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3090
编辑推荐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作者(杨瀚)为杨虎城之孙,他利用手中大量的研究资料,对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进行还原,还指出了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酝酿和策划是完全不知情的,杨虎城首先主张“扣蒋”,对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和平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揭露了在蒋介石指令下杨虎城与妻子、儿子惨遭杀害的真相。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1937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蒋介 石60天剿灭红军的美梦,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形成半年后的全民抗战新局面;促进了国 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新的组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 注,牵动了国际大局。
西安事变研究卷帜浩繁,然仍有诸多未澄清问题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起了多大作用?是什么角色? 蒋介石为什么杀他而不杀少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之 孙杨瀚先生费时多年,在收集整理解密档案和大量当 事人私人文件的基础上完成《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还原了西安事变的本来面目,记述了杨虎城将军为了 促进团结抗日实现民主首倡“兵谏”捉蒋而因之丧失 军队、惨遭杀戮的悲壮人生,披露了关于西安事变的 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由杨瀚编著。
西安事变研究卷帜浩繁,然仍有诸多未澄清问题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起了多大作用?是什么角色? 蒋介石为什么杀他而不杀少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之 孙杨瀚先生费时多年,在收集整理解密档案和大量当 事人私人文件的基础上完成《杨虎城与西安事变》, 还原了西安事变的本来面目,记述了杨虎城将军为了 促进团结抗日实现民主首倡“兵谏”捉蒋而因之丧失 军队、惨遭杀戮的悲壮人生,披露了关于西安事变的 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由杨瀚编著。
目 录
一 出事之因
1.爱国情怀
2.积极行动
二 杨虎城与蒋介石
1.乱世图存
2.战中建功
3.走向决裂
三 结交张学良
1.少帅特性
2.莫逆之交
3.以诚相待
4.风雨同舟
5.提出捉蒋
四 与共产党的关系
1.了解与合作
2.风云突变
3.志同道异
4.开辟新路
5.再度合作
五 山雨欲来
1.秘密谈判
2.相互揣摩
3.谋划兵谏
4.箭已上弦
5.下定决心
六 擒蒋天惊
1.临潼枪响
2.发布主张
3.惊魂不定的委员长
4.戏中有戏
5.社会反响
6.举世关注
7.响应事变
8.初见周恩来
七 多方努力
1.坚持与争取
2.共产国际的意见
3.及时修正
4.三方谈判
5.张、杨生隙
八 独撑危局
1.释蒋之后
2.请罪获罪
3.烽烟再起
4.探蒋虚实
5.战和难择
6.左右为难
7.事变落幕
九 大剧尾声
1.处理善后
2.救母脱险
3.促成转折
十 被迫出国
1.两次见蒋
2.逼迫成行
3.故土难离
4.政治交代
结束语
附录:访周养浩谈杨虎城之死,刘慕农
1.爱国情怀
2.积极行动
二 杨虎城与蒋介石
1.乱世图存
2.战中建功
3.走向决裂
三 结交张学良
1.少帅特性
2.莫逆之交
3.以诚相待
4.风雨同舟
5.提出捉蒋
四 与共产党的关系
1.了解与合作
2.风云突变
3.志同道异
4.开辟新路
5.再度合作
五 山雨欲来
1.秘密谈判
2.相互揣摩
3.谋划兵谏
4.箭已上弦
5.下定决心
六 擒蒋天惊
1.临潼枪响
2.发布主张
3.惊魂不定的委员长
4.戏中有戏
5.社会反响
6.举世关注
7.响应事变
8.初见周恩来
七 多方努力
1.坚持与争取
2.共产国际的意见
3.及时修正
4.三方谈判
5.张、杨生隙
八 独撑危局
1.释蒋之后
2.请罪获罪
3.烽烟再起
4.探蒋虚实
5.战和难择
6.左右为难
7.事变落幕
九 大剧尾声
1.处理善后
2.救母脱险
3.促成转折
十 被迫出国
1.两次见蒋
2.逼迫成行
3.故土难离
4.政治交代
结束语
附录:访周养浩谈杨虎城之死,刘慕农
在线试读
出事之因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 的张学良和十七 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 十七路军,发动“兵 谏”,用武力扣留了正在西安视察、部署,准备对红 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 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提出著名的救国八项 主张:(一)改组南 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 切内战;(三)立即释 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 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孙总 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此事件史称西安 事变。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中国共 产党命运的一次重 大转折。正如斯诺所说,它“在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 了一次历史的大跳 跃”,演出了一场“惊险的好戏”。张、杨两将军虽 然有着完全不同的人 生经历,但在联共抗日这一根本问题上走到一起,不 计较团体和地方利 益,不计较牺牲自己,引发“兵谏”,扣押蒋介石, 是非常冒险的,它试 图用军事手段迫使最高当权者改变政治路线,具有了 军事政变的性质。
张付出了软禁55年的代价,杨尤为悲惨,以一家四口 殉难。作为杨虎城 的孙子,我有责任研究这段历史。这种做法,在中国 一直不为当权者所 容,还被一些推崇封建忠君思想的人视为作乱犯上。
因此,在对西安事 变的研究、宣传,特别是对事变的主要策划、领导人 杨虎城的研究、宣 传上一直存在一定的误区与缺憾。一种说法是把西安 事变的发生归咎为 “杨虎城被红军打怕了,才接受了共产党的统一战线 的主张;蒋介石要调 十七路军离开陕西,触及杨虎城的核心利益”,等等 。要还原历史真相, 需要从杨虎城的思想经历以及他与蒋介石、张学良及 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方能理出其中的头绪。
1.爱国情怀 1893年11月26日,杨虎城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 个贫困农民家中。
他自幼聪慧,但因家境贫寒,只上了两年私塾。少年 时当童工,16岁时 父亲被清廷杀害;在当地,他组织起济贫扶弱的“孝 义会”,而后演变成 对抗官府、为本乡农民撑腰的农民组织“中秋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陕西大地,杨虎城 带领两百余名“中 秋会”会员参加了革命军。
1917年,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讨袁护法运动。1918 年,陕西靖国军 成立。杨虎城率领以“中秋会”为基础的一团人马参 加了靖国军,在 护法战争中英勇作战,屡建战功。1922年,陕西靖国 军失败。杨虎城 坚持信念与立场,不向北洋政府投 降,他率部转战千里到陕北蛰居。在 此期间,他派人与孙中山取得了直接 的联系。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 一次代表大会,杨虎城派代表参加了 这次会议。孙中山在大会期间亲自为 杨虎城办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杨虎 城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拥护 他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
1927年,他与李虎臣率领不足 一万之旅坚守西安,抗击了八万北洋 军的进攻与围困达半年之久,有力地 支援了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
先解围后,他部纳入了冯玉祥的系列,东出潼关赴河 南、安徽一带与北 洋军作战。
1927年下半年,国民党与共产党彻底分裂,轰轰 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了。这时的杨虎城思想上非常苦闷。
1928年春天,为解除思想苦闷、寻求出路,杨虎 城偕夫人谢葆真、 秘书米暂沉由上海乘“长崎丸号”东渡日本。在日本 ,他先到神户,后 转到东京,住在东京近郊的大冈山,后又移居东中野 。此间,为了低调 隐蔽,他化名“呼尘”。
杨虎城到日本不久,1928年的5月,日本帝国主 义制造了“济南惨 案”。面对日寇的暴行,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不敢抵抗,命令北伐 军绕道离开了济南城。接着6月,日本人又制造了“ 皇姑屯事件”,炸死 张作霖,企图借机霸占东北。这时,日本国内发生了 金融危机。田中内 阁上台后,一方面以特别贷款缓和金融恐慌;一方面 采取“对华积极政 策”,即在中国实行军事进攻的政策。杨虎城在日本 期间,看到了垄断资 本的日益扩张和广大劳动人民贫困不断加大的两极分 化,看到了日本军 国主义者正在启动战争机器,企图用对外扩张来解决 国内日趋严重的矛 盾。杨虎城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 势不可免,而其发 动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他从这里认识到中国革 命与日本帝国主义 的关系,这对于他树立起坚定不移的抗日爱国思想、 在部队中坚持进行 抗日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面对日本的侵略和 蒋介石政权的无能, 杨虎城忧心如焚。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9 月23日)公开发表 了《杨虎城泣告全国电》。他说:“连奉副司令(指 张学良)指皓、号两电, 通告日军侵据沈阳、营口、安东、长春等处,解除我 国军警武装,噩耗 传来,发指皆裂。”“虎城分属军人,职司卫国,枕 戈待旦,志切死绥, 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敌忾,披历陈词,只希垂察 。”①P1-5
……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中国共 产党命运的一次重 大转折。正如斯诺所说,它“在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 了一次历史的大跳 跃”,演出了一场“惊险的好戏”。张、杨两将军虽 然有着完全不同的人 生经历,但在联共抗日这一根本问题上走到一起,不 计较团体和地方利 益,不计较牺牲自己,引发“兵谏”,扣押蒋介石, 是非常冒险的,它试 图用军事手段迫使最高当权者改变政治路线,具有了 军事政变的性质。
张付出了软禁55年的代价,杨尤为悲惨,以一家四口 殉难。作为杨虎城 的孙子,我有责任研究这段历史。这种做法,在中国 一直不为当权者所 容,还被一些推崇封建忠君思想的人视为作乱犯上。
因此,在对西安事 变的研究、宣传,特别是对事变的主要策划、领导人 杨虎城的研究、宣 传上一直存在一定的误区与缺憾。一种说法是把西安 事变的发生归咎为 “杨虎城被红军打怕了,才接受了共产党的统一战线 的主张;蒋介石要调 十七路军离开陕西,触及杨虎城的核心利益”,等等 。要还原历史真相, 需要从杨虎城的思想经历以及他与蒋介石、张学良及 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方能理出其中的头绪。
1.爱国情怀 1893年11月26日,杨虎城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 个贫困农民家中。
他自幼聪慧,但因家境贫寒,只上了两年私塾。少年 时当童工,16岁时 父亲被清廷杀害;在当地,他组织起济贫扶弱的“孝 义会”,而后演变成 对抗官府、为本乡农民撑腰的农民组织“中秋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陕西大地,杨虎城 带领两百余名“中 秋会”会员参加了革命军。
1917年,孙中山先生发动了讨袁护法运动。1918 年,陕西靖国军 成立。杨虎城率领以“中秋会”为基础的一团人马参 加了靖国军,在 护法战争中英勇作战,屡建战功。1922年,陕西靖国 军失败。杨虎城 坚持信念与立场,不向北洋政府投 降,他率部转战千里到陕北蛰居。在 此期间,他派人与孙中山取得了直接 的联系。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 一次代表大会,杨虎城派代表参加了 这次会议。孙中山在大会期间亲自为 杨虎城办了加入国民党的手续。杨虎 城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拥护 他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
1927年,他与李虎臣率领不足 一万之旅坚守西安,抗击了八万北洋 军的进攻与围困达半年之久,有力地 支援了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
先解围后,他部纳入了冯玉祥的系列,东出潼关赴河 南、安徽一带与北 洋军作战。
1927年下半年,国民党与共产党彻底分裂,轰轰 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了。这时的杨虎城思想上非常苦闷。
1928年春天,为解除思想苦闷、寻求出路,杨虎 城偕夫人谢葆真、 秘书米暂沉由上海乘“长崎丸号”东渡日本。在日本 ,他先到神户,后 转到东京,住在东京近郊的大冈山,后又移居东中野 。此间,为了低调 隐蔽,他化名“呼尘”。
杨虎城到日本不久,1928年的5月,日本帝国主 义制造了“济南惨 案”。面对日寇的暴行,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不敢抵抗,命令北伐 军绕道离开了济南城。接着6月,日本人又制造了“ 皇姑屯事件”,炸死 张作霖,企图借机霸占东北。这时,日本国内发生了 金融危机。田中内 阁上台后,一方面以特别贷款缓和金融恐慌;一方面 采取“对华积极政 策”,即在中国实行军事进攻的政策。杨虎城在日本 期间,看到了垄断资 本的日益扩张和广大劳动人民贫困不断加大的两极分 化,看到了日本军 国主义者正在启动战争机器,企图用对外扩张来解决 国内日趋严重的矛 盾。杨虎城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 势不可免,而其发 动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他从这里认识到中国革 命与日本帝国主义 的关系,这对于他树立起坚定不移的抗日爱国思想、 在部队中坚持进行 抗日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面对日本的侵略和 蒋介石政权的无能, 杨虎城忧心如焚。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9 月23日)公开发表 了《杨虎城泣告全国电》。他说:“连奉副司令(指 张学良)指皓、号两电, 通告日军侵据沈阳、营口、安东、长春等处,解除我 国军警武装,噩耗 传来,发指皆裂。”“虎城分属军人,职司卫国,枕 戈待旦,志切死绥, 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敌忾,披历陈词,只希垂察 。”①P1-5
……
评论
还没有评论。