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600302丛书名: 书林守望丛书
内容简介
“书林守望”丛书中有编辑家编辑《鲁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经验谈,有编辑家与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纪实,有一批文学名著诞生经过的追记,有与书结缘的妙趣横生的回忆文章,有对书评写作与赏析之道的精彩讲述,有对破解编辑工作难题的悉心指点,有对出版管理,特别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创见,也有对书籍装帧设计的探讨,内容非常丰富。这些编辑家凭借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娓娓道来,述说他们“为书籍的一生”。他们的著述,对新一代出版人和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书分为“幽燕拾遗”、“文化点滴”、“英豪留影”、“皇城故事”、“春明书话”、“宣南诗话”六个部类,集中代表了一位终生“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资深编辑的治学心迹。
本书分为“幽燕拾遗”、“文化点滴”、“英豪留影”、“皇城故事”、“春明书话”、“宣南诗话”六个部类,集中代表了一位终生“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资深编辑的治学心迹。
目 录
编书无悔——开头的话
壹记 编书经历
一个地方编辑的零星回忆
李一氓致北京出版社的信
李一氓出版二三事
附:《四库全书》该不该重印
侯仁之和“京学”
艰苦的编书人——赵其昌
记《析津志辑佚》
行人却在雨丝中——记《中国风物志丛书》
看稿记
贰记 出版说明
《宛署杂记》记明代北京经济
《帝京景物略》和它的作者
明代宫闱记略的《明宫史》
《昌平山水记》出版说明
北京文史的渊薮——《日下旧闻考》
1802年日本编绘的北京旅游图集:《唐土名胜图会》
清代神州旅游图集:《鸿雪因缘图记》
附:《鸿雪因缘图记》和麟庆生平
《梦蕉亭杂记》出版说明
可靠的《光绪顺天府志》
叁记 图书绍介
为农民喜爱的新历书
难得一见的珍本
《清宫词》不少珍闻秘录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
幽燕鸿飞留爪迹——绍介《北京历史地图集》
听“九老”讲北京
有情有泪的《浪花集》
肆记 手书故事
人间要好诗
胜利的喜悦
风云帐下奇儿在
时来天地皆同力
高启的咏梅诗
华岳云开立马看
烟霞洞和刘秉忠
马周的故事
诗人周恩来
朱德家书叫我咽呜
伍记 编辑忆旧
艺风老人和书
在张恨水的故乡
编辑·作家·学者——忆友鸾表兄
两忆笑鸿兄长
少年游——纪念三位《燕大周刊》的编者
忆程应锣
忆雷梦水
作者编者死生不渝情——忆邓拓和顾行
附:成美的信
三遇孔凡礼
陆记 编余命笔
汉赋闪烁的光辉
保存文化的刘彦宗和耶律楚材
书市街——琉璃厂
元曲:大都?中都?
元曲演员和教坊司
刘献廷和金圣叹
难学能学,难行能行
附:抗日烽火中的一所山岭中学
朴老,诗的人生
天堂就在母亲膝下
官厅新唱
引言·后记
《宝地》后记
《旅游问路》后记
《北京长城》引言
《北京的故事》后记
《京城偶记》后记
《京城六记》开头的话——北京自古是豪侠礼乐文明之地
代跋:于细微处见真知(金涛)
壹记 编书经历
一个地方编辑的零星回忆
李一氓致北京出版社的信
李一氓出版二三事
附:《四库全书》该不该重印
侯仁之和“京学”
艰苦的编书人——赵其昌
记《析津志辑佚》
行人却在雨丝中——记《中国风物志丛书》
看稿记
贰记 出版说明
《宛署杂记》记明代北京经济
《帝京景物略》和它的作者
明代宫闱记略的《明宫史》
《昌平山水记》出版说明
北京文史的渊薮——《日下旧闻考》
1802年日本编绘的北京旅游图集:《唐土名胜图会》
清代神州旅游图集:《鸿雪因缘图记》
附:《鸿雪因缘图记》和麟庆生平
《梦蕉亭杂记》出版说明
可靠的《光绪顺天府志》
叁记 图书绍介
为农民喜爱的新历书
难得一见的珍本
《清宫词》不少珍闻秘录
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
幽燕鸿飞留爪迹——绍介《北京历史地图集》
听“九老”讲北京
有情有泪的《浪花集》
肆记 手书故事
人间要好诗
胜利的喜悦
风云帐下奇儿在
时来天地皆同力
高启的咏梅诗
华岳云开立马看
烟霞洞和刘秉忠
马周的故事
诗人周恩来
朱德家书叫我咽呜
伍记 编辑忆旧
艺风老人和书
在张恨水的故乡
编辑·作家·学者——忆友鸾表兄
两忆笑鸿兄长
少年游——纪念三位《燕大周刊》的编者
忆程应锣
忆雷梦水
作者编者死生不渝情——忆邓拓和顾行
附:成美的信
三遇孔凡礼
陆记 编余命笔
汉赋闪烁的光辉
保存文化的刘彦宗和耶律楚材
书市街——琉璃厂
元曲:大都?中都?
元曲演员和教坊司
刘献廷和金圣叹
难学能学,难行能行
附:抗日烽火中的一所山岭中学
朴老,诗的人生
天堂就在母亲膝下
官厅新唱
引言·后记
《宝地》后记
《旅游问路》后记
《北京长城》引言
《北京的故事》后记
《京城偶记》后记
《京城六记》开头的话——北京自古是豪侠礼乐文明之地
代跋:于细微处见真知(金涛)
在线试读
壹记 编书经历
侯仁之和“京学”
《红楼梦》研究被称为“红学”,《水经注》探讨被叫做“郦学”。京师北京,其历史地理有深邃广阔的内容,值得求索,何不可命之日“京学”?
秦汉以至隋,北京南边的涿(今河北涿县)经济文化都比蓟(今北京)发达,生长刘备和郦道元的督亢,因拒马河水,水利农田可观,荆轲献给秦王的督亢图可证。到隋炀帝还把蓟并人涿郡,蓟成为涿的属县。中唐安史之乱突然从幽州爆发,显示北京地位的重要,以后千年成为京都,至今不衰。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讲道:“北京小平原,又称‘北京湾’,从西南至东北三面环山,南接华北大平原。当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后通过今永定河上的古渡口,即今卢沟桥所在地,进入北京小平原。继续北上,则需分道前进。主要大路有三:一出今北京西北的南口径上蒙古高原;一出今北北的古北口,穿越丘陵山地以入东北大平原;一沿燕山南麓东行,出今山海关所在地,再沿滨海走廊东北行,直抵辽河下游三角洲。”
侯先生是讲原始社会的,但这个基本地理特征,使北京自古以来便成为北方的交通枢纽。正是《史记》写燕是勃、碣之间一都会。近千年来,辽、金、元、清依次兴起,都是经这三条路进入北京小平原更南下中原。北京北上的三条大道日益重要,使北京从北方重镇上升为京都。
解放后,“京学”从历史、地理、考古、文物、旅游多方面探求,取得不小的成就。登坛高呼和深入探索的领军人物是侯仁之院士。
我1956年到北京出版社,编书要突出北京地方特色,专门成立北京组。自然首先拜访侯先生了。可巧我祖姑赵曾玖、曾玖丈夫瞿同祖和大哥赵荣声都和侯先生在燕京大学同学。荣声兄和侯先生还同是“一二·九”运动的战友(1985年荣声兄和周游主编的《一二九在未名湖畔》,还约侯先生写了《“一二·九”这一天的回忆》),我以世交故旧的后生来燕南园拜见老师,自然亲切不见外了。
1957年5月开始,我们和北京日报合办北京讲座。在北京日报四楼礼堂请侯先生个讲北京的史地,为讲。接着有赵正之讲元大都,以后讲北京的气候、北京的土壤,后两种还出了书。
到北京大学燕南园先生的书房,一眼看到墙上一张北京的大地图,而走进燕园湖光塔影风光如画的校园,自然使我想起正是燕京大学的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大师对北京城历史地理的浓厚兴趣启发了侯先生走向北京学的研究。当时燕大还有许地山常写些北平西郊和燕园的漂亮文字;邓之诚热衷于探求帝都人物经历。这些也是促生侯仁之“京学”的摇篮。无怪侯先生至今还不忘邓文如老师。可以说三十年代燕京大学就奠立了“京学”的基石。以后侯先生深情地记述洪煨莲老师多方探求购得明代米万钟手绘的“勺园修禊图”,还作了《勺园图录考》,一并出版。1945年煨莲侯先生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Cliford Qarlby,学习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侯先生的“京学”研究走上近代科学的道路。
50年代北京个景点是从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和近邻的北京动物园开始的。长河边上高柳长槐中古老的园林——从康亲王园到乾隆时乐善园——皇家的游船码头。慈禧时购来外国动物,解放后各国交流动物,北京动物园热闹起来。我们组织编写了京味本书:《北京动物园》。还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天安门和征文结集出版的《北京街道的故事》,是“文革”前我们出版介绍北京的书。这是以后请侯先生主编的《北京史地丛书》、《北京览胜丛书》的雏形。
1958年根据北京市委书记邓拓的建议,我们出版社决定有计划地标点整理北京的古籍。先去图书馆寻找古书,初步拟了一个选题规划,当然离不开侯先生的指导。记得周应鹏和我一起又一次拜会他向他求教。侯先生一听兴致就来了,他眉飞色舞。他说几十年为找北京古籍发愁。想找一部《日下旧闻考》,跑遍全城,凑不出一部全的,只得到半部。能看到新排标点本该多好。这对我们出古籍自是一个鼓舞。2003年出版的《侯仁之讲北京》中刊出《帝京景物略》明末大字刊本书影,侯先生欢喜北京的古籍,我们要出版北京古籍引起他的兴趣,是很自然的。
1959年北京市委组织编写北京地方志由我们出版。我任《北京的地质》、《北京植物志(上)》的编辑。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负担编写《北京史》,在翦伯赞主持下,调集历史系考古、古代史、近代史组的精兵强将在廖沫沙指导下,于1960年完成初稿。这是“京学”的一大成就。不想这本书的出版却出现了少有的周折,几次排版都毁了,几经批判,其中经过或可写一篇小说。粉碎“四人帮”后我在大会、小会上提出应出版这本书。并领陈庆华去见廖沫沙。终于在1984年8月出版,三家村仅存的廖沫沙题写了书名。离初稿完成已二十四个年头。此书后记中写明:“侯仁之同志参加了部分初稿的起草工作,并进行了具体指导。”可见侯先生为这本书花费了可贵的心血。
1962年我们还出版了侯先生的《步芳集》。我作责任编辑。此书除了京城北京的通俗述出讲述,还有侯先生对新社会热爱的散文,从书名《步芳集》可知。1981年此书再版,侯先生写信给我表示感谢。
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侯先生被任命为副教务长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其中有“京学”的课程。1960年初期每逢暑期,又去西北沙漠科研,这不但关系国计民生而且有环境变迁科研的课题。只是1966年“文革”歪风骤起,北大校园成了重灾区。先生经受了冲击又去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于磨难和劳动中度过两年。使“京学”也戛然中断,自是学术界的损失。
话分两头。1972年10月我从大兴县魏善庄公社下放回到出版办公室。在编历史读物时我想起了可爱的北京。这时定陵开放,请孟亚男编写《定陵》,1974年出书。1975年又邀请贾兰坡编写《周口店——北京猿人之家》。粉碎“四人帮”迎来文化的春天。1977年我提议编辑《北京史地丛书》请侯先生任主编。邀请翁独健、吴良镛、单士元、陈庆华、罗哲文、徐苹芳、于杰任编委。陆续出书的有:
1978年叶捷春、耿留同、王道成写《颐和园》商传写《明十三陵》
1980年王威写《圆明园》天戈(葛英会)写《北京出土文物》
1981年赵洛、史树青写《天安门》 俞进化写《清东陵与西陵》 袁森坡写《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1982年罗哲文写《长城》陈高华写《元大都》
1983年正江、丁山写《陶然亭》
1985年梅邨写《西山风景区》
这时担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的俞圣祺原来是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很支持介绍北京的工作。《北京史地丛书》各稿商得侯先生同意,交一编委审阅提出意见后再经作者修改。这对这套丛书的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其中《元大都》一书还由佐竹靖彦译成日文由日本中央公社1959年出书。主编和编委都是义务工作,只是审稿稍致薄酬。编委会在崇文门外饭店开过两三次会。
这样我们和侯先生交往增多了。1981年我为《日下旧闻考》写了出版说明,请侯先生审订把关。他于7月12日回信:“《日下旧闻考》的出版说明,匆匆看了一遍。我认为写得不错。只从文字上改了一些字句,不知是否合适,仅供参考。”
1982年李一氓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会议后,我们出版社也增加了力量,北京古籍出得较多,我都送给侯先生。10月8日晚他给我一信:“承您亲自送书到舍下,真是感激不尽。当晚香山开会归来,看到精装本的《养吉斋丛录》五种,实在可喜。而影印《鸿雪因缘图记》三册效果之好,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近年来您为整理重印有关北京古籍所作的努力,是深为钦佩的。”这些书增加了“京学”的力量,侯先生欢喜,发出对“京学”努力的赞赏。
1988年5月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先生“京学”的另一大贡献。从远古到今天,用地图来显示北京城乡、河湖、交通等,一目了然。这原是1958年兴建人民大会堂时地下发现了古河道,万里副市长找侯先生去探求。1965年侯先生向万里汇报时,万里传达周总理的意见说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历代变化大,文字很难讲清楚,好有历代地图。侯先生担负这艰巨的任务。1978年旧事重提。我作这本书的出版编辑,也应侯先生邀请参加过在市委党校的审图会,深知它编制的艰辛和价值。只是侯先生团结众多专家如熟悉秦汉史的张传玺、辽金元史的于杰、北京沿草地理的尹钧科、考古深入北京元、明地理的徐苹芳。还有北大侯先生的同事徐兆奎、李宝田、苏天钧等共同努力,结合野外考察终于出色地解决了大小难题,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人才。
……
侯仁之和“京学”
《红楼梦》研究被称为“红学”,《水经注》探讨被叫做“郦学”。京师北京,其历史地理有深邃广阔的内容,值得求索,何不可命之日“京学”?
秦汉以至隋,北京南边的涿(今河北涿县)经济文化都比蓟(今北京)发达,生长刘备和郦道元的督亢,因拒马河水,水利农田可观,荆轲献给秦王的督亢图可证。到隋炀帝还把蓟并人涿郡,蓟成为涿的属县。中唐安史之乱突然从幽州爆发,显示北京地位的重要,以后千年成为京都,至今不衰。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讲道:“北京小平原,又称‘北京湾’,从西南至东北三面环山,南接华北大平原。当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后通过今永定河上的古渡口,即今卢沟桥所在地,进入北京小平原。继续北上,则需分道前进。主要大路有三:一出今北京西北的南口径上蒙古高原;一出今北北的古北口,穿越丘陵山地以入东北大平原;一沿燕山南麓东行,出今山海关所在地,再沿滨海走廊东北行,直抵辽河下游三角洲。”
侯先生是讲原始社会的,但这个基本地理特征,使北京自古以来便成为北方的交通枢纽。正是《史记》写燕是勃、碣之间一都会。近千年来,辽、金、元、清依次兴起,都是经这三条路进入北京小平原更南下中原。北京北上的三条大道日益重要,使北京从北方重镇上升为京都。
解放后,“京学”从历史、地理、考古、文物、旅游多方面探求,取得不小的成就。登坛高呼和深入探索的领军人物是侯仁之院士。
我1956年到北京出版社,编书要突出北京地方特色,专门成立北京组。自然首先拜访侯先生了。可巧我祖姑赵曾玖、曾玖丈夫瞿同祖和大哥赵荣声都和侯先生在燕京大学同学。荣声兄和侯先生还同是“一二·九”运动的战友(1985年荣声兄和周游主编的《一二九在未名湖畔》,还约侯先生写了《“一二·九”这一天的回忆》),我以世交故旧的后生来燕南园拜见老师,自然亲切不见外了。
1957年5月开始,我们和北京日报合办北京讲座。在北京日报四楼礼堂请侯先生个讲北京的史地,为讲。接着有赵正之讲元大都,以后讲北京的气候、北京的土壤,后两种还出了书。
到北京大学燕南园先生的书房,一眼看到墙上一张北京的大地图,而走进燕园湖光塔影风光如画的校园,自然使我想起正是燕京大学的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大师对北京城历史地理的浓厚兴趣启发了侯先生走向北京学的研究。当时燕大还有许地山常写些北平西郊和燕园的漂亮文字;邓之诚热衷于探求帝都人物经历。这些也是促生侯仁之“京学”的摇篮。无怪侯先生至今还不忘邓文如老师。可以说三十年代燕京大学就奠立了“京学”的基石。以后侯先生深情地记述洪煨莲老师多方探求购得明代米万钟手绘的“勺园修禊图”,还作了《勺园图录考》,一并出版。1945年煨莲侯先生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Cliford Qarlby,学习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侯先生的“京学”研究走上近代科学的道路。
50年代北京个景点是从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和近邻的北京动物园开始的。长河边上高柳长槐中古老的园林——从康亲王园到乾隆时乐善园——皇家的游船码头。慈禧时购来外国动物,解放后各国交流动物,北京动物园热闹起来。我们组织编写了京味本书:《北京动物园》。还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天安门和征文结集出版的《北京街道的故事》,是“文革”前我们出版介绍北京的书。这是以后请侯先生主编的《北京史地丛书》、《北京览胜丛书》的雏形。
1958年根据北京市委书记邓拓的建议,我们出版社决定有计划地标点整理北京的古籍。先去图书馆寻找古书,初步拟了一个选题规划,当然离不开侯先生的指导。记得周应鹏和我一起又一次拜会他向他求教。侯先生一听兴致就来了,他眉飞色舞。他说几十年为找北京古籍发愁。想找一部《日下旧闻考》,跑遍全城,凑不出一部全的,只得到半部。能看到新排标点本该多好。这对我们出古籍自是一个鼓舞。2003年出版的《侯仁之讲北京》中刊出《帝京景物略》明末大字刊本书影,侯先生欢喜北京的古籍,我们要出版北京古籍引起他的兴趣,是很自然的。
1959年北京市委组织编写北京地方志由我们出版。我任《北京的地质》、《北京植物志(上)》的编辑。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负担编写《北京史》,在翦伯赞主持下,调集历史系考古、古代史、近代史组的精兵强将在廖沫沙指导下,于1960年完成初稿。这是“京学”的一大成就。不想这本书的出版却出现了少有的周折,几次排版都毁了,几经批判,其中经过或可写一篇小说。粉碎“四人帮”后我在大会、小会上提出应出版这本书。并领陈庆华去见廖沫沙。终于在1984年8月出版,三家村仅存的廖沫沙题写了书名。离初稿完成已二十四个年头。此书后记中写明:“侯仁之同志参加了部分初稿的起草工作,并进行了具体指导。”可见侯先生为这本书花费了可贵的心血。
1962年我们还出版了侯先生的《步芳集》。我作责任编辑。此书除了京城北京的通俗述出讲述,还有侯先生对新社会热爱的散文,从书名《步芳集》可知。1981年此书再版,侯先生写信给我表示感谢。
院系调整,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侯先生被任命为副教务长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所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其中有“京学”的课程。1960年初期每逢暑期,又去西北沙漠科研,这不但关系国计民生而且有环境变迁科研的课题。只是1966年“文革”歪风骤起,北大校园成了重灾区。先生经受了冲击又去江西鄱阳湖畔鲤鱼洲于磨难和劳动中度过两年。使“京学”也戛然中断,自是学术界的损失。
话分两头。1972年10月我从大兴县魏善庄公社下放回到出版办公室。在编历史读物时我想起了可爱的北京。这时定陵开放,请孟亚男编写《定陵》,1974年出书。1975年又邀请贾兰坡编写《周口店——北京猿人之家》。粉碎“四人帮”迎来文化的春天。1977年我提议编辑《北京史地丛书》请侯先生任主编。邀请翁独健、吴良镛、单士元、陈庆华、罗哲文、徐苹芳、于杰任编委。陆续出书的有:
1978年叶捷春、耿留同、王道成写《颐和园》商传写《明十三陵》
1980年王威写《圆明园》天戈(葛英会)写《北京出土文物》
1981年赵洛、史树青写《天安门》 俞进化写《清东陵与西陵》 袁森坡写《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1982年罗哲文写《长城》陈高华写《元大都》
1983年正江、丁山写《陶然亭》
1985年梅邨写《西山风景区》
这时担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的俞圣祺原来是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很支持介绍北京的工作。《北京史地丛书》各稿商得侯先生同意,交一编委审阅提出意见后再经作者修改。这对这套丛书的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其中《元大都》一书还由佐竹靖彦译成日文由日本中央公社1959年出书。主编和编委都是义务工作,只是审稿稍致薄酬。编委会在崇文门外饭店开过两三次会。
这样我们和侯先生交往增多了。1981年我为《日下旧闻考》写了出版说明,请侯先生审订把关。他于7月12日回信:“《日下旧闻考》的出版说明,匆匆看了一遍。我认为写得不错。只从文字上改了一些字句,不知是否合适,仅供参考。”
1982年李一氓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会议后,我们出版社也增加了力量,北京古籍出得较多,我都送给侯先生。10月8日晚他给我一信:“承您亲自送书到舍下,真是感激不尽。当晚香山开会归来,看到精装本的《养吉斋丛录》五种,实在可喜。而影印《鸿雪因缘图记》三册效果之好,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近年来您为整理重印有关北京古籍所作的努力,是深为钦佩的。”这些书增加了“京学”的力量,侯先生欢喜,发出对“京学”努力的赞赏。
1988年5月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先生“京学”的另一大贡献。从远古到今天,用地图来显示北京城乡、河湖、交通等,一目了然。这原是1958年兴建人民大会堂时地下发现了古河道,万里副市长找侯先生去探求。1965年侯先生向万里汇报时,万里传达周总理的意见说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历代变化大,文字很难讲清楚,好有历代地图。侯先生担负这艰巨的任务。1978年旧事重提。我作这本书的出版编辑,也应侯先生邀请参加过在市委党校的审图会,深知它编制的艰辛和价值。只是侯先生团结众多专家如熟悉秦汉史的张传玺、辽金元史的于杰、北京沿草地理的尹钧科、考古深入北京元、明地理的徐苹芳。还有北大侯先生的同事徐兆奎、李宝田、苏天钧等共同努力,结合野外考察终于出色地解决了大小难题,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人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