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1912
编辑推荐
许倬云先生是当代史学界的泰斗人物,本书辑录了他1980年以前30年间所有史学研究的论著,以中国上古史为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传统史学精神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堪列相关研究领域的必读书目,也适合一切对历史感兴趣的文化大众阅读。
《求古编》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 至1980 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内容简介
《求古编》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至1980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
《求古编》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 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 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许倬云
《求古编》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 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 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许倬云
目 录
序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若干特性(代序)
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
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关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几点意见
《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
周东迁始末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
两周农作技术
两周的物理天文与工艺
周代的衣食住行
《周礼》中的兵制
从《周礼》中推测远古的妇女工作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
春秋政制略述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
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
秦汉知识分子
汉代家庭的大小
汉代的精耕农作与市场经济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
说史德
一位20世纪的史学家——比兰
沈、赵合编((中华农业史论集》前言
跋居延出土的寇恩爰书
社会学与史学
在史学领域漫步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若干特性(代序)
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
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
关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几点意见
《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
周东迁始末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
两周农作技术
两周的物理天文与工艺
周代的衣食住行
《周礼》中的兵制
从《周礼》中推测远古的妇女工作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
春秋政制略述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
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
秦汉知识分子
汉代家庭的大小
汉代的精耕农作与市场经济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
说史德
一位20世纪的史学家——比兰
沈、赵合编((中华农业史论集》前言
跋居延出土的寇恩爰书
社会学与史学
在史学领域漫步
在线试读
序
求古篇是多年前收集专业研究论文的文集,其中讨论的问题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转变有关。每一篇都遵守专业行规,只论列史料与史实,不作理论的阐述。为此,在集合成帙时,又加上一篇代序,陈述网络系统的结构,目的在于向读者陈述我处理历史问题的视角。这次求古篇在大陆重印,以就教于中国本土的学术界。于原文并无增删改动,以保持当时作品的原貌,不愿文饰,以掩饰少作之浅陋。但是,仍想在原来的代序之处,再加一些于网络系统的申论,以阐明自己应用系统理念的若干观点。
人类群体组织,不论是在哪一层次,小而社团,大而文化系统,都有盛衰,未见稳定不变的群体,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涵盖了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无数的离合悲欢。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不少前辈曾提出不同的解释,以说明人类历史如此多变。我们若从系统结构的内在性质观之,或也可以作为解释历史变化的一个角度。
人类群体,不论是简单,抑是复杂,无不以许多“个人”为群体的基本单位。这些独立的单位,又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受制于自然生命的规则,无所逃于生老病死,必须经历幼年、青年、壮盛、衰老、死亡的过程。一个群体组织包含了许多各别的单元,而每一个单元又天天在生命的过程上,天天有变化。如果群体的全部单元,都步调一致,同时启动又同时经历生命的变化,则这一群体的存在,将不过是一个单元的生命,变化也就简单了!
可是,人类群体是由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秉赋的个人合成,个别生命的繁殖滋生及他们的生老病死,步调参差,不能整齐。于是,单以年龄级别,即是有世代的层层落差,并由此形成世代之间,延续与创新之间,难予避免的紧张。举例言之,每一个个人,亦即群体的基本单元,在其生命变化的过程中,大致体能都由幼而壮,再由强而衰,同时其累积的经验及知识,则又不断续长增高,由此形成智能的成长曲线。体能与智能的增长与衰弱,两条曲线并不同步进行,有人体弱早于脑衰,有人反之,脑衰早于体弱。每一个人类群体无不掌握一些资源,而资源运用,大致都在群体体能智能最为壮盛的一代手中。单由上述体能智能趋壮与趋衰,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变化曲线,则掌握与运用资源的权力分配,即因此而时时刻刻有所变化。同一世代内,已有如此变化,两个相接的世代之间,更因能力的变化,而有年轻一代上升曲线与老年一代下降曲线之间出现的剪刀差,形成世代交替的紧张。
人类群体的个别单元,年寿有寿有夭,体能与智能也有强弱、智愚、贤不肖……种种差异,不能齐一。于是世代的转移,不可能阶级分明,而因此有新陈代谢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持有者,会习惯性的继续持有其权力,而且伴随权力而来的资源,更使掌握权力的个人,甚至其世代,尽力牢牢握权,非万不得已,不愿释手。于是权力欲望,又加强了前节所说的权力转移的紧张。
凡此都可借数学的函数关系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群体组织内在的紧张。任何组织中个别单元的变化,在体能、智能及权力欲(亦即支配资源的机会)三个向度,都有其时时发生的向量变化。这些向度变化,亦即许多单元所代表的变数。无数单元的变数,聚合为群体变化的函数。这许多内在的变数,已是错综复杂,不易计量,若再加群体外在环境(例如生活资源所寄的自然生态),及人类增殖而产生的人口压力……又都构成外在的变数项,形成更为复杂的条件,迫使人类大大小小的群体组织,一有功能性的调适,必然引发内在变数项之间的已存在的函数关系。
人类的变数项,在一个函数系列内,为了趋向稳定不断地调适,调适是为了趋于衡态(equilibrium),但在种种变数的互动中,衡态常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函数的趋衡,实际上是不能停息的调适,亦即不能停息的失衡。失衡遂是另一方式的衡态,趋衡遂是永远变动衡态。
一个微型的群体组织,例如社团、公司,能够经得起动衡造成的紧张,大致不能超过两三个世代;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一种形态的社会,因其掌握的资源丰原,可能持续数百年,还是会面对累积的紧张,而难免崩解。一个文明系统,则因其维系群体的能量来自文明系统发展的理念与价值观念,而这些人类的智能,是常有修改的可能,比物质性资源与制度性资源有较多的弹性,是以文明系统的延续可以千百年之久,还能有自我调适与更新的能力。
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大致都是该一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呈现的结构,只是稳定状态当有的情形。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甚至崩解塌陷。单以周代封建为例,宗法与王权合而为一,维持了王室与诸侯的尊卑,诸侯国内周人、商人与本地土著间的紧张关系,又形成一定的趋衡性动态稳定。但是上述诸种函数中的变数,不断在变动,终于将周人封建网络冲垮,遂渐转变为列国体制。又以两汉政权的权力基础,先是皇室与功臣集团共天下,逐渐转变为以儒生-文官集团代替了功臣集团,又以察举制建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人才与意见的流通周转机制。这一颇能随时间调节的机制,还是在内部变数的演变,遂逐渐变化,由两汉内外均衡转变为东汉的地方离心、中央失控。
凡此诸例,均反映趋衡性动态稳定状态,终于难免失衡。中国古代名家方生方死之论,易经革卦之革与不革,易与不易,或者都可为动态稳定终于难以永久稳定。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越能贯彻,则越可躲过强求“清一色”的弊病,也越能避免最后的失衡,以致走向衰败崩坏。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求古篇是多年前收集专业研究论文的文集,其中讨论的问题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转变有关。每一篇都遵守专业行规,只论列史料与史实,不作理论的阐述。为此,在集合成帙时,又加上一篇代序,陈述网络系统的结构,目的在于向读者陈述我处理历史问题的视角。这次求古篇在大陆重印,以就教于中国本土的学术界。于原文并无增删改动,以保持当时作品的原貌,不愿文饰,以掩饰少作之浅陋。但是,仍想在原来的代序之处,再加一些于网络系统的申论,以阐明自己应用系统理念的若干观点。
人类群体组织,不论是在哪一层次,小而社团,大而文化系统,都有盛衰,未见稳定不变的群体,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涵盖了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无数的离合悲欢。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不少前辈曾提出不同的解释,以说明人类历史如此多变。我们若从系统结构的内在性质观之,或也可以作为解释历史变化的一个角度。
人类群体,不论是简单,抑是复杂,无不以许多“个人”为群体的基本单位。这些独立的单位,又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受制于自然生命的规则,无所逃于生老病死,必须经历幼年、青年、壮盛、衰老、死亡的过程。一个群体组织包含了许多各别的单元,而每一个单元又天天在生命的过程上,天天有变化。如果群体的全部单元,都步调一致,同时启动又同时经历生命的变化,则这一群体的存在,将不过是一个单元的生命,变化也就简单了!
可是,人类群体是由许多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秉赋的个人合成,个别生命的繁殖滋生及他们的生老病死,步调参差,不能整齐。于是,单以年龄级别,即是有世代的层层落差,并由此形成世代之间,延续与创新之间,难予避免的紧张。举例言之,每一个个人,亦即群体的基本单元,在其生命变化的过程中,大致体能都由幼而壮,再由强而衰,同时其累积的经验及知识,则又不断续长增高,由此形成智能的成长曲线。体能与智能的增长与衰弱,两条曲线并不同步进行,有人体弱早于脑衰,有人反之,脑衰早于体弱。每一个人类群体无不掌握一些资源,而资源运用,大致都在群体体能智能最为壮盛的一代手中。单由上述体能智能趋壮与趋衰,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变化曲线,则掌握与运用资源的权力分配,即因此而时时刻刻有所变化。同一世代内,已有如此变化,两个相接的世代之间,更因能力的变化,而有年轻一代上升曲线与老年一代下降曲线之间出现的剪刀差,形成世代交替的紧张。
人类群体的个别单元,年寿有寿有夭,体能与智能也有强弱、智愚、贤不肖……种种差异,不能齐一。于是世代的转移,不可能阶级分明,而因此有新陈代谢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权力”的持有者,会习惯性的继续持有其权力,而且伴随权力而来的资源,更使掌握权力的个人,甚至其世代,尽力牢牢握权,非万不得已,不愿释手。于是权力欲望,又加强了前节所说的权力转移的紧张。
凡此都可借数学的函数关系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群体组织内在的紧张。任何组织中个别单元的变化,在体能、智能及权力欲(亦即支配资源的机会)三个向度,都有其时时发生的向量变化。这些向度变化,亦即许多单元所代表的变数。无数单元的变数,聚合为群体变化的函数。这许多内在的变数,已是错综复杂,不易计量,若再加群体外在环境(例如生活资源所寄的自然生态),及人类增殖而产生的人口压力……又都构成外在的变数项,形成更为复杂的条件,迫使人类大大小小的群体组织,一有功能性的调适,必然引发内在变数项之间的已存在的函数关系。
人类的变数项,在一个函数系列内,为了趋向稳定不断地调适,调适是为了趋于衡态(equilibrium),但在种种变数的互动中,衡态常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函数的趋衡,实际上是不能停息的调适,亦即不能停息的失衡。失衡遂是另一方式的衡态,趋衡遂是永远变动衡态。
一个微型的群体组织,例如社团、公司,能够经得起动衡造成的紧张,大致不能超过两三个世代;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一种形态的社会,因其掌握的资源丰原,可能持续数百年,还是会面对累积的紧张,而难免崩解。一个文明系统,则因其维系群体的能量来自文明系统发展的理念与价值观念,而这些人类的智能,是常有修改的可能,比物质性资源与制度性资源有较多的弹性,是以文明系统的延续可以千百年之久,还能有自我调适与更新的能力。
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大致都是该一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呈现的结构,只是稳定状态当有的情形。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甚至崩解塌陷。单以周代封建为例,宗法与王权合而为一,维持了王室与诸侯的尊卑,诸侯国内周人、商人与本地土著间的紧张关系,又形成一定的趋衡性动态稳定。但是上述诸种函数中的变数,不断在变动,终于将周人封建网络冲垮,遂渐转变为列国体制。又以两汉政权的权力基础,先是皇室与功臣集团共天下,逐渐转变为以儒生-文官集团代替了功臣集团,又以察举制建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人才与意见的流通周转机制。这一颇能随时间调节的机制,还是在内部变数的演变,遂逐渐变化,由两汉内外均衡转变为东汉的地方离心、中央失控。
凡此诸例,均反映趋衡性动态稳定状态,终于难免失衡。中国古代名家方生方死之论,易经革卦之革与不革,易与不易,或者都可为动态稳定终于难以永久稳定。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越能贯彻,则越可躲过强求“清一色”的弊病,也越能避免最后的失衡,以致走向衰败崩坏。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