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51828
编辑推荐
让道德退隐,让人出场:一本难得的有人味、接地气的民国宪制史作品。《疲劳的颜色》可谓是一朵秀美而又严谨的玫瑰,以民国人物为蕊,宪法史为茎,生于人间烟火,香气袅袅。它不同于那些“明于析物力,漏于知人心”的冷冰冰的历史作品,而像张爱玲说的“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它关注历史的细节,让历史顿时有血有肉活生生起来,于是便有了一种天然的格物致知的能力。孙德鹏在书里说道:“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味道,是寻求趣味的本能,是敏感者的梦忆。”《疲劳的颜色》正是他对民国历史的一场梦忆,梦里有袁世凯、民国军阀、宪政补丁沈玄庐、周作人、康有为等人物,借此,他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了民国史时期宪政史的发展和思潮的变动。
内容简介
民国的事,不是一个所谓中心思想或一个道德观念可以包容的,理论更是说给无信的人,与对囚人说理无异。——《疲劳的颜色》借由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大转型这段历史的梳理,窥见传统文人、武人、乡绅、旧式官僚等你各色人等在时代变局中的身份与思想的转换,深入历史发生的情境解析清末民初“立宪”之时代精神的嬗变过程,呈现中国政治文明更生之艰难与反复。孙德鹏在书里说道:“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味道,是寻求趣味的本能,是敏感者的梦忆。”《疲劳的颜色》正是他对民国历史的一场梦忆,梦里有袁世凯、民国军阀、宪政补丁沈玄庐、周作人、康有为等人物,借此,他从比较深的层次探讨了民国史时期宪政史的发展和思潮的变动。
目 录
时间的味道——写在西南的话(序)
I
袁世凯的绝境——洪宪帝制札记
佳兵不祥——中国宪政史上的军阀语境
宪政补丁沈玄庐——读《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
疲劳的颜色——周作人的思想与人生
II
历史精神与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皇权与宪法——清末的帝制问题
约于礼——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基调
I
袁世凯的绝境——洪宪帝制札记
佳兵不祥——中国宪政史上的军阀语境
宪政补丁沈玄庐——读《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
疲劳的颜色——周作人的思想与人生
II
历史精神与宪法——严复《政治讲义》论析
皇权与宪法——清末的帝制问题
约于礼——中国君主立宪思想的基调
在线试读
1.凡政治的、历史的问题都纳入到数目字的框架,反倒忽略了人世的庄严美好,而政治在古人那里是生于历史的大信,是重建文明的大志。
2.我们都是想在世间觅得一席顶红顶红的红色作为自己的皈依,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虔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份虔敬是普遍地被忽略或者被抑制了的,而一个美丽的字眼便可迸发出生之泼辣与慈悲,写作的意义即在于此。
3.至人之行,不落罪福,超越赏罚,对此人事的态度应是反省的,而非批判的。用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话来讲,叫做传递正能量。其实是照胆照心,照见知音之心。一个大老粗,忽然那么秀美一下,会产生一种气氛,让人明白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的话,“人生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4.历史必是严谨的科学,这种观点其实有违历史。我们只能说,历史女神管不了现代史学,一如缪斯女神已经照管不了现代文学。
5.若真要列举所谓的历史规律,恐怕就是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面临的两种贫困:知识的贫困与品性的贫困。知识、学问可以伪装,品性伪装不了。没有丰满健康的品性,知性才华会跛足,蹩脚。
6.历史如水,污染不得。历史亦是一种“退”的姿态,仿佛遭遇大事的不围观。退开,可以观察,可以积累,而后便自然而然地生出向前的弹力,像跳高。
7.古典的东西离我们愈远,我们就愈有创造美丽幻想的自由。活过的部分既然乏善可陈,没有活过的部分自然要加倍地珍惜。
8.宪政毋宁是一种伟大的寻求,且是仅止于寻求的伟大。汉文明是连《楚辞》都嫌太认真,中国的文艺复兴是对宪政亦不必太执迷。宪政就好比是一朵西洋玫瑰,玫瑰固然美丽,但不能为了给它浇水而把整个院子都泡在水里。
9.革命的前一日还口口声声尊王,革命的后一日便是连腮帮上都挂满了主义。1911年的革命挖了一道深沟,将中国隔而为二,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却没有变。以北京城为例,除了热闹之外,那里亦是个具有人性的神秘魔窟。它是某种历史连续性的明证,也是个非凡的例外。袁世凯在城中迷失,军阀亦在城中迷失。初是渐迷,到了洪宪帝制即成了顿迷。
10.天下是有道则合,无道则离,问题并不在制度(宪法),而在于创造配得上行动(革命)的言语。这道理就如同《尚书》的重在记言,言行事之理,言天道人事,是历史的不苟且。
11.洪宪帝制的确类似一部将美德制度化来表现的戏剧。不过,复辟派的主力恰恰不是那些遗老遗少,他们也并不追求复古仪式的审美效果,其主要用意在于“教化”。
12.世人常说乱世源于帝王内心的邪恶,其实世间哪得百炼成钢之心?心毋宁似玉,也要碎,也要养。绝境中的袁世凯如赌徒般尽失风度,自毁长城,这正应了胡兰成亡命日本时写下的诗句:“百年岂云短,急弦不可弹。”百年来的忧患刀兵,或许要待百年时间的残胜去杀,方得解脱。革命也好,立宪也好,都是时代的大誓愿,终必是要成于文艺复兴的壮阔饱满。
13.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立宪派在面对东方与西方、皇权与宪法、富强与民主、集权
与分权等选择时亦表现出“两头蛇”式的困惑。“犹豫一身”的中国宪政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宪政的价值体现为一种国家的德性,而列国竞争的现实又在客观上需要一种强力才能适应。
14.立宪也好,尊王也好,敬仰服从领袖也好,都是为了建立中华民族行动的中心。天下是有道则合,无道则离,问题并不在制度(宪法),而在于创造配得上行动(革命)的言语。这道理就如同《尚书》的重在记言,言行事之理,言天道人事,是历史的不苟且。
15.民国的事,不是一个所谓中心思想或一个道德观念可以包容的,理论更是只能说给无信的人,与对囚人说理无异。政治的现状、经济的现状不过是革命的条件,而革命的底子却必须是文艺复兴,复兴饱满的人文精神。
16.周作人善于用前人的事物与言语来说明现实生活,读书多,却总能以平实示人以余裕,不超俗,亦不随俗,真是大有根底的人。他的识见来自对历史的独特偏爱,也来自对同胞“有限度的期望”。他始终认为革命于中国而言只是一种自欺而已,“地方上的政治执行者与接受命令的群众之间无沟通可言,因为双方的理想相违”。
17.作为一个时代的负荷者,周作人算不上什么勇士,但亦是庄严的,至少在品味上。他的贡献不是某种象征性,而是具有争议性的存在感。他自称“学匪”,被判为汉奸,死时身边空无一人。
18.严复对西方的观点提出了中国式的挑战,如同为此书作序的哈茨教授所说:“西方思想的西方评论家告诉我们较多的是我们已知的事情;而严复进一步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19.作为一个与“独裁政治”相对称的概念,“舆论政治”标志着立宪时代的到来,因为在议院的监督之下,“一切庶政无不取决于舆论”,所以,“立宪时代,舆论实政治之源泉”。
20.在激烈促迫的时代里,严复的诗人气质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宪法的精神性:宪法所载的是理想,是将来,是来自西方的应该怎样。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思考政治的方法往往源于历史精神,解决政治问题必假“民意”之名,而代表民意者不是人民的组织,是功德巍巍的大领袖。
21.帝制是一块飘动的面纱,细思量处,有江山如画;而革命却几乎在不经意间爆发,如一声压抑许久的叹息。宪政的时代,由惨痛的政治——军事失败打开序幕,袁世凯又以“亢龙有悔”为题为这个序幕铭上鲜明的中国式印记。虽然纷争不断,洪宪帝制仍像音乐会上的一声枪响,轰动当世。
22.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饱满健康的人文精神不是孤立地生于立宪的生活、忠君的生活、革命的生活,而是使人重新归于人的生活,且有生活的余裕。
23.对于中国人而言,政治的真正素质在于它的书写方式必须对集体想象力产生强大影响,以至于字字不可替代。
2.我们都是想在世间觅得一席顶红顶红的红色作为自己的皈依,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虔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份虔敬是普遍地被忽略或者被抑制了的,而一个美丽的字眼便可迸发出生之泼辣与慈悲,写作的意义即在于此。
3.至人之行,不落罪福,超越赏罚,对此人事的态度应是反省的,而非批判的。用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话来讲,叫做传递正能量。其实是照胆照心,照见知音之心。一个大老粗,忽然那么秀美一下,会产生一种气氛,让人明白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的话,“人生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4.历史必是严谨的科学,这种观点其实有违历史。我们只能说,历史女神管不了现代史学,一如缪斯女神已经照管不了现代文学。
5.若真要列举所谓的历史规律,恐怕就是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面临的两种贫困:知识的贫困与品性的贫困。知识、学问可以伪装,品性伪装不了。没有丰满健康的品性,知性才华会跛足,蹩脚。
6.历史如水,污染不得。历史亦是一种“退”的姿态,仿佛遭遇大事的不围观。退开,可以观察,可以积累,而后便自然而然地生出向前的弹力,像跳高。
7.古典的东西离我们愈远,我们就愈有创造美丽幻想的自由。活过的部分既然乏善可陈,没有活过的部分自然要加倍地珍惜。
8.宪政毋宁是一种伟大的寻求,且是仅止于寻求的伟大。汉文明是连《楚辞》都嫌太认真,中国的文艺复兴是对宪政亦不必太执迷。宪政就好比是一朵西洋玫瑰,玫瑰固然美丽,但不能为了给它浇水而把整个院子都泡在水里。
9.革命的前一日还口口声声尊王,革命的后一日便是连腮帮上都挂满了主义。1911年的革命挖了一道深沟,将中国隔而为二,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却没有变。以北京城为例,除了热闹之外,那里亦是个具有人性的神秘魔窟。它是某种历史连续性的明证,也是个非凡的例外。袁世凯在城中迷失,军阀亦在城中迷失。初是渐迷,到了洪宪帝制即成了顿迷。
10.天下是有道则合,无道则离,问题并不在制度(宪法),而在于创造配得上行动(革命)的言语。这道理就如同《尚书》的重在记言,言行事之理,言天道人事,是历史的不苟且。
11.洪宪帝制的确类似一部将美德制度化来表现的戏剧。不过,复辟派的主力恰恰不是那些遗老遗少,他们也并不追求复古仪式的审美效果,其主要用意在于“教化”。
12.世人常说乱世源于帝王内心的邪恶,其实世间哪得百炼成钢之心?心毋宁似玉,也要碎,也要养。绝境中的袁世凯如赌徒般尽失风度,自毁长城,这正应了胡兰成亡命日本时写下的诗句:“百年岂云短,急弦不可弹。”百年来的忧患刀兵,或许要待百年时间的残胜去杀,方得解脱。革命也好,立宪也好,都是时代的大誓愿,终必是要成于文艺复兴的壮阔饱满。
13.从宪政史的角度来看,立宪派在面对东方与西方、皇权与宪法、富强与民主、集权
与分权等选择时亦表现出“两头蛇”式的困惑。“犹豫一身”的中国宪政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宪政的价值体现为一种国家的德性,而列国竞争的现实又在客观上需要一种强力才能适应。
14.立宪也好,尊王也好,敬仰服从领袖也好,都是为了建立中华民族行动的中心。天下是有道则合,无道则离,问题并不在制度(宪法),而在于创造配得上行动(革命)的言语。这道理就如同《尚书》的重在记言,言行事之理,言天道人事,是历史的不苟且。
15.民国的事,不是一个所谓中心思想或一个道德观念可以包容的,理论更是只能说给无信的人,与对囚人说理无异。政治的现状、经济的现状不过是革命的条件,而革命的底子却必须是文艺复兴,复兴饱满的人文精神。
16.周作人善于用前人的事物与言语来说明现实生活,读书多,却总能以平实示人以余裕,不超俗,亦不随俗,真是大有根底的人。他的识见来自对历史的独特偏爱,也来自对同胞“有限度的期望”。他始终认为革命于中国而言只是一种自欺而已,“地方上的政治执行者与接受命令的群众之间无沟通可言,因为双方的理想相违”。
17.作为一个时代的负荷者,周作人算不上什么勇士,但亦是庄严的,至少在品味上。他的贡献不是某种象征性,而是具有争议性的存在感。他自称“学匪”,被判为汉奸,死时身边空无一人。
18.严复对西方的观点提出了中国式的挑战,如同为此书作序的哈茨教授所说:“西方思想的西方评论家告诉我们较多的是我们已知的事情;而严复进一步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
19.作为一个与“独裁政治”相对称的概念,“舆论政治”标志着立宪时代的到来,因为在议院的监督之下,“一切庶政无不取决于舆论”,所以,“立宪时代,舆论实政治之源泉”。
20.在激烈促迫的时代里,严复的诗人气质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宪法的精神性:宪法所载的是理想,是将来,是来自西方的应该怎样。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思考政治的方法往往源于历史精神,解决政治问题必假“民意”之名,而代表民意者不是人民的组织,是功德巍巍的大领袖。
21.帝制是一块飘动的面纱,细思量处,有江山如画;而革命却几乎在不经意间爆发,如一声压抑许久的叹息。宪政的时代,由惨痛的政治——军事失败打开序幕,袁世凯又以“亢龙有悔”为题为这个序幕铭上鲜明的中国式印记。虽然纷争不断,洪宪帝制仍像音乐会上的一声枪响,轰动当世。
22.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饱满健康的人文精神不是孤立地生于立宪的生活、忠君的生活、革命的生活,而是使人重新归于人的生活,且有生活的余裕。
23.对于中国人而言,政治的真正素质在于它的书写方式必须对集体想象力产生强大影响,以至于字字不可替代。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