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37888
创业者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口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是先导, 是关键,也是根本。在经济活动领域,活力、生命力的,也就是我们的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 作为一名创业者,应该以怎样的初心、怎样的使命,来投身“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创业者面前深刻的问题。这里,我就想借助《返乡创业密码》付梓之际,站在返乡创业这个角度,从 3 个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一是返乡创业者的初心。 创业就是创办一个经济主体,加入到市场中来,与市场产生交换。有的人把它理解为纯粹的经济的行为,这就忽略了创业者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创业者的理想、信念、目标,他的人格、道德、品质,引导着创业行为的走向,决定着创业行为的结果。这些凝聚在创业者心灵之中的内容,我们是不能忽略的。它也就是创业者的初心。 返乡创业者的初心,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的价值有大有小,从小处讲就是要实现自己家庭的致富,从大处讲就是要通过自身的致富进一步做些什么。这个
“做些什么”,或者说“致富了以后干什么”,就是大的价值。我们这里讲的价值,既包括前者,也包括后者。前者,主要体现在创业者的创业、创富过程中;后者, 则是一个人的胸怀、情怀,以及他的格局。 与普通创业者不同,返乡创业者既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又对乡土有着深切的眷恋。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既依赖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聚力。这就要求返乡创业者从创业伊始,就有立足本地、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奋斗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充满激情的创业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本书能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从乡土发展、从“三农”问题的角度来立意,既解决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又把返乡创业者的初心潜移默化在创业的各个阶段、流程之中,这是令人欣慰的。正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希望返乡创业者们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不忘自己创业时许下的初心, 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二是返乡创业者的使命。 人有大我、小我之分。通俗地讲,“小我”就是一个人的自身,“大我”就是一个人衣食所安、生存所依、情感所系的大的环境。所谓使命,既有小我的奋斗目标,也有大我的使命担当。创业的目的是创造财富、实现富裕,这个都容易理解; 而作为一个创业者,他具备的使命担当是什么,或许很多创业者并没有想过。既然从“大我”的角度来理解,那么返乡创业者的使命担当,就在于他对乡土、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返乡创业者的使命,就是要努力让自己的创业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想要让创业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返乡创业者们朴素的想法就是拿出一部分收益投入到慈善事业,这很好。除了慈善事业,返乡创业者还大有可为。通过创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增加乡土县域财政税收,这样惠及的人就更多。而在本书中专题提出的“公益创业”理念和方法,则可以使返乡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业行为惠及广泛的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值得思考的问题。 牢记这样的使命,才不会在市场大潮中迷失自己,才不会眼中只盯着经济利益,而忘记自己创业的初心。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才能在创业行为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返乡创业者的担当和未来。
他序 创业者的初心和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初心和使命,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返乡创业者有了实现价值、造福乡土的初心和使命,就要以行动把它担当起来。只有这样,“我”才有未来,“吾乡”才有未来,我们整个中国才有未来。 首先是经济担当。返乡创业者要努力把学到的创业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业的成功。创业成功了,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经济担当要从形成产业、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等几个方面来努力。形成产业,就是创业从选项开始就要有明晰的产业发展目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立足本地产业优势,终形成本地优势产业。促进发展,就是创业要有扩散的价值。一个项目的成功,对于本地发展的促进是有限的;如果这个项目所包含的技术、模式等内涵可以在本地复制开来,对于本地发展的促进就非常大。创业者要着眼于这样的领域,更要有胸怀去做这样的事情。带动就业,就是创业项目的发展要能够实现本地劳动力的吸纳就业,这对于提高农民现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然后是社会担当。每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就有对于社会的责任;返乡创业者是创富大潮中的佼佼者,就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我们返乡创业者要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信用、优质的信誉,成为本地经济主体的模范;要以仁义行于乡土,以道德施于大众,做富而好礼、乐善好施的善良的人;要心系人民、关注民生、造福社会,做一个对他人、对本地、对民族都有用的人。 后是未来担当。这里我只想说两句。一句是,我们的眼光要着眼于未来,我们的事业要面向未来。另一句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未来。 作为老教授协会的一员,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返乡创业密码》这部专门的创业教材的出版,它将为返乡创业者们提供理论上、科学上、技术上的支持,使返乡创业者们少走一些弯路,增强创业的本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提升创业的效益。已是老骥伏枥,不敢自许“志在千里”,只愿能为返乡创业者们多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的初心、我的使命。是为序。
江树人2018 年 6 月
自序PREFACE
我在农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的时代,在五线城市读高中,在广西大学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工作了 3 年就开始创业。 我一直从事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和基层的农民工打交道,我深深知道农民工的不容易。我一直都有一种责任心,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工作。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这样一个项目,让我能够帮助全中国的农民工,帮助他们走出社会的基层,帮助他们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在 2017 年年初,我参加了启明星工程第 46 期的创业导师培训,学习了启明星工程创始人 Apple 老师讲授“公益模式”课程。 受此启发,我决定出版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教材《返乡创业密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发针对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之一“农民工”的创业教育系统,帮助广大农民工成为“乡村创客”。为什么要出版一本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专业教材,缘由有几个。 ,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民工群体在 2017 年已经接近 3 亿人之多,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推动这个巨大群体参与到“双创”活动中,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中来。2018 年,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工作,春节前还到四川农村考察,切实提出农村要“脱真贫, 真脱贫”的要求。国家已经做好顶层设计,我们就要跟着国家的政策走。
第二,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一名大学生,同时又是大学毕业后创业而成的企业家,而重要的是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我了解农民工的收入是如何低下,生活是如何困苦,所以我要为还在农村居住的 7 亿多农民做点事情。 在这本书的筹备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农民已经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返乡创业, 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创业经历,更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创业教材可以参考。为了让农民工返乡创业少走弯路,顺利渡过初创的风险期,享受到国家双创政策的红利, 全面达成小康生活,我越发坚定了信念,要出版一本专门指导农民工创业的教材, 向更多人解读返乡创业的“密码”。 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农民工返乡创业,参与并支持《返乡创业密码》的出版。乡村振兴,需要所有人都出一份力!
作 者2018 年 6 月
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各地区的劳动职业部门都努力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把中国的数亿农民变成了熟练的流水线工人。南下广州、深圳珠三角地区,东进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流域,北上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成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每年春运时节,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回家过年成为中国独特的景观。农民工的艰辛和汗水,造就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 到 2002 年, 熟练技术工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民工活跃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此时,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到 2006 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已达到 1.32 亿人,本地务工的农民也超过了 1 亿人,全国范围内广义的农民工数量达到了 2.4 亿人。难以想象,没有这样巨大体量的农民工,中国的建设发展将怎样持续进行。农民工吃苦耐劳、遵纪守法、服从管理、对薪资的要求低,为中国的各项产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可以说,没有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二、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冲击2010 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产业转型的深入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农民工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图 1.1 所示,虽然农民工的总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万人)28 00027 50027 00026 50026 00025 50025 00024 50024 000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图 1.1 2011—2015 年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5(%)
4
3
2
1
0
1. 经济转型的冲击 经济的转型使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出现了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低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产业升级的需要,迫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农民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方面,新型产业需要具备更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农民工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新型产业对农民工数量的需求也将逐渐减少,很多农民工必须另谋出路。不仅如此,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必然淘汰大量的落后企业。在旧的企业濒临停产或者已经破产、新的企业还没有建成投产的期间,农民工很难获得充分的就业。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自不待言。2. 社会发展的冲击 社会的发展也对农民工这个概念形成了冲击。2008 年以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从过去偏重经济发展,转向了社会和经济并重。发展不仅要追求数量和规模,更要注重它的质量和前景。政府比过去更加关注民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民生相关产业更多体现为本地化,这也对农民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地化民生产业的建设者同时是受益者,它更倾向于吸纳本地劳动力、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农民工为异地民生建设创造了成果,却不能同时享受成果,这也是有失社会公平的问题。异地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本地就业需求的增加,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
农民工考虑返乡发展。民生产业的本地化,为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提供了可能性。 这两方面的冲击,使农民工逐渐陷入尴尬的处境。继续外出务工,要面临就业压力的增大;回乡发展又缺乏必要的条件,本地就业难以容纳。农民工必须重新定位,思考今后发展的方向。三、农民工的困难和机遇 农民工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给社会产生了一个错觉:是不是他们被时代抛弃了?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也提出了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诉求。应该说,这样的诉求是正当的。农民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既要正视发展中的困难,也要发现其中存在的机遇。1. 农民工面临的困难 一是就业方面的困难。农民工就业在异地和本地都受到了强烈的阻力。首先是异地需求的萎缩。经济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新技术、 新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人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也使 “异地”这个概念变得模糊了。尤其是互联网经济,O2O 等模式的兴起,极大地缩短了经济的时空距离,使得各项服务都趋于本地化,异地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不明 确。其次是就业竞争的激烈。农民工因其吃苦耐劳、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本来具 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落后 的劳动技能很难获得较好的岗位。同时,本地劳动力在新形势下逐渐返乡,农民工 的供应相对增加,也使就业竞争加剧。需求在萎缩、竞争更激烈,本地就业的现金 收入会受到影响,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二是技能升级的困难。农民工从业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20 世纪 80年代,培训一个熟练工人的周期不足一个月,甚至只需要几天;而到了 21 世纪, 熟练工人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操作技能,培训周期(含在岗培训)逐渐拉长为一个半月到两个月,部分工种的要求更高。可以想象,产业升级不仅使过去的培训失效,还将使培训周期更加拉长。产业升级还有可能使部分农民工难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获得新的劳动技能。不仅如此,20 世纪 80 年代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 21 世纪的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果。但是,对于年龄稍长的农民工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限于文化水平,他们很难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继续从业,也很难与新一代农民工展开有效的竞争。代之淘汰当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对于年龄在 35 岁以上的农民工是一个极大的困难。 三是现实收入的困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外出务工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例如,农民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现实收入的减少对于部分农民工家庭来说是立竿见影的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在扶助贫困农民工家庭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近 3 亿农民工就是近 3 亿个家庭,仅仅依靠这样的扶助难以改变他们的处境。 四是存在各方面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却不能获得城市的“国民待遇”。这当然不是简单的身份的问题,它涉及历史、体制等多种因素,我们在此不一一展开。同时,养老、子女教育、医疗等也一直都是困扰农民工的重大问题。老人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子女教育不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医疗等社会保障难以落实,这是农民工们内心无以言说的伤痛,也是他们现实存在的困难。 我们强调这些困难,既希望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予以更多的关注,切实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也表明了一种态度:不直面困难就难以解决困难,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2. 农民工发展的机遇 困难总是和机遇并存。有困难存在,说明事物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而改变往往就伴随着机遇。农民工的处境也是这样,在充满困难的同时,农村的发展、农业的转型、农民工的返乡,也为改变创造着机遇。 一是本地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机遇。农业必须以工业化、商业化的思维来经营,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益。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及相关产业,如手工业、加工业、畜牧业等,在技术、资本不断涌入的同时,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占主导的业态。农民工发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具备本地化优势,更容易利用好本地区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关系更具依赖性、互助性,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企业的兴起,都有可能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
案例 1.1 中国奶制品企业曾经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蒙牛、伊利、完达山等乳业公司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兴起,就曾经带动过很多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些企业经营的液态奶需要大量的奶源。农村的土地分散,限于当时的政策也很难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因此奶源主要是由分散的农牧户提供。农牧户因为牛奶的销路有保证,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就很高, 从养殖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组建起养殖、收购、粗加工等产业合作组织。农民缺少的就是现金收入,而养殖奶牛使他们的现金收入稳定地大幅增加,成为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乳业公司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不仅如此,随着这些乳业公司的发展,它们的产业链也在延长。以蒙牛公司为例,它的液态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它的冰淇淋产量在国内也处在位,奶粉、酸奶等其他产业在国内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冰淇淋、奶粉、酸奶这些乳制品深加工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和农民致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且,这样的项目并不需要很高的门槛。蒙牛、伊利现在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蒙牛公司的领军者牛根生,幼时生活
图 1.2 蒙牛收入连续高增长,液态奶市场份额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
贫困,只是一个普通的养牛户。他联合众多养牛户从伊利公司中分离出来,经过20 年的发展,成为业界的翘楚。而伊利公司的前身,也只不过是一个“回民食品厂”这样的小企业。发展的历程固然难以复制,但是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的机遇,每个人都可能通过创业实现成功。 二是关注自身的机遇。农民工家庭的困难,归根结底还需要农民工自己解决。政府、公益机构、协会组织等的协助都是外部的条件。穷则思变,现成的路走不通了,也就是创新的开始。而且,农村和农民所处的困境,与本地经济发展落后、难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是分不开的。农民工离开乡土来到城市,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很难对老人和儿童投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已经为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样的代价不应该也不可能让下一代继续支付下去。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要农民工转变观念,探索返乡创业的新路。 三是返乡创业的机遇。农民工回到家乡,不仅是大量的劳动力回归本地,而且从外面带来了技术和经验,也带来了眼界和思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曾经兴起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小高潮。很多现在成长起来的民营、乡镇企业,都是那时的产物。不同的是,现在的农民工还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市场环境。①政策环境。国家、省和市县各级都根据中央“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出台了各种类型、各种方式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其中,创业和扶贫、创业和“三农”相结合的政策有更大的扶植力度,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②资源环境。农村有丰富的土地、闲散资金、劳动力资源,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加工业、土特产品业等方面都能有所作为;传统的种植业,也可以通过精细化改造实现升级, 各种优质果蔬、绿色有机食品、反季节种植等都是创业致富的门路。这些资源很大程度上都处于闲置状态,需要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充分利用。③市场环境。过去限于交通运输不畅、供求信息闭塞、交易成本过高等条件,农村创业的成果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实现。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的关系,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使成果“走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畅通无阻。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返乡创业的大好机遇,等待着农民工兄弟去发掘、去利用。 我们承认有困难,但是我们更要着眼于机遇。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力还没有迸发出来。我们相信,在过去的 40 年中,农民工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有能力通过返乡创业实现山乡的巨变。
四、返乡创业的新思路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结构的冲击下,农民工返乡发展的势头已经开始初步显现。统计显示,2010 年开始,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的增速已经逐渐落后于新进入市场劳动力的增速,而且差距仍然在进一步加大。这反映出返乡创业将成为更多农民工的选择。不仅是返乡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成为新的潮流。 返乡创业,创什么业,怎么创业?很多返乡创业者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放眼一看,似乎每一种产业都有发展的前景;但是真的投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的门道,有机遇也有风险。返乡创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不可能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事实上,本书就是在试图解决这个大问题,给创业者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内容。这一节仅就方向性的问题作出探讨。1. 吃透政策导向的信息 在很多返乡创业者看来,政策是非常大而化之的:它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今天出来一个这样的政策,明天又出来一个那样的政策,总也抓不住它。这是对政策的误解。解读政策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局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理解。 例如,中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返乡创业有怎样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离农村非常遥远,它是大城市才有、大城市才用的东西。而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利用互联网工具,通过众筹、第三方机构等,就可以实现创业项目的融资。这对于农民工创业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众多投资者为项目提供启动运营资金,大家共同分担创业的风险,共同分享创业的收益。农民工创业了解了这个政策,就不必再为创业的困难——资金而发愁了。过去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启动的项目,就有了启动发展的机遇。 类似这样的政策很多。从中央到地方,直到乡镇一级,都有很多关于创业扶持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内容,包括资金、技术等的支持,税费的减免,合作社的组建,市场供求信息的提示,销售方面的协助,等等。吃透政策,了解中央和地方关于产业导向等方面的信息,就能够找到有利的项目,从而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2. 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返乡创业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有什么”,还要把眼光放远、放大,着眼于自
己能“做什么”、能“用什么”。大厨做菜不可能等什么材料都准备好了再下锅,这样顾客会等待很长的时间;大厨讲究统筹安排好时间,让每一道工序水到渠成。创业也是如此,发现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我找项目”变成“项目找我”。一是发挥本地产业方面的优势。关于本地产业优势,要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
本地有哪些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当中,哪些是各级政策支持的? 这些产业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产业中我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的创业项目和产业上下游都是怎样的关系?
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产业优势也有就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选择和运营创业项目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二是发挥本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农村的资源非常丰富,既包括闲置土地、富余劳动力、闲散资金等要素型资源,也包括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加工业等产业和行业性的资源。农民工创业要使这些资源为我所用,以创业项目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是发挥本地政策方面的优势。国家和省市一级的政策,往往是全局性的、导向性的,具体的落实在县域实现。因此,每一个县级行政区都结合上级政策精神和本地发展实际,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过去,农民把外出务工当作,大学生毕业把在大城市就业当作目标,政策再好也没有人来落实和应用。现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各项政策就有了它们的用武之地。 有了这些方面的优势,返乡创业就有了方向、有了底气。其中的关键,还是要把各方面的优势转化成为创业项目的要素,使优势在创业中发挥出作用。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实现创新创业的成功。3. 形成创新创业的思路 创业项目是有生命的,它有魂和根。创业项目的灵魂就是创业者怎样把各方面的要素组织、融合起来,创业项目的根就是每一个创业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独特的、可以形成市场转化的优势。返乡创业就要抓住各方面的资源要素,通过与政策、产业、市场的契合,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形成自己的“拳头”,
实现“一招鲜、吃遍天”。创新创业的新思路,在后面的章节还会细讲,限于篇幅, 这里暂不展开。 思路决定出路。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首先要了解本地政策、产业、优势、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找到机遇、理清思路、提炼创意,进而把创业项目的逻辑和现实想清楚;后,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进入市场实现运营。讲思路、讲方向,就要把政策、资源、自身弄清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