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810330
内容简介
音乐与文学、舞蹈、戏曲等艺术本为一体,后来在历史的演进中虽渐分立,但姐妹艺术之间仍常常在创作中相互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音乐与文学结伴前行的或隐或显的足迹。中国音乐与文学结合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综合艺术体裁,如歌曲、戏曲、说唱艺术;另一类是标题器乐曲。
中国文学新诗体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新音乐基础之上的,如合于各地民间音乐及雅乐的《诗经》,合于南方楚声的《楚辞》,合于清商乐的汉魏六朝乐府,合于燕乐的唐代声诗与唐宋词,合于南北杂曲的元代散曲。我国的戏曲自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到元代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明清传奇是在宋元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与丰富起来的汉族戏曲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其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都达到了高峰,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说唱文学是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也保存了丰富而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我国的标题音乐也留下了丰富的曲目。
《中国音乐中的文学》以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通过文学简史、作品欣赏、音乐链接等环节,展示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以期为读者的中国音乐与文学欣赏之旅提供一些视觉印象。
中国文学新诗体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新音乐基础之上的,如合于各地民间音乐及雅乐的《诗经》,合于南方楚声的《楚辞》,合于清商乐的汉魏六朝乐府,合于燕乐的唐代声诗与唐宋词,合于南北杂曲的元代散曲。我国的戏曲自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到元代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明清传奇是在宋元戏曲的基础上发展与丰富起来的汉族戏曲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其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都达到了高峰,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说唱文学是说唱艺术的文学底本,也保存了丰富而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我国的标题音乐也留下了丰富的曲目。
《中国音乐中的文学》以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发展为主线,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经典文学为主体,通过文学简史、作品欣赏、音乐链接等环节,展示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以期为读者的中国音乐与文学欣赏之旅提供一些视觉印象。
目 录
序言
中国音乐中的文学总论
中国音乐中的文学总论
章 先秦文学
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 《诗经》
第三节 先秦散文
第四节 屈原与《楚辞》
第二章 秦汉文学
节 散文、叙事文学与汉赋
第二节 两汉乐府诗
第三节 汉代的琴歌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节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文人诗歌
第三节 南北朝民歌
第四节 文人与古琴音乐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节 唐代声诗
第二节 初唐盛唐诗人群体
第三节 李白与杜甫
第四节 白居易与中晚唐诗人
第五节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五章 宋代文学
节 宋代诗词与柳永、苏轼、周邦彦、姜夔
第二节 宋金及其之前的说唱文学
第三节 宋金及其之前的戏曲
第六章 元代文学
节 元代戏曲概述
第二节 关汉卿与王实甫
第三节 元代及其之前中国小说概述
第四节 南戏与高明
第五节 散曲和诗歌
第七章 明清时期文学
节 明代戏曲与汤显祖
第二节 明清时期民歌小曲以及说唱文学
第三节 清代戏曲与洪昇、孔尚任
第四节 明清小说与曹雪芹
前 言
音乐乃人类心智之结晶,发乎心性,以音声为形表,故释乐止于心性。窃以为,习乐者须兼备文心,而文心者何?体察物性人情之谓也。古人造园,非徒悦目;文人为诗,非徒景致;琴人作乐,又岂徒声趣。艺术之所以感人至深者,文心也,而其所托者,象征也。老子谓:“听之不闻名日希”,虽意在释“道”,然譬诸音乐,亦未尝不可。
幼时随祖母寝,尝教予诵诗,无非唐宋千家之属,虽未悉解其意,然几年之间,竞也积百十之数。既长则诵读日多,所背篇什自成反刍之资,渐而略悟其意。若问所得,心性灵动耳。此后,习诗与习乐并举,更随阅历增积,始知象征乃艺术之旨要。每夜聆乐,喜以诗词意境比附,虽知乐意非若所比,然如是感乐,自觉主动,故能沉溺其中,以至物我两忘之境地。遂信为乐之道,须假以联想。而联想决非无中生有,其所依托者,或取诸游目亲历,或取诸诗文阅读,凡所历所感,作为感性蕴蓄,悉为联想之资。譬诸演奏,凡有联想依托者,其所营造之声象自有新意,惟其已出也;譬诸聆乐,凡有联想依托者,其所感悟之声象亦有异趣,惟其自释也。诚然,操琴者无须将其联想依托实告听众,而听众自觉其异;聆乐者何必将其联想依托强加他人,而聆乐者独喜所识。诵读《傅雷家书》感悟尤深,并叹服前贤之明达聪慧。然反观今之习乐者,每孜孜于工艺,既疏于阅读,又昧于人情心性,此于参悟艺术,可谓“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实所堪忧。
奉读笑雨君为音乐院校学子所撰新作《中国音乐中的文学》,察其力挽之心,诚可感佩。窃以为,此作决非仅止于遵循文史脉络,对应国乐演进之轨迹罗列文学经典,而是力图于总体文化生态之宏阔视域中整合二者,并揭示其内在关联。所举诗文,每每释以温润文字,其由文导乐,又以乐释文之旨趣尤可称赏。
幼时随祖母寝,尝教予诵诗,无非唐宋千家之属,虽未悉解其意,然几年之间,竞也积百十之数。既长则诵读日多,所背篇什自成反刍之资,渐而略悟其意。若问所得,心性灵动耳。此后,习诗与习乐并举,更随阅历增积,始知象征乃艺术之旨要。每夜聆乐,喜以诗词意境比附,虽知乐意非若所比,然如是感乐,自觉主动,故能沉溺其中,以至物我两忘之境地。遂信为乐之道,须假以联想。而联想决非无中生有,其所依托者,或取诸游目亲历,或取诸诗文阅读,凡所历所感,作为感性蕴蓄,悉为联想之资。譬诸演奏,凡有联想依托者,其所营造之声象自有新意,惟其已出也;譬诸聆乐,凡有联想依托者,其所感悟之声象亦有异趣,惟其自释也。诚然,操琴者无须将其联想依托实告听众,而听众自觉其异;聆乐者何必将其联想依托强加他人,而聆乐者独喜所识。诵读《傅雷家书》感悟尤深,并叹服前贤之明达聪慧。然反观今之习乐者,每孜孜于工艺,既疏于阅读,又昧于人情心性,此于参悟艺术,可谓“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实所堪忧。
奉读笑雨君为音乐院校学子所撰新作《中国音乐中的文学》,察其力挽之心,诚可感佩。窃以为,此作决非仅止于遵循文史脉络,对应国乐演进之轨迹罗列文学经典,而是力图于总体文化生态之宏阔视域中整合二者,并揭示其内在关联。所举诗文,每每释以温润文字,其由文导乐,又以乐释文之旨趣尤可称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