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2036539
内容简介
本书把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案例为依据对此进行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爬梳和探讨。通过总结、比较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实践,力求既有微观上的个案剖析,又有宏观上的系统把握,进而寻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企求在突发事件报道的理论架构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些典型报道案例,既有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又有国内近些年来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及其作用,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改进我国新闻传播工作,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实践,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借鉴与参考。
目 录
序
绪论
上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理论研究
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受众知情权
一、灾难新闻与受众知情权
二、20世纪80年代之前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四、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走向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新闻舆论监督
一、灾难事件与灾难新闻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政府问责制
一、政府问责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二、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问责制的关系
三、政府问责制要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人文关怀
一、灾难新闻与人文关怀
……
中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方法研究
下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个案研究——以汶川地震报道为视阈
附录Ⅰ《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附录Ⅱ《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
附录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附录Ⅳ 美国新闻记者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后记
绪论
上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理论研究
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受众知情权
一、灾难新闻与受众知情权
二、20世纪80年代之前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影响
四、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与走向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新闻舆论监督
一、灾难事件与灾难新闻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政府问责制
一、政府问责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
二、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问责制的关系
三、政府问责制要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人文关怀
一、灾难新闻与人文关怀
……
中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方法研究
下篇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个案研究——以汶川地震报道为视阈
附录Ⅰ《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附录Ⅱ《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
附录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附录Ⅳ 美国新闻记者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与受众知情权
时下有个很时尚的词语叫做“零距离”。笔者认为,如果把它用到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上,那么起码可以说明两种现象:一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二是突发性事件与受众接受之间的心理距离或空间距离。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组织袭击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新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的报道,而且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我国新闻媒体对美国“9.11”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迅速报道,使得广大受众切身感受到灾难事件与新闻报道之间“零距离”的现实存在。
美国“9.11”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灾难性事件。灾难发生后,我国国内媒体反应快的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大约10分钟后,即北京时间20点55分左右,新浪网就在全国率先以快讯的形式报道了这一恐怖事件,标题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这则快讯虽只有短短的80多字,但却是国内受众看到的条有关美国“9.11”事件的报道。新浪网“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专题在随后的24小时内共发布了590多条信息,新闻频道24 小时的流量至少超过8000万页读数,再次刷新了突发事件时国内网站的流量纪录。随后,新华社、《中国日报》英文版的网站也很快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网络的“实时性”优势在此次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紧随网络之后对恐怖事件作出反应的是电视媒体。当晚,中央电视台在21点开始的固定新闻栏目《现在播报》中对此事予以报道,从而让国内受众次看到了来自事发现场的图像。不仅如此,央视还在其后的整点新闻中连续报道这场灾难事件的动态,以希成为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据上海的一项受众调查显示,市民首次获知美国遭袭事件的渠道是电视新闻,高达57.3%,其次是人际传播渠道。。当然,在四大媒体中,时效性弱的报纸也不甘落后,纷纷抢发“号外”,迅速关注、报道此事:运用爆炸瞬间定格的彩色巨幅图片,挖掘深度报道和独家报道,来抢占新闻的制高点,进而向受众传达自己的“声音”。也正因为各大媒体如此不遗余力地争相报道,从而使国内受众在短的时间内享有对这场国际重大灾难的知情权。可以这么说,就在短短的几天内,在全世界,在我国,卜到老人下到小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9.11”事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本.拉登。这都取决于传媒的新闻报道。那么,什么是灾难新闻以及它对受众知情权到底有什么程度的影响呢?
……
时下有个很时尚的词语叫做“零距离”。笔者认为,如果把它用到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上,那么起码可以说明两种现象:一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二是突发性事件与受众接受之间的心理距离或空间距离。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组织袭击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新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的报道,而且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我国新闻媒体对美国“9.11”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迅速报道,使得广大受众切身感受到灾难事件与新闻报道之间“零距离”的现实存在。
美国“9.11”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灾难性事件。灾难发生后,我国国内媒体反应快的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大约10分钟后,即北京时间20点55分左右,新浪网就在全国率先以快讯的形式报道了这一恐怖事件,标题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这则快讯虽只有短短的80多字,但却是国内受众看到的条有关美国“9.11”事件的报道。新浪网“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专题在随后的24小时内共发布了590多条信息,新闻频道24 小时的流量至少超过8000万页读数,再次刷新了突发事件时国内网站的流量纪录。随后,新华社、《中国日报》英文版的网站也很快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网络的“实时性”优势在此次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紧随网络之后对恐怖事件作出反应的是电视媒体。当晚,中央电视台在21点开始的固定新闻栏目《现在播报》中对此事予以报道,从而让国内受众次看到了来自事发现场的图像。不仅如此,央视还在其后的整点新闻中连续报道这场灾难事件的动态,以希成为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据上海的一项受众调查显示,市民首次获知美国遭袭事件的渠道是电视新闻,高达57.3%,其次是人际传播渠道。。当然,在四大媒体中,时效性弱的报纸也不甘落后,纷纷抢发“号外”,迅速关注、报道此事:运用爆炸瞬间定格的彩色巨幅图片,挖掘深度报道和独家报道,来抢占新闻的制高点,进而向受众传达自己的“声音”。也正因为各大媒体如此不遗余力地争相报道,从而使国内受众在短的时间内享有对这场国际重大灾难的知情权。可以这么说,就在短短的几天内,在全世界,在我国,卜到老人下到小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9.11”事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本.拉登。这都取决于传媒的新闻报道。那么,什么是灾难新闻以及它对受众知情权到底有什么程度的影响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