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085157
首次还原大唐帝国征伐高丽的历史细节
展现东亚***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新罗为何接连出了两位女王?
唐高宗真的是史书上所载的“昏懦之主”?
为什么说白江口之战日本惨败反成了**的受益者?
【章 善德女王】
一、新罗传奇
二、大唐皇帝的雄心
三、独裁者盖苏文
四、善德女王的两张王牌
【第二章 亲征高丽】
一、麻烦制造者盖苏文
二、绝世名将李勣
三、大军东征
四、皇帝踏上征途
五、横扫辽东
【第三章 鏖战安市】
一、火烧辽东城
二、“独耳兽”契苾何力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驻跸山大捷
五、兵挫安市城
六、失落的皇帝
【第四章 唐罗结盟】
一、不得不提的倭国历史
二、又一个传奇,真德女王
三、太宗皇帝的后辉煌
四、金春秋入唐抱大腿
五、新皇帝很强大
六、大和国的抉择
【第五章 隔空对阵】
一、中大兄皇子的如意算盘
二、开拓者苏定方
三、丽、济、倭抱成团
四、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六章 跨海远征】
一、会师泗沘城
二、百济国的后日子
三、泗沘城保卫战
四、献俘
【第七章 风雪平壤】
一、“屌丝男”刘仁轨
二、新罗的挫折
三、少壮派当家
四、金庾信雪中送粮
五、苏定方的无奈
【第八章 白江戮倭】
一、刘仁轨夹缝中求生存
二、倭兵大举入犯
三、火烧白江口
四、刘仁轨孤悬海外
五、一代大帝唐高宗
【第九章 夹攻高丽】
一、老将李勣挂帅
二、苦征恶战
三、平壤大决战
四、唐高宗时代的结束
【第十章 分道扬镳】
一、两线大溃退
二、熊津危急!熊津危急!
三、石门大捷
四、再攻新罗
五、为他人作嫁衣裳
【附录】
公元七世纪中期无疑是古代东亚历史上嬗变为彻底的一个时代,大唐帝国的横空出世,掀开了“中国专制时代历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对外威信蒸蒸日上”,大唐也成为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王朝。
唐帝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人面前,在远东制定了被称为宗藩关系的游戏规则,历经千年而不变,确保东亚各国结合成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命运共同体。就像八大行星那样,紧紧围绕着中原王朝这颗耀眼的太阳作井然有序的运转。偏离了轨道,战争势在必行;回到了正轨,和平在望。
唐帝国也当之无愧被称为东亚的主宰者。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大唐并没有蛮横地推行霸权主义,而是以宽大的胸怀,刚柔并济,恩威并施。从而赢得了周边各国的尊崇与赞赏,无论是盟邦还是敌国。
当时的朝鲜半岛,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纷争不断,经历了七八百年的大动乱。他们用惊疑不定的目光,盯着刚刚从一片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唐帝国。仿佛是洪荒时代的大猛兽,令人恐惧。
大唐的君主们却毫不顾忌地敞开坦荡荡的胸怀,热情地拥抱他们。
狡黠的新罗人利用了大唐的宽容与信任,为自己扫清了扩张道路上的障碍,后反而将大唐驱赶出境。但大唐依然在宗藩关系的架构之下,不但饶恕了新罗的忘恩负义,而且大大方方地赐土封号,让它名正言顺地一统三韩,为宽厚、仁慈做下了活生生的注解。
大唐主宰东亚的阻力,来自于那个自诩为“日出之国”的遥远岛国——大和。这个岛国一度与世隔绝,处于原始的落后状态。要是没有汲取中原王朝的灿烂文明,今天它可能与亚马逊丛林里穿戴树叶、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无异。
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的文物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弥生时代,中原的文化就跟着铜鉴、货币、铁器等载体,传入到日本。此后大和民族就像饥饿的德古拉伯爵,贪婪无厌地从中原王朝身上汲走了无法估量的新鲜血液。
唐末的日本学者藤原佐世,在他编纂的《本朝见在书目录》中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史实。当时日本皇室和朝廷的图书馆中,收藏汉文古籍1568部,总计17209卷,超过其文化母邦——大唐国内所有文献典籍的一半。如果再加上民间私藏的汉文古籍,岂止六七成?
一个弹丸岛国竟然集中了泱泱盛唐半数以上的国家典籍,这是何等辉煌之举啊!日本汲取中原文明的概况,由此可见一斑。
在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倭国由一个分散、零碎的原始群体,逐渐嬗变为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可悲可叹的是,大和民族并未对大唐产生任何感恩之心。由于对大唐的国际地位和超强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倭国苦心积虑,试图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宗藩关系圈,挑战大唐在东亚的主宰地位。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结果白江口一役,给热昏了脑袋的倭人当头棒喝,让他们擦亮了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自身与唐帝国的巨大差距。
从此更加热切地师学大唐,老老实实埋首苦干,做好自己的事。
而大唐也从不把这个脑后有反骨的学生放在心上,更不可能有乘胜追击、入侵倭国的计划。只要远道而来的都是朋友,一切既往不咎。于是海上热络的使团往来代替了战场上的兵戎相见。东亚又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这一回是长达一千年的和平。
公元七世纪中期也是东亚史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的年代,大唐的李勣、苏定方、薛仁贵、刘仁轨等等,高丽的盖苏文,百济的阶伯,新罗的金庾信、金春秋、金法敏,倭国的孝德天皇、中臣镰足等等。仇敌也好,盟友也好,他们创造了一个个传奇,让这个变幻无常的时代更加炫丽多彩,富有魅力。
遗憾的是,史书上的记载残缺不全,或篡改歪曲,使得后人纵然有鬼斧神工,也只能拾掇烂简碎片,艰难地做一些拼凑,甚至是面目全非的还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书写七世纪中期东亚激荡的历史篇章,更是如此。
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决战开始。高延寿首先进攻西岭上的李勣。在高延寿看来,李勣的一万五千步骑,就是给自己塞牙缝也不够。高延寿忙着调兵遣将的时候,长孙无忌和牛进达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他的背后,正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高延寿的脑袋。
六山上的唐太宗看到远方尘土飞扬,立即发出进攻的信号,顷刻之间锣鼓震天,号角激越,旌旗漫天飞舞。各路唐军好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似的,夹杂着冲天的杀喊声,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延寿的脑袋。
高延寿不知道唐军到底有多少人马,登时慌了手脚,赶紧分兵抵御。主帅一慌,十五万高丽人就更慌了,就像挨刀的鸭子,乱逃乱窜。
李勣的人马从西岭上如猛虎下山,直奔而来。数不清的长枪长矛,犹如千万条巨龙,张牙舞爪,很快就把高丽人撕裂成碎片。行军总管张士贵的先锋部队锐不可当,更有一个白衣斗士,格外显眼。犹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手中握着丈余长戟,腰间悬着两把金弓,猛地跃出,金刚怒喝,像一只被激怒的野牛,蛮狠地在高丽军阵中肆意冲撞。长戟所到之处,血肉横飞,顷刻之间就扫倒了一片高丽人。
高丽人本来就吓得胆子都没有了,这时候又突地晴天劈来一记雷电,白衣斗士简直就是天上的雷公下凡,彻底让高丽人魂飞魄散。只见他风驰电掣,手中长戟银蛇狂舞,高丽人挡者必死。四周战鼓紧敲,旌旗迎风乱舞。在这个白衣斗士的示范之下,唐军将士无不奋勇向前,摧锋陷阵,所向披靡。
这景象看得六山之上的唐太宗热血直涌——军中竟然隐藏着如此一个纵马横刀的大猛人——马上派人去问张士贵:你手下的那个跑在队伍前头的白衣斗士叫啥啊?何方人氏?张士贵只说了三个字:薛仁贵。无须更多介绍,一个旷世奇杰就此横空出世。
唐太宗当即下诏,赏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由一个普通士兵提拔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从这一刻起,薛仁贵就迈上了威震四方的名将之路。
这个薛仁贵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人氏。仁贵两个字铿锵有声,所以人们习惯叫他薛仁贵。但薛仁贵年轻时候只是一介穷困潦倒的下贱农民。薛仁贵把自己的贫贱归咎于老爹薛轨的风水不好,决定改葬他处,以求富贵。
薛仁贵的妻子柳氏很有眼光,她早就看到了薛仁贵飞黄腾达的未来。柳氏告诉薛仁贵:纵然是不世之才,要想发达也须机缘巧合。现在皇帝要亲征高丽,张榜悬赏猛将。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你一身都是本事,为什么不去混一混?说不定还真能够混出名堂来,扬名于世。到那时衣锦还乡,再改葬也不迟啊。
连个女人家都那么识大体,薛仁贵不投军不行啊!于是薛仁贵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爱妻柳氏,风风火火地找到了张士贵。张士贵一瞧此人虎背熊腰,身材魁梧,是当兵的料,就把他带到了辽东这个英雄用武之地。
来到辽东之后,薛仁贵次大显身手是在安市城下。郎将刘君邛被高丽人围了一重又一重,眼见性命不保,薛仁贵骑着一匹绝影快马,飞也似的杀进重围。只听见敌军阵中一声惨叫,薛仁贵的马鞍上很快就挂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那是高丽将领的脑袋。吓得高丽人趴在地上,连气不敢喘。薛仁贵由此名震一时。
这一次安市城外打援,薛仁贵更是抢尽风头,无人能及,遂成了唐军的先锋模范。全军将士无不向他看齐,涌现出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其中突出的是左武卫将军王君愕和新罗人薛罽头。
王君愕冒着高丽人雨点般的矢石,忽左忽右,比风还要轻快,很快就冲进高丽人的军阵中央,夺取了一面大旗,呼呼舞动得像一道长虹。气急败坏的高丽人发疯似的砍杀过去,只听见一声惊天长号,王君愕登时成了血人,身中数刀,含恨而亡。
新罗人薛罽头生前发誓要立非常之功,流芳百世。他的心愿就是佩剑出入于天子之侧。武德四年(621年)薛罽头偷渡到唐帝国,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建立功勋。直到唐太宗亲征高丽,招募义兵。薛罽头毛遂自荐,任左武卫果毅,跟随唐太宗来到了辽东。
六山之战,薛罽头一头猛扎进敌军阵中,没命地往前冲,遇高丽人就砍,差点儿就杀到高延寿跟前。可惜孤身奋战,惨死于高丽人的乱刀之下。但是薛罽头的大无畏精神让唐太宗震撼不已,泫然问随从:他是谁?死得如此壮烈!薛罽头的大名谁不认识,随从争着回答:新罗人薛罽头。
壮哉!悲哉!唐太宗泪流满面,立即下令找到薛罽头的遗体,赐封大将军,脱下龙袍盖上之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裹上了御服,
薛罽头就永远跟皇帝相伴随,心愿也终于得到了结。
一个外国人为了唐太宗竟然不惜捐躯沙场,让唐军将士情何以堪?死了一个薛罽头,不亚于为唐太宗搬来五万救兵。所有的人都产生一个念头,光荣战死沙场,报效皇上!
但是唐军将士还没有来得及为皇帝捐躯,对阵的高丽人就莫名其妙地哗啦啦四散开来,消失得比冰雪融化还要快。原来是长孙无忌和牛进达从背后猛插过来了,高丽人彻底被打垮了。
就这样,出现了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三万唐军包围了十五万高丽人,而且战斗完全是一边倒的。高丽人毫无反击之力,任人宰割。高山上,原野上,森林间,小溪里都铺满了高丽人横七竖八的尸首。据统计唐军共斩首二万余级,逃散的更是难以计算。
到后高延寿、高惠真带着剩下的三万六千八百人,逃到一座高山上躲起来,但是再也逃不出唐太宗的手掌心,被唐军包围得水泄不通。长孙无忌将全部的桥梁都撤去,至此高丽人成了瓮中之鳖,插翅也难飞。
唐太宗还真不相信这一战会打得如此漂亮,骑马绕着高丽人的营地走了一圈,看到处处狼藉,破败的旗帜,丢弃的器械,堆积如山的尸体,惨不忍睹。唐太宗不由得仰天长叹,高丽人倾巢而出,弹指一挥间灰飞烟灭。此乃老天相助也!于是跳下马,再三拜谢老天爷。
高延寿、高惠真被围了一个晚上,吃的、喝的全都没有了,后斗志全无。六月二十三日,两人垂头丧气地走进了唐太宗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受降帐篷。残余的三万六千八百高丽人放下武器,跪在地面上,一步一步地爬过了唐军营垒的大门,全都拜倒在唐太宗跟前,讨饶之声不绝于耳。
唐太宗狠狠地教训了这些降兵一顿:你们这些毛都没长齐的东夷小屁孩,微乎其微的海蛐,打起仗来,冲锋陷阵,连老头子都不如。从今以后还敢跟大唐的天子斗吗?高丽人闻言吓得汗流浃背,俯伏在地,不敢出言。
爽也爽完了,骂也骂完了。大人不计小人过,唐太宗除了挑出酋长高延寿、高惠真以下三千五百人,授予官爵,迁到中原去之外,其余的三万多高丽人全都放回平壤。
是役,共消灭五六万敌人,虏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还有带护心镜的明光铠铁甲一万件,至于其他战争物资更是不可胜数,堪称唐太宗军事生涯中为辉煌的一战。
高丽举国震动,后黄城、银城等守军闻风而逃。安市城以西数百里之内成了一个无人区,高丽人都忙着逃命去了,把空城丢给了唐太宗,高兴占多久就占多久!
打了这么一个大胜仗,想低调都不行。唐太宗这回确实有点飘飘然,他派人速去定州向太子李治报捷,并写信问太子的辅臣高士廉等:我打仗的本事就是这样子,你们感觉如何?为了让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传千秋万代,唐太宗下诏,将自己战斗过的六山更名为驻跸山,让人画下大破高丽军阵图,刻在石碑上以表纪念。
驻跸山大战之后,水军统帅张亮也率部到达建安城下,跟唐太宗相隔不过五十里,可谓近在咫尺。安市城完全成了一座孤城,唐军形势一片大好。
七月初五,唐太宗在安市城东的山岭上扎下大营,积蓄力量,伺机攻城。在攻城之前,唐太宗先给阵亡者的尸体做上记号,待凯旋之日一并运回家;同时重赏投降的两个高丽统帅,高延寿封鸿胪卿,高惠真封司农卿,以求稳定己方军心,动摇敌方士气。
令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大胜之后,骤生骄心。唐太宗对拿下安市城信心满盆,尽管跟张亮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并没有跟他取得联络。结果两路大军各自为战,形不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而张亮胆小鬼的本性,也在建安城下一览无遗。扎营之时,营垒还没有筑好,士兵们都出去砍柴了。突然一队高丽人前来偷袭,军中一阵恐慌。张亮更是吓得脸色苍白,口呆目瞪。坐在军椅之上,浑身颤抖,甚至连逃跑的勇气也没有了,只是眼睁睁看着高丽人叫喊着冲杀过来,准备挨上一刀。
可这回张亮走狗屎运了,部下以为主将临危不乱,佩服得五体投地。总管张金树壮了壮胆子,敲锣打鼓,发起反攻,将高丽人赶走。阴差阳错,总算逃过了一劫。但是张亮就此吓破了胆,在建安城下转了一圈,看到城池坚固,再也不敢进攻,更不敢继续北上与唐太宗会师,反而南逃到卑沙城去了,把逃跑将军的角色扮演到底。
攻打安市城的任务,就交给百战百胜的皇帝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