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007951
内容简介
杨际岚选编的《郭风集》上编:散文随笔。辑一,自传叙写;辑二,人生漫笔;辑三,旅踪掠影;辑四,故乡寄怀;辑五,风物闲话;辑六,艺文杂谭;辑七,读书札记。(按类别划分)
中编:散文诗。辑一,曙前;辑二,叶笛;辑三,晚霞。(按时间排列) 下编:儿童文学。辑一,童话诗;辑二,童话;辑三,儿童散文。(结合类别和时间划分排列)
中编:散文诗。辑一,曙前;辑二,叶笛;辑三,晚霞。(按时间排列) 下编:儿童文学。辑一,童话诗;辑二,童话;辑三,儿童散文。(结合类别和时间划分排列)
目 录
上编 散文随笔
辑一 自传叙写
祖父母·父母亲
书橱
鼻梁问题
七十六岁生辰漫笔
致亡妇
——秋声逝世五年祭
结婚的那一天
和秋声的合照
石蒜花开……
山间
山村·女儿·童话
山间小径‘
与孙逗乐
这只白猫
两鬓如霜始相逢
电话
住院偶笔
在手术台上
辑二 人生漫笔
书简集
——给E.N.
漫写梅花
报春花
看垞人
梅和煤山垄
山村食鱼记
时间·懒
说过年
谈“福”兼及“财”
关于“墨宝”
谈名片
从流星雨说起
叩门入户……
榕城随感
粉红色的牵牛花
浅谈“黄昏恋”
春天·爱情
落日风景
辑三 旅踪掠影
闲话无名山水
城市的山
富屯溪岸上,杜鹃花开……
福州的三坊七巷
黄巷·凤凰池
试写凤凰池
厦门四题
蚶江笔记
怀念闽北
闽北古镇
玉华洞记
尤溪的古树
森林二题
中原四题
太清宫
海南四题
天涯海角
猴·猴岛
鹳鸟和白色猫头鹰
马尼拉书简
辑四 故乡寄怀
回乡笔记
试说莆田二十四景
从“莆”字说起
记莆田城关
湄洲的人文景观
广化寺小记
梅妃故里
稀饭和地瓜
家乡至味
说莆田红团
说莆田焖豆腐
戏棚兜的饮食担
兴化米粉及其他
龙眼·荔枝
辑五 风物闲话
水仙辞
荔枝漫笔
闽中妇女的装束
忆南后街旧书铺
说福州风味小吃
记福州的鱼丸
在农家饭庄吃饭
在美食园品尝风味小吃
菠菜
苦瓜
说稀饭
“佛跳墙”和火锅
辑六 艺文杂谭
在放生池前(外四篇)
——文艺札记
雪天漫笔
关于果尔蒙
关于阿索林
林语堂和吉辛
从叶圣老的旧体诗、日记和书简说起
读书和“矜炫”
谈题画诗
关于笑话文学和笔记小说
关于“闲话”和“随感”
赠书
兰花随笔
蝴蝶·人体美
乡土戏
东坡谈文房四宝
话说陶潜、苏轼
话说《山海经》及其他
——谈中国古典散文的志怪现象
关于儿童背诵古诗
辑七 读书札记
窗
酒·招祸·保身
《论语》及其他
关于《孝经》
关于《礼记·礼运》
关于《周礼·考工记》
关于《大学》《中庸》
关于饮茶
关于酒
燕
试说人与自然
中编 散文诗
辑一 曙前
桥
桥的记忆
独木桥
调色板
冬天
报春花
谷雨节
布谷鸟
犁田
日午
麦笛
百合花
唱给镰刀们
鸟巢
碉堡
港
笙歌
廊檐的灯
喜鹊
鹰
——怀一位战友
巷
草丛间的童话
辑二 叶笛
榕树
叶笛
麦笛
木兰溪畔一村庄
风力水车
闽南印象
银河
花的沐浴
夜宿泉州
豌豆
水磨
海呵,海……
榕荫断想
闽南农村妇女
访鲁迅故居
潮州
长江
富屯溪
致荣宝斋
辑三 晚霞
松坊溪的冬天
雪从我们村庄的上空降落下来……
夜霜·夜雁
红菇们的旅行
秋天的晚霞
花卉·风景画试作
樟树和水磨坊、
在雨中,我看到蒲公英……
婴儿的世界
过齐白石故里
在自居易墓前
访陶潜墓
旅途三童
关于这一棵芒果树
湖
十二月的牵牛花
无名烈士碑
禹和三峡
对于四月的认识(外四章)
他的口
雪的变奏曲
人生
宗教
夕照
深夜
完美
豆芽菜
佛跳墙(选二)
豆浆
瓶
华盛顿教堂(外两章)
海岸上,有一朵鲜花
——题一帧照片
巷
岸和溪流
港仔后日记
泉州日记
江南日记
北戴河日记
摘自日记上的散文(一)
摘自日记上的散文(二)
下编 儿童文学
辑一 童话诗
我的叔叔——稻草人
油菜花的童话
苔藓
菌的旅行
小野菊的童话
——致E.N.
豌豆的三姐妹
小野花的茶会
野菊的小屋
木偶戏
小郭在林中写生
暑假里
屋顶
林中
虹桥
村里有两位孙悟空
辑二 童话
伞店
灯和星星
天使的农场
青草池塘畔的故事
孙悟空在我们村里
孙悟空和外国朋友哈尔马
孙悟空和我的爷爷
狗尾草哥哥的童话
松鼠的童话
青蛙的旅行及其伯
芸芸的童话
豌豆仙子(一)
豌豆仙子(二)
辑三 儿童散文
松坊村纪事
狐狸
刺猬
汽车和野兔
松鼠
豹
避雨的豹
虎
洗澡的虎
勇敢的水牛
大黄牛和小喜鹊
泥鳅
乳麂
山麂
采红菇
初霜
搭船的鸟
打仗
斑鸠
黄莺
喜鹊搬家
田鸡
黑鸫
月夜的雁群
我和祖母养的八哥
捕画眉鸟
荒废的石灰矿
鸟们的歌
丘鹬·溪鲫和虾……
雷击的松树
会飞的种子
枫叶
嵩阳书院的古柏
太清宫的古树
青岛的野花
燕
桑植县的燕子
张家界的蝉
天子山的蝴蝶
附录
郭风年表/杨际岚整理
自写传略
我所受的文学教育
——和福建师大中文系几位同学的谈话
漫谈我的创作情况
写作往事散记
编后记/杨际岚
在线试读
致亡妇——秋声逝世五年祭
当时,我不过十一岁。你,当时才九岁。这一天来了。在我的目中,我们家中仿佛散布某种传统喜庆的气氛。我看见母亲面上浮现笑容,矜持而又带有某种宽慰;我记得她的发髻上插一朵朱丹色的金盏菊,母亲当时不过三十五岁左右吧。在幼小的记忆中,母亲面上少见笑容,终岁身上着暗色衣服(后来我知道,她自二十六七岁守寡后,一直如此)。这一天,我似乎次感到自己原来有一位很年轻的母亲。同时,又似乎明晰地感觉得到她原来时或为我念及的一项心事,多少放下来了……
家中庭院古井旁边,放了鞭炮。不知何时,母亲为我做了一件新衣,这天要我穿上。有人挑了两只民间办喜事的漆篮从庭院的小巷走进来。漆篮里装着表示吉祥的寿面和红帖:我们二人的定聘(订婚)书。
在这以前,母亲告诉我,要为我们做这门亲事。
有一次,在我准备完晨课,天还蒙蒙亮时,她从灶间走到我的书桌前,很久,才对我郑重地说:
“阿桂仔。有件你的事,由妈出主意——”
我似乎感觉得到,母亲的话虽然说来平平静静,不流露什么,其中却含有干钧重的思考,有一种与我今后——终生生活至关重大的事要与我商量。我知道,母亲是经过深思后说出这话的;我知道,她会比我想得更周到。我以一种儿童的信任和感激的目光对着母亲,说:
“妈,你尽管出主意——” 有一次.她高兴地说: “我看到她——有一双白胖、柔软的手,头发很乌很多……”
母亲次把你的形象告诉我。那天,母亲偶然在路上遇到你和你的母亲,有人好心地把你指给她看。母亲原来那天才初次看到你呵…… 四
我们一起生活四十余年。说也奇怪,我竟忘记问你,你的父母亲怎样把这门亲事的决定以及我的情况告诉你呢?我们的婚姻算不算受父母之命而后行的呢?母亲后来看到我们二人和睦无间而完全放心了时,一次曾对我说:“当时我担心一家孤儿寡妇,使你娶不了亲,只好由我早早做主……”我一直感激母亲。
我受她的恩惠太多而我所能报答者微乎其微。我相信,单为我们这门亲事,母亲便费尽心思。我是这样想的,没有不庇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亲,我甚至感到,在选择配偶方面,父亲或母亲的“眼力”有时(或在某种情况下)会比当事人明亮。我没有体察到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加于我身上的感觉。我相信,你对自己的父母亲恐怕也是作如是想的吧?
五 直到结婚以前,我们没有见过面。在我们古老的乡土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叶,似乎还流行一种
“舆论”:它视年轻男女之未经结婚(即使已订婚)而频繁往来为一种“不光彩”的事。这实在是不合理的。我似乎屈从于此种“舆论”(或民情?)。另外,我自己似乎也想过,我还在学,年纪还小……即使如此,我已隐隐约约地感觉得到我们二人的生命已经联系在一起了。我只知道你有一双白胖的、柔软的手,有很多的乌头发,此外一无所知。但我会奇怪地想念你,关注你。记得是在我上初级中学的学期,即我们订婚的次年吧,暑假时,你家遭“变故”:那年家乡霍乱流行,你的父亲和哥哥罹疾不治!你同时罹疾得病,但在家人没力照顾你的情况下,却天不知地不觉地在一边自己好起来。母亲讲你命大。我却显得忧郁起来,我在想,你的母亲如何带领你、你的姐姐和二位弟弟过日子呢?我感到在某一点上,在年幼丧父这一点上,我们竟然有相同的遭遇……P18-19
当时,我不过十一岁。你,当时才九岁。这一天来了。在我的目中,我们家中仿佛散布某种传统喜庆的气氛。我看见母亲面上浮现笑容,矜持而又带有某种宽慰;我记得她的发髻上插一朵朱丹色的金盏菊,母亲当时不过三十五岁左右吧。在幼小的记忆中,母亲面上少见笑容,终岁身上着暗色衣服(后来我知道,她自二十六七岁守寡后,一直如此)。这一天,我似乎次感到自己原来有一位很年轻的母亲。同时,又似乎明晰地感觉得到她原来时或为我念及的一项心事,多少放下来了……
家中庭院古井旁边,放了鞭炮。不知何时,母亲为我做了一件新衣,这天要我穿上。有人挑了两只民间办喜事的漆篮从庭院的小巷走进来。漆篮里装着表示吉祥的寿面和红帖:我们二人的定聘(订婚)书。
在这以前,母亲告诉我,要为我们做这门亲事。
有一次,在我准备完晨课,天还蒙蒙亮时,她从灶间走到我的书桌前,很久,才对我郑重地说:
“阿桂仔。有件你的事,由妈出主意——”
我似乎感觉得到,母亲的话虽然说来平平静静,不流露什么,其中却含有干钧重的思考,有一种与我今后——终生生活至关重大的事要与我商量。我知道,母亲是经过深思后说出这话的;我知道,她会比我想得更周到。我以一种儿童的信任和感激的目光对着母亲,说:
“妈,你尽管出主意——” 有一次.她高兴地说: “我看到她——有一双白胖、柔软的手,头发很乌很多……”
母亲次把你的形象告诉我。那天,母亲偶然在路上遇到你和你的母亲,有人好心地把你指给她看。母亲原来那天才初次看到你呵…… 四
我们一起生活四十余年。说也奇怪,我竟忘记问你,你的父母亲怎样把这门亲事的决定以及我的情况告诉你呢?我们的婚姻算不算受父母之命而后行的呢?母亲后来看到我们二人和睦无间而完全放心了时,一次曾对我说:“当时我担心一家孤儿寡妇,使你娶不了亲,只好由我早早做主……”我一直感激母亲。
我受她的恩惠太多而我所能报答者微乎其微。我相信,单为我们这门亲事,母亲便费尽心思。我是这样想的,没有不庇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亲,我甚至感到,在选择配偶方面,父亲或母亲的“眼力”有时(或在某种情况下)会比当事人明亮。我没有体察到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加于我身上的感觉。我相信,你对自己的父母亲恐怕也是作如是想的吧?
五 直到结婚以前,我们没有见过面。在我们古老的乡土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叶,似乎还流行一种
“舆论”:它视年轻男女之未经结婚(即使已订婚)而频繁往来为一种“不光彩”的事。这实在是不合理的。我似乎屈从于此种“舆论”(或民情?)。另外,我自己似乎也想过,我还在学,年纪还小……即使如此,我已隐隐约约地感觉得到我们二人的生命已经联系在一起了。我只知道你有一双白胖的、柔软的手,有很多的乌头发,此外一无所知。但我会奇怪地想念你,关注你。记得是在我上初级中学的学期,即我们订婚的次年吧,暑假时,你家遭“变故”:那年家乡霍乱流行,你的父亲和哥哥罹疾不治!你同时罹疾得病,但在家人没力照顾你的情况下,却天不知地不觉地在一边自己好起来。母亲讲你命大。我却显得忧郁起来,我在想,你的母亲如何带领你、你的姐姐和二位弟弟过日子呢?我感到在某一点上,在年幼丧父这一点上,我们竟然有相同的遭遇……P18-1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