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0686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系列的第二本研究成果。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记述和预测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在2008~2009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前景。并结合*总书记2008年初在安徽调研的讲话,重点分析了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积极发挥主体地位,率先参与泛长三角分工的意义和可操作措施。及时把对省会经济圈发展的研究放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有效凸显了本蓝皮书研究的持续性、时效性。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本书论述了合肥逆势上扬的发展速度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中的六安县域经济发展、环巢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同时,在省会经济圈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介绍了合淮同城化、桐城突破行政区划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态势。省会经济圈的构建是一个开放联动的过程,本书在记录这个过程的同时总结经验,预测分析,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本书论述了合肥逆势上扬的发展速度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中的六安县域经济发展、环巢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同时,在省会经济圈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介绍了合淮同城化、桐城突破行政区划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态势。省会经济圈的构建是一个开放联动的过程,本书在记录这个过程的同时总结经验,预测分析,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目 录
总报告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
理论研究篇
在融人长三角中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抓住新机遇打造新平台实现新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奋力跨越崛起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
推进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
合淮同城化与省会经济圈的扩容
2008年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六安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思考
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切人点
实施“T”型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
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
参与区域大合作促进六安新发展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合淮同城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实践过程
推进省会经济圈民生工程的制度化建设
城市经济圈理论概述与省会经济圈打造路径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专题分析篇
安徽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分析和建议
推进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争创合淮同城化先行区加快对接省会经济圈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营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制度环境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培育皖江北岸经济增长极
关于开展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在对接中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合肥“两车”上牌看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省会经济圈的“地域亲缘”
对六安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人文思考
资源产业篇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省会经济圈建设步伐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淮南工业经济发展
……
应对危机篇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
理论研究篇
在融人长三角中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抓住新机遇打造新平台实现新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奋力跨越崛起
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提升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
推进省会经济圈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
合淮同城化与省会经济圈的扩容
2008年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六安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对接的思考
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重要切人点
实施“T”型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合作
泛长三角背景下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
参与区域大合作促进六安新发展
加快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合淮同城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实践过程
推进省会经济圈民生工程的制度化建设
城市经济圈理论概述与省会经济圈打造路径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专题分析篇
安徽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分析和建议
推进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争创合淮同城化先行区加快对接省会经济圈
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营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制度环境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培育皖江北岸经济增长极
关于开展合淮工业走廊规划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在对接中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合肥“两车”上牌看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省会经济圈的“地域亲缘”
对六安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人文思考
资源产业篇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省会经济圈建设步伐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淮南工业经济发展
……
应对危机篇
在线试读
总报告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路径研究
一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
(一)泛长三角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选择
1.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容
(1)集聚长三角:次区域协作。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概念。长三角的发展也一直经历着从不断集聚到逐步扩散的过程。从上海经济区到泛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从长三角区域发展实践来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组织与运行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政府的组织协调,即政府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实现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组织和协调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活动。早在1982年12月22日,出于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的目的,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3个月后的1983年3月22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试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次真正启动。其初的管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绍兴等在内的10个城市。1983年8月18日,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参会的除上述10个城市外,安徽亦派出观察员参会。……
一 泛长三角背景下的省会经济圈发展
(一)泛长三角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选择
1.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容
(1)集聚长三角:次区域协作。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概念。长三角的发展也一直经历着从不断集聚到逐步扩散的过程。从上海经济区到泛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从长三角区域发展实践来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组织与运行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政府的组织协调,即政府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实现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组织和协调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活动。早在1982年12月22日,出于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的目的,国务院就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3个月后的1983年3月22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标志着带有探索试验性质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次真正启动。其初的管辖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和绍兴等在内的10个城市。1983年8月18日,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参会的除上述10个城市外,安徽亦派出观察员参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