
二、中日韩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互补优势43
三、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建设的模式53
四、建设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的体制创新与政策支持56
第四节推动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深度扩大对外开放60
一、“走出去”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60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强劲的拉动62
三、经济大省、开放强省将“走出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开拓新 的战略64
四、大连“走出去’’的发展态势65
五、对加快推动“走出去’’的建议67
第五节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与探析69
一、发达经济体在重构实体经济战略制高点中的布局69
二、提升比较优势,在调结构中构建实体经济新格局69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调结构中壮大实体经济70
第二章増长新机遇与创新驱动战略72
第一节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总体思路与对策7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意义72
二、大连市具备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基础73
三、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73
四、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发展的新动力77
第二节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环境与政策取向79
一、大连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79
二、智慧城市视域下大连新兴产业的筛选和培育86
三、大连市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建设103
四、大连市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研究110
第三节建设大连东北地区科技中心的思考119
一、深圳的科技创新119
二、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121
三、大连的感召力:东北地区的科技中心122
第四节挖掘核心竞争要素和增创发展新优势122
一、大连与同级同类城市的竞争要素比较123
二、增创竞争优势的对策123
第五节政府更好地支持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125
一、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的路径125
二、政府支持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的建议134
附部分副省级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比较138
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产力空间布局145
第一节空间开发政策实施与基本结论145
一、城市空间开发政策的演进及决策背景145
二、城市空间开发政策及其作用效果的总体评价150
三、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政策应把握的问题150
四、完善城市空间开发政策的意见和建议158
第二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及管理创新160
一、合理借鉴,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160
二、在功能区建设上,不断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161
第三节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展望161
一、大连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62
二、大连应把高端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169
三、大连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73
四、加快大连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78
第四章城乡内需潜力释放与公共政策182
第一节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182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探索182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183
第二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184
一、农村土地流转对全域城市化的影响184
二、大连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189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利益格局和存在的问题194
四、对策建议197
第三节构建中心镇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200
一、大连市新型城镇化具有良好基础201
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机制203
三、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205
四、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新机制208
五、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210
第四节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212
一、中心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212
二、大连市中心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213
第五节夜经济及旅游经济研究与政策取向214
一、发展夜间旅游的现实价值和存在的问题214
二、发展夜间旅游的对策建议215
第五章有效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221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互动协同推进创新221
一、概念界定221
二、发展现状和基础223
三、问题和挑战235
四、总体思路238
五、重点任务241
六、保障措施250
第二节破除国企体制机制障碍探析252
一、国企改革发展历程回顾253
二、国企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260
三、破除国企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对策建议265
第三节建立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的思路与政策269
一、公共服务企业界定与规制现状270
二、公共服务企业规制存在的问题2H
三、国内外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经验借鉴272
四、大连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管理改革对策273
第四节利用废弃铁路专用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想276
一、大连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276
二、大连地区铁路专用线的分布及其利用277
三、国内外利用既有或废弃铁路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模式280
四、大连地区部分铁路专用线改建轻轨的可行性281
五、大连地区部分废弃铁路专用线改建轻轨的具体建议281
六、关于下一步工作建议282
第六章着眼未来惠及民生:建设智慧城市284
第一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284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284
二、大连发展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287
第二节智慧口岸建设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288
一、建设智慧口岸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288
二、大连建设智慧口岸的战略支撑和重要意义291
三、国内外智慧口岸建设的成功经验295
四、大连建设智慧口岸的现实基础304
五、发挥大连港核心作用,加快大连智慧口岸建设310
六、关于大连智慧口岸建设的对策建议320
第三节加快城市智慧卫生建设的建议322
一、智慧卫生概述323
二、大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323
三、大连市智慧卫生建设构架建议324
四、加快大连市智慧卫生建设的对策建议325
第四节优化配置城市医疗资源的政策取向327
一、大连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327
二、大连市医疗资源配置分析329
三、合理配置大连市医疗资源的建议332
第七章互联网经济、新増长点与产业体系再造336
第一节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336
一、研究背景336
二、基础优势及其评价337
三、现状调查结果341
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347
五、国内外经验借鉴350
六、总体发展思路353
七、对策与建议355
第二节以“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358
一、世界主要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359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362
三、促进大连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研究370
四、目标构想385
五、重点工作任务及实施方案385
第三节产业互联网平台和“走出去”模式创新与政策建议389
一、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模式创新389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建设的探索390
三、推进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391
第八章从机制入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393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人家庭教育的思考39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39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39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环节395
第二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探析与政策选择396
一、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397
二、启示和几点建议398
第三节社会组织进社区与市民心理疏导体系及机制建设400
一、问题的提出400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402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403
四、讨论404
五、建议405
六、结论 409
第四节公共文化场馆建立理事会制度探究409
一、大连建立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的优势条件410
二、大连市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现状及问题411
三、大连建立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对策分析414
第五节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思考与政策取向418
一、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现状419
二、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21
三、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具体方案423
第六节社区服务市场化发展的思路对策432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432
二、社区服务的相关概念434
三、社区服务市场化模式发展的调研436
四、社区服务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及模型构建442
五、大连市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对策建议444
第九章承载文明与梦想:建设美丽家园448
第一节大气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448
一、现状调查448
二、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451
三、国内同类城市经验借鉴452
四、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455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456
一、资源现状调查456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459
三、国内相关城市经验做法及比较分析461
四、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462
第三节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循环机制创新464
一、海洋牧场的内涵465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功能作用468
三、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472
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建议475
第四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的思考479
一、基本情况及分析479
二、大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482
三、对策建议484
附 概念定义与相关图表487
参献491
后记493
把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灵魂(代序)i
前言vii
导论智库的发展与制度建设探析1
第一节智库的相关理论基础2
一、智库的概念界定和分类2
二、智库与政策科学的关系3
三、智库的主要功能3
四、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形成4
第二节国外智库建设与影响力分析6
一、国际智库发展的回顾6
二、国外代表性智库的实践7
三、国外智库发展的特点、经验与启示9
第三节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历程与走向12
一、我国智库发展的历程12
二、我国智库发展的特征与实践经验14
三、我国智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
四、我国智库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定位17
第四节地方智库建设19
一、地方政府对决策咨询的需求20
二、政策研究的环境和制度安排20
三、地方智库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23
第一章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的战略取向和结构调整26
第一节中韩自贸区对大连经济的潜在影响及其应对策略26
一、中韩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可期27
二、中韩自贸区建设将对大连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7
三、大连亟须谋划中韩自贸区落地的应对之策29
第二节大连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的突破口 30
一、上海自贸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贸易便利化发展经验借鉴31
二、大连市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突破口选择34
第三节建设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的战略构想38
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39
二、中日韩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互补优势43
三、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建设的模式53
四、建设中日韩装备制造业合作园区的体制创新与政策支持56
第四节推动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深度扩大对外开放60
一、“走出去”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60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强劲的拉动62
三、经济大省、开放强省将“走出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开拓新 的战略64
四、大连“走出去’’的发展态势65
五、对加快推动“走出去’’的建议67
第五节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与探析69
一、发达经济体在重构实体经济战略制高点中的布局69
二、提升比较优势,在调结构中构建实体经济新格局69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调结构中壮大实体经济70
第二章増长新机遇与创新驱动战略72
第一节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总体思路与对策7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大意义72
二、大连市具备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基础73
三、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73
四、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发展的新动力77
第二节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环境与政策取向79
一、大连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79
二、智慧城市视域下大连新兴产业的筛选和培育86
三、大连市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建设103
四、大连市新兴产业培育政策研究110
第三节建设大连东北地区科技中心的思考119
一、深圳的科技创新119
二、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121
三、大连的感召力:东北地区的科技中心122
第四节挖掘核心竞争要素和增创发展新优势122
一、大连与同级同类城市的竞争要素比较123
二、增创竞争优势的对策123
第五节政府更好地支持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125
一、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的路径125
二、政府支持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的建议134
附部分副省级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比较138
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产力空间布局145
第一节空间开发政策实施与基本结论145
一、城市空间开发政策的演进及决策背景145
二、城市空间开发政策及其作用效果的总体评价150
三、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政策应把握的问题150
四、完善城市空间开发政策的意见和建议158
第二节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及管理创新160
一、合理借鉴,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160
二、在功能区建设上,不断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161
第三节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展望161
一、大连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62
二、大连应把高端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169
三、大连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73
四、加快大连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78
第四章城乡内需潜力释放与公共政策182
第一节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182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探索182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183
第二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184
一、农村土地流转对全域城市化的影响184
二、大连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189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利益格局和存在的问题194
四、对策建议197
第三节构建中心镇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200
一、大连市新型城镇化具有良好基础201
二、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新机制203
三、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205
四、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新机制208
五、健全城乡一体发展新机制210
第四节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212
一、中心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212
二、大连市中心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213
第五节夜经济及旅游经济研究与政策取向214
一、发展夜间旅游的现实价值和存在的问题214
二、发展夜间旅游的对策建议215
第五章有效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221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互动协同推进创新221
一、概念界定221
二、发展现状和基础223
三、问题和挑战235
四、总体思路238
五、重点任务241
六、保障措施250
第二节破除国企体制机制障碍探析252
一、国企改革发展历程回顾253
二、国企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260
三、破除国企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对策建议265
第三节建立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的思路与政策269
一、公共服务企业界定与规制现状270
二、公共服务企业规制存在的问题2H
三、国内外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经验借鉴272
四、大连公共服务企业规制管理改革对策273
第四节利用废弃铁路专用线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想276
一、大连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276
二、大连地区铁路专用线的分布及其利用277
三、国内外利用既有或废弃铁路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模式280
四、大连地区部分铁路专用线改建轻轨的可行性281
五、大连地区部分废弃铁路专用线改建轻轨的具体建议281
六、关于下一步工作建议282
第六章着眼未来惠及民生:建设智慧城市284
第一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284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284
二、大连发展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287
第二节智慧口岸建设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288
一、建设智慧口岸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288
二、大连建设智慧口岸的战略支撑和重要意义291
三、国内外智慧口岸建设的成功经验295
四、大连建设智慧口岸的现实基础304
五、发挥大连港核心作用,加快大连智慧口岸建设310
六、关于大连智慧口岸建设的对策建议320
第三节加快城市智慧卫生建设的建议322
一、智慧卫生概述323
二、大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323
三、大连市智慧卫生建设构架建议324
四、加快大连市智慧卫生建设的对策建议325
第四节优化配置城市医疗资源的政策取向327
一、大连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327
二、大连市医疗资源配置分析329
三、合理配置大连市医疗资源的建议332
第七章互联网经济、新増长点与产业体系再造336
第一节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336
一、研究背景336
二、基础优势及其评价337
三、现状调查结果341
四、存在的困难与问题347
五、国内外经验借鉴350
六、总体发展思路353
七、对策与建议355
第二节以“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358
一、世界主要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359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362
三、促进大连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研究370
四、目标构想385
五、重点工作任务及实施方案385
第三节产业互联网平台和“走出去”模式创新与政策建议389
一、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模式创新389
二、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建设的探索390
三、推进中小企业“走出去”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391
第八章从机制入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393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人家庭教育的思考39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39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39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环节395
第二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探析与政策选择396
一、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397
二、启示和几点建议398
第三节社会组织进社区与市民心理疏导体系及机制建设400
一、问题的提出400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402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403
四、讨论404
五、建议405
六、结论 409
第四节公共文化场馆建立理事会制度探究409
一、大连建立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的优势条件410
二、大连市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现状及问题411
三、大连建立公共文化场馆理事会制度对策分析414
第五节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思考与政策取向418
一、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现状419
二、推进基层民主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21
三、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具体方案423
第六节社区服务市场化发展的思路对策432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432
二、社区服务的相关概念434
三、社区服务市场化模式发展的调研436
四、社区服务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及模型构建442
五、大连市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的具体对策建议444
第九章承载文明与梦想:建设美丽家园448
第一节大气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448
一、现状调查448
二、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451
三、国内同类城市经验借鉴452
四、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455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456
一、资源现状调查456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459
三、国内相关城市经验做法及比较分析461
四、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462
第三节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循环机制创新464
一、海洋牧场的内涵465
二、海洋牧场建设的功能作用468
三、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472
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的政策建议475
第四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的思考479
一、基本情况及分析479
二、大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482
三、对策建议484
附 概念定义与相关图表487
参献491
后记493
在线试读
导论智库的发展与制度建设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智库的作用正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服务政府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智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智库与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则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的成熟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智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了重要批示。这是中央首次把智库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决策机制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专业化知识、国际经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我国开始进入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新阶段。这就是打造一大批“国家急需、国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智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庞大思想市场、巨大智慧财富的新局面。
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要求呢?本研究立足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智库的演化特点,结合新时期我国决策咨询发展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外部环境、治理结构、能力建设等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思考,以期对推动地方智库健康发展、提升智库影响力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第一节智库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智库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1.智库的概念界定
智库(Think Tank)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也称“脑库”“思想库”,其界定在学界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由于政治环境与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研究者对于智库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学者Paul Dickson最早将智库界定为: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日本智库研究专家Takahiro Suzuk对智库做出过一个非常精练的界定:“智库是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欧洲学者Diane Stone则将智库视为“相对独立于政府、政党和压力集团,从事当下政策议题研究和分析的机构”。
导论 / 智库的发展与制度建设探析
还有一些智库定义更加强调智库的思想性、创新性与战略性特点。例如,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Frank Collbohm)就认为,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现有智慧、敢于挑战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美国James G.McGann教授在《全球智库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一个较为被普遍接受的智库定义,即智库主要进行政策导向的研究、分析,对国内和国际事务做出建议,从而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能够对公共政策事务做出有信息支持的决定。智库可能附属于政党、政府、利益集团或私人公司,或者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智库经常在学术和政策制定团体之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服务于公共利益。
2.智库的分类
智库按照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分类。按组织属性划分为官办智库、私立智库或者民间智库,以及国家级与地方级之分;从智库专业性划分,有综合性智库和专业型智库之分;按机构职能划分,有全职的和在本职之外衍生出部分智库职能之分;按研究主题和功能划分,可分为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以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为企业服务的纯盈利性咨询机构。从经费来源上看,主要有以政府出资的、由大学等学术机构出资的、民间资助的智库组织。
本研究所讨论的智库主要为公共政策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是决策体制的外脑,是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评估政府运作效率,传播社会知识,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在从中央到地方各层次公共决策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二、智库与政策科学的关系
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的发展与智库的建设密切相关。智库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发源地与成长的摇篮,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智库的政策分析实践。智库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而政策科学则是智库建设的最直接的和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
首先,智库的成熟是政策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智库对于政策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发展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开发或应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及技术;智库作为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可以把政策设想或方案推广到实际应用中,为来自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的专业政策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产生可靠的、可能被有关部门接受的政策研究成果的主要机构。
其次,政策科学是智库建设的支撑学科。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特征以及所形成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知识体系,使得它成为智库的主要支撑学科。智库所要或所能发挥的基本作用或功能,要依靠作为智库利器的政策科学的支持;不掌握政策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智库专家将一事无成。
在智库摇篮中成长的政策科学,促使人们逐渐把政策分析看作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使得政策经得起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检验。随着智库政策分析实践的深入,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智库的政策分析与咨询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智库的主要功能
现代智库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为政府和决策提供新的见解、思路和建议。智库一方面帮助政府面对各种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时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政府提出战略性建议和合理化方案。智库关注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制造舆论,引导社会思潮,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智库借助各种媒介把其所倡导的政策主张和思想传播出去,希望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主流思潮会为政府决策制造一定的氛围,甚至会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智库还通过帮助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了解,争取舆论支持,通过媒体宣传、解读、引导为政策实施扩大社会基础。
(3)专门性对策分析、建议。这主要是针对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以及特定项目、计划、产品等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可供选择的具体解决方案。
(4)吸引、储备人才。智库促进研究者进入到政府部门甚至担任要职,从学者变为官员;同样,卸任的政府官员进入智库总结实践经验又可能使官员变为学者。因而,智库也成为为直接的服务对象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孵化器。
(5)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近年来,智库还成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主体,通过开展跨国议题的政策研究、智库间的国际合作与人员交流、智库间的国际会议以及智库舆论的国际传播等活动,从而争取话语权、影响他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
四、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形成
1.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其标准
智库影响力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升影响力是智库孜孜以求的关键目标。智库的影响力也就是智库在其社会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思考、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智库影响力的形成是其成长与营销能力、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的综合体现。智库影响力构成及评价维度详见表0-1。
表0-1智库影响力评价标准
评价
具体特征
成长与营销能力
智库成立时间与存续时期
智库的研究经费投入
留住顶级专家和研究者的能力
与国内外同类机构合作交流的渠道
决策影响力
智库研究成果获领导批示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应邀给决策者授课的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到政府部门中的任职比例以及智库人员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人员比例(“旋转门”机制)
续表
评价
具体特征
学术影响力
智库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转载的论文数量
智库人员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及层次
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会议论文集等出版物
公开出版连续型研究报告
社会影响力
智库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成果或被媒体报道的频率
智库学者接受媒体采访的频率
智库网站建设,包括智库专家拥有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数量
智库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需求的人文关怀
但是,各国对如何衡量智库的影响力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德国智库研究专家Patrick Koellner教授对此给出如下解释:首先,现有的各种评价排名往往都有其各自对智库及智库影响力的界定,因而其排名也难以达成共识;其次,各种评价标准虽然或多或少的基于硬性指标,但更多是采用主观性评价指标。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非理性和主观性。第三,评审程序和评审者的构成也很难确保公正合理。此外,评价智库影响力通常依赖于数量众多的指标和易于获取的数据,而这仅仅有助于观测到智库及其成员产出结果或知名度,很少涉及智库对政策过程的真实影响。
2.智库影响力的形成机制
第一,创新思想引领机制与学术影响力。
智库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智库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智库成功的基础是要持续不断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战略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其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对社会的影响比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要长久、深刻很多。智库主要通过成果发表、人才培养等途径培育学术影响力。
第二,舆论引导机制和社会影响力。
智库社会影响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其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来形成。随着智库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逐步被学术圈认可和接受,智库和学术界还会通过各种媒介把这些创新成果介绍给社会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这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第三,“旋转门”机制与政策决策执行影响力。
所谓“旋转门”,是指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学者之间变换。这种旋转机制使智库的影响力渗透到公共政策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方方面面。“旋转门”机制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二是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三是推进“第二轨道外交”,这是介于官方外交“第一轨道”与纯民间交流“第三轨道”之间的一种特殊渠道。
第二节国外智库建设与影响力分析〖*4/5〗
一、国际智库发展的回顾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智库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产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背景下,各类专门为决策服务的咨询研究组织应运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凸显,迫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向更专业、系统的社会咨询组织寻求帮助。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分别于1916年和1920年成立,这是现代智库的起源。之后,伴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相继成立了思想库,著名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对外关系委员会等智库都成立于这一时期。这些组织的作用很快就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并为后来的智库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2)实质性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主要国家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苏美两大国际政治阵营,都对综合性、前瞻性决策研究提出了需求,使智库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和新技术的催化剂使智库得到了突破式发展,这一时期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智库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有关智库发展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日渐健全,智库的行为与运作趋于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综合性系统研究、超前性判断的特点逐步突出,智库发展逐步获得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这一时期,美国成为西方国家智库发展的中心。诸多当今最著名的智库均产生于这个时期。
在此阶段,智库的发展还表现出新的特点:推动智库发展的形式广泛,智库发展的类型多种多样;智库与政治、与政府运作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3)改革创新的关键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政治及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智库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各国认可,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其影响决策的目的,智库本身也结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实现着自我的修复、调整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智库的作用正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服务政府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智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智库与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则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的成熟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智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了重要批示。这是中央首次把智库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决策机制越来越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专业化知识、国际经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我国开始进入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新阶段。这就是打造一大批“国家急需、国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智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庞大思想市场、巨大智慧财富的新局面。
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要求呢?本研究立足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智库的演化特点,结合新时期我国决策咨询发展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外部环境、治理结构、能力建设等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思考,以期对推动地方智库健康发展、提升智库影响力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第一节智库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智库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1.智库的概念界定
智库(Think Tank)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也称“脑库”“思想库”,其界定在学界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由于政治环境与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研究者对于智库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学者Paul Dickson最早将智库界定为: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日本智库研究专家Takahiro Suzuk对智库做出过一个非常精练的界定:“智库是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欧洲学者Diane Stone则将智库视为“相对独立于政府、政党和压力集团,从事当下政策议题研究和分析的机构”。
导论 / 智库的发展与制度建设探析
还有一些智库定义更加强调智库的思想性、创新性与战略性特点。例如,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Frank Collbohm)就认为,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现有智慧、敢于挑战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美国James G.McGann教授在《全球智库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一个较为被普遍接受的智库定义,即智库主要进行政策导向的研究、分析,对国内和国际事务做出建议,从而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能够对公共政策事务做出有信息支持的决定。智库可能附属于政党、政府、利益集团或私人公司,或者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智库经常在学术和政策制定团体之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服务于公共利益。
2.智库的分类
智库按照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分类。按组织属性划分为官办智库、私立智库或者民间智库,以及国家级与地方级之分;从智库专业性划分,有综合性智库和专业型智库之分;按机构职能划分,有全职的和在本职之外衍生出部分智库职能之分;按研究主题和功能划分,可分为政府决策的咨询机构、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以技术转让为主的咨询机构,为企业服务的纯盈利性咨询机构。从经费来源上看,主要有以政府出资的、由大学等学术机构出资的、民间资助的智库组织。
本研究所讨论的智库主要为公共政策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是决策体制的外脑,是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为公共决策提供思想和行动方案,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评估政府运作效率,传播社会知识,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在从中央到地方各层次公共决策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二、智库与政策科学的关系
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的发展与智库的建设密切相关。智库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发源地与成长的摇篮,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智库的政策分析实践。智库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而政策科学则是智库建设的最直接的和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
首先,智库的成熟是政策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智库对于政策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发展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开发或应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及技术;智库作为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可以把政策设想或方案推广到实际应用中,为来自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中的专业政策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产生可靠的、可能被有关部门接受的政策研究成果的主要机构。
其次,政策科学是智库建设的支撑学科。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特征以及所形成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知识体系,使得它成为智库的主要支撑学科。智库所要或所能发挥的基本作用或功能,要依靠作为智库利器的政策科学的支持;不掌握政策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智库专家将一事无成。
在智库摇篮中成长的政策科学,促使人们逐渐把政策分析看作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使得政策经得起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检验。随着智库政策分析实践的深入,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智库的政策分析与咨询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智库的主要功能
现代智库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为政府和决策提供新的见解、思路和建议。智库一方面帮助政府面对各种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时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政府提出战略性建议和合理化方案。智库关注从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制造舆论,引导社会思潮,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智库借助各种媒介把其所倡导的政策主张和思想传播出去,希望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主流思潮会为政府决策制造一定的氛围,甚至会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智库还通过帮助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了解,争取舆论支持,通过媒体宣传、解读、引导为政策实施扩大社会基础。
(3)专门性对策分析、建议。这主要是针对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以及特定项目、计划、产品等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可供选择的具体解决方案。
(4)吸引、储备人才。智库促进研究者进入到政府部门甚至担任要职,从学者变为官员;同样,卸任的政府官员进入智库总结实践经验又可能使官员变为学者。因而,智库也成为为直接的服务对象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孵化器。
(5)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近年来,智库还成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主体,通过开展跨国议题的政策研究、智库间的国际合作与人员交流、智库间的国际会议以及智库舆论的国际传播等活动,从而争取话语权、影响他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
四、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形成
1.智库影响力的评价及其标准
智库影响力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升影响力是智库孜孜以求的关键目标。智库的影响力也就是智库在其社会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思考、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智库影响力的形成是其成长与营销能力、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的综合体现。智库影响力构成及评价维度详见表0-1。
表0-1智库影响力评价标准
评价
具体特征
成长与营销能力
智库成立时间与存续时期
智库的研究经费投入
留住顶级专家和研究者的能力
与国内外同类机构合作交流的渠道
决策影响力
智库研究成果获领导批示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应邀给决策者授课的次数及层次
智库专家到政府部门中的任职比例以及智库人员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人员比例(“旋转门”机制)
续表
评价
具体特征
学术影响力
智库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转载的论文数量
智库人员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及层次
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会议论文集等出版物
公开出版连续型研究报告
社会影响力
智库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成果或被媒体报道的频率
智库学者接受媒体采访的频率
智库网站建设,包括智库专家拥有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数量
智库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需求的人文关怀
但是,各国对如何衡量智库的影响力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德国智库研究专家Patrick Koellner教授对此给出如下解释:首先,现有的各种评价排名往往都有其各自对智库及智库影响力的界定,因而其排名也难以达成共识;其次,各种评价标准虽然或多或少的基于硬性指标,但更多是采用主观性评价指标。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非理性和主观性。第三,评审程序和评审者的构成也很难确保公正合理。此外,评价智库影响力通常依赖于数量众多的指标和易于获取的数据,而这仅仅有助于观测到智库及其成员产出结果或知名度,很少涉及智库对政策过程的真实影响。
2.智库影响力的形成机制
第一,创新思想引领机制与学术影响力。
智库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智库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智库成功的基础是要持续不断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能够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战略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其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对社会的影响比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要长久、深刻很多。智库主要通过成果发表、人才培养等途径培育学术影响力。
第二,舆论引导机制和社会影响力。
智库社会影响力的获得主要通过对其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来形成。随着智库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逐步被学术圈认可和接受,智库和学术界还会通过各种媒介把这些创新成果介绍给社会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这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第三,“旋转门”机制与政策决策执行影响力。
所谓“旋转门”,是指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学者之间变换。这种旋转机制使智库的影响力渗透到公共政策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方方面面。“旋转门”机制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二是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三是推进“第二轨道外交”,这是介于官方外交“第一轨道”与纯民间交流“第三轨道”之间的一种特殊渠道。
第二节国外智库建设与影响力分析〖*4/5〗
一、国际智库发展的回顾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智库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产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背景下,各类专门为决策服务的咨询研究组织应运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矛盾问题不断凸显,迫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向更专业、系统的社会咨询组织寻求帮助。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分别于1916年和1920年成立,这是现代智库的起源。之后,伴随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相继成立了思想库,著名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对外关系委员会等智库都成立于这一时期。这些组织的作用很快就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并为后来的智库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2)实质性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主要国家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苏美两大国际政治阵营,都对综合性、前瞻性决策研究提出了需求,使智库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和新技术的催化剂使智库得到了突破式发展,这一时期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智库研究成果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有关智库发展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日渐健全,智库的行为与运作趋于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综合性系统研究、超前性判断的特点逐步突出,智库发展逐步获得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这一时期,美国成为西方国家智库发展的中心。诸多当今最著名的智库均产生于这个时期。
在此阶段,智库的发展还表现出新的特点:推动智库发展的形式广泛,智库发展的类型多种多样;智库与政治、与政府运作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3)改革创新的关键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政治及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智库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各国认可,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其影响决策的目的,智库本身也结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实现着自我的修复、调整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