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866833
内容简介
柳献初*的《汽车工程学引论(第2版)》梳理了 100多年来的汽车工程活动,分析了21世纪持续发展 汽车业面临的安全、环境、资源和社会公正等问题的 挑战,提出了构建理、工、医、法、管、农、林、美 、人文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大工程学科——汽车工程 学,以顺应汽车和汽车业的历史性转型,实现持续发 展。本书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汽车工 程学的基本理论构架,**次系统论述了汽车的社会 性、汽车伦理、汽车的公共管理、汽车再制造,以及 制售和使用汽车的境界等论题,阐述了理性造车和用 车的观念。
本书在论理的同时讲述了汽车发展史上鲜为人知 的故事,以事论理、述事论理,可读性强,值得汽车 工程、机械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汽车设计、 生产和销售从业人员,汽车公共管理人员,以及关注 汽车业发展的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作为汽车工程专业 的辅助教材。
本书在论理的同时讲述了汽车发展史上鲜为人知 的故事,以事论理、述事论理,可读性强,值得汽车 工程、机械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汽车设计、 生产和销售从业人员,汽车公共管理人员,以及关注 汽车业发展的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作为汽车工程专业 的辅助教材。
目 录
前言 第l版自序 引子——大哉汽车 1 改变世界的机器 1.1 远古之梦 1.2 “无马马车”时代的来临 1.3 改变世界的机器 1.3.1 时空“魔方” 1.3.2 “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1.4 毁誉纷纭任评说 1.5 改变进行时 2 汽车工程学释义 2.1 人类合作的巨著 2.2 创建一门关于汽车的集大成学科 2.2.1 技术吗 2.2.2 汽车可持续发展研究模型 2.2.3 时代呼唤汽车工程学诞生 2.3 汽车工程学释义 2.3.1 工程新义 2.3.2 工程在人类活动中的位置 2.3.3 汽车工程学释义 2.3.4 物理·人理·事理·哲理 2.4 汽车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2.4.1 人类系统 2.4.2 汽车系统 2.4.3 支持系统 2.4.4 社会系统 2.4.5 自然系统 2.5 汽车工程学的理论构架 2.6 从汽车工程到汽车工程学 3 汽车工程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3.1 从还原论到复杂性科学 3.1.1 还原论的困惑 3.1.2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3.2 汽车工程学的方法论 3.3 汽车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3.3.2 比较研究 3.3.3 案例研究 3.3.4 历史研究 3.3.5 作品评析 3.3.6 大统计 3.3.7 从定性到定量的螺旋式上升 4 汽车技术论 4.1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融合到高新技术产品 4.2 汽车文明的三个发展时期和汽车的三种技术形态 4.2.1 初级发展期的汽车技术 4.2.2 现代发展期的汽车技术 4.2.3 后现代发展期的汽车技术和后汽车 4.3 汽车安全工程 4.3.1 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4.3.2 道路交通伤害——全球严峻的公共安全挑战 4.3.3 道路交通安全生命保障体系 4.3.4 人与汽车安全 4.3.5 预防防线 4.3.6 保护防线 4.3.7 挽救防线 4.4 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污染控制技术 4.4.1 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 4.4.2 汽车的排放控制技术 4.4.3 汽车的噪声控制技术 4.5 汽车节能和汽车新能源 4.5.1 充分认识汽车节能和开发汽车新能源的重大意义 4.5.2 汽车节能 4.5.3 汽车新能源 4.5.4 多元能源——汽车迎接后化石能源时代的到来 4.5.5 节约——必须开发的第二能源 4.6 汽车智能化 4.6.1 汽车的智能控制和服务功能 4.6.2 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 4.6.3 自动驾驶 4.6.4 自动驾驶的意义与挑战 4.6.5 汽车的集成控制 4.7 未来的用车情景 4.8 汽车新材料 4.8.1 高强度黑色金属材料 4.8.2 轻质新材料 4.8.3 复合材料 4.8.4 轻量化与碰撞安全 4.8.5 材料改性 4.8.6 智能材料 4.8.7 新材辈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9 汽车再制造 4.9.1 再制造的定义、比较特色 4.9.2 汽车再制造迅速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前景 4.9.3 中国不能没有汽车再制造 4.9.4 汽车再制造在中国 4.9.5 再制造的内涵 4.9.6 建立社会化的汽车再制造体系 5 汽车伦理论 5.1 不该遗忘的伦理域 5.2 科学技术与道德互动 5.3 伦理、道德与法治 5.4 汽车伦理研究 5.4.1 概论 5.4.2 构建汽车伦理的基石 5.4.3 发展——创立汽车伦理研究的主旨 5.4.4 制度正义与行为正当 5.4.5 汽车安全伦理 5.4.6 汽车生态伦理 5.4.7 责任的伦理意蕴 5.4.8 汽车商业伦理 5.4.9 用车行为伦理 5.4.10 职业伦理章程和企业伦理准则 5.4.11 迎接自动驾驶对伦理的挑战 5.5 汽车伦理,今夕何夕 6 汽车公共管理论 6.1 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6.1.1 公共管理 6.1.2 公共部门、公共物品 6.1.3 公共管理学 6.2 汽车的公共管理 6.3 汽车公共管理的分期 6.4 汽车公共管理任重而道远 6.5 汽车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 6.5.1 划清汽车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 6.5.2 公共组织理论 6.5.3 开发汽车公共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6.5.4 开发汽车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机制 6.5.5 汽车公共管理的问责理论 6.5.6 开发汽车公共管理的实施路径 6.5.7 国情研究和区情研究 6.5.8 汽车公共政策决策研究 6.5.9 汽车公共行政研究 6.5.10 危机管理 6.5.11 探索新课题 6.5.12 防止腐败 6.5.13 汽车公共管理史研究 6.6 各国汽车公共管理面面观 6.6.1 欧洲的汽车公共管理 6.6.2 美国的汽车公共管理 6.6.3 日本的汽车公共管理 6.6.4 汽车技术法规全球化进程 6.7 中国的汽车公共管理 6.7.1 中国的法律体系 6.7.2 中国的汽车公共标准体系 6.7.3 中国汽车公共管理的历史回顾 6.7.4 中国汽车公共管理的典型案例1: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 6.7.5 中国汽车公共管理的典型案例2:货运车治限治超大博弈 7 发展中的大国发展汽车业论 7.1 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7.1.1 中国自造汽车的发端 7.1.2 开发代用燃料汽车和代用燃料的努力 7.1.3 小结 7.2 突破樊篱——发展时期的中国汽车业 7.2.1 发展时期的中国汽车业 7.2.2 突破体制的樊篱 7.2.3 突破技术差距的樊篱 7.2.4 突破自主开发无可作为论的樊篱——汽车自主开发之争 7.3 敢问路在何方 7.3.1 中国汽车业为什么必须走自主开发之路 7.3.2 中国政府和国企负有自主研发的责任 7.3.3 政府应该依据什么原则扶持自主开发 7.3.4 中外合资·引进技术·自主开发 7.3.5 后化石燃料时代和汽车DNA嬗变——中国汽车业崛起的机遇与挑战 7.3.6 中国汽车业的崛起亟需顶层设计 7.3.7 中国汽车业崛起之路在于另类思维 7.3.8 中国汽车业崛起的突破口在集成创新 7.3.9 中国汽车业,鼓足你的信心来 附录 本书出现的英文缩略词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