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8098334
1.1 国外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1.1 国外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1.1.2 国外两化融合的经验借鉴
1.2 国内两化融合的重要基础与背景
1.2.1 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水平
1.2.2 长三角地区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
1.2.3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
1.2.4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
1.3 国内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3.1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1.3.2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1.3.3 我国两化融合的实践经验
1.4 国内重点区域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4.1 长三角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4.2 珠三角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4.3 东北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5 国内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态势与经验
1.5.1 规划布局初步成形
1.5.2 融合效益开始显现
1.5.3 凝聚合力重点突破
1.5.4 示范园区经验借鉴
第二章 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理论
2.1 工业化理论
2.1.1 工业化的内涵和阶段性
2.1.2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
2.1.3 我国工业化理论探索
2.2 信息化理论
2.2.1 信息化的内涵、要素和层次
2.2.2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
2.3.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2.3.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性
2.3.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阶段性
2.4 两化融合的机制、模型和模式
2.4.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机制
2.4.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模型
2.4.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模式
第三章 县域经济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
3.1 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基本现状
3.1.1 县
3.1.2 县的分类
3.1.3 县域经济基本统计数据
3.2 县域经济的特殊性分析
3.2.1 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内涵
3.2.2 新时期县域经济的本质特点
3.2.3 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3.3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例
3.3.1 江苏江阴模式、四川双流模式和广东增城模式
3.3.2 江苏吴江市、辽宁瓦房店市和湖南长沙县
3.3.3 江苏大丰市、湖北宜都市和宁夏青铜峡市
3.3.4 河南偃师市、四川西昌市、广西临桂县和贵州兴义市
3.3.5 山西高平市、云南宣威市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3.4 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和存在问题
3.4.1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区域分布
3.4.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
3.5 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
3.5.1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思路
3.5.2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要求
3.5.3 县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策略
第四章 县域两化融合的评价体系与调查分析
4.1 县域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取向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4.1.3 指标体系的创新点和不足
4.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4.2.1 调查对象、调研过程和样本分布
4.2.2 支撑度维度(I一1)
4.2.3 成熟度维度(I一2)
4.2.4 贡献度维度(I一3)
4.2.5 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县域两化融合的战略取向与同异分析
5.1 县域两化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5.1.1 后危机时代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5.1.2 县域两化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3 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推进两化融合
5.2 县域两化融合的战略取向
5.2.1 指导思想
5.2.2 推进原则
5.2.3 发展目标
5.2.4 主要任务
5.2.5 保障措施
5.3 县域两化融合的同质性分析
5.3.1 各县域两化融合层次的同质性
5.3.2 各层次战略的特点、重点及路径
5.3.3 各层次战略的实施和保障
5.4 县域两化融合的特殊性分析
5.4.1 县域两化融合的突出特点
5.4.2 县域两化融合典型模式的多样性
5.4.3 县域两化融合模式的地域特色
5.4.4 县域两化融合的策略重点
第六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发展战略与规划
6.1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基础和进展
6.1.1 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6.1.2 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的重要进展
6.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Sw0T分析
6.2.1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比较优势与弱势
6.2.2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6.2.3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SWOT矩阵
6.3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
6.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3.2 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6.4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主要任务
6.4.1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增强两化融合支撑力度
6.4.2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实现两化融合纵深发展
6.4.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两化融合发展优势
6.4.4 突出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两化融合瓶颈制约
6.4.5 适时开展评估工作,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6.5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重点工程
6.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6.5.2 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工程
6.5.3 先进制造业品牌工程
6.5.4 物联网产业特色工程
6.5.5 现代物流业支撑工程
6.5.6 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6.5.7 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6.5.8 两化融合人才保障工程
6.6 江阴市两化融合的对策措施
6.6.1 全面加强两化融合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6.6.2 加快完善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和投资体系
6.6.3 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6.6.4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自主创新和队伍建设
6.6.5 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和考核评估
6.6.6 着力强化两化融合的社会氛围和交流合作
第七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经验案例
7.1 重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7.1.1 江阴市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平台项目
7.1.2 江阴市宏观数据库项目
7.1.3 江阴市数据中心项目
7.1.4 江阴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项目
7.2 重点信息化应用建设项目
7.2.1 江阴市市民卡项目
7.2.2 江阴市公共服务呼叫中心项目
7.2.3 江阴市人口数据库项目
7.2.4 江阴市法人数据库项目
7.2.5 江阴市地理数据库项目
7.2.6 江阴市金保工程项目
7.3 重点信息化环境建设项目
7.3.1 江阴市党政网站集群项目
7.3.2 江阴市数字城管项目
7.3.3 江阴市数字环保项目
第八章 江阴市两化融合重点企业经验案例
8.1 企业应用ERP系统,实现业务高度集成
8.1.1 深化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
8.1.2 应用ERP系统,实现业务高度集成
8.1.3 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和具体措施
8.1.4 信息系统支持公司的业务创新
8.1.5 下一步工作计划
8.2 推进两化融合,实现新型生产模式
8.2.1 企业的基本业务模式
8.2.2 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方案
8.2.3 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和效果
8.2.4 信息化应用的经验
8.2.5 信息化建设的设想和计划
8.3 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
8.3.1 阳光两化融合的有利条件
8.3.2 阳光两化融合的主要工作
8.3.3 阳光两化融合的收入估算
8.4 深入开展两化融合,有效提升生产能级
8.4.1 2009年重点实施项目开展情况
8.4.2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设计思路
8.4.3 下一步工作思路
8.5 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8.5.1 随需而变,实施转型大战略
8.5.2 重新定位,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链
8.5.3 加大技术投入,响应智能电网建设
8.6 做大做强物流信息平台,做政府帮手和企业助手
8.6.1 响应政府号召,为中小型物流企业抗击金融风暴提供暖春服务
8.6.2 把握中小型物流企业用户特征,开发切实有效的信息工具
8.6.3 率先采用saas模式,解除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后顾之忧
8.6.4 经济效益分析
8.6.5 下一步工作计划
8.7 坚持自主创新,推进两化融合
8.7.1 方程科技积极践行两化融合的背景
8.7.2 方程科技两化融合实践
8.7.3 推进两化融合取得了明显效益
8.8 推进两化融合,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8.8.1 大力研发两化融合相关产品
8.8.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8.8.3 前景展望
附录
附表1 县域两化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政府部分)
附表2 县域两化融合发展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企业部分)
附表3 江苏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东北地区两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台阶。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上了新台阶,信息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辽宁省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己遍布各地,宽带和大容量的同步系列数字传输骨干网已连接全省14个市,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用户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黑龙江省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等93家省级机关及委办厅局的互连互通;地市城域网实现了与省级中心平台、13个地市政府及地市192家委办局之间互连互通;县级城域网实现了66个县政府及300多家县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连互通。吉林省基本建成了以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主的基础网络,形成以光纤通信为骨干,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无线、宽带等多种接入的信息网络体系。
其次,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东北三省的强项和优势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切入点就在装备制造业。近年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非常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成为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产品成本、减少新产品研发风险的有效途径。例如,沈阳机床集团应用数字化设计系统;长春一汽在汽车设计中全面采用cAD/cAPP/cAE/cAM技术;哈尔滨电机厂通过建立特征零件库进行变形设计的CAD技术等。二是ERP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巨大的效益潜力和市场需求。例如,一汽集团长春齿轮厂通过ERP的应用,每年增加效益1000万元;哈尔滨电机厂实现了基于PDM的CAD/CAPP/CAM的集成化管理,使设备利用率提高8%~10%,大型产品制造周期缩短1~2个月,降低生产成本4%一5%等。三是制造过程自动化和产品数字化进展顺利。数控机床是典型的数字化产品,齐重数控和齐齐哈尔二机床采用西门子数控系统、沈阳机床采用西门子数控系统、大连机床采用法拿克和华中数控系统等。
第三,信息化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资源型城市118个,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就有30个,占东北三省城市总数的33%。其中黑龙江省多,有13个,吉林省、辽宁省分别为10个和7个。目前,很多资源型城市进入资源开发中后期,不仅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资源型产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还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如有些矿区地面沉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压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东北三省以信息化为重要动力,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良策,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经济转型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取得了突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