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996728
所有的这些,现在在城市已经绝迹了,可是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又大刀阔斧地向农村砍去,记忆中的一切岌岌可危,于是乎,作者站在农民兄弟姐妹的角度,大声疾呼“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一句口号,结合理论与实际,“北京绿十字”在中国广大乡村,积极努力,终于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美的梦,全书围绕这这个主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出了作者答案,也指导了乡村未来的发展,望给您以启迪。
作者重新审视和总结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鲜明提出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观点。
在《理论篇》部分,作者从中国传统乡村的特质、城市社区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以及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乡村应该是一个什么模样、当下的中国乡村(包括城市社区)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从重建乡村生态、修复乡村文化和提振乡村经济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把“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基本理念、重要路径和主要方法。对今天仍在继续推进的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践篇》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通过日记的形式,从农民禀赋、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到乡村的人伦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的认同,以及农民、村两委、乡镇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较色与作用等诸多方面,详细而生动地呈现出了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过程中真实的乡村社会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尤其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乡村规划、乡村民主与自治以及农村精英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其中很多的观点都非常新颖和独到,极具现实启发意义。
理论篇
第1章 现代文明的超越
——“更像农村”的新型乡村共同体雏形
1.1农村与城市的融合——新型的村庄形态
1.2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重构——新型的生产方式
1.3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新的文化认同
1.4物质丰裕与精神富有的契合——新型的生活形态
1.5礼俗与法理的嫁接——新型的行为规范
1.6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型的价值观念
小结
第2章 现代文明起源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特质
2.1农本主义——传统乡村社会的经济特征
2.2天人合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活价值观
2.3伦理本位——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根本
2.4差序格局——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特质
2.5官绅共治——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
2.6礼义仁孝——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
2.7天地君亲师——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教精神要义
小结
第3章 现代文明的冲突
——当代城市社区的困惑
3.1生存的困惑——高度的文明与环境的危机
3.2信仰的困惑——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迷失
3.3人际关系的困惑——交通、资讯的发达与人情的冷漠
3.4社会秩序的困惑——健全的法制与道德的缺失
小结
第4章 地方性的丧失
——当代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困境
4.1乡村社会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向畸形——乡村社会形态的异化
4.2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向没落——乡村社会特质的终结
4.3乡村文化认同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衰亡——乡村传统文化的迷失
4.4乡村社会秩序在现代化的形变之中被打破——乡村核心价值的解体
小结
第5章 修复与重建
——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上)
5.1修复乡村生态
5.2培育新型农民
小结
第6章 道德与温度
——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的路径与方法(下)
6.1改造乡村社会
6.2倡导三方合作
小结
第7章 郝堂茶人家
——一个基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
7.1环境改造与文化修复
7.2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
7.3农民与艺术
7.4宗家敬畏与郝堂茶艺
7.5乡村金融与健康生活
7.6外来者与村两委
小结
实践篇
第八章 自然·乡村之本源
我们要什么样的乡村规划
乡村工作经验之谈
拉大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价值体系
绩溪龙川行
城市文明融入农村的苦旅
第九章 自治·乡村之精神
中国村干部
透视乡村民主
城乡统筹,明白再行
春天的问安
第十章 血缘·乡村之灵魂
罗庄曲阜—孔苑
艰难的王台之路
灾后重建路慢慢
“造业”中的乡镇分流干部
第十一章 契约·乡村之传承
五山茶坛
蜀道五山行
财力有限 民力无限
郝堂项目孕育期
记忆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修行·乡村之路遥
理想者的前途与命运
NGO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地球村的冬天
理论来自项目的不足与失败
第十三章 得道·乡村之建设
画家画出的小村庄
改良中的新型农村
乡村资源分类
如何给农民培训
小年在郧县
调整新农村建设理念 将梦想演绎成未来
——荐《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何慧丽
什么是农村?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才是与现代化接轨且符合农民愿望的新农村?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向何处去?相信这是关注和参与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人们的一个长期思考的问题。《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的作者廖星臣、孙君在这本书中给了一个值得人们去思考的答案——那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是孙君在带领他的“绿十字”团队参与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它是一个既切合农民意愿,又易于操作的乡村建设的理念和方法。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自古就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和源头。要解决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向何处去的问题,必须要回答和解决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厘清什么是乡村?以及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些基本特性。对于这个问题,正如作者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写道的,乡村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基调人类社会的初级共同体。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建立在血缘为基础之上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自上而下的“官治”和自小而上的“绅治”的“双轨”的“官绅共治”是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的治理特质;而建立在“礼、义、仁、孝”这一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和供奉于农民正厅的“天、地、君、亲、师”的普世人生信仰观,则成为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指向。
其次,是要清楚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有不同的诠释。作者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一书中给人们提出的一个很有创意的命题——那就是孙君提出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念。作者试图告诉人们:一个更像农村的新农村,既不是让人们放弃现代文明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复古于传统乡村模式的历史倒车;更不是对现代化全盘的否定,让人们回到“小民寡国”的刀耕火种的时代。而是要“使已丧失的传统价值回归到实际来,所以它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在对传统的‘重估’”(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所谓更像农村的农村,是一个在社会形态上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农耕文明(有机农业)与工业文明(石化农业)的重构,在文化价值观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在生活方式上实现物质的丰裕(市民身份)与精神的富有(农民身份)的契合,在社会秩序上实现“礼俗”与“法理”的嫁接以及在人的精神信仰上实现乡村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其三,要把握新农村建设得路径。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主体不同,如有:各级地方政府、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群工社团组织、企业以及像孙君的绿十字这样的NGO。正是由于参与乡村实践的主体不同,他们的实践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绿十字作为一个NGO,他们从自己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即修复乡村生态(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民、新干部)、改造乡村社会(村民自治、合作金融、健康教育)、倡导三方合作(地方政府、NGO、农民)。
纵观全书,作者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一书中对以上三个问题都一一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和诠释。虽然作者在这本书提出的一些理念、方法和路径不一定科学、准确或规范,但作为一个已越来越被社会和人们尤其是绿十字参与过的乡村建设实践地方的农民、村组干部和地方政府官员所接受和认同的理念和方法,这不能不说它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推广的示范意义。
当然,一个理论或模式是否有效、可行,还必须经过更多的地域、更长的时间的实践检验。但无论如何,以孙君为代表的绿十字提出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乡村建设理念,无疑给当下习惯性的、定式的、甚至过于沉闷乡村建设现状带来了一丝清风。但愿这一丝清风能给当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尔乃老农臣
——荐《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徐新桥
首先我声明,孙君不是君,而是臣。有诗为证:
孙君不是君,
尔乃老农臣。
跪地描国画,
题名幸福村。
这首诗写在2013年2月3日寄出的一张贺年片上,后来收录于专著《新年贺诗三百》。
2月3日,当日立春,也是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还是小年。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想起孙君,就写了这首五绝寄出。我想啊如果孙君先生是君,那他也是个灶君,柴火灶的君王,因为他是为农民掌勺的大师傅。
这首诗就是我的读后感,读孙君大半年来的感受。他很耐读,就像泥土,一年四季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但总有泥香之味。
大约是2012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终于见到孙君。说是终于,因为我一直憧憬的中国新农村样子,在湖北省的谷城县堰河村得以再现,而那主持设计的就是村支书和农民们念叨的孙君,我一直想见而未有机会见他,因为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满处跑,寻找原生态艺术灵感,就像袁隆平到处寻找野稻子。
在湖北省“中国农谷”的荆门市,客店镇的一个叫做水墨坪的村子里,我俩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谈了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理论,谈到当下的实践潮流,捶胸顿足,疾首痛心,谈得多深的,还是“三农”的钥匙。我很感奋,对比孙君的身体力行;也很惭愧,自己泥土里拔出的双脚居然有泥无香,未能给父老乡亲贡献点什么。我觉得应该将孙君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扩散开去。于是,见面后的几天内,我在价值中国网我的网站写了博客《孙君,躬耕践行中国乡村文艺复兴》,并发表在荆楚网,转载于凤凰网。文章这样开的头:
“孙君姓孙名君。他尊老百姓为祖父母,俯首称臣;他用生命的画笔统领大自然,又如谦谦君子。
孙君出生徽派,此生绝不做派。他用脚步丈量农村,用双手紧握农民,用心画描绘农春。这“农春”不是简单的农业,而是梅开二度,无限春温。”
再次见面也是在农村,2012年的7月,河南省信阳市平桥镇的郝堂村。这也是孙君用画笔描绘的一个美丽乡村。我看到一群麻鸭嘎嘎嬉闹于一片潺潺流水,有村姑水边石板捶衣,错落有致的砖瓦房前茅篱之门敞开迎客,让我仿佛穿越儿时的场景。而中午的空调房几盘土菜,又让我穿越回来,泥香酥口。
如果说在湖北水墨坪的那次会面,我领略的是口头孙君的话,那么这次河南郝堂的再见,则是感知了一个实干孙君。我感到有孙君这样的慧眼,这样的赤脚,中国农村有望。于是夜不能寐,记下了《郝堂真好,绿色幸福》的文字,同样贴在价值中国网我的网站。文章这样结的尾:
“现在凌晨零点已过。刚才听了孙君一席话,夜不能寐。回房的路上,仰望星光,银汉灿烂。信阳平桥区郝堂村之行不虚。信阳信党,平桥平和,郝堂真好。”
再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2012年10月,我邀请孙君到荆楚大地走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用脚步丈量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用心与桃源村、漫云村、樱桃沟、徐治湾的农民交流。我们酸楚地亲近这些老农民,握着他们皲裂颤抖的双手,分担他们的思念——这些父母辈或祖父母辈,思念常年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孙君说,一定要改变,一定会改变,让家人团聚,不仅仅在春节。我说,还要让人民币堆在农家小院,但绝不是那些所谓农家乐的零钞。
这回就不是写文章了,而是起草文件。从宜昌到武汉的火车上,我们边议边写。后来,还真的成了一份红头文件的蓝本。说到这里,也得感谢诸葛亮隐居地的襄阳人士胡晓芹,作为孙君的同仁,她通过无数次的电子邮件为此文的出炉通宵达旦贡献才智。
2012年12月28日,湖北省展战略规划办公室以鄂战略规划办文〔2013〕1号印发了鄂西圈“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认为:
建成“绿色幸福村”,*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避免鄂西圈几千年来传承的原生态村落遭到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破坏,为保护中华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尽一份责任。另一方面让村民和市民都能从村庄里得到美好的体验和享受。引导村民通过自身生态环境与文明乡风的营造,自力更生地建立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行的载体,在原生态村庄有机嫁接现代文明,自食其力地过上比城里人幸福指数还要高的生态环保健康的美好新生活。同时,让来到村庄的城里人找到远古田园和农耕时代的记忆,体验和享受与城市生活系统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鄂西村庄成为人们安放心灵的家园,实现以“绿色幸福村”这个节点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内在实践价值。
以此记叙祝贺孙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出版,并相信这本书将为更多的乡村带来希望。
2013年7月18日凌晨于武汉市望海园
(作者徐新桥,管理学博士,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研究员),策划散文首创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代农民转移到城市之后,等不到第二代就会出现乡恋情结,第三代人会有一部份人从城市又回归乡村,第四代人会有很多很多人开始回乡居住。
为什么?是城市不好吗?不是,城市很好,是农村人的梦想。城市好为什么又要回到乡村?答理很简单,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需要情感,需要人与人的互助,需要人与自然的亲近,这些因素城市是不能给予的,所以城市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城市不是我们的居住家园。相反,经历百年之后,我又再次从城市迁回到乡村,或在乡村的小城市居住,原因是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方便和现代化的生活,人们更多的是需要“有情有义”的生活,需要有趣和子孙满堂的俗人生活。
新的政府规划把一个原本有序的社会系统强行的分割,这种情况严重的问题就是把中国人重要的熟人社会和圈文化打破,中国人的道德与做人的标准也从此下滑,我们的道德是建立在一个互相面熟,人与人依赖,人与人利用的实用性社会体系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社会关系只要被破坏,原来左右邻舍和街道文化在现在的规划面前一一消失。社会环境就开始混乱,就会出现真与假、善与恶、白与黑的颠覆。
今天的城市规划把我们原来居住在一起的亲人、朋友、同事全部分离,有意思的是把有钱和没钱,白领和蓝领,像市场上买肉一样,把瘦肉和肥肉、骨头和五花肉一一标上不同的价格。开始分居到富人区和贫民区,小孩上学也开始在贵族和贫民分离上学,弟弟的孩子和妹妹的孩子从小在心理深处有了阶级的划分,社会的贫富从重要的教育开始进入很多童年的印象。我敢说,这对未来的社会会留下不安定的因素。
政府很多官员不懂规划的含义,商人只顾赚取更高的利润,规划设计院对社会学和美学又没有很好的研究,有意思的是政府现在又与商人联手,问题就开始严重。
今天的城市和乡村在规划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对现状也开始抱怨,对社会的交通、街道的安全、上下楼人与人的关系、机器般的园林风光、城市污染与刺鼻的空气,这些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规划大师们的理念表示了怀疑。
规划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可能很多人没有想过,上海的城市用理性规划把上海人培养得精确、实用和有西方情趣;北京以宫故为中轴线的中规中矩的规划打造了一代具有皇权个性的北京人;西藏的圣洁自然会养育着虔诚的藏民,贴近大地和自然的农民自然与真实和善良相伴……
城市需要规划,那么乡村没有规划吗?不对,这种认识是极为错误的,是因为我们人类还没有真正掌握规划的真谛,没有了解规划、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又相反把错误的城市规划引入到乡村,这就是错上加错的乡村规划。
乡村规划首先是依据生活和生产关系来确定的,规划的核心是以亲戚和血缘关系地位来确定村庄房屋的位置,建筑材料一般是采用本地树木和石材,房子的高度根据地下的水位和湿度来确定,墙壁的厚度与冬夏气温有关,屋顶的坡度又与年降水量有关,门窗的大小有每天的阳光量来定,门前的树木与村四周的水塘息息相关,根据树林天敌、天空的鸟类来决定树木……
民俗与信仰是规划中重要的工作,一个村的规划如果在民俗和宗教定位方面不清晰,这个规划就一定是失败的,因为民俗和宗教是一个村的精神力量,是村民的凝聚力,也是道德规范的准绳。
传统道德规范中,塔、庙、祠(目前演义为村委会)是规格、敏感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规划要听老人和风水先生,包括农民建房时的大门和开工日期都不能由外来人决定,农民对这些地方的规划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
乡村规划中关键的部份是村中的邻里和谷场。这部分(邻里和谷场)一般情况与百年或千年的大树连为一体,大树四周会有石磨和戏台。这些是村民人与人的关系,人情往来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每一个村组都有一个小店和小学,有的村还有看病的卫生所,这些对一个村组的孩子们来说留下很多记忆,这种记忆就是孩子的根,也是孩子和大人的情。
规划本身的无情的,就像文字本身只是笔划,音乐只是字符,没有感情和色彩,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文字变成喜剧电影,字符变成《春江花月夜》,同样也是让规划充满生机和情感。
我在很多城市县、镇、区看到不少很有意思的菜市场,那里有早餐、小点,农民提着菜篮子,推着三轮车,叫卖着带蒸汽的水饺,还有九点的阳光。这些演绎了一个社会百象的真实生活,这里不仅是买卖关系,还有人与人的交流,是人与人的感情和依靠的过程。而新设计的大城市,规划把这些所有的一切变成超市的商品关系,价格与质量没有关系,环境更是一个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关系。无情是今天城市的重要特点,无助已经成为城市的道德风尚,无聊成为城市文明中的时尚文化。城乡规划开始进入一个黑洞。
有城市就有了规划,而城市的规划严格地说一直在以人的意识和规划师的思路实现一个一个可怕的梦想。今天这种梦想又从城市漫延到乡村,规划师们又开始了从破坏城市到破坏乡村的愚蠢举动,我们在中国的绝大数新的乡村规划中就能看到,凡是经历规划的乡村就没有生机,也让原本的乡村变的苍白无力,反之没有规划的就是珍品。
我想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
我们又怎样回避城市规划对乡村的破坏?
我们又如何让我们与邻里变的更加有情,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温度!
这就是我们希望的的乡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