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79015
●央视10月18日开播百家讲坛《王立群读之宋太宗》,同名书同步发售。《王立群读宋史》系列以北宋都城东京为中心,以北宋帝王为经,以北宋军国大事为纬,将北宋著名的文人、武将穿插交织其中,在北宋一派盛世繁华的文化背景中,力图再现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一百六十八年的真实图景(上一个一千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今日中国,是从宋朝开始形成的。很多人都喜欢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为什么这些学者都一致认为宋代是*令人向往的时代呢?这和宋代的开国者宋太祖和奠基者宋太宗二者又有什么关系?
●按照通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宋太宗赵光义作为宋太祖的弟弟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那么他又是怎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继承大统的呢?“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是诽谤还是确凿无疑?这中间是否隐藏着天大的秘密?王立群将为你一一揭晓“二号首长”是如何当上“一把手”的。
●传统的评价认为: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与辽、交趾交兵,皆大败。因此造成了宋代的积弱。事实上,赵匡义对军事理论见解独到,他建立了参谋本部制度、阵图制度和军事学院体系,是现代化军队的渊源。同时也是他确立了文官掌兵的军队国有化体制,宋朝开始逐渐形成现代化集团军编制,也和宋太宗有重大关系。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小的王朝。但这一*小的王朝,却是当时历史经济*为发达的国家。作为宋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赵光义,他制定了哪些政治经济策略为后来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王立群教授是专业历史学者,作品严谨,尊重史实,同时又是百家讲坛著名的三驾马车之一,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因此讲史很注重学术和通俗的统一。《宋太宗》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演义、影视作品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更多同类好书:
《王立群读宋史》是在央视“百家讲坛”同名讲稿《王立群读宋史》的基础上润色、增补而成的。《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书是此系列的第二季。
长期以来,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本人更因为“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等长期遭人诋毁和非议。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会因为后人的漠视与误解而消退她本来的繁华。赵光义作为大宋的第二位皇帝,继承长兄大业,励精图治,为宋代的稳定、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一生,是奋斗与变革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宋太宗》将为大家揭示这位自诩与周公相提并论的一代帝王奋斗的心路历程、统一历程、改革历程。
《宋太宗》采取传记特点和历史评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讲解赵光义“大兴科举 ”和“提倡文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大众视角关照和解读历史,寄托了知名学者王立群先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二十八 雍熙北伐 战前准备很充分/开局进展很顺利/固守待援与 往返折腾/兵败如山倒 二十九 杨业之死 兵败陈家谷/巨星陨落/据说有三个责任人/背后 有那么一双眼睛 三十 到底谁的错 战后处置/不同的声音/谁该负责 三十一 大势已定 君子馆之战/土墱寨之战/心理变化/鲜血换来的 经验 三十二 痛定思痛 众说纷纭/终有定论/历史的评说 三十三 李继捧献土 在夹缝中竟然茁壮成长的一个特殊政权/一段蜜 月期/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三十四 李继迁叛宋 李继迁其人/逃往地斤泽/卷甲重来未可知/一心 要一统江山垂青史 也难免身后骂名千夫指 三十五 初的较量 智斗 试探/屡战屡败 败而不亡/我李继迁又 回来了 三十六 难啃的骨头 军事打击:打不死/政治劝降:劝不成/经济封锁: 困不死 三十七 永远的遗憾 两面三刀遇上狡兔三窟/左右逢源撞上举棋不 定/几个致命失误 三十八 东山又起 宋太宗摊上事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坚决打击 结党 谨慎对付党项 三十九 赵普走了 一步步走了正如他一步步来/鞠躬尽瘁/赵普死 了/善后事宜 . 四十 西蜀乱起 风雨欲来风满楼/据说都是茶叶惹的祸/人祸甚于 茶祸/灾难来了 四十一 风起云涌 均贫富/杀贪官/王小波死了/李顺接棒 四十二 官兵来了 大蜀立:一个草根建立了政权/主帅定:一个宦官 带兵平叛 四十三 风流云散 大门敞开了/耗不起啊/天平倾斜了/头儿哪里去了 四十四 余波未息 残兵成了气候/必须先定个调/可怕的麻烦还 是出现了/指挥变调了 四十五 尘埃落定 来了个行家/必须变个调/还是留下了隐患 四十六 太宗驾崩 病死无疑病因不一/史书中的线索/太宗的表现 四十七 步步惊心 赵元佑的三步走/离奇的暴毙/可疑的处决 四十八 立储风波 第三人选/终立太子/微妙的动荡 四十九 赵恒登基 谁能保驾护航/潜流暗涌/吕端大事真不糊涂 五十 太宗一日 一份作息表:满负荷安排/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不 是只有掌声/拼命三郎的坚持 五十一 全能皇帝 诗文/书法/琴法/围棋/射箭蹴鞠样样在行/双 重身份双重心理 五十二 寡人无疾 历史的争议/六宫粉黛/绯闻女友/真相何在 五十三 历代评说 宋人评宋太宗:风景这边独好/元人评宋太宗:功 大于过/明人评宋太宗:抓主要问题/清人评宋太 宗:批评渐多 五十四 千秋功过 造假/超越
为了使再次北伐决策顺利通过,为了保证北伐进展顺利,宋太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前准备。
,保证师出有名。
幽燕地区是中原王朝一道天然的防护线,宋琪曾经断言,收复幽燕地区之后,只要在古北口、松亭关、野狐门三个地方派驻军队,就可以抵御住辽国的侵扰(古北口及松亭关、野狐门三路并立堡障,至今石垒基堞尚存,将来平定幽朔,止于此处置戍可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但是,幽燕地区在五代时已成为辽国的领土,经过了数代易权之后,宋朝要收复它,必须要有一种可以让人信服的说法。辽国就曾批评宋太宗征讨幽燕属于名不正言不顺,是师出无名(太宗绍登宝位,于有征之地,才定并汾:以无名之师,直抵燕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怎样才能师出有名呢?一是收复旧地。
幽燕本属中原政权,出征幽燕就是将自己丢失的东西拿回来。宋太祖在位时,将收复幽燕地区作为江山一统的必要步骤,明言“幽燕未定,何谓一统”。宋太宗亲征北伐,也是以“欲收中国旧地”为理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将幽燕地区视作中原政权的固有领土。第二次北伐,宋太宗又进一步强化这种说法,即幽燕本属中原政权[幽燕之地,本被皇风,向以晋汉多虞,契丹因而盗据(此六字《宋大诏令集》空缺,此据《宋朝事实》增补)。《诗》曰:“我疆我理,东南其亩。”今国家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民,陷于强敌。《宋大诏令集》卷二百三十七],大宋王朝北伐,是要收复旧地。所以说,幽燕地区虽然不是从宋太宗手中失去的,但是他有责任将其收回来,只有如此,方才实现国家一统。
再则拯救百姓。
不管幽燕地区的百姓在契丹统治下生活如何,大宋政权打出的是拯救幽燕百姓的旗号,出征幽燕是要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幽燕百姓(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三则求和不得。
宋方在辽景宗去世之后曾主动求和,没曾想竞遭到辽方的拒绝。对大宋而言,这是一个耻辱,也是一个理由。既然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领土问题,只有战场上相见了。而且,大宋主动求和遭拒,在道义上占了上风。
这是大宋王朝北伐的三点理由。
第二,广结统一战线。
联合宋辽周边其他政权,共同对付辽国是宋太宗一以贯之的策略。大宋联合的国家,大多是与辽国比较接近的周边小国。
这些小的政权受到契丹的压迫。宋太宗意图通过多种力量夹击的方式战胜辽国。
例如,雍熙三年(986)二月,就在宋太宗出兵之前,派遣使者出使高丽国,寻求北伐盟军,奉送《北伐遣使谕高丽诏》(《宋大诏令集》卷二百七十三)。宋太宗邀请高丽国国王出兵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其一,高丽深受契丹压制。
其二,抓住时机共击敌国。
其三,战后并分胜利品。
宋太宗认为,宋朝与高丽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有着共同的目标,也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两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辽。
为了能打动高丽国国王,《北伐遣使谕高丽诏》写得层次井然、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诱惑力。
第三,增强投入。
宋太宗此次北征,调动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运输人员、士兵数量方面都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运输军需物资的人员从七十个州府调集,参战的士兵数量在二十万左右(遂使七十州生聚,困于馈运之劳。二十万师徒,翻作迁延之役。《宋大诏令集》卷九十四《责曹彬等谕中外诏》),真正实现了全民备战。
第四,制定计划。
宋太宗对再次北伐是志在必得,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敢大意,多次与军事机构枢密院细密讨论作战谋略、路线、将领、粮草等诸多问题,甚至达到一天六次与枢密院商谈(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
P2-3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