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66169丛书名: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按照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编写的,根据职业教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削弱力学部分,加强结构部分,突出力学为结构服务这一特点。本书主要研究一般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构造要求、设计方法和施工图表示方法等建筑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全书分为12章,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截面的几何性质、杆件的强度计算、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建筑结构设计原理、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和砌体结构。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土建类专业的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土建类专业的教材。
目 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静力学基础
11静力学概述
111结构和构件的概念
112构件的分类
12静力学公理
121力的基本概念
122静力学公理
13力的投影
13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132合力投影定理
133解析法计算力系的合力
14力矩和力偶
141力矩
142力偶
15物体的受力图
151约束和约束反力
152物体的受力图
16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
161平面力系的简化
162平面力系的平衡
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21内力和变形的概念
211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
212内力的四种基本形式
2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
221轴力的计算
222轴力图
23受弯构件的内力
231剪力和弯矩
232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3章截面的几何性质
31重心和形心的概念
311重心坐标的公式
312均质物体的形心坐标公式
313均质等厚薄板的重心(平面图形形心)公式
32面积矩
321面积矩
322形心与面积矩关系
323组合图形的面积矩和形心
324面积矩的特征
33惯性矩
331惯性矩和惯性积
332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
第4章杆件的强度计算
41应力的概念
4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421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42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43梁的强度计算
431梁的应力
432梁的强度条件
第5章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
51变形
511变形的概念
512梁的挠度与转角
513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
514用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52杆件刚度计算
521梁的刚度条件
522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第6章建筑结构设计原理
61建筑结构的类型
611建筑结构的分类
612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简介
62结构的荷载计算
621荷载分类
622荷载代表值
63结构的极限状态
631结构的功能
632结构的极限状态
633荷载效应和结构的抗力
64结构设计原理
641结构的可靠性和可靠度
642材料强度分项系数和荷载分项系数
643建筑结构的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644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第7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1混凝土
711混凝土的强度
712混凝土的变形
72钢筋
721钢筋的强度与变形
722钢筋的成分、级别和品种
723钢筋混凝土构件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73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
731黏结的作用
732黏结机理分析
733保证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力的构造措施
第8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
81受弯构件的一般构造要求
811梁的一般构造要求
812板的一般构造要求
82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1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特点
822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3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4单筋T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831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
832有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833箍筋和弯起筋的构造要求
834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84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要求
841抵抗弯矩图
842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843纵筋的锚固和连接
85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概述
第9章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
91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911受压构件的分类
912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92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921普通箍筋柱轴心受压破坏形态
922普通箍筋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93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
931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概述
932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933偏心受压构件非对称配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934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10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101梁板结构的类型
1011肋梁楼盖
1012井式楼盖
1013密肋楼盖
1014无梁楼盖
102整体式单向板楼(屋)盖的设计
1021计算简图
1022内力计算
1023截面配筋计算
1024构造要求
1025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实例
103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1031双向板楼盖的受力特点
1032内力计算
1033截面配筋计算与构造要求
104楼梯
1041楼梯的类型
1042现浇板式楼梯的设计
1043现浇梁式楼梯的计算与构造
1044楼梯设计实例
第11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
111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1111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1112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112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简介
1121先张法施工工艺
1122后张法施工工艺
113预应力损失简介
第12章砌体结构
121砌体结构的材料
1211常见砌体材料
1212砌体材料的强度
122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1221砌体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
1222无筋砌体受压承载力计算
1223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附录
附录A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附录B混凝土强度值
附录C常用钢筋的强度值
附录D梁、板中钢筋的截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附录E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
参考文献
前言
绪论
第1章静力学基础
11静力学概述
111结构和构件的概念
112构件的分类
12静力学公理
121力的基本概念
122静力学公理
13力的投影
13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132合力投影定理
133解析法计算力系的合力
14力矩和力偶
141力矩
142力偶
15物体的受力图
151约束和约束反力
152物体的受力图
16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
161平面力系的简化
162平面力系的平衡
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21内力和变形的概念
211变形的四种基本形式
212内力的四种基本形式
2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
221轴力的计算
222轴力图
23受弯构件的内力
231剪力和弯矩
232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3章截面的几何性质
31重心和形心的概念
311重心坐标的公式
312均质物体的形心坐标公式
313均质等厚薄板的重心(平面图形形心)公式
32面积矩
321面积矩
322形心与面积矩关系
323组合图形的面积矩和形心
324面积矩的特征
33惯性矩
331惯性矩和惯性积
332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
第4章杆件的强度计算
41应力的概念
4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421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422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43梁的强度计算
431梁的应力
432梁的强度条件
第5章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
51变形
511变形的概念
512梁的挠度与转角
513梁的挠曲线及其近似微分方程
514用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52杆件刚度计算
521梁的刚度条件
522提高弯曲刚度的措施
第6章建筑结构设计原理
61建筑结构的类型
611建筑结构的分类
612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简介
62结构的荷载计算
621荷载分类
622荷载代表值
63结构的极限状态
631结构的功能
632结构的极限状态
633荷载效应和结构的抗力
64结构设计原理
641结构的可靠性和可靠度
642材料强度分项系数和荷载分项系数
643建筑结构的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644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第7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1混凝土
711混凝土的强度
712混凝土的变形
72钢筋
721钢筋的强度与变形
722钢筋的成分、级别和品种
723钢筋混凝土构件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73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
731黏结的作用
732黏结机理分析
733保证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力的构造措施
第8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
81受弯构件的一般构造要求
811梁的一般构造要求
812板的一般构造要求
82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1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特点
822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3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4单筋T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3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831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
832有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833箍筋和弯起筋的构造要求
834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84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要求
841抵抗弯矩图
842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843纵筋的锚固和连接
85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概述
第9章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
91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911受压构件的分类
912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92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921普通箍筋柱轴心受压破坏形态
922普通箍筋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93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
931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概述
932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933偏心受压构件非对称配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934偏心受压构件对称配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10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101梁板结构的类型
1011肋梁楼盖
1012井式楼盖
1013密肋楼盖
1014无梁楼盖
102整体式单向板楼(屋)盖的设计
1021计算简图
1022内力计算
1023截面配筋计算
1024构造要求
1025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实例
103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1031双向板楼盖的受力特点
1032内力计算
1033截面配筋计算与构造要求
104楼梯
1041楼梯的类型
1042现浇板式楼梯的设计
1043现浇梁式楼梯的计算与构造
1044楼梯设计实例
第11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
111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1111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
1112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112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简介
1121先张法施工工艺
1122后张法施工工艺
113预应力损失简介
第12章砌体结构
121砌体结构的材料
1211常见砌体材料
1212砌体材料的强度
122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1221砌体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
1222无筋砌体受压承载力计算
1223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附录
附录A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附录B混凝土强度值
附录C常用钢筋的强度值
附录D梁、板中钢筋的截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附录E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
参考文献
前 言
前言
本书根据职业教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建筑结构对建筑力学的要求,注重力学部分与结构部分的有机联系,坚持“中心内容不断线”“认识层次递进”的指导思想,精简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重实践轻理论,以理论为实践服务,从工程实践中精选案例,紧扣专业特点,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两个内容形成精练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书共分12章,包括:静力学基础、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截面的几何性质、杆件的强度计算、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建筑结构设计原理、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和砌体结构。
根据知识的延递性,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建议:本课程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学期30~40学时,第二学期60~7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建议安排如下。
章节名称建议学时绪论绪论2第1章静力学基础14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6第3章截面的几何性质4第4章杆件的强度计算10第5章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4第6章建筑结构设计原理6第7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2第8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14第9章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8第10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20第11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4第12章砌体结构12
本书由王中发和刘宏敏任主编,李翠华、丁艳荣、张红梅和王燕任副主编。本书编写工作分工如下:绪论、第1章和第9章由王中发编写,第2章和第5章由丁艳荣编写,第3章由王燕编写,第4章由沈小芹编写,第6章由张红梅编写,第7章由熊英编写,第8章和第10章由刘宏敏编写,第11章和第12章由李翠华编写。
本书由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钟汉华教授担任主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根据职业教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建筑结构对建筑力学的要求,注重力学部分与结构部分的有机联系,坚持“中心内容不断线”“认识层次递进”的指导思想,精简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重实践轻理论,以理论为实践服务,从工程实践中精选案例,紧扣专业特点,将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两个内容形成精练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书共分12章,包括:静力学基础、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截面的几何性质、杆件的强度计算、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建筑结构设计原理、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和砌体结构。
根据知识的延递性,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建议:本课程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学期30~40学时,第二学期60~7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建议安排如下。
章节名称建议学时绪论绪论2第1章静力学基础14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6第3章截面的几何性质4第4章杆件的强度计算10第5章杆件的刚度计算概述4第6章建筑结构设计原理6第7章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2第8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14第9章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8第10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20第11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4第12章砌体结构12
本书由王中发和刘宏敏任主编,李翠华、丁艳荣、张红梅和王燕任副主编。本书编写工作分工如下:绪论、第1章和第9章由王中发编写,第2章和第5章由丁艳荣编写,第3章由王燕编写,第4章由沈小芹编写,第6章由张红梅编写,第7章由熊英编写,第8章和第10章由刘宏敏编写,第11章和第12章由李翠华编写。
本书由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钟汉华教授担任主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4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