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9046
编者手记
向以评论的方式贡献思想的作品和作者致敬
热点评论
关于“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几个理论问题【杨生平】
自我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柯亨与马克思在当代的相遇
——评柯亨的《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孙乐强】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何种意义上是哲学?
——国内《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哲学思想研究述评【杨洪源】
专题评论
后现代空间的性别建构
——多琳·马西《空间、地方与性别》中的后现代空间之争【强乃社】
“空间转向”后的左翼地理学人宣言
——评多琳·马西代表作《空间、地方与性别》【丁 乙】
不平衡、地方感与空间的性别
——多琳·马西《空间、地方与性别》中的三个主要理论【毛彩凤】
以“都市革命”来改变世界
——对列斐伏尔《都市革命》的再发现【张笑夷】
学术书评
《李达年谱》编撰的重大意义与学术创新【姜正君】
科学时代哲学何为?
——兼评张文喜教授的《方法与反方法》【丁三东】
面向虚无主义的“阵地战”
——评邹诗鹏教授的《虚无主义研究》【陈 浩】
理念与现实: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评刘敬东教授的《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王代月】
从“存在的象征”到“存在的超脱”:政治美学的前景
——评张盾教授的《超越审美现代性:从文艺美学到政治美学》【袁立国】
新时代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评张秀琴教授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郭咔咔】
认识“虚构”的自己
——评尤瓦尔·赫拉利教授的《未来简史》【王 东】
思想对谈
《资本论》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青年学者对话录(2017)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者论坛成员】
博文锐评
马克思文本研究“新生代”的初次亮相——三部青年学人研究专著简评【杨偲劢】
虚无主义的“中国性”建构——评“中国虚无主义”【杨 哲】
论早期马克思的“主谓颠倒”理论:“中介”的作用【周 阳】
佳作短评
《1 12:通向常识的道路》等书评5篇【张立波】
本刊简介及征稿启事
向以评论的方式贡献思想的作品和作者致敬
在诚惶诚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已办到了第三辑,实属庆幸。在第三辑出版之际,编者有话要说,故以“编者手记”存念。
至今还清晰记得,2015年初夏的某个傍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附近的某个餐厅,与政法分社的曹义恒总编辑和时任责编的刘荣副编审聊天的场景。正是在那次聊天中,次提出要办一份主打评论的专业杂志的想法。令人起敬的是,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曹总编辑和刘荣副编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经他们进一步介绍才得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全国集刊出版的重镇,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经验、规模和成熟的运作体系。那一刻澎湃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
在聊天结束后,澎湃的心情很快就恢复了平静,甚至是有些苦恼。当初的那个想法始终无法从理念中抹去。一方面,主流杂志虽偶有评论文章刊载,但显然无法满足更多评论发表的需求。这一点业界早有共识。另一方面,如果要行动,该如何着手?完全没有经验可参照,前路漆黑一片。还好,也不是完全无路可走。心中暗念:不能让情怀变成忘怀的办法就是行动。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于2016年5月正式创刊。正如读者所见,从封面设计到栏目设置,从排版形式到内容甄选,都反映了出版社和编者的追求与期待。伴随着忐忑之心,辑就这样诞生了。在辑中,编辑部主创了发刊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迈进思想市场》,表达了我们初的和根本的想法。在辑中,我们成立了集刊编辑委员会,受到了相关兄弟院校马哲学科的支持。在辑中,我们一共刊发了12篇评论,2篇对话录,5篇短评,基本贯彻了评论的思想进路和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各位作者成就了创刊号的出版。在此,无须再列举他们的名字和思想,或许去阅读它们才是好的体验方式。
坚持评论的方式创刊、办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初心。这样的坚持在第二辑中也得到了体现。相比辑中的主题较为分散,第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